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游草堂是紀念杜甫和高適的友誼。
成都的“杜甫草堂”,唐代詩人杜甫的故居?!叭巳铡庇尾萏昧曀椎男纬杉捌錅Y源,要從杜甫與唐代另一偉大詩人高適的友誼談起。
杜甫早年漫游時,曾與李白、高適兩位大詩人相遇。他們一道暢游梁宋,飲酒論詩,情同手足,結(jié)下了真摯的友誼。
杜甫流寓成都,高適也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便常資助杜甫。上元二年,高適在正月初七即“人日”那天題詩寄贈杜甫,以表達對朋友的思念。
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人日寄杜二拾遺》)。大歷五年,漂泊于湖南的杜甫一日偶翻書帙,重新讀到高適這首詩時,高適早已亡故。
睹物傷情,感事懷人,杜甫遂寫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以寄托哀思,詩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開,進淚幽吟事如昨……”這和著血淚唱出的心聲,讀來實在感人肺腑。
從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傳為詩壇佳話。 清咸豐四年初,時任四川學政的何紹基在果州主考竣事后,在返回成都的途中擬對聯(lián)一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何紹基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故到達成都之后,特宿于郊外。待到正月初七這一天,才到草堂題就此聯(lián)。
此聯(lián)一出,文人墨客競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揮毫吟唱、憑吊詩人。從此就成了成都的一個風俗。
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寓居成都時的故 居,杜甫辭世后,成都人十分懷念他,每逢喜慶節(jié)日,都自發(fā)來 到草堂拜祭,后來就形成“人日游草堂”之風。
何謂“人日”?據(jù)《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初一為雞,二 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 人”。 農(nóng)歷正月初七即為“人日”,四川一些地區(qū)還有人日過小 年,祭神、祭祖的習俗。
成都人“人日”游草堂的習俗起于晚 唐,與杜甫同高適之間的私人友情有關(guān)。據(jù)史料記載,唐肅宗上 元二年(公元761年)“人日”這天,蜀州(今崇州市)刺史高 適懷念杜甫,作《人日寄杜二拾遺》詩道:“人日題詩寄草堂, 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唐代 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杜甫離川在湘江船上,老病交加, 此時高適已死,又重讀高適的這首詩,一時百感交集,不勝悲 戚,有感而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詩:“自蒙蜀州人日 作,不意清詩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眱?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友誼感動了后人,人們便特地選擇“人日”到 杜甫草堂游覽以示紀念,日久便形成習俗,從晚唐一直流傳下 來。
清代四川學政何紹基去川南主持秀才考試期間為草堂撰寫一 聯(lián):“錦江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為忠實對聯(lián)之意, 何紹基回成都時特地安排在邛州過年,直到正月初七才回成都到 草堂拜祭杜甫。
可見直至清代,成都人日游草堂之風仍很盛行。 近幾年為繼承這一傳統(tǒng)習俗,杜甫草堂博物館又恢復了“人日游 草堂”及相關(guān)紀念活動。
人日游草堂是紀念杜甫和高適的友誼。
成都的“杜甫草堂”,唐代詩人杜甫的故居?!叭巳铡庇尾萏昧曀椎男纬杉捌錅Y源,要從杜甫與唐代另一偉大詩人高適的友誼談起。杜甫早年漫游時,曾與李白、高適兩位大詩人相遇。他們一道暢游梁宋,飲酒論詩,情同手足,結(jié)下了真摯的友誼。
杜甫流寓成都,高適也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便常資助杜甫。上元二年,高適在正月初七即“人日”那天題詩寄贈杜甫,以表達對朋友的思念。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人日寄杜二拾遺》)。大歷五年,漂泊于湖南的杜甫一日偶翻書帙,重新讀到高適這首詩時,高適早已亡故。睹物傷情,感事懷人,杜甫遂寫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以寄托哀思,詩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開,進淚幽吟事如昨……”這和著血淚唱出的心聲,讀來實在感人肺腑。從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傳為詩壇佳話。
清咸豐四年初,時任四川學政的何紹基在果州主考竣事后,在返回成都的途中擬對聯(lián)一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焙谓B基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故到達成都之后,特宿于郊外。待到正月初七這一天,才到草堂題就此聯(lián)。此聯(lián)一出,文人墨客競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揮毫吟唱、憑吊詩人。從此就成了成都的一個風俗。
人日人日的來歷與傳說中女媧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guān)。
據(jù)《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勛《答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边€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皇上在人日這天往往賜給群臣金彩人勝,“勝”,也稱“巧勝”,是一種裝飾品?!肚G楚歲時記》 “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
又造華勝以相遺。”也就是說,或者剪彩紙,或者鏤金箔,制成人形,貼在屏風上、帳上,戴在頭上,還相互饋贈。
溫庭筠《菩薩蠻》:水精簾里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辛稼軒有詞:“春已歸來, 人日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p>
草未青,樹未綠,花未紅,只從人日里美人頭上飄擺的幡勝看到了春天的到來。人們還以人日這天的天氣陰晴占卜終年的吉災,日晴為吉,日陰為災。
東方朔《占年書》:“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倍鸥Α度巳諆善分唬骸霸盏饺巳?,未有不陰時?!?/p>
憂心年成,恐怕豐收無望。人日還有飲酴醾酒的風俗。
閻朝隱《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宮應制》:“彩勝年年逢七日,酴醿歲歲滿千鐘?!边@天,君臣也往往聚會,登高飲酒賦詩。
中國歷史上唐代人登高不限于九月九日,人日和上元也有登高的風俗。 《唐詩記事》卷九:“景龍三年人日,清暉閣登高遇雪?!?/p>
景龍是唐中宗的年號,景龍三年是公元709年。清暉閣在大明宮中蓬萊殿的西邊。
中宗的詩已佚,但此事在大臣們的詩中有反映。宗楚客有《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 ,劉憲、蘇颋有同題詩,李嶠亦有《上清暉閣遇雪》詩,都說的人日登高遇雪這件事。
古人多在人日寫懷人之詩,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是高適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懷杜甫之作。
陸龜蒙《人日代客子》:“人日兼春日,長懷復短懷;遙知雙彩勝,并在一金釵?!辈滔濉度巳樟⒋褐坌屑母V菅喽痉狻?“春盤食菜思三九,人日書幡誦百千?!?/p>
人日那天恰逢立春,二節(jié)同慶,才剛過去的丙戌年即是如此。人日-傳說 傳說女媧創(chuàng)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
人日:指陰歷正月初七,古代相傳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 人日-主要習俗 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又叫“人勝日”“人慶”等,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人日節(jié)的主要習俗有: 戴人勝:人日節(jié)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狀,戴于頭上。也貼于屏風等處。
贈花勝:是日,人們制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吃七寶羹:人日節(jié),人們用七種新鮮的節(jié)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稱為“七寶羹” 出游、登高:人日節(jié)也是仕女出游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
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稱體重:有的地方,人日時,男女老少都要用鎊稱稱量體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關(guān)心一下人的身體情況。 撈魚生: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有在人日節(jié)“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撈??!發(fā)??!發(fā)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建議人日節(jié)不妨這樣過: ①戴人勝:女孩子穿漢服,用巧手剪制人勝,戴于發(fā)上。并可貼于屏風、門窗等各處。
②贈花勝:親朋好友制作各種漂亮的花勝相互饋贈。 ③親手做七寶羹,全家食用:親自采購七種節(jié)令新鮮蔬菜,按自己的口味隨意搭配,加米粉做成羹,作為全家共享的一道節(jié)日食品。
④出游、登高:舉家著漂亮的漢服禮服,出游,登山游玩。 ⑤稱重、量高、體檢:不管男女老少,人日時都不妨好好檢查一下身體,關(guān)心一下自己和別人的健康情況,發(fā)現(xiàn)疾病隱患,及早治療。
一位生于唐代宗永泰年間,胎里素自幼修道,于唐德宗貞元十年白日飛升的女仙謝自然。
白日飛升,此乃曠古奇事,震驚朝野,波及后世。與之同屬于一個時代的人“施狀元”——施肩吾為此特賦詩一首《謝自然升仙》:
分明得道謝自然,古來漫說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騎白鶴游青天。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號東齋,唐睦州分水東(今富陽賢德鄉(xiāng))人,元和二年(807)舉進士,因淡漠名利,不待除授即東歸,仰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遂構(gòu)椽隱居,潛心修煉,世稱華陽真人,晚年率族人渡海至澎湖列島定居,所作《澎湖嶼》以及《感憶》詩頗能道出其地風光,工詩,與白居易友善,《全唐詩》收錄其詩一百九十七首,著有《西山集》、道教著作《西山群仙會真記》、《太白經(jīng)》、《黃帝陰符經(jīng)解》、《鐘呂傳道集》等行世。
盛聞此事,當時另一位好道術(shù)的進士劉商也曾作詩一首《謝自然卻還舊居》:
仙侶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隨。不知辭罷虛皇日,更向人間住幾時。
劉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大歷間進士,禮部郎中,后隱居于義興郡胡父渚,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喜愛畫松石樹木,性情高邁,時人云:“劉郎中松樹孤標,畢庶子松根絕妙”,初師于張璪,后自造真為意,間亦為人物,有觀弈圖石刻行于世。
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也為此作詩一首《謝真人還舊山》:
麾蓋從仙府,笙歌入舊山。水流丹灶闕,云起草堂關(guān)。
白鹿行為衛(wèi),青鸞舞自閑。種松鱗未立,移石蘚仍斑。
望路煙霞外,回與巖岫間。豈惟遼海鶴,空嘆令威還。
人日的來歷 日的來歷與傳統(tǒng)中女媧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guān)。
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 日(剛才被屏蔽了……),初三是羊日,初四是豬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農(nóng)歷正月初七為“人日”,廣州人俗稱“眾人生日”。
過去這天早飯時,人們要吃七種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蔥、大蒜等)制成的“七寶羹”和“董天餅”(在露天中煎成)等。人們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或帳子上。
婦女將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鬢發(fā)上,既講吉利,又是一種裝飾。 民國以前,人日這天青年男女結(jié)伴到郊外游玩,選“人日皇后”,中選者主持一天的活動。
年長者則登上觀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飲酒、吟詩作賦;女的去神廟參神,男的到花地(今芳村區(qū))賞花或拜黃大仙廟。 人日中建國后逐漸消失。
解釋: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響。
典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銅山西崩,靈鐘應應?!?/p>
舉例:此義易明,~,不以遠而陰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
出 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荊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笤唬骸~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劉孝標注引《東方朔傳》:“孝武皇帝時,未央宮前殿鐘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詔問太史待詔王朔,朔言恐有兵氣。更問東方朔,朔曰:‘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鳴?!兑住吩弧傍Q鶴在陰,其子和之?!本烈病F鋺诤笪迦諆?nèi)。’居三日,南郡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焙笠浴般~山西崩,洛鐘東應”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響。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在成都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創(chuàng)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余首。
其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現(xiàn)已成為不少地區(qū)學生必學課。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
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边@首 草堂內(nèi)杜甫像 《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
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告別成都,兩年后經(jīng)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jié)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jīng)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guī)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圣地。
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2006年12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xiàn)存杜甫行蹤遺跡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農(nóng)歷正月初七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勝節(jié)”,這天也稱做“人日”或“七元”、“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人日的來歷與傳說中女媧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guān)。據(jù)《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勛《答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p>
還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古人認為,正月初七這天如果天氣晴朗,就預示著一年平安吉祥,出入順利,事業(yè)發(fā)達。
皇上在人日這天往往賜給群臣金彩人勝,“勝”,也稱“巧勝”,是一種裝飾品。《荊楚歲時記》:“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
又造華勝以相遺。”也就是說,或者剪彩紙,或者鏤金箔,制成人形,貼在屏風上、帳上,戴在頭上,還相互饋贈。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民間還有吃“吃七寶羹”的習俗。
“吃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并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yī)治百病。各地物產(chǎn)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
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于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如此種種。
人日當天亦有放花炮、煙花等習俗,故人日亦是火的生日。 由于新春不同的日子為不同動物的生日,故亦有習俗,禁止宰殺當天生日的動物;人日當天亦不會對囚犯用刑。
成都人有“人日游草堂”的習俗。要了解成都人“人日”游草堂習俗的形成及其淵源,要從杜甫與唐代另一偉大詩人高適的友誼談起。
杜甫早年漫游時,曾與李白、高適兩位大詩人相遇。他們一道暢游梁宋,飲酒論詩,情同手足,結(jié)下了真摯的友誼。
杜甫流寓成都,高適也恰巧在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任上,便常資助杜甫。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高適在正月初七即“人日”那天題詩寄贈杜甫,以表達對朋友的思念。
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人日寄杜二拾遺》)。大歷五年(即公元770年),漂泊于湖南的杜甫一日偶翻書帙,重新讀到高適這首詩時,高適早已亡故。
睹物傷情,感事懷人,杜甫遂寫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以寄托哀思,詩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開,進淚幽吟事如昨……”這和著血淚唱出的心聲,讀來實在感人肺腑。
從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傳為詩壇佳話。 清咸豐四年初(即公元1854年),時任四川學政的何紹基在果州(今四川南充)主考竣事后,在返回成都的途中擬對聯(lián)一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p>
何紹基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故到達成都之后,特宿于郊外。待到正月初七這一天,才到草堂題就此聯(lián)。
此聯(lián)一出,文人墨客競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揮毫吟唱、憑吊詩人。從此以后,就成了成都的風俗。
附1(轉(zhuǎn)) 《人日寄杜二拾遺》賞析 人日寄杜二拾遺——高適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這是高適晚年詩作中最動人的一篇。杜甫接到這首詩時,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見寄并序》)。
這首懷友思鄉(xiāng)的詩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飽含著特定的歷史內(nèi)容,把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緊密連結(jié)起來了。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末年就成了意氣相投的朋友,又同樣落魄不偶。
安史亂起,高適在玄宗、肅宗面前參與重要謀略,被賞識,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節(jié)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亂。由于“負氣敢言”,遭到內(nèi)臣李輔國等的讒毀,被解除兵權(quán),留守東京。
乾元二年(759),出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離轉(zhuǎn)徙,到達成都,高適寫立即從彭州寄詩問訊,饋贈糧食。
上元元年(760),高適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慶)刺史,杜甫從成都趕去看望。這時,高適年將六十,杜甫也將五十,他鄉(xiāng)遇故知,短暫的聚會,更加深了別后的相思。
到了上元二年人日這天,高適了這詩,寄到成都草堂。 全詩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
每段換韻,開頭是平聲陽韻,中間是仄聲御韻,末段是平聲真韻。 “人日題詩寄草堂”,起句便單刀直入點題。
“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遙憐”的“憐”,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圍繞這“憐”字生發(fā)展開。“思故鄉(xiāng)”,既是從自己說,也是從杜甫說,滿目瘡痍的中原,同是他們的故鄉(xiāng)。
緊接著“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便是這思鄉(xiāng)情緒的具體形容。春天到時,柳葉萌芽,梅花盛開,應該是令人愉悅的,但在飄泊異地的游子心中,總是容易撩動鄉(xiāng)愁,而使人“。
千燈原名千墩,典出《漢書·吳越春秋》:吳淞江畔有土墩999個,至昆山南30里處有一土墩,依序為第1000個,于是稱為“千墩”。此名用了2500余年。當?shù)胤窖?,“墩”“燈”同音,上世紀60年代改為“千燈”。不知始于哪一天,千燈人想到了燈,要和燈結(jié)緣,讓鎮(zhèn)名名副其實。他們思考著,也追尋著,上網(wǎng)尋找,也托人打聽,卻不知緣在何處。
遠古時代的石燈無人識,殷商時代的陶燈只見于墓葬出土物,戰(zhàn)國之后的青銅燈具也是少之又少。兩晉、隋唐以后瓷燈逐漸興起,明清以后的青花燈具花樣翻新,工藝提高,品種大增。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古燈具,烙印著人類的進步足跡,譜寫著光明的行進歷史。
大約20年多年前,一個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學水利工程建筑的中年人,悄然走進業(yè)余古玩收藏者隊伍。他叫殷小林。收藏燈具近20年,收有古燈具1000多件,上至新石器時代及其后的戰(zhàn)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諸代,均有實物在藏。
2005年春的某日,忽有千燈鎮(zhèn)人掛來電話,說從他的書中知道他藏有千燈,他們很希望和他合作。季春三月,1100多盞古燈具,從北京運往千燈鎮(zhèn),落戶在“千燈草堂”。立于千燈展柜前,瀏覽上下幾千年的古燈具,仿佛走進光明的世界,閱讀光明的歷史。千盞燈具,百態(tài)千姿。時代的塵灰和泥土,掩蓋不住人類創(chuàng)造的智慧;萬水千山,阻擋不住追尋者的眼光和腳步;千盞古燈具,帶著千秋百代的印記,竟于今天走到了一起。它們濟濟一堂,實現(xiàn)了歷史的大團聚。
千燈草堂(亦稱“千燈館”)位于千燈鎮(zhèn)老街的南段,是一個有四進院的明代老宅。館內(nèi)設(shè)有五個展廳,陳列著從七千到一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至近代的一千多件燈具。它像一本以實物寫就的大書,走進去轉(zhuǎn)一圈兒,您就能大致了解《古代燈具發(fā)展史》了。
因為老宅子的舊主人姓李,所以鎮(zhèn)上人習慣稱其為“李宅”。李家是鎮(zhèn)上的名門,明朝時祖上曾做過御史,清朝時亦有人在外做官。
千燈草堂的大門很氣派,除了一邊一個刻著獅子的鼓形門墩兒之外,更有高度超過六十公分的大門檻兒。過去,沒身份的人絕對是進不去的;現(xiàn)在,穿“一步裙”的姑娘到此肯定也邁不進去。但是沒關(guān)系,清早一開館,門檻兒就被撤去一半,無論您穿什么,都可以從容進出。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