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題都城南莊
作者: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復舊笑春風。
《題都城南莊》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作品,載于《全唐詩》卷三制百六十八。這首詩設置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艷”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開頭兩句追憶“去年今日”的情景,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著描寫佳人,以“桃花”的紅艷烘托“人面”之美;結尾兩句寫“今年今日”此知時,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xù)有斷,桃花依舊,人面不見。
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道地表達出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此詩膾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二句流傳甚廣。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來自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譯文:去年春天,就在這扇門里,姑娘臉龐,相映鮮艷桃花。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1、此詩及其本事很有傳奇色彩,歐陽予倩先生曾就這個故事寫了一出京劇《人面桃花》。這首詩流傳甚廣,而且在以后的詩詞中也累見其痕跡。比如:“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御街行》)再如:“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華《瑞鶴仙》)從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后來人們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與桃花相輝映,后用于泛指所愛慕而不能再見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產(chǎn)生的悵惘心情。
2、崔護,唐代詩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嶺南節(jié)度使。終嶺南節(jié)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度圃姟反嬖娏?,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jīng)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唐 駱賓王 《于易水送人》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唐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
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元 羅貫中 《三國演義》卷首詞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唐 韋 莊 《金陵圖》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晉 陶淵明 《詠荊軻》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唐 王 勃 《滕王閣》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題都城南莊》
年代: 唐 作者: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燕山雪花大如席,與兒洗面作光澤。怳然天地半夜白,閨中只是空相憶。
點注桃花舒小紅,與兒洗面作華容。欲問平安無使來,桃花依舊笑春風。
《送張明甫》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會同。南去北來人自老,桃花依舊笑春風。
《偈頌七十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釋子益
瞿曇色相比金容,雨后青山插半空。覿面當機如不薦,桃花依舊笑春內(nèi)。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縣)人,字殷功,貞元進士,官嶺南節(jié)度使。
(中網(wǎng)文學書殿,轉載請保留 )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一直為后世人傳誦,經(jīng)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
《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云:“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坶T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
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訂㈥P,以盂水至。
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作品《題都城南莊》 。
全詩如下: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如下:
去年春天,在這戶人家里,我看見那美麗的臉龐和桃花互相襯托,顯得分外紅潤。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注釋如下:
都:國都,指唐朝京城長安。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擴展資料: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chǎn)生的感慨,回環(huán)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jīng)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題都城南莊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出自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去年春天,在這戶人家里,我看見那美麗的臉龐和桃花互相襯托,顯得分外紅潤。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注釋都:國都,指唐朝京城長安。人面:指姑娘的臉。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全詩四句,這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后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詩的開頭兩句是追憶。
“去年今日此門中”,點出時間和地點,寫得非常具體,足見這個時間和地點,在詩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難忘的記憶。第二句是寫人,詩人拈出一個人們猶知的形象——桃花,春風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艷麗,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紅艷,則“人面”之美可以想見;再者,本來已經(jīng)很美的“人面”,在紅艷艷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顯得更加青春美貌,風韻襲人。
一個耀眼的“紅”字,正是強烈地渲染出這種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氣氛。面對著這一幅色彩濃麗、青春煥發(fā)、兩美相輝的人面桃花圖,不用說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態(tài),詩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歡愛和興奮,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則是說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jié),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lián)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
去年今日,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耙琅f”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chǎn)生的感慨,回環(huán)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
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jīng)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從故事情節(jié)來看,這是一首即興的詩,它給人看到的似乎只是兩個簡單的畫面——桃花相映著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
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動貫串其間,由于畫面與畫面、畫面里(桃花)與畫面外(詩人)的對比、映襯,便巧妙地顯示了人物感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起伏跌宕的變化,諸如初遇的脈脈含情,別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訪,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隱或現(xiàn)地表達出來了。全詩自然渾成,猶如從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盡。
“尋春遇艷”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于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