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搭配一日三餐的飲食原則 一天要吃三餐飯人吃飯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是解饞,主要是為了保證身體的正常發(fā)育和健康。
實驗證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質(zhì)消化吸收率為85%;如改為每日兩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則蛋白質(zhì)消化吸收率僅為75%。因此,按照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一般來說,每日三餐還是比較合理的。
同時還要注意,兩餐間隔的時間要適宜,間隔太長會引起高度饑餓感,影響人的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如果太短,上頓食物在胃里還沒有排空,就接著吃下頓食物,會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shù)男菹?,消化功能就會逐步降低,影響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時間大約是4~5小時,兩餐的間隔以4~5 小時比較合適,如果是5~6 小時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生物鐘與一日三餐:現(xiàn)代研究證明,在早、中、晚這三段時間里,人體內(nèi)的消化酶特別活躍,這說明人在什么時候吃飯是由生物鐘控制的。 ◎大腦與一日三餐:人腦每天占人體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腦的能源供應只能是葡萄糖,每天大約需要110~145克。
而肝臟從每頓飯中最多只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一日三餐,肝臟即能為人腦提供足夠的葡萄糖。
◎消化器官與一日三餐:固體食物從食道到胃約需30~60 秒,在胃中停留4 小時才到達小腸。因此,一日三餐間隔4~5 小時,從消化上看也是合理的。
三餐中食物的選擇:一日三餐究竟選擇什么食物,怎么進行調(diào)配,采用什么方法來烹調(diào),都是有講究的,并且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應該粗細搭配,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類、薯類和新鮮蔬菜。
一日三餐的科學分配是根據(jù)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來決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 克主食,那么早晚各應該吃150 克,中午吃200 克比較合適。
早餐的科學搭配:營養(yǎng)專家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yǎng)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
因為人經(jīng)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yǎng)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yǎng),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zhì)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早餐的重要性:專家經(jīng)過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一個人早晨起床后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會增高,且流動緩慢,天長日久,會導致心臟病的發(fā)作。因此,早餐豐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于心臟的健康。
堅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長得壯實,抗病能力強,在學校課堂上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聽課時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強,學習成績大都更加優(yōu)秀。對工薪階層來講,吃好早餐,也是干好基本工作的保證,這是因為人的腦細胞只能從葡萄糖這種營養(yǎng)素中獲取能量,經(jīng)過一個晚上沒有進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證足夠的葡萄糖供應,時間長了就會使人變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暈等現(xiàn)象,無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理想早餐的要素:一般情況下,理想的早餐要掌握三個要素:就餐時間、營養(yǎng)量和主副食平衡搭配。一般來說,起床后活動30分鐘再吃早餐最為適宜,因為這時人的食欲最旺盛。
早餐不但要注意數(shù)量,而且還要講究質(zhì)量。按成人計算,早餐的主食量應在150~200 克之間,熱量應為700 千卡左右。
當然從事不同勞動強度及年齡不同的人所需的熱量也不盡相同。如小學生需500 千卡左右的熱量,中學生則需600 千卡左右的熱量。
就食量和熱量而言,應占不同年齡段的人一日總食量和總熱量的30%為宜。主食一般應吃含淀粉的食物,如饅頭、豆包、面包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zhì)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jié){、雞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
一日三餐的由來
現(xiàn)代人都習慣于一日三餐,實際上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于農(nóng)業(yè)不發(fā)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于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guān)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勞將士,激發(fā)士氣。
漢代以后,一日兩餐逐漸變?yōu)槿突蛩牟?。并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赌芨凝S漫錄》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敝两?,我國許多地區(qū)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一日兩餐時,人們認為“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饗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過饗食,便意味著一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意思是:占有千傾良田,你還是只能吃一日三餐飯,有大廈千坐,你睡的地方也只占三尺而已,擁有得再多也不過是給自己徒增煩惱罷了。
出處是在《增廣賢文》,是綜合各古人和俗語的總結(jié)。增廣賢文為古代幼學之必讀文章。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從中得益良多,學到修身處世之道。此版本是本人編纂,將多種不同版本再重新組織。盡量將同一類的語句歸類在一起。
拓展資料: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于明萬歷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jù)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于萬歷年間。
《增廣賢文》集結(jié)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后來,經(jīng)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xiàn)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清代民間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
《增廣賢文》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fā)現(xiàn)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親情被金錢污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xiàn)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增廣賢文》絕大多數(shù)句子都來自經(jīng)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道經(jīng)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jīng)”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lǐng)會到經(jīng)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对鰪V賢文》還是諺語的選集。
一、早、中、晚早在漢代一日三餐就是稱為早中晚,這份早飯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口之后食用的一個小食至唐代以來寒具只是被稱為一種點心之意。
到現(xiàn)在我我稱為是早點,午飯古人是中午飯或者是過午吃的,一日兩餐,因為這一日過了一段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的一日三餐至成為表示時光的不同感情,可以包含一種感慨。二、早在幾億年前有個傳說說的是玉帝要派水牛心下凡,告訴人們,讓人們每隔三天吃一頓飯,不過當時水牛好像誤解了大玉皇大帝的命令,他迅速向人間告訴人們說,玉皇大帝讓你們可以一日吃三餐,不再挨餓了,可是當他返回天庭的時候,將此命令報給玉皇大帝的時候,玉皇大帝就把水牛貶到人間,讓他耕地說是他誤解了玉皇大帝的意思,給人們下達錯誤命令,讓他彌補過失,并且讓他去幫人們耕地,使之成為一日三餐的一個解說。
三、西漢與東漢時期兩餐過度三餐按古代記載是西漢與東漢時期,秦時一般官員與平民都是一日兩餐,西漢的時候老百姓依然是如此,只有諸侯王也可以,一日三餐皇帝在宮廷食欲是多餐的,只有民間的飲食習慣,雖然說在早晨可以稍微吃一點小點心,但是人們還是以一日兩餐或者可以看作是像三餐過度的一個階段。其實說是民以食為天是最大的享受,我們?nèi)绻且惶祓囸I吃不飽飯的時候是干不了活的,所以說一日三餐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慣了,不管是怎么樣的一個朝代都應該以三餐為正常。
1.牛角掛書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
《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
’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
’玄感遂傾心結(jié)納?!焙笕怂煲浴皶鴻M牛角”、“角掛經(jīng)”、“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
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2.負薪讀書形容勤學的典故。
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chǎn)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
其妻亦負戴相隨,數(shù)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xiàn)。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3.帶經(jīng)而鋤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yè)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yǎng)(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干活),帶經(jīng)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p>
此典常以“帶經(jīng)鋤”的形式出現(xiàn)。4.挾策讀書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
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p>
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
后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5.高鳳流麥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
語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nóng)畝為業(yè),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
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jīng),不覺潦水流麥。
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yè)于西唐山中?!?/p>
后人于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6.溫舒編蒲形容勤學的典故。
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jiān)門。
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睍x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后博通經(jīng)史。
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1.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缎绿茣だ蠲軅鳌罚骸埃ɡ蠲埽┞劙鼝鹪诰椛?,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jié)納。”后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jīng)”、“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蛞浴皰鞝僦拧薄ⅰ芭=菚眮碇盖趭^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2.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chǎn)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shù)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贝说湟话阋浴柏撔健被颉柏撻浴钡男问匠霈F(xiàn)。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3.帶經(jīng)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yè)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yǎng)(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干活),帶經(jīng)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帶經(jīng)鋤”的形式出現(xiàn)。
4.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辈撸瑢憰闹窈?。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后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5.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nóng)畝為業(yè),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jīng),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yè)于西唐山中?!焙笕擞谑且浴傲鼷湣?、“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6.溫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jiān)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睍x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后博通經(jīng)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古代朝食稱饔,第二頓飯叫哺(bǔ)食,又叫飧(Sūn),請人用餐稱饗,晚飯稱飧。
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諸侯三餐。西漢時,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這歸功于宋代經(jīng)濟的繁榮,除了酒肆之間不再如唐代被約束在市坊中間,夜市晚上不實行宵禁,晚上夜生活豐富,所以才加一頓晚飯。
擴展資料
典故:
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于農(nóng)業(yè)不發(fā)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對于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guān)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勞將士,激發(fā)士氣。
漢代以后,一日兩餐逐漸變?yōu)槿突蛩牟汀2⑶?,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
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qū)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一日兩餐時,人們認為“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饗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過饗食,便意味著一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一日三餐
學記:一日三餐始于何時
現(xiàn)在正常的食制是早中晚一日三餐,古代是不是也這樣呢?
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教材選有一則寓言《楚王好細腰》,原文如下: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教材將這段文字譯為:從前,楚靈王喜歡他的臣子有纖細的腰身,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把一日三餐減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整裝,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帶束緊扶著墻壁站起來。到了第二年,滿朝文武官員臉色都是黑黃黑黃的了。
把“皆以一飯為節(jié)”譯為“把一日三餐減為只吃一餐”有些不妥。因為就古代食制而言,戰(zhàn)國時代我國還不是一日三餐,那時一天只吃兩餐,稱為朝食和哺(bū)食。
朝食是第一餐,時間大致在日出以后,上午九點以前。這段時間古人稱為食時?!蹲髠鳌こ晒辍俘R晉鞌之戰(zhàn)寫齊侯狂言“余姑剪滅此而朝食”就是一個例子。齊侯輕敵,以為九點之前就可以打敗晉軍再朝食。
哺食是第二餐,時間是太陽在西南角的時候,也叫哺時?!墩f文》釋“哺”為“申時食也”,大致在下午四點左右。《墨子·號令》也有“哺時皆于署,不得外食”的例子。意思是說在城市保衛(wèi)戰(zhàn)中,早飯、晚飯都在官署中吃,不得到外面吃。
朝食和哺食又叫饔yōng(熟食;早飯:~飧不繼,指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和飧(sūn),因為一天只有饔和飧兩餐,所以“饔飧”兩字有時就連用泛指飯食,如《孟子·滕文公上》的“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趙岐注“饔飧而治”為“自具其食,兼治民事耳”,意思是說管理者在治理民事時還要自己做飯吃。“饔飧”在這里活用為動詞自己燒飯吃的意思。
據(jù)甲骨文的有關(guān)記載,殷商時期也是一日兩餐,第一餐俗稱“大食日”,又稱“食日”,第二餐俗稱“小食”。一直到先秦,古代的基本食制就是一日兩餐。
兩餐向三餐過渡的時期是西漢和東漢。據(jù)云夢秦簡《傳食律》和《倉律》記載,秦時一般官吏和平民還都是一日兩餐。西漢初一般百姓依然如此,如晁錯《論貴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所說的“再食(兩餐)”。但據(jù)《漢書·淮南厲王傳》說劉長被廢后,有司奏請給他的待遇有“皆日三食”一條,說明諸侯王的飲食待遇已是三餐了。若按《白虎通·禮樂》所說,皇帝的宮廷飲食更是多至四餐,為平旦食、晝食、哺食和暮食。只是民間的飲食習俗,依然還是一日兩 餐。雖說已有在朝食前吃些稱為“寒具”的小點心的,但還不能稱為一餐,或許可以看作是向三餐的一種過渡。
從商朝開始,人們的日?;顒右?guī)律為標準被分成8個時段,人們吃飯的時段分別叫“大食”,即上午7時至9時,“小食”是15時至17時。
到了漢朝,統(tǒng)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身份高貴、地位崇高,還特意在一天吃幾餐飯上大做文章:按照禮儀,天子一天可以享受四餐,諸侯一天可以吃三餐,平民一天只能吃兩餐。
兩宋時期,宵禁制度被廢除了,這直接促成了夜市的繁榮。人們“夜行”完全不受限制,夜行的時間長了,也就有了在天黑之后再添加一餐的必要,于是市民紛紛開設在夜晚營業(yè)的茶館和酒樓,招攬顧客。北宋都城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有100多萬人口。據(jù)統(tǒng)計,城中沿街店鋪有6400多家,如此多的人口和商鋪為夜市的繁榮提供了充足的客觀條件。
北宋末年的蔡絳在其筆記 《鐵圍山叢談》中說,全國各地的百姓都被蚊子所困擾,唯獨開封的夜市上沒有蚊子,因為這是整個開封最熱鬧的地方,酒樓林立、燈火通明,蚊子最怕這些了。開封的夜市不僅在氣溫宜人的季節(jié)車水馬龍,即便在大冬天刮風下雪的時候也從不歇業(yè),足見開封夜市的繁榮。
夜市的流行,直接推動了三餐制的普及,而三餐制的普及又促進了消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兩宋時期的餐飲業(yè)和娛樂業(yè)的繁華。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