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室冬棗栽培主要技術措施1.1 建棚與栽植1.1.1 溫室結構 跨度9m,脊高5m,墻厚3m(墻為梯形),下地0.5m,一般長度為80m。
也可利用現(xiàn)有的蔬菜日光溫室栽植冬棗。1.1.2 苗木選擇 選擇純正的冬棗品種。
苗木標 準為:苗高40cm以上,木質(zhì)化程度高,地徑0.5cm,有3條以上側根,主根長20cm, 根系發(fā)育良好,無病、蟲、傷害。1.1.3 栽植方法 按照2m*1m的密度規(guī)劃株行距。
新建棚,生土多,肥力差,應重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每667m2施6m3腐熟的廄肥(牛、羊、雞糞)+三元素(15-15-15)復合肥30~50kg ,深翻30cm,平整好地塊,規(guī)劃好行間距,挖深寬各40cm的栽植溝,填土壤調(diào)理劑及有機肥至30cm深時踏實。
于3月中旬栽植,栽后澆水,栽后不間套作物。1.2 扣棚時間一般在12月下旬(外界溫度達到0℃時),開始扣棚升溫,升溫前覆蓋地膜。
1.3 溫度管理1.3.1 扣棚后逐漸升溫,一般白天20~25℃,晚上4~6℃。以后每周提溫2~3℃, 最高溫度控制在30℃以內(nèi);二是萌芽期,白天溫度不高于30℃,晚間不高于8℃;三是初花期,白天溫度24~28℃不超過30℃,晚間不高于15℃;四是盛花期,白天24~32℃,不高于32℃,晚間不高于16℃;五是果實膨大期,溫度在25~35℃,不高于35℃比較適宜; 六是轉(zhuǎn)色成熟期,最適溫度28~32℃,且晝夜溫差大,有利轉(zhuǎn)色增糖。
此時外界自然溫度高,需要注意防高溫日灼。遇高溫樹下滴灌,樹上噴水,用水調(diào)溫。
在極端高溫和強光照時段,應在12:00—16:00 棚上蓋遮陽網(wǎng)或加蓋二膜。1.3.2 適時適度通風。
通過通風調(diào)節(jié)溫室內(nèi)溫度,晴天通風要緩慢開通風口,在花期更應注意早通風慢升溫。1.4 配方施肥溫室冬棗屬高投入、高效益、精細栽培。
應采取測土化驗配方施肥。應重視有機肥、微生物菌肥的施用,嚴格控制化肥使用量。
前期以氮促長,以磷促根;中后期多施鉀肥,補硼增鈣噴施硅肥。溫室冬棗基肥需施2次,秋季收獲后施1次,以有機肥為主,每667m2施生物有機肥150~200kg ,配施三元素復合肥50kg,行間溝施;膨果期每667m2追施聚離子鉀20~30kg,以后在葉面噴磷酸二氫鉀等。
1.5 改進灌水方式升溫前冬灌1次,萌芽后安裝滴灌系統(tǒng),根據(jù)墑情進行滴灌。一般天晴時滴灌,陰雨天外界濕度大時不灌。
在花期應使溫室相對濕度保持80%~90%。1.6 坐果保果膨果措施(1)疏除過密棗吊和木質(zhì)化棗吊,一般1個棗股留2~3個棗吊;(2)棗吊摘心。
對25~30cm長的棗吊掐尖摘心,坐果率比不摘心高10倍。摘心早,?;ū9Ч谩?/p>
(3)環(huán)剝、環(huán)割;看樹勢,過旺的樹(葉色深綠,葉平展不卷)宜在初花期環(huán)割,盛花期環(huán)剝,弱樹盛花期環(huán)割。具體環(huán)剝操作技術為在離地面留1~2個二次枝,主干進行環(huán)剝。
剝后1~2d不要用手觸摸新開的甲口;剝后2d,待甲口晾干后,涂護甲寶加菊酯藥防甲口蟲和螞蟻上樹。(4)噴施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10-6~15*10-6赤霉素(每包1g加水45kg左右即可)+硼肥,提高坐果率。
一般年份要求噴1次。1.7 保果措施噴1次0.1%碩豐481(天然蕓苔素內(nèi)酯)3000倍液+海藻酸葉面肥1200倍液,促果保果;對剝后仍偏旺的樹,間隔7~10d連割2~3次;棗吊去尖,在盛花時棗吊去尖,節(jié)約營養(yǎng),促進坐果,果個均勻;疏果,膨果初期(幼果坐穩(wěn)后),進行疏果,每吊留2~4果。
1.8 促轉(zhuǎn)色防日燒措施棗果成熟轉(zhuǎn)色是提高效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在 一年中外界溫度最高的時間,棗果發(fā)白轉(zhuǎn)色,極易受到強光照射后產(chǎn)生日灼,減少產(chǎn)量。
一是通過滴灌,合理施水肥。二是加蓋二膜和遮陽網(wǎng)。
1.9 采收為了提高效益,提倡分期采收。成熟一部分,采收一部分。
可提高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使效益倍增。1.10 病蟲害防治采用樹體主干設隔離帶(貼黏蟲帶),防止幼蟲上樹,深翻樹盤,殺死越冬害蟲及病原菌等,推廣物理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中,提倡使用高效低殘留農(nóng)藥,推廣使用生物制劑,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三致”農(nóng)藥和國家禁止使用的農(nóng)藥。2、創(chuàng)新技術2.1 溫室冬棗高密度栽植, 采用新的定干方式,實現(xiàn)當年栽植二年見效的模式從2010年, 項目組先后在安仁的安昌村、伏坡村的3個冬棗溫室中進行了高密度栽植試驗,在栽植中首先打破了傳統(tǒng)的定干高度,使定干高度從常規(guī)的60~80cm降到20~30cm,結合水肥管理,當年成活率達到95%以上。
2011年初見效,2014年進入大面積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收益。2.2 改變傳統(tǒng)施肥觀念, 減少大量元素肥料的施入,增施菌肥,促進溫室冬棗早熟,提高溫室冬棗的品質(zhì)菌肥是微生物肥料的俗稱。
主要通過有益微生物的活動,拮抗有害微生物,促進土壤中養(yǎng)分的轉(zhuǎn)化,提高土壤養(yǎng)分的有效性。改善作物的營養(yǎng)條件,增加土壤肥力,達到作物早熟、優(yōu)質(zhì)的目的。
溫室冬棗屬冬棗栽植技術中的一個新領域?!霸缡?、優(yōu)質(zhì)”才能達到高效。
但在傳統(tǒng)的冬棗施肥模式中,棗農(nóng)只注重大量元素肥料的施入以提高產(chǎn)量,而忽視大量施入化肥導致土壤板結,造成品質(zhì)逐年下降。在試驗開始,我們就以早熟、優(yōu)質(zhì)為目標,提出增施菌肥以提高品質(zhì)和提早成熟。
在4年的試驗與推廣中,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并使該項技術成為溫室冬 棗栽培管理中的一個主要技術指標。2.3 采。
1、溫室冬棗栽培主要技術措施1.1 建棚與栽植1.1.1 溫室結構 跨度9m,脊高5m,墻厚3m(墻為梯形),下地0.5m,一般長度為80m。
也可利用現(xiàn)有的蔬菜日光溫室栽植冬棗。1.1.2 苗木選擇 選擇純正的冬棗品種。
苗木標 準為:苗高40cm以上,木質(zhì)化程度高,地徑0.5cm,有3條以上側根,主根長20cm, 根系發(fā)育良好,無病、蟲、傷害。1.1.3 栽植方法 按照2m*1m的密度規(guī)劃株行距。
新建棚,生土多,肥力差,應重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每667m2施6m3腐熟的廄肥(牛、羊、雞糞)+三元素(15-15-15)復合肥30~50kg ,深翻30cm,平整好地塊,規(guī)劃好行間距,挖深寬各40cm的栽植溝,填土壤調(diào)理劑及有機肥至30cm深時踏實。
于3月中旬栽植,栽后澆水,栽后不間套作物。1.2 扣棚時間 一般在12月下旬(外界溫度達到0℃時),開始扣棚升溫,升溫前覆蓋地膜。
1.3 溫度管理1.3.1 扣棚后逐漸升溫,一般白天20~25℃,晚上4~6℃。以后每周提溫2~3℃, 最高溫度控制在30℃以內(nèi);二是萌芽期,白天溫度不高于30℃,晚間不高于8℃;三是初花期,白天溫度24~28℃不超過30℃,晚間不高于15℃;四是盛花期,白天24~32℃,不高于32℃,晚間不高于16℃;五是果實膨大期,溫度在25~35℃,不高于35℃比較適宜; 六是轉(zhuǎn)色成熟期,最適溫度28~32℃,且晝夜溫差大,有利轉(zhuǎn)色增糖。
此時外界自然溫度高,需要注意防高溫日灼。遇高溫樹下滴灌,樹上噴水,用水調(diào)溫。
在極端高溫和強光照時段,應在12:00—16:00 棚上蓋遮陽網(wǎng)或加蓋二膜。1.3.2 適時適度通風。
通過通風調(diào)節(jié)溫室內(nèi)溫度,晴天通風要緩慢開通風口,在花期更應注意早通風慢升溫。1.4 配方施肥 溫室冬棗屬高投入、高效益、精細栽培。
應采取測土化驗配方施肥。應重視有機肥、微生物菌肥的施用,嚴格控制化肥使用量。
前期以氮促長,以磷促根;中后期多施鉀肥,補硼增鈣噴施硅肥。溫室冬棗基肥需施2次,秋季收獲后施1次,以有機肥為主,每667m2施生物有機肥150~200kg ,配施三元素復合肥50kg,行間溝施;膨果期每667m2追施聚離子鉀20~30kg,以后在葉面噴磷酸二氫鉀等。
1.5 改進灌水方式 升溫前冬灌1次,萌芽后安裝滴灌系統(tǒng),根據(jù)墑情進行滴灌。一般天晴時滴灌,陰雨天外界濕度大時不灌。
在花期應使溫室相對濕度保持80%~90%。1.6 坐果保果膨果措施(1)疏除過密棗吊和木質(zhì)化棗吊,一般1個棗股留2~3個棗吊;(2)棗吊摘心。
對25~30cm長的棗吊掐尖摘心,坐果率比不摘心高10倍。摘心早,?;ū9Ч?。
(3)環(huán)剝、環(huán)割;看樹勢,過旺的樹(葉色深綠,葉平展不卷)宜在初花期環(huán)割,盛花期環(huán)剝,弱樹盛花期環(huán)割。具體環(huán)剝操作技術為在離地面留1~2個二次枝,主干進行環(huán)剝。
剝后1~2d不要用手觸摸新開的甲口;剝后2d,待甲口晾干后,涂護甲寶加菊酯藥防甲口蟲和螞蟻上樹。(4)噴施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10-6~15*10-6赤霉素(每包1g加水45kg左右即可)+硼肥,提高坐果率。
一般年份要求噴1次。1.7 保果措施 噴1次0.1%碩豐481(天然蕓苔素內(nèi)酯)3000倍液+海藻酸葉面肥1200倍液,促果保果;對剝后仍偏旺的樹,間隔7~10d連割2~3次;棗吊去尖,在盛花時棗吊去尖,節(jié)約營養(yǎng),促進坐果,果個均勻;疏果,膨果初期(幼果坐穩(wěn)后),進行疏果,每吊留2~4果。
1.8 促轉(zhuǎn)色防日燒措施 棗果成熟轉(zhuǎn)色是提高效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在 一年中外界溫度最高的時間,棗果發(fā)白轉(zhuǎn)色,極易受到強光照射后產(chǎn)生日灼,減少產(chǎn)量。
一是通過滴灌,合理施水肥。二是加蓋二膜和遮陽網(wǎng)。
1.9 采收 為了提高效益,提倡分期采收。成熟一部分,采收一部分。
可提高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使效益倍增。1.10 病蟲害防治 采用樹體主干設隔離帶(貼黏蟲帶),防止幼蟲上樹,深翻樹盤,殺死越冬害蟲及病原菌等,推廣物理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中,提倡使用高效低殘留農(nóng)藥,推廣使用生物制劑,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三致”農(nóng)藥和國家禁止使用的農(nóng)藥。2、創(chuàng)新技術2.1 溫室冬棗高密度栽植, 采用新的定干方式,實現(xiàn)當年栽植二年見效的模式 從2010年, 項目組先后在安仁的安昌村、伏坡村的3個冬棗溫室中進行了高密度栽植試驗,在栽植中首先打破了傳統(tǒng)的定干高度,使定干高度從常規(guī)的60~80cm降到20~30cm,結合水肥管理,當年成活率達到95%以上。
2011年初見效,2014年進入大面積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收益。2.2 改變傳統(tǒng)施肥觀念, 減少大量元素肥料的施入,增施菌肥,促進溫室冬棗早熟,提高溫室冬棗的品質(zhì) 菌肥是微生物肥料的俗稱。
主要通過有益微生物的活動,拮抗有害微生物,促進土壤中養(yǎng)分的轉(zhuǎn)化,提高土壤養(yǎng)分的有效性。改善作物的營養(yǎng)條件,增加土壤肥力,達到作物早熟、優(yōu)質(zhì)的目的。
溫室冬棗屬冬棗栽植技術中的一個新領域?!霸缡?、優(yōu)質(zhì)”才能達到高效。
但在傳統(tǒng)的冬棗施肥模式中,棗農(nóng)只注重大量元素肥料的施入以提高產(chǎn)量,而忽視大量施入化肥導致土壤板結,造成品質(zhì)逐年下降。在試驗開始,我們就以早熟、優(yōu)質(zhì)為目標,提出增施菌肥以提高品質(zhì)和提早成熟。
在4年的試驗與推廣中,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并使該項技術成為溫室冬 棗栽培管理中的一個主要技術指標。2.3 采用。
冬棗的大棚栽培更好的發(fā)揮了大荔冬棗在全國上市早的優(yōu)勢,又解決了大荔露地冬棗花期氣候不適座棗難以及成熟期遇陰雨易裂果等問題,完成了全國范圍內(nèi)冬棗促早栽培的一次技術創(chuàng)新,同時又取得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畝收入2.5—3萬元。
大棚冬棗栽培優(yōu)勢在大荔已被棗農(nóng)普遍接受認可,栽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大棚冬棗栽培的優(yōu)點:1.成熟早、產(chǎn)值高:可以提前20-30天上市,是露地冬棗產(chǎn)值的2-3倍。
2.產(chǎn)量高:大棚冬棗可以人工調(diào)節(jié)花期的溫度和濕度、避免花期綠盲蝽等危害,使冬棗的座果率大大提高,株產(chǎn)可高達20—25公斤。3.品質(zhì)好:因大棚冬棗果實生育期長,晝夜溫差大,營養(yǎng)積累多,所以個大、味甜,平均果個可達20-25g,口感明顯好于露地冬棗。
4.避免裂果:大棚冬棗的棚膜兼具防雨功能,解決了冬棗成熟期遇雨裂果問題。5.無公害:設施生產(chǎn)的生育期可以錯開露地病蟲危害季節(jié),病蟲害少、防治省時省工。
6.成本回收快:畝投資3500-4500元,盛果期樹扣棚當年可收回成本,并取得可觀的利潤。一、棚體的建造。
1.棚體構建應考慮的因素:棗園栽植的密度、棚體的堅固性、竹桿的長度,資金投入量的大小等等。2.棚體結構:分為竹木結構以及水泥樁竹子結構。
二者的不同之處:竹木結構,經(jīng)濟實惠,取材方便,投資小,但不耐用。水泥樁和竹子結構投資大,堅固性好,時間長,比較耐用。
3.棚體構造規(guī)格:一般而言,棚體跨度不應超過15米;棚體走向隨田塊而定,或南北走向,或東西走向;與棚體垂直的一行桿稱為一組,每組桿由兩個邊桿、兩個二桿,一個中桿共五個桿組成;邊桿高度1.8—2.0米,中桿高度一般應小于2.8米,當棚體跨度為13--14米時,中桿高度應為2.5米;邊桿與二桿,二桿與中桿的距離一般為3.5米左右;一畝地一般需要25組,組與組之間的距離不超過2米。4.注意事項:各組邊桿、二桿及中桿必須用一道鋼絲固定,鋼絲高度距離棚頂部40—50厘米,每行桿每隔兩個桿在桿底部下一個錨,用以堅固棚體。
二、大棚冬棗管理中的三個問題 (一)扣棚問題 1.扣棚。選用無滴膜為棚膜,棚膜幅與幅之間相互壓茬。
在每組桿中間,用一條壓膜線或竹竿壓緊。在棚肩部兩幅棚膜壓茬處,可留活動縫隙作通風口。
2.扣棚時間。據(jù)近年的經(jīng)驗,當最低氣溫為-3——-4°就可開始扣棚,一般在元月下旬至二月上旬 ,遇雨雪天氣或寒流來時可適當向后推移3—5天。
(二)通風問題 1.前期通風 以頂部通風為主,一般不通邊風。邊風通后,影響邊行溫度,導致邊行地溫回升太慢,從而使邊行棗樹生長發(fā)育滯后,整棚的開花結果物候期不同步,管理不方便。
當外界氣溫上升到4——5°時可通邊風。2.花期通風 建議通風要早、及時,切忌通風過猛。
隨時注意外界氣溫的變化,在天氣晴好的條件下,要提早通風,不要等到棚內(nèi)溫度上升到所需溫度才開始通風,由于外界氣溫僅3—5°,棚內(nèi)溫度已達30°以上,通風過猛,溫差太大,易造成落花,特別邊行落花現(xiàn)象比較嚴重。棚內(nèi)溫度過高時,應先通小風。
逐漸拉大通風口,切不可操之過急。(三)防寒問題 每年春季的低溫對各類農(nóng)作物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絕收,對于大棚冬棗來說同樣影響很大。
近年4月上旬左右(多在4月2日—5日,2010年4月12日—14日發(fā)生了五十年不遇特大凍害)都會出現(xiàn)一次低溫過程,這一時期恰好是大棚冬棗發(fā)芽現(xiàn)蕾期,忽視了防寒工作,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防寒方法:1.噴藥劑 噴愛增美,一包藥配水一桶,增強樹體的抵抗能力和抗寒性。
2.人工防寒 棚的外圍苫草簾;棚內(nèi)增溫(燃木炭、煤球),條件允許的還可用電爐絲,增溫燈泡等;在棚外的上風口熏煙等。三、大棚冬棗的綜合管理技術 要管好大棚冬棗,必須做到四個合理化,即合理修剪,合理灌水,合理施肥,合理溫度管理。
1.合理修剪 樹形選用自由紡錘形或開心形。為管理方便,可適當控制樹體高度,以低于棚膜30~40厘米為宜。
扣膜前采用拉枝、撐枝、墜枝等方法降低樹體高度。棗樹喜光,修剪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剪除無結果能力或結果能力很低的枝條,疏除交叉枝、稠密枝、重疊枝和細弱枝,以利通風透光,對徒長枝可視其空間大小,決定留剪長度,對空間大,有培養(yǎng)前途的多年生徒長枝可培養(yǎng)成骨干枝。
②死枝、病蟲枝全部鋸除,鋸口應盡量鋸到好枝處,鋸口應削平并涂藥,以免傷口感染腐爛。③對骨干枝上抽生的1~2年發(fā)育枝,可根據(jù)空間大小剪留,一般留4—6個二次枝,培養(yǎng)成健壯的結果枝組。
④對衰老枝應進行更新復壯,衰老的骨干枝應回縮1/3——1/2,回縮部位剪口的直徑不應超過5厘米,剪口下需留出向上的休眠芽或結果母枝,衰老的結果枝組應全面回縮或疏除,較完整的枝組可縮剪1/2——1/3,促發(fā)新枝。2.合理施肥 8月中旬~9月中旬施入,宜早不宜晚,采用溝施的方法,一般深度為40厘米左右。
施肥的多少應該依據(jù)樹勢而定,提倡“一炮轟”,株施有機肥20—25kg+生物肥1.5kg +松爾肥0.3—0.4kg。3.合理灌水 冬棗是一個耐旱作物,一般搭棚前,結合施肥冬灌一次,分墑后鋤地覆膜。
如果旱情嚴重,確實需要澆水時,應該采取隔行灌或滴灌、溝灌、滲灌等方法進行,宜澆小水,不。
冬棗樹的施肥分為基肥和追肥:1、基肥。
在果實采收前進行,其目的在于增加樹體的貯藏營養(yǎng),以滿足翌年萌芽、花芽分化、開花坐果的需要,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一般每株施“天脊”牌硝酸磷肥0.8千克;2、追肥。(1)萌芽前追肥:一般在4月上旬進行,每株追“天脊”牌硝酸磷鉀肥1.5千克。
(2)坐果期追肥:一般在6月上旬進行,每株追“天脊”牌硝酸磷鉀肥0.8千克。(3)果實膨大期追肥:一般在8月中上旬進行,每株追“天脊”牌硝酸磷肥1.2千克。
另外,在4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可用0.3%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2-3次。
1、建造大棚
適于種植桃、杏、蔬菜的大棚均適于栽培大棚棗,可以立接利用,新建大棚以東西方向,長度60米,南北寬8~10米,后墻水泥塊或磚體結構,厚度1米左右,棚體高度2.50~3米為宜。
2、品種選擇
要選擇樹體矮化、早果性強、果形巨大、豐產(chǎn)優(yōu)質(zhì)品種,如早晚蜜、六月鮮、大瓜棗、大白玲、特大蜜棗、金絲新4號、七月酥等品種,均適于大棚栽培。
3、栽苗
落葉后即可栽植,栽前開挖定植溝,溝寬60厘米,溝深60厘米,溝內(nèi)鋪麥草、稻草,并施足有機肥,與土混合均勻,填入溝內(nèi)澆透水,選根莖粗度1厘米以上,根系完整的優(yōu)質(zhì)壯苗,在50~60厘米處定干,定干以下分枝留2~3芽短截,然后起壟,壟寬1米,壟高20厘米,將棗苗栽于壟上,株距1米,行距2米,畝栽333株。
4、扣棚
栽植的苗木在棚內(nèi)自然休眠1~2個月左右,約在12月底至1月初,此時施足底肥,澆透水,全棚及蓋黑色地膜,即可扣棚。
5、扣棚后溫度控制
扣棚時間一般在12月底,扣棚后約20~30天,采取晝蓋夜揭草簾的辦法,主要是創(chuàng)造低溫環(huán)境,打破休眠,到元月下旬即開始升溫,先白天拉開1/3草簾,以后再拉1/2草簾,10天以后全部拉開草簾,逐漸進行升溫,萌芽前溫度控制在15~18℃,夜間7~8℃,萌芽以后溫度控制在17~22℃,夜間10~13℃,抽枝展葉期溫度控制在18~25℃,夜間10~15℃,初花期20~26℃,夜間12~16℃,盛花期22~30℃,夜間15~18℃,果實發(fā)育期25~30℃,以后逐漸揭開薄膜,適宜外界環(huán)境。
6、適宜的樹形及修剪
由于大棚前沿較低,可采用低干叢狀形或開心形,大棚后沿較高,可采用自由紡錘形或小冠疏層形。修剪以夏季修剪為主,主要是對棗頭進行摘心,株除背上枝,剪除過密植。冬剪主要是對發(fā)育枝進行短截,剪掉細弱、重疊枝,對結果枝和主干旺枝進行回縮,更新結果枝組,以保證樹體緊湊接化。
第二種
1.栽植模式 由于保護地栽培需要迅速的見到效益,所以栽植的模式可以考慮密植,直接栽植成品苗,育苗等待過程可以直接省去,盡快的見到效益。栽植密度可以考慮30cm*50、50*50、50*100、100*100,密度大產(chǎn)量容易上去。
2.栽培品種 目前庫爾勒地區(qū)的紅棗品種除去冬棗外,其它品種并不是鮮食品種,不適合大棚種植。如果在庫爾勒地區(qū)要發(fā)展保護地紅棗,最好選擇早熟鮮食品種,這樣可以考慮一年兩收,有可能話從外地尋找接穗,引進時要防止病蟲害的帶入問題。
3.栽植前的準備 由于密植,所以在棗苗移入大棚前要一次性把肥料上足,深翻后灌水,為移植做好準備工作。
4.栽植后的管理 如果是從外地引種,就要考慮氣候因素,所以我提到栽植后的管理問題。如果冬棗等品種可以考慮春天移苗,如果是新引進的品種就要在秋天移苗,要考慮樹苗的過冬問題。秋天樹葉落光移苗后,要在移前澆好移苗水,苗圃地和大棚不能太遠,最好在旁邊,這樣挖出后直接用生根粉處理,不用保水處理,栽植后澆水蒙棚,提高棚溫,促進發(fā)芽。由于這個問題牽涉到太多的方面,所以沒有經(jīng)過試驗,不知道效果如何。
5.修剪方面的幾點建議,大棚紅棗由于采取的密植模式,所以就必須考慮修剪時注意幾個方面,一個是平茬的方式,可以根據(jù)密度考慮從嫁接點上面留一個生長點、Y型留兩個、開心形留3-4個等等。夏修時要在通風透光的前提下盡量多留枝,多采用打頭、拉、扭稍手段。
6.授粉 大棚紅棗授粉時要考慮在大棚里放蜂,由于大棚密閉,自然授粉效果肯定不好,要采取放蜂、噴硼、920、環(huán)割相結合,促進結果。
7.病蟲害問題 由于大棚內(nèi)濕度較大,所以在正常情況下病蟲害比外面要少很多,但是濕度大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病菌的傳播,像銹病、白粉病等要考慮發(fā)生,要定期噴灑波爾多液,注意通風。紅棗收獲前要注意縮果病和裂果的發(fā)生。
8.大棚紅棗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由于在大棚中種植,必須要考慮幾個方面,由于本人沒有種過大棚紅棗,所以對此沒有太多經(jīng)驗,不過有幾個方面需要提醒一下,一個是棚溫的調(diào)節(jié)問題,在需要升溫或降溫時怎樣保證;二是光照問題,大棚內(nèi)如何保證光照強度,如何補光,棗樹不是蔬菜,光照不夠棗果質(zhì)量沒有保證;三是有害氣體的排放問題;四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問題,有光照的情況下樹要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大棚內(nèi)氣體含量的調(diào)節(jié)問題。
大棚保護地栽培總的方面和正常栽培是一樣的,如果能夠解決后面的三個問題,棗樹大棚栽植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收益。
1、建造大棚 適于種植桃、杏、蔬菜的大棚均適于栽培大棚棗,可以立接利用,新建大棚以東西方向,長度60米,南北寬8~10米,后墻水泥塊或磚體結構,厚度1米左右,棚體高度2.50~3米為宜。
2、品種選擇 要選擇樹體矮化、早果性強、果形巨大、豐產(chǎn)優(yōu)質(zhì)品種,如早晚蜜、六月鮮、大瓜棗、大白玲、特大蜜棗、金絲新4號、七月酥等品種,均適于大棚栽培。 3、栽苗 落葉后即可栽植,栽前開挖定植溝,溝寬60厘米,溝深60厘米,溝內(nèi)鋪麥草、稻草,并施足有機肥,與土混合均勻,填入溝內(nèi)澆透水,選根莖粗度1厘米以上,根系完整的優(yōu)質(zhì)壯苗,在50~60厘米處定干,定干以下分枝留2~3芽短截,然后起壟,壟寬1米,壟高20厘米,將棗苗栽于壟上,株距1米,行距2米,畝栽333株。
4、扣棚 栽植的苗木在棚內(nèi)自然休眠1~2個月左右,約在12月底至1月初,此時施足底肥,澆透水,全棚及蓋黑色地膜,即可扣棚。 5、扣棚后溫度控制 扣棚時間一般在12月底,扣棚后約20~30天,采取晝蓋夜揭草簾的辦法,主要是創(chuàng)造低溫環(huán)境,打破休眠,到元月下旬即開始升溫,先白天拉開1/3草簾,以后再拉1/2草簾,10天以后全部拉開草簾,逐漸進行升溫,萌芽前溫度控制在15~18℃,夜間7~8℃,萌芽以后溫度控制在17~22℃,夜間10~13℃,抽枝展葉期溫度控制在18~25℃,夜間10~15℃,初花期20~26℃,夜間12~16℃,盛花期22~30℃,夜間15~18℃,果實發(fā)育期25~30℃,以后逐漸揭開薄膜,適宜外界環(huán)境。
6、適宜的樹形及修剪 由于大棚前沿較低,可采用低干叢狀形或開心形,大棚后沿較高,可采用自由紡錘形或小冠疏層形。修剪以夏季修剪為主,主要是對棗頭進行摘心,株除背上枝,剪除過密植。
冬剪主要是對發(fā)育枝進行短截,剪掉細弱、重疊枝,對結果枝和主干旺枝進行回縮,更新結果枝組,以保證樹體緊湊接化。第二種 1.栽植模式 由于保護地栽培需要迅速的見到效益,所以栽植的模式可以考慮密植,直接栽植成品苗,育苗等待過程可以直接省去,盡快的見到效益。
栽植密度可以考慮30cm*50、50*50、50*100、100*100,密度大產(chǎn)量容易上去。 2.栽培品種 目前庫爾勒地區(qū)的紅棗品種除去冬棗外,其它品種并不是鮮食品種,不適合大棚種植。
如果在庫爾勒地區(qū)要發(fā)展保護地紅棗,最好選擇早熟鮮食品種,這樣可以考慮一年兩收,有可能話從外地尋找接穗,引進時要防止病蟲害的帶入問題。 3.栽植前的準備 由于密植,所以在棗苗移入大棚前要一次性把肥料上足,深翻后灌水,為移植做好準備工作。
4.栽植后的管理 如果是從外地引種,就要考慮氣候因素,所以我提到栽植后的管理問題。如果冬棗等品種可以考慮春天移苗,如果是新引進的品種就要在秋天移苗,要考慮樹苗的過冬問題。
秋天樹葉落光移苗后,要在移前澆好移苗水,苗圃地和大棚不能太遠,最好在旁邊,這樣挖出后直接用生根粉處理,不用保水處理,栽植后澆水蒙棚,提高棚溫,促進發(fā)芽。由于這個問題牽涉到太多的方面,所以沒有經(jīng)過試驗,不知道效果如何。
5.修剪方面的幾點建議,大棚紅棗由于采取的密植模式,所以就必須考慮修剪時注意幾個方面,一個是平茬的方式,可以根據(jù)密度考慮從嫁接點上面留一個生長點、Y型留兩個、開心形留3-4個等等。夏修時要在通風透光的前提下盡量多留枝,多采用打頭、拉、扭稍手段。
6.授粉 大棚紅棗授粉時要考慮在大棚里放蜂,由于大棚密閉,自然授粉效果肯定不好,要采取放蜂、噴硼、920、環(huán)割相結合,促進結果。 7.病蟲害問題 由于大棚內(nèi)濕度較大,所以在正常情況下病蟲害比外面要少很多,但是濕度大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病菌的傳播,像銹病、白粉病等要考慮發(fā)生,要定期噴灑波爾多液,注意通風。
紅棗收獲前要注意縮果病和裂果的發(fā)生。 8.大棚紅棗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由于在大棚中種植,必須要考慮幾個方面,由于本人沒有種過大棚紅棗,所以對此沒有太多經(jīng)驗,不過有幾個方面需要提醒一下,一個是棚溫的調(diào)節(jié)問題,在需要升溫或降溫時怎樣保證;二是光照問題,大棚內(nèi)如何保證光照強度,如何補光,棗樹不是蔬菜,光照不夠棗果質(zhì)量沒有保證;三是有害氣體的排放問題;四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問題,有光照的情況下樹要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大棚內(nèi)氣體含量的調(diào)節(jié)問題。
大棚保護地栽培總的方面和正常栽培是一樣的,如果能夠解決后面的三個問題,棗樹大棚栽植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收益。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