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起源及發(fā)展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
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疤珮O”一詞源出《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p>
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 關于太極拳的起源與創(chuàng)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宋朝張三峰,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5種不同的說法。
雖張三豐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極拳論》,但現(xiàn)在多數(shù)拳家亦以現(xiàn)傳各式太極拳均源出陳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chuàng)拳之說??偟膩碚f,太極拳的來源是綜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別是吸取了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并結(jié)合了古代導引、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以及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以道教、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太極拳哲學基礎,使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哲學思想。
首先表現(xiàn)在太極拳始終處于運動之中,動作銜接緊密,勁斷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濤濤不絕。同時,太極拳運動也是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運動,在太極拳中存在著剛?cè)?、虛實、動靜、快慢,開合、屈伸等諸對既對立統(tǒng)一,又可相互轉(zhuǎn)化的矛盾。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在運動中,要求靜心用意,以意識引導動作,動作與呼吸緊密配合,呼吸要平穩(wěn),深勻自然,動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緩慢,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綿綿不斷,輕柔自然,動作弧形,圓活不滯,同時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動作連貫協(xié)調(diào),虛實分明。動作之間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wěn)定。
輕靈沉著,剛?cè)嵯酀?。動作不浮不僵,外柔?nèi)剛,發(fā)勁完整。
在推手中,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擊虛,借力發(fā)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fā),隨人則活,由已則滯。尤其講究“聽勁”,通過身體觸覺,來判斷對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時作出反應,如對方剛力打來,我則以柔化之,“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隨人而動,隨機應變。
太極拳經(jīng)過長期的流傳,演變出了許多的流派,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5大派系,譽稱為“五式太極拳”。簡介如下: 一、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由著名拳師陳王廷創(chuàng)始于明末清初,所創(chuàng)老架路五套,陳氏世代傳習、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經(jīng)過精心編排,動作速度和強度、身法勁道也有所不同。第一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掤、捋、擠、按、采、挒、”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采、挒、肘、靠”的四隅手的運用為輔。
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煉為主,發(fā)勁為輔。全身內(nèi)外動分靜合,一動全動,體現(xiàn)柔纏中顯柔、緩、穩(wěn)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動作復雜,疾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采、挒、肘、靠”為主,以“掤、捋、擠、按”為輔;以剛發(fā)勁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fā)勁。
剛中寓柔,體現(xiàn)柔纏中顯剛、快、脆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的鍛煉原則和練法還要求:意、氣、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zhuǎn)脊,節(jié)節(jié)貫串。
在推手中以纏繞粘隨為主,“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在粘貼纏繞過程中,動用“掤、捋、擠、按”等法則,借力制動,舍已從人,聽勁懂勁,發(fā)勁制敵。 二、楊式太極拳 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于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創(chuàng)編發(fā)展了“楊式太極拳”。
其拳路逐漸刪改了陳式老架中原有的縱跳、震足、發(fā)勁等動作,由楊健侯修訂為中架子,又經(jīng)楊澄甫一再修訂逐漸定為楊式大架子,即現(xiàn)在廣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jié)構(gòu)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cè)醿?nèi)含,輕松自然,輕靈沉著兼而有之。
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由松入柔,剛?cè)嵯酀U鐥畛胃λf:“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里藏針的藝術。”
架式有高、中、低之分。 三、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xiāng)后,愛其術,從學楊于陳式老架太極拳,后又從陳青萍學陳氏新架,經(jīng)過修改,創(chuàng)造了“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既不同于陳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動作簡潔緊湊,架勢雖小而不局促,動作舒緩平穩(wěn),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于身,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
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zhuǎn)始終保持中正。步法嚴格,分清虛實,小巧靈活,邁步時足尖先著地,然后再足跟著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
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勢講究起、承、開、合,動作連貫順隨,用內(nèi)功的虛實轉(zhuǎn)換和“內(nèi)氣潛轉(zhuǎn)”來支配外形,以“神宜內(nèi)斂”,“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身隨,意動氣隨,意到氣到,”達到意、氣、形三者合一。
四、吳式太極拳 河北大興人吳鑒泉,在楊露禪到北京授拳時,其父全佑從學太極拳,后又拜楊之次子楊班侯為師,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逐步修訂,又經(jīng)吳鑒全改進修潤而形成了一個流派,即“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松自然,連續(xù)不。
武當張三豐太極拳(武當趙堡三合一太極拳)基本知識介紹 趙堡太極拳形成于河南溫縣趙堡鎮(zhèn),是有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張三豐,祖師王宗岳傳蔣法。
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等歷代傳人經(jīng)數(shù)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岳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征。
趙堡太極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鄭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為畫圓,走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征,整個拳架是從先轉(zhuǎn)大圈后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里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zhuǎn)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guī)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nèi)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fā)為血梢,指為筋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柔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明顯發(fā)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在演練過程中,練至數(shù)趟,一經(jīng)啟動,旁人觀之、見走圓畫圈,卻找不到頭與尾,猶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 趙堡太極,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繃、履、擠、按、之動作,活步推手,以練采、列、肘、靠、之法。
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是一個古老的拳種,它除了具有一般太極拳的特點之外,有自己的顯著特點,它的練習要求有不同于其它太極拳的要求。弄清這些特點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趙堡太極拳要領,從而學好趙堡太極拳。
一、趙堡太極拳有適合各種人練習的三種架式 趙堡太極拳經(jīng)過歷代前輩太極拳家的長時期的傳習,總結(jié)創(chuàng)編出符合科學道理的拳架套路,這一架式在當時是從技擊,搏斗出發(fā)創(chuàng)編的。隨著身傳口授,前輩拳家在教學中因人不同,因?qū)W拳的階段不同,傳授不同的高低架子。
趙堡太極拳現(xiàn)在傳習的架子有三種: 第一種:中架。趙堡太極拳中架一般教授初學者,中架動作分清,難度適中,初學者易于掌握。
第二種:低架。也叫盤功架,領落架,這適合青、壯年為提高太極功夫而傳授的,低架趙堡太極拳,小腿與大腿形成的角度要成直角,手、臂、腳、腿、腰、胯等身體各部位運轉(zhuǎn)幅度較大,以健身為目的的老年人、病人難以做到,故不宜練低架拳。
第三種:高架。也稱代理架,內(nèi)功架,這是練技擊、技巧、內(nèi)功功夫的架。
它的架子高,各種要求都要在架子上體現(xiàn)出來。由于它架高,在某種程度上說運動量不大,也適應于以健身、養(yǎng)生為目的老年人、病人練習。
練習這三種架子,必須做到外三合,即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立身中正,一舉動手腳齊到,手腳起落的方位必須準確。
低架拳要求大開大合,一切動作要走圓,手、腳、肩、肘、胯、腰、膝以及各個關節(jié),各部位肌肉都要走圓,向前后退無不是圈,有平圈、立圈、斜圈以及各種形狀的圈,不可直來直去。高架即圈由大變小,緊小脫化,在技擊上起到小圈克大圈的作用,在練習中架熟習的基礎上,可練盤功架,再練高架。
也有的青年人一開始就學盤功的低架子。具體學習因人而異。
總之,趙堡太極拳三種架式動作基本一樣,功能不一樣,學者可以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和根據(jù)老師的要求去選擇。 二、趙堡太極拳拳架套路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編排的 趙堡太極拳每一式動作都要求全身的整體配合,全身協(xié)調(diào)一致,上下相隨。
但從架子的順序分析,架子的編排表現(xiàn)出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練習意圖。前面的約二十個式子是偏于練習手、掌、臂及腳的起落,劃圈動作較單向。
從第二十式開始有拳、捶的動作,轉(zhuǎn)身連環(huán)的動作。從三十八式開始動作的難度有所增大,有踢蹬,二起拍腳,跳換腳,單腿,站立手推蹬腳,單腿支撐翻身的動作,有肘的動作。
從七十一式“跌岔”開始有仆步,旋轉(zhuǎn),掃腿,金雞獨立震腳等較高難的動作,這種難度較大的動作一直延續(xù)到單擺蓮,七星下式,雙擺蓮等式至結(jié)束。這種由易入難,由淺入深的編排能讓學者順序前進,同時適當?shù)闹貜鸵恍﹦幼?,難、易相交,使學者比較易于接受。
這種符合學拳規(guī)律的編排體現(xiàn)了前輩太極拳家的苦詣。 三、趙堡太極拳對用意的要求 用意不用力是前輩太極拳家總結(jié)出來最能反映太極拳特點的一個高要求,趙堡太極拳同樣重視用意不用力。
趙堡太極拳用意有著特別的內(nèi)容,一般太極拳要求走架練拳時必須不用拙力,用意識引導動作。趙堡太極拳除了有這樣的內(nèi)容外,開始練趙堡太極拳的人必須十分注意用心去設想各個式中的用法,每打一式,要明白該式的意義,即明白自己在練。
太極拳 【概述】 太極拳起源于中國,其動作剛?cè)嵯酀?,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zhì)、防治疾病的傳統(tǒng)拳術。
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jīng)活絡、調(diào)和氣血、營養(yǎng)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
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樹木花草,山岳樓臺,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
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cè)峥炻舷伦笥?,順逆纏繞,忽隱忽現(xiàn),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云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于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后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
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yǎng)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發(fā)展簡史】 關于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
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chuàng),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于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梢娞珮O拳并非一人所創(chuàng),而是前人不斷開發(fā)、總結(jié)、整理、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來的。
縱觀近、現(xiàn)代太極拳的發(fā)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fā)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據(jù)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于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于外;另一支最早傳習于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chuàng)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chuàng)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數(shù)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fā)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于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莊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洼,復遷常陽。
后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jié)了許多拳術套路。
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jù)此理,創(chuàng)編了刀、槍、劍、棍、锏、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
這些拳械套路均據(jù)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zhèn)魈珮O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
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后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guī)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抖U)為徒。楊??嚦苫剜l(xiāng)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架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舍棄,后經(jīng)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qū)W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后,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后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1.來源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xiàn)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
②結(jié)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nèi)壯,所以被稱為“內(nèi)家拳”之一。
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陳式太極拳要求按經(jīng)絡通路,螺旋纏繞,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沖脈。
各式傳統(tǒng)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2.發(fā)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太極拳發(fā)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
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shù)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wèi)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
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都有太極拳活動。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xié)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jīng)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jié)合,是高層次的人體。
原發(fā)布者:lsc1666666
太極拳基本知識教程前言太極拳是中華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她以其深厚的哲學底蘊和明顯的健身效果而享譽于世。隨著信息社會和全球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健康已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生活中倍受關注的問題之一。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健康給出的新定義是:“健康,不只是身體上的良好,而且還包括精神的以及社會的安寧狀態(tài)。”現(xiàn)代人對健康標準的認識,必然會對健身的理論與手段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太極拳以人體生命的整體觀,以及人與社會、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即“天人合一觀”為其哲學基礎,集導引、呼吸吐納、拳技于一體,收健身養(yǎng)性之同效,流傳數(shù)百年而不衰。她無論是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中過度緊張的工作或?qū)W習、快速生活節(jié)奏重壓下的公司職員,還是對退休之后頤養(yǎng)天年的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是一項健體強身修身養(yǎng)性的理想手段。隨著太極拳運動在我國社區(qū)、學校的普及與提高,參加鍛煉的人數(shù)也越來越多,學習欲望也更加強烈。為了滿足我校學生及廣大太極拳初學者全面、系統(tǒng)地學好練好太極拳項目,提高健身效果,以及參加武術段位考核的需求,作者試圖將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和動作整理成冊,作為內(nèi)部教材。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時間關系,教材中難免有不妥甚至錯誤之處,歡迎批評指正。目錄一、太極拳基本知識……………………………………
全部太極拳有大小架之分,陳氏、楊氏等是大架拳,武氏、孫氏是小架拳;陳氏太極拳之中也有大小架之分,如陳鑫后人西安陳立清所傳的陳氏太極拳即為小架;楊氏太極拳雖然現(xiàn)在只流行楊澄甫的一套大架,據(jù)說也有楊少侯所傳的小架拳。
總之,太極拳的大小架不但對立統(tǒng)一在整個太極拳系統(tǒng)之中,甚至也對立統(tǒng)一在一派太極拳之中。太極拳架子大小主要指風格而言,不在于修煉時架子之高低。
架子大小有點類似于書法藝術中顏體和歐體楷書??瑫欠綁K字,在一個正方形內(nèi),等距離橫堅各畫兩條線,所形成的圖案叫九宮格,中間那一格叫中宮。
中宮似乎對于歐體書法筆畫有一種吸引力,這在書法藝術中稱為中宮收緊。顏體書法則相反,中宮似乎對于顏體書法筆畫有一種排斥力,這在書法藝術中稱為中宮外拓。
中宮收緊的字體精巧美麗,如傳統(tǒng)的室內(nèi)陳設;中宮外拓的字體氣勢宏大,如傳統(tǒng)的宮殿建筑。傳統(tǒng)修煉認為,所謂人體小腹部位的丹田,就是身體的中宮。
大架太極拳大部分動作,如陳氏拳的斜行、單鞭等,都有一種中宮向外拓展的勁力,好比是顏體書法,又好像是傳統(tǒng)建筑,氣勢宏大。小架太極拳大部分動作,如孫氏拳的開合手等,好像有一種由外向內(nèi)往中宮方向收緊的勁力,好比是歐體書法,又好像是傳統(tǒng)室內(nèi)陳設,精巧美麗。
雖然大小架各自都有自己的義理,但它們都不能離開太極拳的義理。事物的義理之性不變,不管架子大小,只有符合太極拳義理的拳就仍然還是太極拳;離開太極拳義理的拳不管成為別的什么樣的拳,就都不是太極拳。
相對于太極拳的義理,大小架之間義理不同是氣韻風格不同,氣韻風格是大小架之間各自的個性,個性是這兩類太極拳各自不變的成分。當大小架太極拳各自離開它們自身的義理時,就不再是原來架子的風格式樣了。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是根據(jù)太極拳的義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不管大小架之間各自的義理是什么,它們在身法上都要虛領頂勁,在呼吸上都要氣沉丹田。虛領頂勁使立身中正、重心穩(wěn)定,氣沉丹田是把中宮作為修內(nèi)的要點,這是所有太極拳最重要的共性。
共性是使太極拳之所以為太極拳者,也是大架或小架太極拳共同的義理。共同的義理使太極拳無論是大架或小架,都具有“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特點。
內(nèi)固精神和外示安逸,是太極拳氣韻風格的兩個方面。呼吸要氣沉丹田,心理意念要先在心、后在身,二者在氣勢上表現(xiàn)的則是斂入脊骨、神舒體靜。
內(nèi)固精神,是內(nèi)在精神在內(nèi)在空間的要求;外示安逸,是內(nèi)在精神在外在空間的顯示;外示安逸是內(nèi)固精神的必然,內(nèi)固精神是外示安逸的原因。斂入脊骨、神舒體靜,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都與氣沉丹田等內(nèi)在修為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聯(lián)系。
舊時曾把拳術 分為內(nèi)外兩家,從這個意義上說太極拳是內(nèi)家拳大概不會錯。許多太極拳愛好者低頭彎腰、身體前傾,呼吸在胸、氣向上行,不注意“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是丟掉了太極拳最重要的要求,雖然有太極拳的外形,卻無有太極拳的內(nèi)容,這樣的太極拳不管是大架或小架,未能遵守太極拳的義理,就不是、或不全是太極拳了。
大架好還是小架好?這就要看修煉者的氣質(zhì)愛好如何?!皩W書當學顏”是一種審美趣味的價值取向,并不是天下唯有顏體字最好。
太極拳傳統(tǒng)提倡專一,選擇其中一種,以正確的方法認真修煉,必然能夠取得好成績。這是武術幾千年、太極拳幾百年發(fā)展史,以及武林前輩經(jīng)驗之談。
初學者不可貪多,即使是有一定功底的人,在調(diào)整練習趣味,選擇修煉項目時,也要注意品種性質(zhì)相對接近,否則必然會“枉費功夫貽嘆息”,不可不慎。練陳氏大架,可兼陳氏小架,二者同系陳氏拳,共性突出,大小架之間矛盾較為次要;楊氏太極拳出于陳氏,練陳氏大架也可兼楊氏大架,或從楊氏大架入手,再轉(zhuǎn)益陳氏大架;如練陳氏小架,則不宜兼楊氏大架,因二者架子大小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總不如專一為妙。
太多了,粘不完,這你給網(wǎng)址:/view/8183.htm 【概述】 太極拳起源于中國,其動作剛?cè)嵯酀瓤杉紦舴郎?,又能增強體質(zhì)、防治疾病的傳統(tǒng)拳術。
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jīng)活絡、調(diào)和氣血、營養(yǎng)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
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樹木花草,山岳樓臺,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
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cè)峥炻?,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xiàn),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云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于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后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
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yǎng)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發(fā)展簡史】 關于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
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chuàng),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于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梢娞珮O拳并非一人所創(chuàng),而是前人不斷開發(fā)、總結(jié)、整理、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來的。
縱觀近、現(xiàn)代太極拳的發(fā)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fā)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據(jù)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于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于外;另一支最早傳習于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chuàng)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chuàng)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數(shù)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fā)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于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莊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洼,復遷常陽。
后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jié)了許多拳術套路。
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jù)此理,創(chuàng)編了刀、槍、劍、棍、锏、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
這些拳械套路均據(jù)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zhèn)魈珮O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
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后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guī)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嚦苫剜l(xiāng)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架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舍棄,后經(jīng)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訔畎嗪?qū)W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后,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后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1.來源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xiàn)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
②結(jié)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nèi)壯,所以被稱為“內(nèi)家拳”之一。
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陳式太極拳要求按經(jīng)絡通路,螺旋纏繞,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沖脈。
各式傳統(tǒng)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2.發(fā)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太極拳發(fā)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
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shù)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wèi)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
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都有太極拳活動。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xié)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jīng)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
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
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風,兌代表沼澤
二十八星宿:
東方稱青龍:角木蛟 亢金龍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稱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馬 張月鹿 翼火蛇 軫水蚓;
西方稱白虎:奎木狼 婁金狗 胃土雉 昴日雞 畢月烏 觜火猴 參水猿;
北方稱玄武: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虛日鼠 危月燕 室火豬 壁水獝。
關于太極拳起源的幾種說法關于太極拳起源和創(chuàng)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豐、清陳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種不同說法。
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谷不食,行如奔馬。
唐時每負薪賣于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于望仙橋”。
說他是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則無他證。宋張三峰為武當?shù)な恐f,宋、元、明三代并無史料可據(jù)。
黃黎洲于清初為明遺民內(nèi)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銘》,系據(jù)高辰四所寫王征南言行而成,以為內(nèi)家拳“蓋起于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shù)な?,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余”。其言荒誕不足信。
明代內(nèi)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shù)な繌埲鍨樽鎺煚敚c清初創(chuàng)造的太極拳無關。張三豐,據(jù)《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
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p>
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后學道于鹿邑之太清宮”。至于張三豐創(chuàng)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種附會而已。
王宗與王宗岳是兩個時代的人。據(jù)現(xiàn)有資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
關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詳述。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
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chuàng)始人也?!钡遄V、墓碑、《溫縣志》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
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jù)《溫縣志》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xiāng)兵守備”,明亡后隱居家鄉(xiāng),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如《遺詞》上半首說:“嘆當年,披堅執(zhí)銳,掃蕩群寇,幾次顛險。
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陳王廷于明亡時正當壯年,到“年老殘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創(chuàng)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饵S庭經(jīng)》,是道家“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從《陳氏拳械譜》可知,太極拳套路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
結(jié)合導引、吐納,成為內(nèi)功拳一種流派。他的《拳經(jīng)總歌》卻總括了其所創(chuàng)拳套的理法,錄于后: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沖致勝歸。……此歌訣見于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詞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影響.戚繼光是明代整理民間拳術的杰出人物,他總結(jié)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套,收入《紀效新書》中,被稱作士練武之源。
戚氏的《拳經(jīng)》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遠及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三十二式,長拳短打,去蕪存精,用剛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大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華而不實的花拳之弊害,成為新的拳派。
戚繼光與陳王廷相隔約半個多世紀,對陳王廷創(chuàng)造太極拳影響很大,戚氏《拳經(jīng)三十二式》被陳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編入太極拳套路,如《拳經(jīng)》以“懶扎衣”為起式,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為起式。甚至陳式《拳譜》和《拳經(jīng)總歌》的文辭,也仿造戚氏的《拳經(jīng)》,可見影響之深了。
然而,這僅僅是說繼承和影響,并不是說陳王廷的太極拳抄自戚繼光,更不能說戚繼光創(chuàng)造了太極拳。陳王廷的功績在于繼承了戚繼光的拳術遺產(chǎn),并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拳派,這就是太極拳。
舉個例子來說,如陳式太極拳中專門練習周身皮膚觸覺和內(nèi)體感覺靈敏性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戚繼光、俞大猷、唐順之、陳沖斗等拳術著作中均無記載,其他各派拳術中也無此訓練方法,而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競技方法。陳氏太極拳的五大特點縱觀陳王廷創(chuàng)造的太極拳,有以下五個特點:1.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jié)合。
我國古代的導引和吐納,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幾百年前的《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中已出現(xiàn),漢初淮南子劉安又編成“六禽戲”,后漢著名醫(yī)學家華佗則改為“五禽戲”,是后世氣功、內(nèi)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yǎng)生學的基礎。陳王廷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xié)調(diào)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nèi)外統(tǒng)一的內(nèi)功拳運動。
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zhì),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2.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jīng)絡學說的原則。
經(jīng)絡是指布滿人體內(nèi)的氣血通路。經(jīng)絡發(fā)源于臟腑,布流于肢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
太極拳結(jié)合經(jīng)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蕩”,“氣遍身軀”內(nèi)氣發(fā)源于丹田,以腰為軸,微微旋轉(zhuǎn)使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zhuǎn)脊,纏繞運動,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沖(帶脈、沖脈),達于四梢。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