醫(yī)學研究,有幾個步驟醫(yī)學家 認為非常重要。
一是假說:研究假說的意義本身決定了最 后研究產(chǎn)出的意義。如果這個研究假說非常有創(chuàng)新性、新穎性,那么這個研究就有機會獲得很大的成功。
當然,這個假說與現(xiàn)實的研究條件還必須配合,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實 際工作中是可以做到的。 二是研究設計:在合理假說的前提下,研究的設計方面,需要環(huán) 環(huán)相扣,邏輯上必須十分嚴謹。
三是實施:實施過程中需要很認真。很多設計很嚴謹,在 實施過程中可能很多團隊同時參與,有可能會影響實施質量。
四是報告:報告需要清晰 明了。這幾個步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很重要,就像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一樣。
木桶的盛 水量,與最長的板沒有關系,與最短的板關系最密切,短板有多長,水量就有多少。臨床 試驗亦同樣存在一樣的木桶原理,其核心在于:臨床研究的總體質量,假說、設計、實施、報告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影響研究的總體質量。
報告是研究工作的結 果呈現(xiàn)階段,如果不是非常清晰全面,讀者看文章時的感覺就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就 會非常影響最終結果的展示。
1. 界定研究內容 準確界定研究內容是課題研究的前提和關鍵,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應當進一步具體化的。
研究內容的界定不但將課題分解為一個個可以直接著手的具體的問題,也規(guī)定了一定的范圍,任何一項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將課題所能涉及的所有問題進行全面研究。中小學教師開展課題研究首先必須明了研究的內容,否則,研究工作將無從著手。
如對“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研究”課題,我們界定的研究內容是:第一側重理論方面的有,①自主學習的本質和特征,②自主學習能力構成和表現(xiàn),③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和規(guī)律;第二側重實踐方面的有,①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原則、教學策略,②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③各學科自主學習的特殊性。這樣的內容界定使課題具體化、明朗化,問題結構有層次也比較清晰,各科教師都可以選定其中的任一問題,作為課題研究的切入點、聚焦點和突破點,任何一個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必然會引申新問題,從而成為研究課題的派生問題。
2. 設計研究方案 研究問題明確后,就要進一步分析問題的成因,規(guī)劃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步驟。這里最重要的工作有二:第一,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學習相關理論。
任何課題研究都不是從“零”開始,有效的研究都是以原有成果為起點的。教師要圍繞課題研究的問題,搜集相關的文獻,并對文獻進行認真閱讀和分類疏理,從而全面了解同類或相關課題研究現(xiàn)狀方面的信息,明確已有的研究結論和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原有研究的不足,站在問題的前沿,尋找研究問題的理論支撐,保證研究工作在理論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開展。
第二,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設,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部分。任何假設都具有假定性、科學性和預見性。
所謂假定性是說它具有推測的性質,即這種假設是現(xiàn)實中暫不存在的或未被確認的,或雖見于彼處卻未見于此處的,它可能被實踐證實,也可能被證偽,因此,假設決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設又并非臆斷,它以教育理論為導向、以經(jīng)驗事實為根據(jù)、以原有研究為借鑒,又經(jīng)過研究者的論證和交流,因此,假設又具有科學性,正是科學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
假設也是一種走在行動之前的思想、一種先于事實的猜想,是研究者從思想觀念上對未來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能使研究活動更富有預見性。事實證明:一個好的假設,是課題研究的關鍵。
當然,一個好的有價值的研究假設的提出是經(jīng)過一個過程的,研究者要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研究假設。 3. 開展行動研究 研究方案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想,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于實踐的過程,但是這種行動不是一般意義的行為和動作,而是一種變革、改進、創(chuàng)新,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chuàng)造教育實踐新形態(tài)的過程,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驗證性,檢驗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證實或證偽研究假設。
這是課題研究的基本特征。第二,探索性,發(fā)現(xiàn)和尋找各種新的可能性。
行動絕不是按圖索驥的按部就班的機械活動,而是一種積極尋找和探索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的最佳途徑和最佳策略的過程。這意味著教師在行動時,不應拘泥于原有的假設和事先的設計,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對方案作出有根據(jù)的調整、變更。
探索性是課題研究的本質特征。第三,教育性,服從、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任何行動都應該無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義原則,體現(xiàn)教育活動的價值導向和人文關懷,無條件地有利于所有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這是行動的最高原則。驗證和探索只有在完整地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的前提下進行才是有價值的、符合教育道德的。
[6]教育性是課題研究的靈魂。行動研究不僅需要行動,而且也要求“寫作”,教師應將行動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新問題、激發(fā)出的新思考、新創(chuàng)意忠實而全面地記錄下來,并形成改進自己教學行為的方案,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作新的嘗試,在嘗試過程中再記錄新發(fā)現(xiàn),形成新思路,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處于不斷的重新建構之中. 4. 總結研究成果 總結在課題研究中既是一個研究循環(huán)的終結,又是過渡到另一個研究循環(huán)的中介。
在總結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作為研究者主要要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對已經(jīng)觀察和感受到的,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回顧、歸納和整理,其中要特別注重對有意義的“細節(jié)”及其“情節(jié)”的描述和勾畫,使其成為教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學案例。這是敘事研究在課題研究中的體現(xiàn),它會給教師的研究帶來新的變化,教師作為研究者不再依賴于他人的話語而轉向直接講述自己的教育生活經(jīng)歷和教育生活體驗,“做自己的事”、“說自己的話”。
這是個人課題校本研究改變教師職業(yè)生活方式的關鍵。 第二,評價和解釋,在回顧、歸納和整理的基礎上,對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xiàn)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釋,探討各種教學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規(guī)律,提高認識,提煉經(jīng)驗。
第三,重新設計,針對原有方案及其實施中存在的各種偏差或“失誤”,以及新的感。
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突出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務 中小學教育科研具有微觀性、具體性、日常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等特點,因此,其內容必須是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的具體問題。
在解決問題中形成理論,并用理論指導實踐。這是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以實際應用為主要目標,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主要任務,分解課題目標,落實科研任務,扎扎實實、認認真真、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課題研究,必須揚棄過去那種“假、大、空”的課題取向,倡導教師課題研究的“小、真、實”。 一是要注重“小”。
即確立的課題題目要“小一點”。從梳理個人(或學校)教育教學的問題里,選擇能夠鏈接新課程理念的、切實可行的、能夠彰顯本校特色的、可以通過反思和行動改變行為的“小”課題。
或是將上級下達的重點課題結合本校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分解成子課題,乃至子課題的子課題,以增強課題的可操作性。 二是要注重“真”。
即課題研究內容要“真一點”。有專家提出:“教師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課堂教學,也就是通過課程的開發(fā)、設計和知識在課堂中的傳遞,實現(xiàn)教學傳遞和育人工作;二是對學生的心靈成長的呵護、教養(yǎng)和促進?!?/p>
教師必須圍繞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成長的真實情景和真實事件,發(fā)現(xiàn)帶有共性的困惑和疑難問題,問題必須具有針對性和現(xiàn)實性。 三是要注重“實”。
即課題研究的方案設計和操作過程要“實一點”。特別強調“做起來”。
即在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時,要對課題研究的過程進行有步驟、科學的安排,做到操作步驟、研究目標與課題組成員承擔的具體內容、工作任務緊密結合、相互落實,使每位課題參與者在相應的研究步驟與研究層面上進行研究。從而杜絕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坐車”的多,真正參與研究的少的“泡沫科研”現(xiàn)象。
同時,課題組成員還要及時有效地反思、歸納、提煉每一環(huán)節(jié),使整個課題的操作始終處于有步驟、有成效的運作之中。 著眼于課堂教學,占住教育科研主陣地 教師的教育科研必須立足于課堂教學,搞好教學工作是教育科研的前提條件。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教育科研只有在堅持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結出豐碩之果。離開教學活動去搞教育科研,必然會脫離實際,甚至走入誤區(qū)。
真正的教育科研應當是立足于本學科及本人教學實踐,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總結出本學科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體會,不能為了研究而研究,應當把教學與科研統(tǒng)一起來。只有在搞好教學的前提下才能結出更好的科研之果。
教師要搞好科研,就應當首先要立足于搞好教學,要認真地備課,認真地鉆研教學大綱,吃透教材。把備課作為教研的起點,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不斷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處理好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
只有認真去搞好教學工作,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才能為搞好科研工作打好基礎。 著眼于反思實踐,抓住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教育科研的方法有多種,但適合中小學教師的主要是不脫離教師的教學實踐,為解決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而進行的反思實踐研究。
要使反思切實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工具和橋梁,實踐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腦子里要有問題。
有問題、有障礙才會有思考、有分析。教師在開展教育反思活動時,要注意形成自身的問題意識,要善于在稍縱即逝的現(xiàn)象中捕捉問題,在貌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fā)現(xiàn)問題。
就拿教學來說,如果教師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就可能在教學的方方面面發(fā)現(xiàn)問題。比如,在教學目標方面,可以反思教學目標是否完成和合理;在教學內容方面,可以反思教材內容重點、難點的處理方法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等。
二是反思要有持續(xù)性。偶爾的反思并不困難,也是絕大多數(shù)教師能做到的,但持續(xù)不斷的系統(tǒng)反思卻不見得是每個人輕易都可以做到的。
作為研究的反思,應該是持續(xù)的、不間斷的、系統(tǒng)的,它擺脫了零散片段反思的狀態(tài),將反思滲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教育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是反思的成果要在實踐中印證。
教師要注重將反思的結果用于實踐之中。反思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切實變革實踐,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因而,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對教育教學現(xiàn)象或問題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將反思的成果用于后續(xù)的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改進實踐狀態(tài),提升教育智慧。 作者:遼寧朝陽市教師進修學院 王曉紅。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5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