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jié)婚時,當著眾賓客的面,林語堂拿出婚書,對新婚的妻子說:“婚書只有在離婚
的時候才有用,我們一定用不到。我把它燒了!”舉座嘩然。
2.林語堂在杭州玉泉購買一銅雀瓦,付款后對攤主說這是假的。攤主嚴詞詰問:“你為什么要買假古董?”林語堂則回答:“我就是專門收藏假古董的?!?/p>
3.林語堂故意講一口流利的洋語,表示是雞同鴨講,逗趣一番。不料魯迅厲聲道:“你是
什么東西!難道想用英語來壓中國的同胞嗎?”林語堂啞口無言。
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我的話》 徹悟與痛苦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國吾民》 稀罕 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吾國吾民》 倘無幽默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干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
——《一夕話》 倘無女子 沒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沒有禮俗、宗教、傳統(tǒng)及社會階級。世上沒的天性守禮的男子,也沒的天性不守禮的女子。
假定沒有女人,我們必不會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門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飯廳與臥室之區(qū)別,有何意義。男子喜歡在臥室吃飯,在飯廳安眠的。
——《金圣嘆之生理學》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xiàn)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蘇東坡傳》 悠閑的情緒 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shù)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渡畹乃囆g(shù)》 快樂哲學 只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義哩。
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商人較輕松較快樂的態(tài)度?!渡畹乃囆g(shù)》 筆和錐 作家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后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
但他的觀念的范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渡畹乃囆g(shù)》 與古人面談 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象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tài)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
——《生活的藝術(shù)》 警醒遲鈍 藝術(shù)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里保持著樸實真摯。
——《生活的藝術(shù)》 可憐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世界里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么可憐的世界??!——《生活的藝術(shù)》 最美的時候 一個女子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她立在搖籃的面前的時候;最懇切最莊嚴的時候是在她懷抱嬰兒或攙著四五歲小孩行走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則如我所看見的一幅西洋畫像中一般,是在擁抱一個嬰兒睡在枕上逗弄的時候?!渡畹乃囆g(shù)》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恒的時間之河駛?cè)ァ?/p>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渡畹乃囆g(shù)》 熱情加智勇 人生是殘酷的,一個有著熱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許容易受他的比較聰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錯了主意,常常因?qū)Ω冻饠尺^于寬大,或?qū)τ谂笥堰^于信任,而走了失著。……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huán)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jié)起來,方能避免環(huán)境的摧殘。
——《生活的藝術(shù)》 死了三次 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豎立成為一個系統(tǒng)時,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生活的藝術(shù)》 曠達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時,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氣、深刻和機巧。他們永遠在處理瑣碎的事情。
他們并不知那些心思較曠達的幽默家更能應付偉大的事情。——《生活的藝術(shù)》 刻板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
——《生活的藝術(shù)》 想做另一個人 一位現(xiàn)代中國大學教授說過一句詼諧語:“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這種意義上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人會感到絕對的滿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個人,只要這另一個人不是他現(xiàn)在的現(xiàn)在。——《生活的藝術(shù)》 老年之美 古教堂、舊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書籍,我們是喜歡的,但大多數(shù)的人忘卻了老年人的美。
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欣賞,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為古老的東西,圓滿的東西,飽經(jīng)世變的東西才是最美的東西。
——《生活的藝術(shù)》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對獨裁者,就因為他們不近人情。因為不近人情者總是不好的。
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藝術(shù)是惡劣的藝術(shù);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類式的生活。——《生活的藝術(shù)》 旅行家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jīng)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
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于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
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
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我的話》 徹悟與痛苦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國吾民》 稀罕 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段釃崦瘛?倘無幽默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干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
——《一夕話》 倘無女子 沒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沒有禮俗、宗教、傳統(tǒng)及社會階級。世上沒的天性守禮的男子,也沒的天性不守禮的女子。
假定沒有女人,我們必不會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門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飯廳與臥室之區(qū)別,有何意義。男子喜歡在臥室吃飯,在飯廳安眠的。
——《金圣嘆之生理學》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xiàn)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蘇東坡傳》 悠閑的情緒 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shù)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生活的藝術(shù)》 快樂哲學 只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義哩。
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商人較輕松較快樂的態(tài)度。——《生活的藝術(shù)》 筆和錐 作家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后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
但他的觀念的范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渡畹乃囆g(shù)》 與古人面談 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象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tài)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
——《生活的藝術(shù)》 警醒遲鈍 藝術(shù)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里保持著樸實真摯。
——《生活的藝術(shù)》 可憐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世界里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么可憐的世界?。 渡畹乃囆g(shù)》 最美的時候 一個女子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她立在搖籃的面前的時候;最懇切最莊嚴的時候是在她懷抱嬰兒或攙著四五歲小孩行走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則如我所看見的一幅西洋畫像中一般,是在擁抱一個嬰兒睡在枕上逗弄的時候?!渡畹乃囆g(shù)》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恒的時間之河駛?cè)ァ?/p>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渡畹乃囆g(shù)》 熱情加智勇 人生是殘酷的,一個有著熱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許容易受他的比較聰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錯了主意,常常因?qū)Ω冻饠尺^于寬大,或?qū)τ谂笥堰^于信任,而走了失著。……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huán)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jié)起來,方能避免環(huán)境的摧殘。
——《生活的藝術(shù)》 死了三次 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豎立成為一個系統(tǒng)時,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生活的藝術(shù)》 曠達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時,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氣、深刻和機巧。他們永遠在處理瑣碎的事情。
他們并不知那些心思較曠達的幽默家更能應付偉大的事情?!渡畹乃囆g(shù)》 刻板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
——《生活的藝術(shù)》 想做另一個人 一位現(xiàn)代中國大學教授說過一句詼諧語:“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痹谶@種意義上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人會感到絕對的滿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個人,只要這另一個人不是他現(xiàn)在的現(xiàn)在?!渡畹乃囆g(shù)》 老年之美 古教堂、舊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書籍,我們是喜歡的,但大多數(shù)的人忘卻了老年人的美。
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欣賞,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為古老的東西,圓滿的東西,飽經(jīng)世變的東西才是最美的東西。
——《生活的藝術(shù)》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對獨裁者,就因為他們不近人情。因為不近人情者總是不好的。
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藝術(shù)是惡劣的藝術(shù);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類式的生活?!渡畹乃囆g(shù)》 旅行家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jīng)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
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于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
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
1、1933年12月8日,林語堂地上海某大學演講《關于讀書之意見》,他說:“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么都不懂,大學時認為什么都懂,畢業(yè)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認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2、林語堂將自己的傳記取名為《狂吠的專家》,不料被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社的英文版《中國名人錄》作為林的身份編了進去。潘光旦說:“這編輯有改正的責任,否則嬉笑怒罵盡成文章,名人錄變做滑稽列傳了?!?
3、林語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的《生活的藝術(shù)術(shù)》在美國重印40次,并被譯成英、法、意、荷等國文字,成為歐美各階層的“枕上書”。
4、林語堂把在臺北陽明山家中的書房,命名為“有不為齋”。他受儒家“有為”的思想影響,也欣賞道家的“無為”;生活態(tài)度是以“有為”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為”的事。
5、林語堂曾為自己作了一副對聯(lián):“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彼谂_灣陽明山,自己設計房子,用幾根西方螺旋圓柱,頂著一彎回廊,繞著的卻是一個東方式的天井。
6、林語堂在美國從事寫作,有時發(fā)生難題,常常到哥倫比亞圖書館查找,但不便用自己名字,其女兒替他取了一個“林語珠女士”。
7、林語堂到美國后,原由他主編的《宇宙風》改由其弟林憾廬主編,不久林憾廬病死,林語堂沒趕回送葬,只是寄回兩篇文章,將其稿費充作葬儀。
8、林語堂很珍視郁達夫的文才,當他以英文寫出《京華煙云》后,曾認為惟有郁達夫是將這本書譯為中文的“最理想的人”。但郁達夫沒有翻譯,后來是由黃嘉音、黃嘉德合譯。
9、林語堂在美國講學,有兩個哲學學會不謀而合,都指定他講的題目是“孔夫子與林語堂”。
10、《人世間》???,林語堂又創(chuàng)辦雜志《西北風》。他說,用西北風并無什么深意,淺一些說,我們認為西北風的尖銳,能使人興奮;不若東南風,使人感到軟綿綿的。
11、林語堂在一次演講中談到讀書,說學校專讀教科書,而教科書并不是真正的書。讀一部小說概論,不如讀《三國》、《水滸》;讀一部歷史教科書,不如讀《史記》。
12、林語堂自稱,成功的秘決是寫的東西必須是心得之言,有見地,有力量。
13、林語堂在尋源書院、圣約翰大學讀書時,均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yè)。他的理由是:不論做什么事,一生都不愿居第一。
14、林語堂應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之約,將舊小說《四杰傳》中的故事“唐伯虎點秋香”作為題材,改編電影劇本。為契合西方習慣,把“唐伯虎”更名為“唐伯納”,并把它作為劇名。
15、林語堂將《浮生六記》譯為英文,內(nèi)稱沈三白曾向洋人借高利貸。此“洋人”,原作中為“西人”,指山西人。
一、幽默的話語非凡的智慧林語堂的幽默,并不是單純的搞笑,他的幽默,折射出他的機敏與睿智,同他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和深刻的思想凝結(jié)而成的哲理密切相關。
一次,林語堂應邀參加一所學校的畢業(yè)典禮,在他前面有不少人做演講,都講的冗長乏味。輪到他演講時,時間已經(jīng)過了正午,學生們已經(jīng)開始不耐煩了。
林語堂走上講臺,開口就說:“紳士的演講,應當像女孩子穿的裙子一樣,愈短愈好?!贝搜砸怀?,全場哄堂大笑,聽眾們精神為之一振。
林語堂的這句幽默語,對那些“懶婆娘的裹腳布”似的演講,提出了中肯的批評,緊緊抓住了聽眾的心理。這句話就成為演講界知名度極高的名言,廣為流傳,至今不衰。
林語堂曾經(jīng)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去做關于中國文化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大談中國文化的優(yōu)越性,認為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人生哲學,中國的都比西方的好。
美國學生既覺得耳目一新,又覺得頗為懷疑。有一位女學生實在忍不住了,舉手發(fā)言,問:“林博士,您好像是說,什么東西都是你們中國的最好,難道我們美國沒有一樣東西比得上中國的嗎?”林語堂略加思考,樂呵呵的回答:“有的,你們美國的抽水馬桶要比中國的好??!”這機智的回答,引起滿堂哄笑和議論。
林語堂在這里幽默的指出美國人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特點,是大實話,但似褒實貶,發(fā)人深思。二、幽默的故事深刻的道理林語堂在演講中善于講一些幽默故事,講的繪聲繪色,妙趣橫生。
有一次,他到一所大學去訪友,校長得知名人林語堂來了,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就臨時請他給學生做演講,林語堂很為難,無奈之下,就講了一個笑話:古羅馬時代,皇帝常派人將活人投到斗獸場中給野獸吃掉,皇帝就在活人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在淋漓的鮮血中觀賞取樂。有一天,皇帝命令將一個人扔進斗獸場,讓一頭獅子去吃。
這人見了獅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獅子,在它耳邊輕輕說了幾句話,只見那獅子掉頭就走,不吃他了。皇帝見了十分奇怪,他想,大約是這頭獅子肚子不餓,胃口不好,見了活人都懶得吃。
于是他命令放出一只餓虎來。餓虎兩眼放著兇光撲過來,那人依然不怕,他又走到老虎近旁,向它耳語一番,那只餓虎竟也灰溜溜地走了。
皇帝目睹這一切,覺得難以置信,他想,這人究竟有什么法術(shù)令獅子、餓虎不吃他呢?他將那人召來盤問:“你究竟向那獅子、餓虎說了些什么話,使它們掉頭而去呢?”那人不慌不忙地說:“陛下,其實很簡單,我只是提醒它們,吃掉我當然很容易,可是吃了我以后,你得開口說話,要做演講的。”說罷就坐下了。
聽眾想了一會兒,才響起熱烈的掌聲和笑聲,校長被弄得啼笑皆非。林語堂在這里既委婉的用故事表露了對校長強人所難的不滿,也用這個幽默故事說明了演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巧妙的告訴同學們:練好口才、善于說話還可以使自己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呢。
紐約某林氏宗親會邀請林語堂去演講,希望借此宣揚林氏祖先的光榮事跡。這種演講出力不討好,因為不說些夸贊祖先的話,同宗會失望,若是太過吹噓,又有失學人風范。
只見林語堂不慌不忙,娓娓道來:我們姓林的始祖,據(jù)說是商朝的比干,這在《封神榜》里提到過……英勇無敵的林氏祖先,有《水滸傳》里的林沖,……我們姓林的旅行家、航海家有《鏡花緣》里的林之洋……詩人、才女有《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另外還有美國大總統(tǒng)林肯……獨自駕機飛躍大西洋的林白……我們林氏家族可說是人才輩出、光宗耀祖啊!林語堂這一段精彩的演講,令臺下的宗親雀躍萬分,禁不住鼓掌叫好。然而我們仔細體會他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他所談的許多是文學作品中虛構(gòu)的人物,甚至是與林氏毫無關系的美國人,并沒有對本姓祖先進行無原則的吹噓。
這個演講既滿足了林氏宗親的要求,又不失學者嚴謹求實的風范,而且以幽默故事的方式諷刺了那種務虛榮、好夸飾的世風。林先生講學從不正襟危坐、拿腔拿調(diào),他喜歡在講臺上踱來踱去侃侃而談,有時會走到聽眾中間與大家直接對話,從不念、不看講稿。
他第一次到東吳大學法學院講課,登上講臺后,不慌不忙的打開皮包,里面竟是一包帶殼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給學生享用。
自己就從吃花生講起:“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剝殼,剝殼愈有勁,花生愈有味道?!蓖瑢W們饒有興趣的邊剝邊吃邊聽。
林先生繼續(xù)說:“花生又叫長生果,諸君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我講課從不點名,諸位吃了長生果多長記性,不要逃學,則幸甚,幸甚!”全場活躍,熱烈鼓掌。三,半截演講留美談在法國蒙頓舉行的世界筆會第36屆年會上,輪到林語堂發(fā)言時,他向主席要求講15分鐘,但主席拒絕了,說別人發(fā)言都是5分鐘,不可破例。
林語堂表示,5分鐘他不講,經(jīng)過商量,主席終于答應了,而大會秘書長答應說先安排10分鐘。林語堂登臺后,全場鴉雀無聲,他講的也很投入。
不知不覺10分鐘已到。主席說時間已到,請林語堂結(jié)束發(fā)言。
林語堂二話不說,徑直走下臺。與會者正聽得入神,于是熱烈鼓掌,希望林語堂繼續(xù)講下去。
但林語堂卻說什么也不講了,于是便留下了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講。林語堂此舉,并非生氣。
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
同年轉(zhuǎn)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
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
1934年創(chuàng)辦《人間世》,1935年創(chuàng)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祝你新年快樂。
風聲鶴唳》是林語堂《京華煙云》續(xù)篇,《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飄》。
《風聲鶴唳》史詩般的表現(xiàn)了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民族精神痛苦而偉大的升華. 再現(xiàn)了抗戰(zhàn)初期姚、張兩大豪門的興衰演變,述說了他們作為江南古城絲綢世家的生死較量和激蕩人心的商場鏖戰(zhàn),以及在日本侵略勢力對中國紡織市場的鯨吞面前,姚、張兩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它濃縮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變遷,色殘斑斕的社會縮影,動人心魄的愛情故事,一波三折的人物命運,引發(fā)人生無窮的感慨…… 抗戰(zhàn)初期的江南古城——南城,自古以絲綢名重天下,流傳著“桑蠶熟,天下足”的古語.故事就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夜。
姚家和張家是南城有名的絲綢業(yè)界大戶,姚家的天章絲綢是祖?zhèn)鞯募覙I(yè),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里,更是廣納資金,大力發(fā)展,穩(wěn)坐著南城業(yè)界頭把交椅。張家老爺張介孚靠著有個銀行家的岳父發(fā)家,做夢都想著打垮姚家,從此成為江南絲綢業(yè)界的龍頭.姚天章,張介孚兩個絲綢大戶在日本紡織業(yè)對中國市場的鯨吞蠶食面前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姚費心竭慮振興天章絲綢對抗東洋緞的入侵,張則與敵聯(lián)手擠壓姚家,企圖獨執(zhí)江南絲綢牛耳。姚、張子女及周圍青年都無可避免的卷入了這場大是大非的對壘,他們之間的愛情,親情和友情也因之變得復雜離奇,撕心裂肺。
文學巨匠林語堂先生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并日益受到世界的矚目.。
林語堂有一個故事就能把他的這個特點便顯得非常到位,話說有一次林語堂去一個非常有名的學校去做學問,結(jié)束討論這個學校的校長聽說林語堂非常擅長演講,就覺得不能浪費了這么好的機會,于是當著所有師生的面邀請林語堂為學生帶來一段演講,當時的林語堂并沒有做任何準備,他不知道該說些什么,靈機一動決定給學生們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暗指這個校長的所作所為,在他還沒有任何準備的時候就讓他做演講,這個故事同時也告訴了學生們要時刻準備著,要不懈努力的學習,自己所學的知識總有一天都會用到的,可能只一天來的比較晚但是只一天總會到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