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萱圖·其一
元代: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譯文
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游子是那樣的苦??!對雙親的奉養(yǎng)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抬頭看著一片云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2、墨梅
元代: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譯文
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顯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別人夸它的顏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3、墨梅
宋代:張嵲
山邊幽谷水邊村,曾被疏花斷客魂。
猶恨東風無意思,更吹煙雨暗黃昏。
譯文
在山邊的幽谷里和水邊的村莊中,疏疏落落的梅花讓過客魂斷不舍。一直遺憾的是東風沒有情趣,越發(fā)地吹拂著煙霧似的朦朧細雨使黃昏更加暗淡。
4、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清代:納蘭性德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螀。
譯文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里,荷葉已經被秋風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擋雨呢?你將上路遠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5、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圖題詩
清代:鄭燮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街頭
聽不見馬路上車輛的喧鬧,哪管它借梢頭廣播聲高。書頁在膝蓋上輕輕地翻動,嘴角旁動著絲絲抹不掉的笑。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了膝蓋,也想著“黑旋風”水戰(zhàn)“浪里白條”。
溪邊
垂柳把溪水當作梳妝的鏡子,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人影給溪水染綠了,釣竿上停著一只綠蜻蜓。忽然撲拉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
樹上
黃柏樹上一柄翠綠的大傘,一群白鴿在樹陰下跳舞歌唱。陽光在葉縫里悄悄地看, 千萬只眼睛織成一張光光的網, 仿佛老樹也變得年輕了,一次次鼓著綠色的手掌。
江上
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排水戲耍。一雙雙小手撥動著浪花,你撥我濺笑聲哈哈,是哪個“水葫蘆”一下鉆入水中,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對虎牙

聽不見馬路上車輛的喧鬧,哪管它借梢頭廣播聲高。書頁在膝蓋上輕輕地翻動,嘴角旁動著絲絲抹不掉的笑。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了膝蓋,也想著“黑旋風”水戰(zhàn)“浪里白條”。
溪邊
垂柳把溪水當作梳妝的鏡子,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人影給溪水染綠了,釣竿上停著一只綠蜻蜓。忽然撲拉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
樹上
黃柏樹上一柄翠綠的大傘,一群白鴿在樹陰下跳舞歌唱。陽光在葉縫里悄悄地看, 千萬只眼睛織成一張光光的網, 仿佛老樹也變得年輕了,一次次鼓著綠色的手掌。
江上
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排水戲耍。一雙雙小手撥動著浪花,你撥我濺笑聲哈哈,是哪個“水葫蘆”一下鉆入水中,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對虎牙。
我想(一) 我想把小手, 化作三秋桂子, 飄香宇宙, 連嫦娥也頻頻回望。
我想把腳丫, 化作潺潺流水, 讓母親河 永遠載舟遠航。 我想把眼睛 化作中秋的月亮, 榕樹下的孩子我想把身體 化作肥沃的土地, 讓西北部的不毛之地, 也有小麥的芳香。
我想(二) 我想把耳朵, 高高地懸掛空中, 時時提高警惕, 讓犯罪分子無處躲藏。9、兒童詩兩首 【教材簡析】 《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把自己種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
《童年的水墨畫》以跳躍的鏡頭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場景,如“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個快樂場面。 【設計理念】 在兒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麗;在他們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們看來,夢想可以無限飛翔,快樂可以無限傳達。
因此,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朗讀,讓他們讀個夠,讀個透,結合誦讀,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文本,體會詩歌情感,并且鑒賞詩歌寫法,用詩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建議】 1、重視朗讀訓練: 《我想》節(jié)奏齊整,韻律感很強,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讀材料,教學中,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安排朗讀訓練,但要注意層次性,提升朗讀的質量。
《童年的水墨畫》則應重在讀出每個活動場景的趣味性。 2、鼓勵大膽想象,如: 《我想》一詩,學生通過想象一個個心愿的畫面,感受童年的異想天開,《童年的水墨畫》通過想象體會詩句所包含的動感畫面,感受童年的瑰麗多彩。
3、借鑒詩歌寫法: 學生自主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借鑒詩歌的表達方法,詩化自己的表達方式,及時抒于筆端。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讀準生字“丫”“汲”,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水墨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鞓返纳詈兔篮玫脑竿?。 3、背誦喜歡的詩歌,感悟兒童詩的特點,嘗試寫一首兒童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fā)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教學難點】 比較兩首兒童詩表達方式上的區(qū)別,領悟兒童詩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我想》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⑴此時,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幫你實現一個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這是一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尤其是孩子們,這一環(huán)節(jié)能令他們暢所欲言,一吐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師從中更真切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⑵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實現那該多好??!這不,有一個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寫進了詩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趕緊去讀讀吧。 (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詩歌。)
2、初獨詩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節(jié)讀詩(注意“丫”、“汲”的讀音)。 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個小節(jié)里所表達的美好心愿。
(師隨機板書。) 3、精讀詩歌,進入情境: ⑴那么多愿望中,哪一個最令你神往?說說理由。
⑵誦讀最神往的愿望,品讀這一節(jié)詩句,想象畫面。 (讀通詩句,讀好詩句,調動多種感官體驗詩歌描繪的意境,學生大膽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會是怎樣的情景、怎樣的感覺;把眼睛裝在風箏上,還會看到什么,把自己種在土地上,還會變成什么……) ⑶想象“我”是在怎樣的情景下產生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讀。
4、賞析詩歌,領悟寫法: ⑴生自由朗讀全詩,體會這首詩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⑵生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每一小節(jié)都以“我想……”作為開頭,表達自己的夢想。 每一小節(jié)里都有一個疊音詞如“悠呀,悠——”“長呀,——”這樣的語句。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⑶生再次自由讀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 ⑷全體齊讀。
二、學習《童年的水墨畫》 1、自由讀詩: 生自由朗讀全詩,理解詩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⑴指名生讀詩,其余生邊聽邊試著在每節(jié)的標題后加上動詞,概括主要內容。
⑵生個別回答,教師隨機板書:“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 ⑶分組讀詩,生概括全詩大意。
⑷學生質疑,釋疑。 3、賞析詩句: ⑴畫出文中精彩的語句,反復誦讀、體會。
⑵欣賞交流佳句,如: “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膝蓋”“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拍水戲耍”等語句,體會詩句所包含的動感畫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⑶感情朗讀。
4、鑒賞寫法: ⑴默讀兩首詩,比較這兩首詩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區(qū)別? ⑵交流感悟。 ⑶小結: 第一首,每小節(jié)的結構基本相同,并且都圍繞“夢想”這一主題,語言比較跳躍。
第二首,主要通過捕捉鏡頭來記錄童年生活場景,有一種動態(tài)的美,還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性。 ⑷模仿這兩首詩中的其中一首,記錄下自己的童年夢想與童年趣事。
⑸生動筆習作,教師巡視。 ⑹交流作品,師生互動點評。
三、總結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們記憶、收藏的場景,。
1、《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3、《夜書所見》
宋代~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4、《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5、《小兒垂釣》
唐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6、《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7、《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8、《渭川田家》
唐代~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9、《南陵別兒童入京》
唐代~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10、《羌村三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提示:
逼真地傳達出孩子們那種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