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六次移民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
元朝末年,戰(zhàn)爭連綿不斷,嚴重破壞了社會經(jīng)濟。到了明朝初年,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區(qū)呈現(xiàn)著民多逃亡、城廓為墟、田地荒蕪的冷落、凄涼景象。
山東、河南、河北受戰(zhàn)爭破壞最為嚴重。 到了永樂初年,情況仍未好轉(zhuǎn)。
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尚未愈合,緊接著又出現(xiàn)了較大的天災(zāi)。永樂元年(1403年)甲午,直隸、北京、山東、河南饑。
庚寅,山東蝗。丁酉,河南蝗。
永樂二年八月,淫雨毀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黃河決口,沖毀開封城。
面對這種社會經(jīng)濟異常凋敝的情況,朱元璋和朱棣意識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轉(zhuǎn),對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就決定實行“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政策。
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受戰(zhàn)爭破壞較小,四境安寧,而且多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特別是汾河沿岸廣大地區(qū),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
于是,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便大量從山西南部遷民。 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明初從山西遷民共有6次,這些移民,不僅被遷送到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還有的遷送到了遙遠的淮河以南。
至今在北京大興、順義等縣,還有許多以山西的縣名命名的村莊,如長子營、屯留營、霍州營等。 “這里就是我的老家” 山西這6次移民,都與洪洞大槐樹發(fā)生過關(guān)系。
據(jù)史載,明初從山西遷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縣,都要先集中到洪洞縣去。洪洞縣賈村,當時有一古剎名叫廣濟寺。
寺旁有一棵大槐樹。明政府在廣濟寺為移民登記,“發(fā)給憑照、川資”,爾后再由此處編隊遷送。
老百姓在離開洪洞時,人人悲傷,個個哭泣。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肩挑籮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縣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幾片槐樹葉,三步一回頭,五步一轉(zhuǎn)身,狀極可憫。
當廣濟寺在視線中漸漸消失時,人們總想在最后一瞥中尋找個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作為今后懷念故鄉(xiāng)的標記。此時,恰好能看見聳立在廣濟寺旁的那株古槐。
那槐樹蒼老挺拔,枝繁葉茂,高聳入云,在秋陽的照射下,閃著翠綠色的光亮。樹上還有烏鴉窩,高筑枝頭。
于是,這株古槐上老鴰窩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遷民們的心中。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父傳子,子傳孫,“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p>
“問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鴰窩?!北阋淮淮鱾髁讼聛?。
今天,洪洞大槐樹已成旅游勝地。游人服裝不同,語言各異,但都說:“這里就是我的老家!”交談中,人們喜笑顏開,使大槐樹整日都沉浸在一片歡樂氣氛之中。
河北省廣大地區(qū)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薄皢栁夜枢l(xiāng)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边@是說,自己的祖宗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移來的。如果接著要問:為什么遷移呢?那就得從“燕王掃北”說起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領(lǐng)重兵鎮(zhèn)壓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長子朱標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據(jù)傳長不傳嫡的傳統(tǒng),朱標的大兒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建議,大力削藩,剝奪分封全國各地的叔父們的兵權(quán)。燕王以討齊、黃為名,起兵反抗,號稱“靖難”。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東一帶,進行了長達三、四年之久的大戰(zhàn)。史書上稱之為“靖難之戰(zhàn)”,民間傳說則為“燕王掃北”。 在此期間,人民遭受戰(zhàn)亂的破壞和自然災(zāi)害的襲擊,“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史書上記載,河北這塊地方“青轔白骨”,“怵目驚心”,滿目荒涼。而山西洪洞一帶,卻無兵荒馬亂之苦,連年風調(diào)雨順,四境安寧,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 “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1403年,燕王軍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戰(zhàn)亂中失蹤。燕王即皇帝位,改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明成祖在歷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極力恢復(fù)河北一帶經(jīng)濟。永樂初年,詔令從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帶占籍為民。”于是,當時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縣設(shè)立一個移民機構(gòu),專門辦理移民事宜。相傳此處有一棵老槐樹。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老槐樹”的說法。
麻煩采納,謝謝!
根雕大門 “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后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
象征大槐樹兒女舍小家,取大義,扎根神州大地,為國家繁榮、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艱辛勞作和奮斗拼搏。詮釋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樹兒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區(qū)的標志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shù)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字體蒼勁有力,穩(wěn)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
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xiāng)之意。道盡了凝結(jié)于歸鄉(xiāng)游子胸懷間那種復(fù)雜的故園家國之感。
槐香橋 大槐樹是移民史實的見證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滄桑巨變無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蕩漾于中原、華夏,縈繞于故土新居,縈回在千萬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際,這是思鄉(xiāng)之情,這是戀祖之情,這是難割難舍的同根同源之情?!盎毕恪庇衷弧皯燕l(xiāng)”、“槐鄉(xiāng)”,正是“望鄉(xiāng)更覺香,回鄉(xiāng)香愈濃,香飄千萬里,懷鄉(xiāng)情更切”。
鸛鳴橋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崩消X窩是一個情結(jié),世世代代為移民后裔魂牽夢繞,它是老家的標志,是祖地的圖騰。
六百年來,汾水之彎,槐蔭之下,鸛鳥群棲,戲水覓草,追逐鳴囀,聲猶在耳。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因鸛鳴而愈濃,移民戀祖之懷,緣鸛鳴而愈切,今回故鄉(xiāng)踏故土,償先輩之愿,敘宗族之情,連源流之誼,續(xù)世代之好,果如鸛鳴之韻,繞梁回野,久久不絕。
蓮馨橋 洪洞自古就有蓮花城的美譽,盛產(chǎn)蓮藕,盛夏而后,到處蓮花盛開,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蓮花包圍。道光進士、洪洞玉峰院講席,祁宿藻《故鄉(xiāng)吟》中有“一經(jīng)蓮橋花滿城,問津疑是桃源渡?!?/p>
的詩句。蓮花是圣潔之花,君子之花,“蓮馨”諧“連心”,寓意老家人與移民后裔永遠心連心。
同源渠 同源渠,顧名思義,移民后裔有著共同的源頭。移民后裔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融匯于整個華夏民族,但他們的源頭只有一個,就是洪洞大槐樹。
只要是大槐樹的后裔就能在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蹤跡,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過廳 這座過廳為五間三開一啟的過廳。
門廈琉璃蓋頂,吻獸齊全,正中檐下書寫七絕二首。第一首意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楊侯國人—洪洞人,這并不是沒有根據(jù),眾多的私家碑記、譜牒都有記載。
第二首意為:北京、河南、山東以及安徽滁和一帶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請不要擔心互相誤認,關(guān)于小腳趾為兩瓣的古老傳說就是我們相認的憑據(jù)。 遷民壁畫 這幅遷民圖是根據(jù)明代遷民的歷史記載與民間傳說由盧保桐先生繪制而成。
反映了當時遷民的悲壯情景。據(jù)正史記載明初規(guī)模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個移民過程歷經(jīng)洪武到永樂先后近50年時間。
移民在廣濟寺外大槐樹下集中報名登記,領(lǐng)取外遷用的憑照和盤纏后遷往各州府。 牌坊 這座牌坊建于民國三年(1914年)它的正額與背額分別鐫刻著“譽延嘉樹”、“蔭庇群生”。
“譽延嘉樹”說的是隨著大槐樹后裔的輾轉(zhuǎn)遷移,大槐樹在海內(nèi)外也享有盛譽;“蔭庇群生”說的是大槐樹的神靈世世代代庇護著移民后裔,庇護著大槐樹下的蕓蕓眾生,辛亥革命時期槐鄉(xiāng)大地就因大槐樹而免去了一場大的浩劫。 茶室 茶室,建于民國三年,專供游客歇腳休息、品茶聊天的場所。
面寬10.45米,進深4.77米,面積不大,脊高一般,形貌與民居無異,意義卻不一般,它是為接待遠方歸來的游子而特意興建,匾額與楹聯(lián)所表述的也正是這種老家與歸客之間的親情。 一代大槐樹遺址 一代大槐樹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在清順治八年(1652年)汾河發(fā)大水時被洪水沖毀。
這是民國三年在一代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的遺址,其修建者景大啟、劉子林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shù)匾泼窈笠岬囊笄兄樗袆?,為使游子有歸鄉(xiāng)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紳義士幾經(jīng)波折終于建成了這一遺址,其始末都記載于石碑之后。 二、三代大槐樹 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xiāng)的象征,遷入新地后,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并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對故土的思戀。 石經(jīng)幢 經(jīng)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種,創(chuàng)始于唐,由多塊石刻堆建成柱狀,柱上有盤蓋,刻有垂幔、飄帶等,柱身刻陀羅尼經(jīng)文及佛像。
這座石經(jīng)幢是廣濟寺的唯一遺物,也是典型的經(jīng)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明代遷民的唯一見證。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層十五級,高9.4米,雕刻古樸深厚,書法剛勁流暢,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藝術(shù)珍品。
千年槐根 據(jù)考古人員鑒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备叨?.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
槐根盤枝錯節(jié),形象奇特,能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樹 新塑大槐樹根據(jù)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xiàn)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
據(jù)記載當時的大槐樹身圍 “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
比如說在古代,槐樹被認為代表“祿”,槐乃木中之鬼,古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對三槐者為三公,《周禮·秋官·朝士》上說:“面三槐,三公位焉”?!豆盼挠^止》中有一篇東坡先生所著的《三槐堂銘》,講的就是這個典故。
北宋初年,尚書兵部侍郎王佑文章寫得極好,做官也很有政績。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所以在院子里種下三棵槐樹,做為標志。后來,他的兒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當時人稱“三槐王氏”,在開封建了一座三槐堂。你看,種了三株,子孫當上了大官,這槐樹的力量可真不小??!
另一個典故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柯一夢”,記載在唐朝人李公佐寫的《南柯太守傳》中。說是廣陵人淳于棼,喝醉了酒,躺在院子里的槐樹下面睡著了。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到了大槐安國,并和公主成了親,當了二十年的南柯太守,官做得非常榮耀顯赫。可是后來因為作戰(zhàn)失利,公主也死了,他被遣送回家。然后一覺醒來,看見家人正在打掃庭院,太陽還沒落山,酒壺也在身邊。他四面一瞧,發(fā)現(xiàn)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他在夢中做官的大槐安國,原來就是這個螞蟻洞?;睒涞淖钅弦恢?,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由此可見,槐樹還有讓人做夢的本事,難怪要稱之為木鬼了。所以漢武帝修建上林苑時,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其中槐樹就被列為異樹貢獻了六百多株,不是沒有道理的。
元朝末年,中原地區(qū)屢遭洪澇災(zāi)害,加之紅巾軍起義,與官軍征戰(zhàn)十幾年,致使中原數(shù)省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明王朝建立,山東兗州知府馬鸞(晉人)上任后,看到轄區(qū)內(nèi)人煙稀少、一片荒涼,禁不住仰天大哭,隨后上疏朝廷告急,請求豁免稅賦。朱元璋聞之大怒,立派戶部郎中劉九皋去中原巡察。巡察中,劉九皋對中原的災(zāi)情和馬鸞的剛正不阿留下深刻印象。
與此同時,大將軍徐達收復(fù)山西后,發(fā)現(xiàn)平陽一帶與中原地區(qū)正好相反,人多地少,無法自給,因而也向皇上告急。
面對如此狀況,朱元璋滿腹愁悵。劉九皋獻策實行移民屯田制,可一箭雙雕,并力薦晉人馬鸞為欽差大臣,親赴山西與徐達攜手,專辦移民事宜。
然而,徐達居功自傲,不屑因這點區(qū)區(qū)小事與年輕的文官馬鸞為伍,對移民消極冷淡,漠不關(guān)心,矛盾和沖突由此而起。
山西人故土難離,移民之事困難重重。加之洪洞孫知縣迂腐無能,移民不從,就派差役四處抓人充數(shù)。老百姓為逃避遷徙,紛紛逃進徐達駐軍的廣濟寺躲避,差役在后邊窮追不舍,弄得雞飛狗跳。徐達嫌亂,手書“駐軍重地,此處免遷”牌子掛在廣濟寺門口。如此一來,老百姓從四面八方蜂涌而至,大槐樹下聚集得人山人海。
霜降節(jié)是移民的最后限期。這天,馬鸞手捧第三道圣旨來到廣濟寺。其時,徐達正酣睡,夢中恰是兒時與朱元璋作游戲,小元璋作了“皇帝”,指著小徐達說:“誰不聽朕的話,朕就殺了他!”徐達警醒,正好馬鸞宣讀圣旨:“凡視移民為兒戲,貽誤時機,壞我移民大事者,不論功有多高,官有多大,均以抗旨罪論處,格殺無赦!”徐達驚出一身冷汗。情急之下,即令手下士兵將廣濟寺圍了個水泄不通:凡廣濟寺里的人,一個不留,全都繩捆索綁,押上移民之路?!?/p>
馬鸞攜幼子、扶病母,一道加入移民行列。翻越太行山時,突來暴風雨,馬母不幸殞命。馬鸞披麻戴孝。移民百姓備受感動。整個移民隊伍顯得凄切而悲壯?!?/p>
移民百姓到達中原地帶,開墾荒地,營造家園。最后是中原大地一片豐收景象。
“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這首古老民謠,在年復(fù)一年地口耳相傳中保留下來。這些民謠,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從那些古稀老人低沉而滄桑的聲音里流出來,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一個遙遠而漫長的故事。
那么,洪洞大槐樹的背后,到底藏著一個怎樣的故事呢?這還得從元末明初時期開始說起。 元朝的統(tǒng)治者們雖然善于征戰(zhàn),卻疏于統(tǒng)治,侵略擴張的過程,消耗了大量民力財力,使得百姓稅負越來越繁重。
再加上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本來就容易引發(fā)抵觸和爭議,因此,在元朝不到一百年的統(tǒng)治中,大大小小的農(nóng)民起義事件絡(luò)繹不絕。然后朝廷又會派軍隊去鎮(zhèn)壓起義,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而比戰(zhàn)爭更可怕的,則是自然災(zāi)害。 元朝的自然災(zāi)害特別多,九十八年內(nèi)共發(fā)生有記錄的大型水災(zāi)九十二次,旱災(zāi)八十六次,冰雹災(zāi)六十九次,蝗災(zāi)六十一次,歉饑五十九次,地震五十六次,風災(zāi)四十二次,霜雪二十八次,疫災(zāi)二十次。
“連年饑饉,民不聊生”,甚至出現(xiàn)“禾不入土,人相食”的慘狀。以至于《中國救荒史》的作者鄧云特先生都不得不在文末感嘆:“可知元代之災(zāi)況,較其前之任何朝代,皆嚴重多矣。”
可以說是連年的自然災(zāi)害和戰(zhàn)爭共同摧毀了原本驕傲而龐大的元帝國。朱元璋推翻元朝,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而與此同時,一起被毀滅的還有人口和經(jīng)濟。無數(shù)的人死于戰(zhàn)亂、死于饑寒、死于飛來橫禍。
不少地區(qū)都因為人口太少而不得不降低地區(qū)的行政等級。而到了明朝初年,全國人口只剩下不到一千萬。
河南、河北、山東、陜西、湖廣等地都變成了人煙稀少、田園荒蕪,一片蕭條景色。 相比之下,山西則非常幸運,沒有遭受過太多的自然災(zāi)害。
而且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山西也沒有成為元末農(nóng)民起義的主戰(zhàn)場,而是相對平和地完成了政權(quán)交接。所以在全國其他地區(qū)民生凋敝的時候,山西依舊是人口稠密,農(nóng)田肥沃,百姓衣食豐足。
明朝以后,政局逐漸穩(wěn)定,天災(zāi)也不再那么頻繁。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大片本應(yīng)該長著麥穗和稻谷的土地因為無人耕作而變成了荒地,當然覺得十分可惜。
“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wù)?!庇谑撬铝钭屔轿鞯貐^(qū)的人向外遷移到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從洪武六年到永樂十五年,一共有十余次的移民。六口之家,去其三四,前后人數(shù)達一百多萬。
數(shù)十年后,才使得中原地區(qū)逐漸恢復(fù)了生機。 古代中國人一向安土重遷,如此大規(guī)模的遷徙實屬罕見。
他們之所以會選擇背井離鄉(xiāng),首先是由于明朝政府的強制要求。其次因為這些遷走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山西的貧民,通過遷徙到中原墾荒,他們可以擁有很多屬于自己的田地,頭幾年不用繳稅賦,還能得到政府的獎勵。
這是他們改善生活,乃至改變命運的不二選擇。 但是中國人畢竟是戀家的,他們在帶著對未來生活的期望的同時,也帶走了對故鄉(xiāng)的眷戀。
其中,山西洪洞大槐樹就是最大的一個移民登記點。要移民的人們到這里集合,報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背著行囊,走上奔向遠方的馬車,一去不回。
洪洞大槐樹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這株大槐樹栽種于漢代,到明代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了,根深葉茂。古人多不識字,更沒有GPS,跋山涉水之后,他們或許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大槐樹因為本身年代久遠,是很多人一出生就看到的。又是移民的登記點,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那批人心目中故鄉(xiāng)的標志和思親之情的投射。
于是這些遷移到外地的山西人唱出了“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樣的民謠,并且把它教給了自己的兒孫,引導(dǎo)著他們來到大槐樹下尋根。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洪洞大槐樹早已不是原來的那棵,而是在原來的槐樹的位置上,用鋼筋水泥重新還原成的。
但即便如此,它還是成為了國家5A級景區(qū),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以民間祭祀活動為特色的5A級景區(qū)。 曹文軒在散文《前方》里說“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xiāng)?!?/p>
這大概就是大槐樹存在的意義,也是為什么在人口遷徙日益頻繁,鄉(xiāng)村文化日益衰落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對鋼筋水泥筑成的大槐樹念念不忘的原因。 參考文獻:《中國救荒史》。
比如說在古代,槐樹被認為代表“祿”,槐乃木中之鬼,古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對三槐者為三公,《周禮·秋官·朝士》上說:“面三槐,三公位焉”。
《古文觀止》中有一篇東坡先生所著的《三槐堂銘》,講的就是這個典故。 北宋初年,尚書兵部侍郎王佑文章寫得極好,做官也很有政績。
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所以在院子里種下三棵槐樹,做為標志。后來,他的兒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當時人稱“三槐王氏”,在開封建了一座三槐堂。
你看,種了三株,子孫當上了大官,這槐樹的力量可真不小啊! 另一個典故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柯一夢”,記載在唐朝人李公佐寫的《南柯太守傳》中。說是廣陵人淳于棼,喝醉了酒,躺在院子里的槐樹下面睡著了。
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到了大槐安國,并和公主成了親,當了二十年的南柯太守,官做得非常榮耀顯赫??墒呛髞硪驗樽鲬?zhàn)失利,公主也死了,他被遣送回家。
然后一覺醒來,看見家人正在打掃庭院,太陽還沒落山,酒壺也在身邊。他四面一瞧,發(fā)現(xiàn)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他在夢中做官的大槐安國,原來就是這個螞蟻洞。
槐樹的最南一枝,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由此可見,槐樹還有讓人做夢的本事,難怪要稱之為木鬼了。
所以漢武帝修建上林苑時,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其中槐樹就被列為異樹貢獻了六百多株,不是沒有道理的。
洪洞大槐樹,又稱古大槐樹,山西大槐樹,位于中國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cè)的大槐樹公園內(nèi),是明代的一處移民基地。
元朝末年,自然災(zāi)害頻有發(fā)生,黃河地區(qū)水患尤其嚴重。同時統(tǒng)治者的高壓統(tǒng)治,導(dǎo)致紅巾軍起義,戰(zhàn)亂紛爭,民不聊生,人口大量減少。
明初洪武年間開始從山西移民墾荒,使農(nóng)業(yè)有所恢復(fù)。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發(fā)生了“靖難之變”戰(zhàn)亂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東、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涼局面,嚴重破壞了社會經(jīng)濟。
明代時,當時將山西境內(nèi)的許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遷往其他省份。根據(jù)《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內(nèi),先后共計從山西移民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
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陜西、甘肅等十余省,500多個縣市。 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大量的民間家譜、碑文資料有詳細記載,在地方志如《溫縣志》、《寶豐縣志》、《寧陽縣志》、《丹風縣志》、《商南縣志》、《山陽縣志》等都明確記載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集中移民。
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qū)仍流傳著一句民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
現(xiàn)在古大槐樹為中國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有20余萬人前往景區(qū)祭祖。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于洪洞縣城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cè)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nèi),這里雖然沒有什么宏偉的建筑,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游客絡(luò)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fā)“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nèi)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zāi)不斷,饑荒頻仍,終于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
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zhèn)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zhàn)時有發(fā)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zhàn)亂的創(chuàng)傷未及醫(y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
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zhàn)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tǒng)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較之于相鄰諸省,山西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
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qū)。明朝滅亡元朝后為了鞏固新政權(quán)和發(fā)展經(jīng)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jù)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cè)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
寺旁有一棵“樹身數(shù)圍,蔭遮數(shù)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gòu)窩筑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
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shè)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jié),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
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fā)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后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xiāng)的標志。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p>
這首民謠數(shù)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qū)廣為流傳。(據(jù)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里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陜西、甘肅、寧夏地區(qū)。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轉(zhuǎn)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
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nóng)業(yè)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diào)動了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逐步得到恢復(fù),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游山東的洪洞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xiāng)后,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
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
亭前靠西一側(cè),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
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并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里還流傳著一些有關(guān)遷徙的故事。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zhèn)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后,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
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于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zāi)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復(fù)形(兩瓣)。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