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圣
李賀——詩鬼
郊寒島瘦:孟郊 賈島
元輕白俗:元縝 白居易
大李杜:中唐 李白杜甫
小李杜:晚唐 李商隱杜牧
王維: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初唐四杰:王勃 駱賓王 楊炯 盧照鄰
唐宋八大家:韓愈 柳宗元(唐)蘇洵 蘇軾 蘇轍 歐陽修 王安石 曾鞏(宋)
宋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 辛棄疾
宋詞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她晚年的作品嚴格上屬于豪放派) 柳永
暫時就想到這么多
七絕和七律實際上就是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
七言詩代表一句詩(2句詩是做一聯(lián))由7個字組成,同樣也有五言詩。
一首絕句由2聯(lián)組成。
一首律詩由4聯(lián)組成,分別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
《詩經(jīng)》共分風(fēng)(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于音樂。
“風(fēng)”的意義就是聲調(diào)。古人所謂《秦風(fēng)》、《魏風(fēng)》、《鄭風(fēng)》,就如現(xiàn)在我們說陜西調(diào)、山西調(diào)、河南調(diào)、“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jù)年代先后而分的。
“頌”是用于宗廟祭的樂歌。 幽風(fēng)·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東征,四國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曹風(fēng)·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楚楚衣服。
心之憂矣,於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數(shù),小令帶過曲之別我國古代音樂把調(diào)節(jié)器式叫保重宮調(diào)。曲的宮調(diào)出于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gòu)成七調(diào),宮聲的七調(diào)叫"宮",其他的都調(diào),共得二十八宮調(diào)。
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diào)、小石調(diào)、般涉調(diào)、商調(diào)、商角調(diào)、雙調(diào)、越調(diào)十二種。每一種宮調(diào)均有其音律風(fēng)格,故對于調(diào)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xí)慣。
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diào)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diào)等類;哀怨則有商調(diào)、越調(diào)等類。以調(diào)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diào)都有不同曲牌。套數(shù)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diào)的不同曲牌聯(lián)綴而成。
陽春曲(題情) -- 白樸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你娘催逼緊拘鉗,甚是嚴,越間 阻越情锨。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 天涯。
唐詩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xué)遺產(chǎn)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xué)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xiàn)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shù)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zhuǎn)換。
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shù)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guī)律,韻腳不能轉(zhuǎn)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fēng)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fēng)。
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fēng)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
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tǒng),并且大大發(fā)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fā)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chuàng)造了風(fēng)格特別優(yōu)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dāng)時的新體詩,它的創(chuàng)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jié)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shù)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nèi)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渭川田家》--王維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侗愄铡?-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zhàn)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宋詞介紹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jù)《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p>
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dāng)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yōu)伶樂師,根據(jù)唱詞和音樂拍節(jié)配合的需要,創(chuàng)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chǎn)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fēng)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tài)。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shù)上有可取之處。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
山川勝跡、農(nóng)舍風(fēng)光、優(yōu)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詞有詞牌。
詞牌的產(chǎn)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jù)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詞發(fā)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詞牌的來歷,大約有下面三種: 一、本來是樂曲名稱。詞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薩蠻,相傳是唐。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皇冠上光輝奪目的巨鉆,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 表一代文學(xué)之勝。
唐詩的興盛和發(fā)展,達到了古代詩歌史上的巔峰。詞萌芽于隋唐之際,興 于晚唐五代而極盛于宋。
廣義來說,詞本屬詩之一體,然逐漸與傳統(tǒng)詩歌分庭 抗禮,經(jīng)宋代無數(shù)詞人于此傾注深情,寄托豪興,馳騁才華,精心琢磨,創(chuàng)作 出大量晶瑩、燦爛、溫潤、磊落,反映時代精神風(fēng)貌而且具有不同于傳統(tǒng)詩歌 藝術(shù)魅力的瑰寶,遂與唐詩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一、曲子詞與長短句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
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 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 與音樂的密切關(guān)系及其與傳統(tǒng)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國古代詩樂一體,《詩三百篇》與漢魏六朝樂府詩大都是合于音樂而可 歌唱的。“樂府”原為漢時政府音樂機關(guān)之名。
漢以后的五、七言古體詩和唐 以后的近體詩始為徒詩而不可歌。唐人的擬樂府古題與新樂府不再合樂,實為 古體詩了。
唐代絕句也有可配樂歌唱的,或稱“唐人樂府”,有時與詞相混, 如《陽關(guān)曲》《楊柳枝》等,也被作為詞調(diào)名。 唐宋之詞,系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可說是前代樂府民歌的變種。
當(dāng) 時新興樂曲主要系民間樂曲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及域外傳入的曲調(diào),其章節(jié)抑場抗 墜、變化多端,與以“中和”為主的傳統(tǒng)音樂大異其趣;歌詞的句式也隨之長 短、錯落、奇偶相間,比起大體整齊的傳統(tǒng)古近體詩歌來大有發(fā)展,具有特殊 表現(xiàn)力。曲子詞、近體樂府、詩余、長短句之名由此而得。
作詞一般是按照某 種樂調(diào)曲拍之譜填制歌詞。曲調(diào)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 叫做“詞調(diào)”或“詞牌”,按照詞調(diào)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
宋詞唱法 雖早已失傳,但讀者當(dāng)時的倚聲或后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里行間 感受到音樂節(jié)奏之美,或纏綿宛轉(zhuǎn),或閑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頓挫, 令人回腸蕩氣,別有一種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詞調(diào)的字數(shù)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diào)”或“長調(diào)”。
有 的以58字以內(nèi)為小令,59字到90字為中調(diào),91字以上為長調(diào);有的主張62字以 內(nèi)為小令,以外稱“慢詞”,都未成定論。詞調(diào)中除少數(shù)小令不分段稱為“單 調(diào)”外,大部分詞調(diào)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diào)”“三疊” “四疊”。
段的詞學(xué)術(shù)語為“片”或“闋”?!捌奔础氨椤?,指樂曲奏過一 遍。
“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
詞雖 分片,仍屬一首。故上、下片的關(guān)系,須有分有合,有斷有續(xù),有承有起,句 式也有同有異,而于過片(或換頭)處尤見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們看到宋代 許多詞人于此慘淡經(jīng)營,創(chuàng)造出離合回旋、若往若還、前后映照的藝術(shù)妙境, 在一首詞中增添了層次、深度和蕩漾波瀾。 大部分詞的句式長短不齊,押韻也變化多端。
例如為唐宋詞人所常用的詞 調(diào)《菩薩蠻》,系唐代時據(jù)從東南亞傳入的樂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調(diào)所填 的詞云: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
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
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本詞調(diào)全首八句,句句押韻。
上片前兩句七言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上聲“紙” 韻;后兩句五言押平韻,本詞押平聲中“麻”韻。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兩句 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的去聲“遇”和“御”韻;后兩句押平韻,本詞押平聲 中“微”韻。
通常近體詩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 一個韻,首句也有押韻的。兩者比較,詞調(diào)顯然別呈錯綜參差之美。
本詞上片 寫景色,下片寫女主人公的行動與心理活動,環(huán)境與人物、人物的動作與內(nèi)心, 通過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麻”“微”平韻和“上”“去”仄韻的交替 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層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諸韻分別具有聲情之美。
一般說來,平聲聲調(diào)長,不升不降,宜于慢 聲吟唱,表達不盡的情意、盎然的韻味。仄也稱“側(cè)”,是不平之意。
詩詞中 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聲調(diào)都是短的。上聲是升調(diào),去聲是降調(diào),入聲是 特別短促。
以欹側(cè)短促的仄聲押韻,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動不已。 不少詞調(diào)中平仄諸韻遞押,也就是長短聲調(diào)遞用、平調(diào)與升、降調(diào)或促調(diào)遞用, 不僅聲調(diào)抑楊頓挫,激蕩而和諧,蘊蓄的感情也顯得更加豐富曲折。
這是我們 誦讀宋詞時所值提注意的。 詞調(diào)有一般詩體中罕見的一字、兩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長句,交 錯迭出。
例如蔡伸《蒼梧謠》(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圓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開頭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 又有搖曳的余韻。再看辛棄疾的《唐河傳》: 春水,千里。
孤舟浪起,夢攜西子。覺來村巷夕陽斜。
幾家? 短墻紅杏花。 晚云做些兒雨,折花去。
岸上誰家女?太狂顛! 那邊,柳棉,被風(fēng)吹上天。 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韻的、仄韻中上、去聲 的,錯綜遞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描繪出無邊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 的天真嬌憨,全詞在寫作上對前舉魏夫人《菩薩蠻》似有所借鑒,而寫來更加 。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nèi)),所以又稱《詩三百》,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為五經(jīng)。
“古者《詩》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jù)傳為孔子編定。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jīng)典,乃稱《詩經(jīng)》,也稱《詩三百》。
他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对娊?jīng)》里的內(nèi)容,就其原來性質(zhì)而言,是歌曲的歌詞。
《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余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终f:“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p>
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jīng)》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guān)系密切,是無疑的。《詩經(jīng)》不僅是最早的詩歌總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當(dāng)時社會的百科全書。
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源頭及代表作。 《詩經(jīng)》“六義” 《詩經(jīng)》“六義”指的是 風(fēng)、雅、頌、這三個說的是內(nèi)容,賦、比、興,,這三個說的是手法,這就是》“六義”。
《風(fēng)》、《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jù)音樂的不同?!讹L(fēng)》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稱作“十五國風(fēng)”共160篇。
《雅》分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宗廟用于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風(fēng)”的意義就是聲調(diào)。它是相對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統(tǒng)治地區(qū)——而言的。
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所謂《秦風(fēng)》、《魏風(fēng)》、《鄭風(fēng)》,就如現(xiàn)在我們說陜西調(diào)、山西調(diào)、河南調(diào)。 國風(fēng)·周南 國風(fēng)·召南 國風(fēng)·邶風(fēng) 國風(fēng)·鄘風(fēng) 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 國風(fēng)·王風(fēng) 國風(fēng)·鄭風(fēng) 國風(fēng)·魏風(fēng) 國風(fēng)·唐風(fēng) 國風(fēng)·齊風(fēng) 國風(fēng)·秦風(fēng) 國風(fēng)·陳風(fēng) 國風(fēng)·檜風(fēng) 國風(fēng)·曹風(fēng) 國風(fēng)·豳風(fēng)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qū)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當(dāng)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
朱熹《詩集傳》曰:「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說又有正變之別。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朝會之樂,受厘陳戒之辭也。
辭氣不同,音節(jié)亦異。
」故而大小雅之異乃在於其內(nèi)容。 “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
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fēng)、雅為緩?!保ā墩f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接鋪陳敘述。
是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zhí)子之手,與子攜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詩經(jīng)》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xù)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jīng)》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而“興”則是《詩經(jīng)》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芭d”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
《詩經(jīng)》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nèi)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例衛(wèi)風(fēng)·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
.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fā)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lián)想。就像秦風(fēng)的《晨風(fēng)》,開頭“鴥彼晨風(fēng),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fā)現(xiàn)彼此間的意義聯(lián)系。
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xiàn)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
如《關(guān)雎》開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guān)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jié)婚時的熱烈氣氛。
由于“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后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gòu)成中國古典詩。
1. 燈火稀疏, 指人煙稀少、比較冷清的地方.古時入夜后家家舉燈, 至就寢才滅去燈火。 因此燈火闌珊又代表「夜深」、深宵無人之時分
2、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稌x書》載: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瑩其蹄角,王濟與王顗賭射得勝,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镑狻笔擒娖臁H涞囊馑际牵罕總冊谲娖煜旅娣殖钥臼斓呐H?。
3、身老滄洲。并非滄州,寫成滄州有歧義,因而是錯誤的,滄州是地名,是全國著名的武術(shù)之鄉(xiāng),身老滄州會讓人誤讀為自己空有一身功夫(滄州),卻不能前線(天山)殺敵。但實際上滄州的地界在燕云十六州,當(dāng)時宋朝是與金人交戰(zhàn),燕云十六州正是前線。在這里滄洲是指:濱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
4、次第,此種指代光景、情況。不是順序
5、古時的戰(zhàn)車,兵車
“詩”:一種以有節(jié)奏的、形象生動的語言,高度凝練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發(fā)強烈的感情的文學(xué)作品。
(在詩中有戲劇,而在戲劇中也有詩)(詩的害乎錘鍛)(詩,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絕無存在價值的東西)(詩是會呼吸的思想,會焚燒的字)。我們常說的詩又指《詩經(jīng)》。
《詩》三百,始終于周,《詩》,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禮義形式。中國古代把不合樂的叫“詩”,合樂的叫“歌”。
統(tǒng)稱為詩歌。按有無故事情節(jié)又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語言是否有韻律,又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
“詞”:屬于詩的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是民間歌謠發(fā)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長短不一,賦》。
注:“詞”與“辭”在“言詞”這個上是同代,一般只說“辭”,不說“詞”。漢代以后逐漸以“詞”代“辭”。
“詞”后來又逐漸按一定的曲調(diào)來填寫,即詞牌;如“滿江紅”“蝶戀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發(fā)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來以這種形式填詞,便逐漸成為一種詞牌。[1]宋代。
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diào)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詞分為小令(58字內(nèi)),中調(diào)(59~90字),大調(diào)亦稱長調(diào)(91字以上)。
詞一般分上下兩闋也稱之為“片”。詩后人奉為經(jīng)典;楚辭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達、比興手法的完整運用,影響后代詩歌創(chuàng)作,形成創(chuàng)作傳統(tǒng)。
《詩經(jīng)》與《楚辭》因此也時常被認作古代詩歌將源頭追溯到《詩經(jīng)》與《楚辭》。詩的特點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xué)體裁,它飽和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精煉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jié)構(gòu)形式的建筑美。
我國現(xiàn)代詩人、文學(xué)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xué)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xiàn),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jié)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實際上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飽和著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和幻想。
第四、語言的音樂美詩歌語言特別要求富有音樂性,音樂美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shù)感染力。詩歌語言的音樂性因素,包括節(jié)奏、音調(diào)、韻律等。
詩句要求節(jié)奏鮮明、音調(diào)和諧,符合一定的韻律,吟誦動聽感人,具有音樂美。詞的特點詞是合樂的歌詞,所配合的音樂是隋唐以來新興的燕樂。
對音樂的依附性,決定了詞在體制風(fēng)格上一系列的特點。 首先,詞必須有詞調(diào),詞調(diào)是填詞時所依據(jù)的樂譜,詞調(diào)的名稱叫詞牌。
有的詞牌原來和詞的內(nèi)容有關(guān),如白居易的《憶江南》,內(nèi)容是回憶江南的風(fēng)物、生活。但后人依據(jù)《憶江南》這個詞牌填詞時,僅取其曲調(diào),而內(nèi)容不必與江南有關(guān)。
這樣一來,詞牌僅僅表示一種曲調(diào)而已,于是有的詞人就在詞牌之下另注明題目。如蘇風(fēng)波62字 洞仙歌83字更漏子46字甘草子4河 傳61字何滿子74字黃河清慢98字賀新郎116字減字木蘭花44字 錦纏道66字 江城子70字浪淘沙54字臨江字滿庭芳95字 摸魚兒116字 邁陂塘116字南歌子52字 南鄉(xiāng)子56字念奴嬌100字卜算子44字 菩薩蠻44字 普天樂46字清平樂46字 鵲橋仙56字青玉案67字沁園春114字青門引42字如夢45字蘇幕遮62字水調(diào)歌頭95字雙雙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踏莎行58字唐多令60字天仙子68字烏夜啼36字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相見歡36字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謝池春66字憶江南27字 憶王孫31字謁金門45字憶秦娥46字虞美人56字一落索46字 阮郎歸47字一斛珠57字玉樓春56字一剪梅60字漁家傲62字 一叢花78字 御街行78字雨霖鈴字 祝英臺近77字 晝夜樂98字 燭影搖紅96字訴衷情33字定西番35字詩的格式五絕:仄起 平起五律:仄起 平起七絕:仄起 平起七律:仄起 平起編輯本段相關(guān)書籍1、《全唐詩》2、《全宋詞》6、《樂府詩集》7、《中國當(dāng)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1—4卷)8、《百年絕句大典》9、《百年律》10、《詩韻合璧》相關(guān)詩句西施故里浦陽江詩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浦陽通錢塘古居游客日三千 浣紗銀河落九天——易道風(fēng)水道師尉湯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西施圣殿詩五千載金鼎寶殿 一萬年玉容天仙畫的是山河壯麗 唱的是國歌太平——易道風(fēng)水道師尉湯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2]題詩紅粉池詩苧蘿山下天宮匠 紅粉池名地共長池邊留影多才女 碧波青蓮好鴛鴦——易道風(fēng)水道師尉湯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2]。
燈火稀疏, 指人煙稀少、比較冷清的地方.古時入夜后家家舉燈, 至就寢才滅去燈火。
因此燈火闌珊又代表「夜深」、深宵無人之時分2、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稌x書》載:王顗有牛名八百里?,?,撈涮憬牵鯘c王顗賭射得勝,命左右探牛心作炙。
“麾”是軍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們在軍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3、身老滄洲。并非滄州,寫成滄州有歧義,因而是錯誤的,滄州是地名,是全國著名的武術(shù)之鄉(xiāng),身老滄州會讓人誤讀為自己空有一身功夫(滄州),卻不能前線(天山)殺敵。
但實際上滄州的地界在燕云十六州,當(dāng)時宋朝是與金人交戰(zhàn),燕云十六州正是前線。在這里滄洲是指:濱水的地方。
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 4、次第,此種指代光景、情況。
不是順序 5、古時的戰(zhàn)車,兵車。
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guān)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xué)生學(xué)過的課文中包括一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wù)哿荷丛础保ɡ畎住度虑罚?、“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jīng)·采薇》)。
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p>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fēng)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xí)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
使人聯(lián)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xiàn)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jīng)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jié),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
“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
“千朵萬朵”形容數(shù)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
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
“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cè)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
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
“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扒∏√洹笔钦f正當(dāng)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
只因為詩人內(nèi)心歡愉,所以想當(dāng)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3.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
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chuàng)造了不尋常的背景。
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斑b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
“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zhèn)チΦ馁濏灐?/p>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tài)。“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
“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
“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jīng)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lián)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
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fā)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4.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jīng)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jié)尾,連用一個副詞和一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
“又”字還與下面的“經(jīng)年”相應(yīng),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聯(lián)系第一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jīng)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一年,記憶猶新,而且,現(xiàn)在還是在這一時間和這一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歌曲、長短句。
最初的詞都可以配合音樂來唱。 詞,萌發(fā)于隋唐之際,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
《全宋詞》收詞將近兩萬首,許多詞已經(jīng)與音樂無關(guān),而成了詩的別體,人稱“詩余”。 按照字數(shù)的多少,詞有小令(58字以內(nèi))、中調(diào)(59字至90字以內(nèi))、慢曲(91字以上)的區(qū)分。
詞有詞牌, 詞牌是詞譜的名稱。詞譜的數(shù)目繁多,到清代康熙時期,總數(shù)應(yīng)在一千以上,如《菩薩蠻》、《如夢令》、《西江月》、《蝶戀花》、《念奴嬌》、《天仙子》、《玉樓春》、《漁家傲》、《臨江仙》、《賀新郎》、《齊天樂》、《芳心苦》、《永遇樂》、《桂枝香》、《卜算子》、《水龍吟》、《聲聲慢》、《虞美人》、《鷓鴣天》、《釵頭鳳》、《踏莎行》、《望海潮》等。
每個詞譜都規(guī)定了詞的字數(shù)、韻數(shù)、平仄以及它的格式,依照詞譜所規(guī)定的格式寫詞叫“填詞”或“倚聲” 。 詞調(diào)有一般詩體中罕見的一字、兩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長句,交錯迭出。
詞調(diào)中也有全首齊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實為兩首五言絕句,《玉樓春》上、下片實為兩首七言絕句。 詞調(diào)中除少數(shù)小令不分段稱為“單調(diào)”外,大部分詞調(diào)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diào)”、“三疊”、“四疊”。
段的詞學(xué)術(shù)語為“片”或“闋”?!捌奔础氨椤?,指樂曲奏過一遍。
“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
填詞講究聲韻,要按詞牌押韻。一般說來,平聲聲調(diào)長,不升不降,宜于慢聲吟唱,表達不盡的情意、盎然的韻味。
仄也稱“側(cè)”,是不平之意。詩詞中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聲調(diào)都是短的。
上聲是升調(diào),去聲是降調(diào),入聲是特別短促。以欹qi側(cè)短促的仄聲押韻,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動不已。
宋詞中的兩種主要藝術(shù)風(fēng)格——婉約與豪放。 明張?:“少游(秦觀)多婉約,子瞻(蘇軾)多豪放,當(dāng)以婉約為主。”
明徐師曾中:“至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雖各因其質(zhì),而詞貴感人,要當(dāng)以婉約為正。
” (見《文體明辨序說》) 清王士?:“仆謂婉約以易安(李清照的號)為宗,豪放惟幼安(辛棄疾的字)稱首”。(見《花草蒙拾》) 北宋著名詞人有: 北宋前期詞人:晏殊、晏幾道、范仲淹、歐陽修、張先、柳永(市井詞人) 天才詞人:蘇軾 蘇門詞人:秦觀、賀鑄、黃庭堅 格律詞人:周邦彥 曠世才女:李清照 南渡詞人:朱敦儒、陳與義、張元干 南宋著名詞人有: 辛棄疾,別立一宗“稼軒體” 辛派詞人:張孝祥、陸游、陳亮、劉過 辛派后勁:劉克莊、劉辰翁、文天祥 姜夔,詞風(fēng)“清空騷雅” 史達祖、吳文英 姜派后繼:周密、王沂孫、張炎、蔣捷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3.7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