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園春·讀史記有感
宋代:程必
試課陽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塢晝濃,云溪風(fēng)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見垣一壁,比過秦關(guān)遽失瞳?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fā)衛(wèi)平蒙?
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阣窮。算汨羅醒處,元來醉里;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太史亡言,床頭釀熟,人在晴嵐煙靄中。新堤路,喜樛枝鱗角,夭矯蒼龍。
2. 史記引語
先秦:佚名
狡兔死。
良狗烹。
高鳥盡。
良弓藏。
敵國破。
謀臣亡。
3. 史記引諺
先秦:佚名
死者復(fù)生。
生者不愧。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白沙在泥。
與之皆黑。
力則任鄙。
智則樗里。
4. 史記引逸詩
先秦:佚名
得人者興。
失人者崩。
5. 和李德裕游漢州房公湖二首
唐代:鄭澣
太尉留琴地,時移重可尋?;障乙谎谝?,風(fēng)月助登臨。
榮駐青油騎,高張白雪音。祗言酬唱美,良史記王箴。
靜對煙波夕,猶思棟宇清。臥龍空有處,馴鳥獨忘情。
顧步襟期遠(yuǎn),參差物象橫。自宜雕樂石,爽氣際青城。
目前只有這些和史記有關(guān)的詩,其余的都是古籍。
《奉和御制讀史記詩》
年代: 宋 作者: 夏竦
陶唐明歷象,茂氣與天通。
舉正分星度,歸馀定歲功。
孟陬名不殄,南正道彌隆。
自此垂三代,循環(huán)協(xié)大中。
《沁園春·讀史記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程珌
試課陽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塢晝濃,云溪風(fēng)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見垣一壁,比過秦關(guān)遽失瞳?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fā)衛(wèi)平蒙?
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阣窮。算汨羅醒處,元來醉里;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太史亡言,床頭釀熟,人在晴嵐煙靄中。新堤路,喜樛枝鱗角,夭矯蒼龍。
《夢書十字史記冊上太史公此書真是筆斡造化夢》
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禹穴探幽眇,神功接混沌。
絕麟才此筆,春夢試平章。
《讀史記列傳》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西山薇蕨蜀山銅,可見夷齊與鄧通。
佞幸圣賢俱餓死,若無史筆等頭空。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jì))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沁園春·讀史記有感 宋代:程必 試課陽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
正桃塢晝濃,云溪風(fēng)軟,從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見垣一壁,比過秦關(guān)遽失瞳?江神吏,靈能脫罟,不發(fā)衛(wèi)平蒙?休言唐舉無功,更休笑丘軻自阣窮。算汨羅醒處,元來醉里;真敖假孟,畢竟誰封?太史亡言,床頭釀熟,人在晴嵐煙靄中。
新堤路,喜樛枝鱗角,夭矯蒼龍。史記引語 先秦:佚名 狡兔死。
良狗烹。高鳥盡。
良弓藏。敵國破。
謀臣亡。史記引諺 先秦:佚名 死者復(fù)生。
生者不愧。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泥。
與之皆黑。力則任鄙。
智則樗里。史記引逸詩 先秦:佚名 得人者興。
失人者崩。和李德裕游漢州房公湖二首 唐代:鄭澣 太尉留琴地,時移重可尋。
徽弦一掩抑,風(fēng)月助登臨。 榮駐青油騎,高張白雪音。
祗言酬唱美,良史記王箴。 靜對煙波夕,猶思棟宇清。
臥龍空有處,馴鳥獨忘情。 顧步襟期遠(yuǎn),參差物象橫。
自宜雕樂石,爽氣際青城。目前只有這些和史記有關(guān)的詩,其余的都是古籍。
史記經(jīng)典名句語句摘抄
1、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司馬遷 《史記》
2、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史記》
3、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 ——司馬遷 《史記》
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
5、順 不妄喜;逆 不遑餒;安 不奢逸;危 不驚懼;胸有驚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也 。 ——司馬遷 《史記》
6、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司馬遷 《史記》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
8、屈原賈生列傳:舉世混(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司馬遷 《史記》
9、禍不妄至,福不徒來 《史記》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fēng)江上寒。
我家裹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晚泊潯陽望廬山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yuǎn)公傳,詠懷城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贈孟浩然 【唐】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遣興(其五) 【唐】 杜甫 吾憐孟浩然,短褐即長夜。
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 清江空舊魚,春雨余甘蔗。
每望東南云,令人幾悲咤。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評論(0)10。
1、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貨殖列傳》2、以權(quán)利合者,權(quán)利盡而交疏——《史記·鄭世家》3、禍不妄至,福不徒來?!妒酚洝敳吡袀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5、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史記·商君列傳》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妒酚洝ぺw世家》8、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史記·貨殖列傳》9、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10、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史記·蘇秦列傳》11、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12、得不為喜,去不為恨。——《史記·日者列傳》13、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14、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
——《史記·滑稽列傳》15、用貧求富,農(nóng)不如工,工不如商?!妒酚洝へ浿沉袀鳌?6、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8、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quán)。
——《史記·太史公自序》19、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史記·佞幸列傳》20、故顧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猶豫,后必有悔。
——《史記·七十列傳·李斯列傳》21、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史記·七十列傳·太史公自序》22、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妒酚洝こ跏兰摇?3、反聽之謂聰,內(nèi)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史記·商君列傳》24、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妒酚洝ね馄菔兰摇?5、前慮不定,后有大患。
——《史記·蘇秦列傳》26、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妒酚洝ぺw世家》27、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28、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9、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
——《史記·魯周公世家》30、伏尸百萬,流血漂鹵。——《史記·秦始皇本紀(jì)》31、法之不行,自于貴戚。
——《史記·秦本紀(jì)》32、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妒酚洝へ浿沉袀鳌?3、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兇——《史記·七十列傳·范睢蔡澤列傳》34、規(guī)小節(jié)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史記·七十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35、見人不正,雖貴不敬也;見人有污,雖尊不下也?!妒酚洝と照吡袀鳌?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列傳》37、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38、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史記·趙世家》39、酒極則亂,樂極則悲。
——《史記·滑稽列傳》40、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季布欒布列傳》41、好學(xué)深思,心知其意?!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42、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史記·淮陰侯列傳》43、聰以知遠(yuǎn),明以察微。——《史記·五帝本紀(jì)》4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史記·陳涉世家》4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大江東去楚王流芳”——《項羽本紀(jì)》
“禮賢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英風(fēng)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不屈權(quán)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史記名句: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
【注釋】選自《史記 秦始皇本紀(jì)》。 譯文:吸取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可以作為以后的借鑒。
賞析:把以往的得失當(dāng)作將來的借鑒,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勵將來。有些追悔過去的過失,還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僅僅沉浸于追悔與炫耀之中,而不去覺悟?qū)磉^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來,那對將來事業(yè)的成功沒有任何幫助。
因此必須吸取以往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xùn),防止將來錯誤再度發(fā)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轍,那才是有益之舉。
就這一點來說,前人已給我們總結(jié)出了極為寶貴的經(jīng)驗。 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注釋:選自《史記 項羽本紀(jì)》。意:意圖。
譯文:項莊舞劍的目的,在于刺殺劉邦。 賞析:《史記》中記載,劉邦到鴻門去拜見項羽,項羽留他飲宴,謀士范增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準(zhǔn)備乘機殺死劉邦,劉邦的謀士張良對樊噲說:“今者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p>
后即用以比喻說話或行動雖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實則想乘機害人。 3、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注釋】選擇《史記 魏世家》。思:思慕,懷念。
亂:混亂,動亂。 【譯文】家境貧寒就會思慕賢惠的妻子,國家動蕩就會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賞析】:魏文候選相時有兩個人選,一個魏成子,另一個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該選誰為好,猶豫不決,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見。
李克說:“平時考察他親近的人,富貴時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時考慮他舉薦的人,窮困時考察他不做的事,貧賤時考察他不要的東西?!边@里,李克提出了辨別何選拔人才的方法問題。
即看一個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對貧窮與富貴、低賤與騰達(dá)時如何為人處事,而不是聽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稱得上君子。
也只有這樣得人,才能擔(dān)當(dāng)起扶危定傾、理亂興治的重任。 4、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
【注釋】選自《史記 ·周魯公世家》。沐:洗頭發(fā)。
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 【譯文】洗一次頭三次提起頭發(fā),吃一頓飯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為的是接待來客。
【賞析】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來說在天下也不是低賤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頻頻起身接待來訪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
說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誠心待士和對人極為重視,也說明人才對治國平天下極為重要。 5、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注釋】 選自《史記 管宴列傳》。倉廩:倉庫。
實:充實。榮辱:光榮和恥辱。
【譯文】 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jié);衣食豐裕,人民就知道光榮和恥辱。 【賞析】 管仲擔(dān)任齊相主持政務(wù)以后,與百姓同好惡,流通貨物,積累資財,使得齊國很快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
管仲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也成為齊國自強求富的指導(dǎo)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庫財富充盈,禮儀就能得到發(fā)揚,政令才能暢通無阻。
管仲抓住了治國的根本,經(jīng)過多年的治理,齊國逐漸強盛起來,成為春秋第一霸,歷史上也有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記載”。 13、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注釋】選自《史記 刺客列傳》。士:男子的通稱。
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說:同悅,使高興,使喜歡。
容:裝飾打扮。 【譯文】大丈夫甘愿為了解和賞識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為愛慕自己的人修飾容貌。
【賞析】晉國人豫讓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后做智伯家臣,智伯對他很是尊寵。后來智伯被趙襄子所滅,豫讓發(fā)誓說:“士為知己者死”,于是改名換姓,喬裝打扮,多次行刺趙襄子,未果自盡。
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類一種普遍的知恩圖報的心理。 15、慈母有敗子而嚴(yán)家無格虜。
【注釋】選自《史記 李斯列傳》。格虜:刁滑而兇悍的奴仆。
【譯文】慈愛的母親有敗家的孩子,嚴(yán)格的家庭里沒有刁滑而兇悍的奴仆。 【賞析】這是李斯在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后,為迎合秦二世的殘暴河貪欲獻(xiàn)計獻(xiàn)策的一分奏章,也是李斯奉行的發(fā)家學(xué)說走向沒落的標(biāo)志。
他借用“慈母有敗子而嚴(yán)家無格虜”這句話,勸秦二世厲行苛政,他認(rèn)為,賢明的君主所以賢明,就在于能夠嚴(yán)格追究河察處輕微的罪過,這樣臣民就不敢犯法了。這一主張是發(fā)家政治的必然產(chǎn)物,它標(biāo)志著發(fā)家學(xué)說已從富國強兵的進(jìn)步思想變成了促使秦滅亡的反動論調(diào),它在歷史的轉(zhuǎn)折關(guān)頭沒有起到任何的積極的進(jìn)步作用,將它與《諫逐客書》相比,同一個李斯,前后判若兩人。
但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即使有不做民賊的賢明皇帝,卻沒有皇帝不是獨夫。如何處理君臣關(guān)系、人主與子民的關(guān)系,是歷朝皇帝必須精通的一門學(xué)問,否則就會危急皇帝的尊嚴(yán)、權(quán)勢、利益和絕對的統(tǒng)治。
所以,李斯勸秦二世厲行苛政的主張,對歷朝都有重大影響,今天讀來,就不僅僅世在讀秦朝政治一份難得的自供狀,而且也是在讀整個封建社會一本難得的教科書,不持批判的態(tài)度將會誤入歧途。 1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注釋】選自《史記 淮陰侯列傳》。智:聰明,智慧。
慮:思考,謀劃。愚:蠢笨,無知。
得:得到,獲得。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7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