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是一首家喻戶曉、雅俗共賞、人人口熟能詳卻又摹仿不得的神來之作。而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不過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絕句,卻在眾多詩作中,雄視古今,獨占鰲頭。詩歌的前半段是客觀的寫實手法,而后半段卻一改前態(tài),轉用最夸張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像,這也是李白詩歌浪漫風格的最大特色,不論長篇短制,都是手到擒來,運用自如的。
蘇軾的《題西林壁》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后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議論,說的僅僅是瀑布的高。唐詩重韻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四句均寫景,并無特別深意,然其中灑脫高遠,讀者自能體會;其美全在情辭。而蘇軾的《題西林壁》就富于“理趣”了。詩的開頭兩句是總寫廬山“遠近高底”的千姿百態(tài)。一般來說,接下來是展開具體的描寫,然而蘇軾筆鋒一轉,就從橫看側看廬山的形狀多變來進行議論了。更能讓人充分領略到廬山的峰回路轉。的確,本詩與李白詩相比,意思較為深刻,以氣骨見長;但情辭之豐腴則有所不如了。蘇軾此詩的意義還不僅于此,讀者還可從中領悟到深刻的哲理;而這也是宋詩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這兩者的比較,其各自的特色就一覽無余了。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7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