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知訓練法:情緒是在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不合理的認知是許多消極情緒的源泉,即所謂的“自尋煩惱”。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反應,有自尋煩惱傾銷的人容易把事情和自己搞得更糟,那是因為他們身上存在著不合理的或者叫做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單向思維、以偏概全、不合理的思想等都是這種非理性的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由于受遺傳和不適宜的教育的影響,在有些幼兒身上也存在著這些非理性的思維方式,比如有些幼兒喜歡鉆牛角尖,有些幼兒比較偏激,這就是幼兒的非理性的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認知訓練的重點就是在糾正幼兒不良認知的認知習慣,培養(yǎng)幼兒合理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故事等讓幼兒學習別人的合理思維方式,也可以通過讓他們看到事物的后果來糾正他們的不合理思維方式。
二、系統(tǒng)脫敏法:具體做法如下:先讓有情緒障礙的幼兒接近能引起微弱焦慮情緒的刺激,然后讓幼兒放松,由于放松對焦慮的抑制作用,幼兒變得可以忍受更長時間,經過反復多次的訓練,這個刺激就不再引起焦慮反應,然后加大刺激再進行放松訓練,最后達到最害怕的刺激也能坦然對待。
三、深呼吸法:深呼吸法就是借助深呼吸使刺激的情緒趨于平靜,這種方法的生理學原理在于“深呼吸時,人呼出了大量二氧化碳,從而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失去了平衡,于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便做出保護性的抑制反應,這樣人的緊張情緒就得以消除,對于幼兒來說,這種方法簡單易學,幼兒容易掌握。其做法是:靜靜地坐到凳子上,閉上眼睛慢慢地吸氣,氣沉丹田,再慢慢地呼出,重復多次,即可使情緒穩(wěn)定下來。家長可做示范讓幼兒模仿。
四、音樂調節(jié)法和體育活動調節(jié)法:即當幼兒遇到情緒障礙時,聽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或做一些喜歡的體育活動,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將不良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實踐證明,這兩種方法都是有效地調節(jié)幼兒情緒的方法,也是兩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可以使幼兒從小就學習運用它們。二者共同之處就是借助于刺激性較強的活動轉移,分散人的注意力,從而減輕消極情緒對人的控制。
一、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無論什么樣的觀察活動都可以讓觀察者獲取大量的信息,但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的信息,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觀察者首先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因為沒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tǒng)、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于形式,失去意義.例如,某教師對一位新生晨間入園適應情況進行觀察,觀察記錄中僅有一句“xx走到門口,抱著媽媽說不愿上幼兒園”.可以說這是一次意義不大的觀察,教師無法通過這次觀察尋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新生在入園時都有哭鬧現(xiàn)象,不同幼兒有不同的表現(xiàn),教師只有通過對幼兒哭鬧持續(xù)時間、父母處理方法、幼兒情緒變北過程等細節(jié)的觀察,才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尋找切實有效的新生入園教育策略.
二、重視對幼兒操作過程的觀察
在觀察幼兒的操作活動時,很多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某教師這樣記錄:“xx到美工組玩了一會兒,什么也沒畫出來,就到別的組去了.”這位教師只注意了操作結果,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jié)卻忽略了,而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師受到啟發(fā),并促使教師進一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促進該幼兒在現(xiàn)有水平上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操作活動過程的觀察.
3-6歲孩子的情緒特點 3~6歲寶寶的情緒怎么樣?此時的孩子社會情感迅速發(fā)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都逐漸發(fā)展起來了。
并且,孩子調節(jié)情緒的認知策略開始出現(xiàn),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加強。他們開始掩飾自己的情緒,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情緒表達規(guī)則,知道表現(xiàn)出適當的情緒可以得到成人相應的反應。
他們還會使用富于表達性的身體動作來辨別情緒,對情緒的外部原因和結果的理解進一步提高,知道發(fā)生的某個事件讓大人或同伴高興了或是不高興了。 3~6歲寶寶社會情感的發(fā)展還沒有完善,因此他們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不強,生活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場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對情緒的控制能力才會有所增強。 易沖動 3~6歲寶寶的內抑制發(fā)展差,控制力弱,言語的調節(jié)功能不完善,因此當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兒童時,情緒就會出現(xiàn)爆發(fā)性,常從一端迅速發(fā)展到情緒的另一端。
因此這個階段的兒童的情緒易波動,極不穩(wěn)定。所以,這個時期孩子的臉就象春天的天氣那樣多變,說哭就哭,說笑就笑。
易外露 這個時期的寶寶控制力發(fā)展差,他們的情緒變化毫不隱藏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且擅長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如,不高興就哭,高興、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憤怒就瞪眼跺腳,有高興的事就要向親近的人訴說。
易感染 寶寶的情緒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媽媽離去、新朋友出現(xiàn)……都會使他們的情緒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緒隨著情境的改變而改變。很多時候情緒不是由寶寶自身發(fā)出來的,而是因周圍人的情緒波動而引起的。
在幼兒園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個小朋友哭起來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著哭起來,整個場面會變得混亂極了。以后隨著年齡增長,控制能力加強,這些情緒特征就會逐漸減少,情緒的控制力、穩(wěn)定性也隨之提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道德感、審美感和調控情緒策略逐漸發(fā)展,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慢慢加強,易沖動、易外露、易感染這些特征就會逐漸減少,情緒的控制力、穩(wěn)定性也會隨之提高。 道德感 三歲以后,兒童產生了簡單的道德感。
在兒童與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觸到社會人群對人和事物的好壞、美丑的體驗和評價。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在成人的評價和語言強化下發(fā)展起來的。
兒童了解了游戲規(guī)則,遵守游戲規(guī)則,成人夸獎了他,他得到了肯定,體驗到滿意愉快的體驗,又在成人的語言的指導下得到強化。他們逐漸知道哪個行為會引起滿意的體驗,哪些行為會引起不滿意的和不愉快的體驗。
他們開始按照社會行為標準認識好壞、美丑,使道德感發(fā)展起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妨多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社會準則,同時要用夸獎來鞏固孩子的利他行為。
如,孩子會主動地擦桌子,給奶奶洗蘋果,爸爸媽媽要給他多多的鼓勵和夸獎,讓孩子體會到自豪感,為自己而驕傲。 審美感 孩子在成人對周圍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和言語的直接影響下,能直接感知到與自己生活緊密相連的事物。
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圍和諧的事物、優(yōu)秀的美術、音樂、文學作品等。讓孩子在欣賞這些事物中,產生一種愉悅的體驗。
審美感,就是從這些事物的鮮艷的顏色、新穎的形狀、勻稱的位置和圖案開始的。到5~6歲,由于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發(fā)展和成人的指導,兒童對事物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增強。
兒童就能從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圖畫美,什么音樂好聽,什么語言美,什么行為美。這樣就產生了對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悅的情緒體驗。
這時候,爸爸媽媽要多讓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聰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運用它們來觀察我們美麗的世界。有時間的時候帶他們走出家門,到博物館、公園、湖邊、草地……去暢游,去欣賞美麗的事物,孩子對事物的感覺會更加敏銳,藝術修養(yǎng)也會有較大的提高。
兒童在5~6歲時學會了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開始使用一定的策略來掩飾自己的情緒,掌握了簡單的表現(xiàn)規(guī)則。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為了逃避懲罰,掩飾自己的負罪感,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孩子會學會撒謊,但是他們的策略是簡單的,很容易被成人發(fā)現(xiàn)。
成人這時也不必發(fā)怒,要先檢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講清楚道理,同時要記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懲罰的,就一定要執(zhí)行。 此時的爸爸媽媽,更要細微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鼓勵孩子說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訴孩子正確的情緒應對方法,這樣孩子的應對策略才會更加有效。
爸媽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 1、摸摸、拍拍 3~4歲的孩子仍然喜歡身體接觸。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很愿意老師牽他的手,喜歡摟著媽媽。
喜歡熟悉的人,特別是老師摸摸他,親親他。有時拍拍他的肩膀,他就會感到極大的滿足。
這是一個過渡階段,孩子需要得到這樣鼓勵和支持,所以媽媽也要盡量地利用各種機會摸摸、拍拍孩子。 2、避免對孩子的懲罰 5歲以后的孩子,要求別人的注意,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所以在幼兒園中,如果小朋友們不和他玩,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嚴厲的處罰,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
同時成人如果對孩子不加理睬,孩子會覺得非常沮喪,很有挫敗感,不利于孩子健康情緒的發(fā)展。所以這樣的懲罰手段最好是不要使用。
3、合理。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是伴隨特定生理反應與外部表現(xiàn)的一種心理過程。
情緒障礙是指人們在情緒感受中嚴重脫離現(xiàn)實,以一種妨礙解決問題的操作和自我挫敗的方式應付外界事件。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或者使人不能以社會接受的方式行動,或者是人的行為操作低下。
小學兒童的情緒障礙主要是由于自身難以在外部環(huán)境所帶來的壓力下有效調節(jié)和應對,總是擔心或者害怕受到某種傷害(所想象的影響比實際的要嚴重很多)。情緒障礙是小學兒童最常見的一類心理問題,主要包括恐怖癥、過度焦慮兩種類型。
(一)恐怖癥 小學兒童的恐怖主要針對某一特定的物體、活動或處境,如黑暗、各種超自然現(xiàn)象(鬼怪等),具有持續(xù)時間短暫和很大的強度差異性等特點,一般會伴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由針對現(xiàn)實對象轉向針對想象的或未來的對象。如果對特定對象產生持續(xù)和不必要的恐懼,而不得不采取回避行為時,就構成了恐怖癥。
恐怖癥包括社交恐怖癥、疾病恐怖癥、境遇恐怖癥等,在小學兒童中常見的是學校恐怖癥。 在小學階段,由于兒童過分依賴父母,自控較差,行為退縮,在學校缺乏交際能力而受到嘲笑、輕視,或在學校中受到威脅和被毆打;也可能是由于兒童個人或家庭生活發(fā)生重大改變,如父母離異或再婚、經濟問題等,家庭生活不穩(wěn)定,氣氛壓抑;學校中教育定位不當,學校中存在讓兒童感到為難或恐懼的事情,如當眾運動、朗讀等,過高的期望或者壓力,以及教師的不當教學方式,都可能導致學??植腊Y。
兒童的分離焦慮也是學校恐怖癥的誘因之一。 一般而言,學??植腊Y表現(xiàn)為:對到學校上學存在持久的恐懼、焦慮情緒和回避行為,甚至存在心因性疾病,如到上學時間則表現(xiàn)出腹痛;對學校環(huán)境感到痛苦、不適,表現(xiàn)為哭鬧、不語或退出;不在學校環(huán)境或不上學,并與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時,表現(xiàn)正常。
由于目前尚未開發(fā)出權威的恐怖癥鑒定量表,大多數時候需要教師憑借經驗進行判斷。在判斷時,要注意認知因素、生理因素、行為反應因素三者的綜合考察。
比如,兒童自述對上學非常害怕,強度很大;通過血壓、心率、皮膚電等測查,發(fā)現(xiàn)兒童在學校中有異常生理表現(xiàn),或者通過肉眼觀察即能發(fā)現(xiàn)兒童在學校中表現(xiàn)出心悸、呼吸加快、出汗等,而在學校外癥狀消失;在行為方面,兒童上學總是表現(xiàn)出退縮、發(fā)抖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才能增加判斷的準確性。
另外,要注意分清恐怖和恐怖癥的區(qū)別??植朗且环N意識到危險或面臨某些危險時產生的一種強烈的不愉快的合理情緒,是人類四種基本情緒之一。
只有當個體表現(xiàn)出對于情境有過分的需求,恐怖反應超出正常表現(xiàn)范圍而無法合理解釋,超越了意志控制,且導致回避這種可怕的情境行為時,才發(fā)展成為情緒障礙,導致恐怖癥。 (二)過度焦慮 恐怖癥的核心癥狀是焦慮,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緒障礙,是指即將面臨或預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或痛楚,所產生的悲傷、憂慮及不安等感受交織而成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
這種情緒狀態(tài)的基本內心體驗是沒有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害怕,總體上體現(xiàn)出不快和痛苦的性質,嚴重的可以有一種迫在眉睫或馬上就要虛脫昏倒的感覺。焦慮癥是一種以發(fā)作性或持續(xù)性情緒焦慮和緊張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癥,它指向未來,意味著某種威脅或危險即將到來或馬上就要發(fā)生,但實際上并沒有任何威脅和危險,或者用合理的標準來衡量,誘發(fā)焦慮的事件與焦慮的嚴重程度不相稱。
小學兒童常見的過度焦慮包括分離焦慮、考試焦慮等。所謂分離焦慮就是在離家或與所依戀的人分離時,出現(xiàn)不適當的和過度的焦慮,如出現(xiàn)過度的痛苦和憂傷,表現(xiàn)出頭痛、胃痛、惡心、嘔吐等軀體不適,因而持續(xù)不愿或拒絕上學。
而考試焦慮則是由于面對考試所導致的緊張、頭腦一片空白、尿頻甚至窒息的神經癥。 保持適度的焦慮對于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習的質量是非常必要的。
但過度焦慮將直接導致任務質量下降,難以勝任工作,甚至產生心身疾病。因此,處理焦慮的核心不是不要焦慮,而是降低過度焦慮的水平,使之保持在一個恰當的程度上。
(三)小學兒童情緒障礙的處理建議 對于過度焦慮、恐怖癥的處理多采用系統(tǒng)脫敏技術。簡單地說,系統(tǒng)脫敏就是使用放松的辦法以減弱引起不良情緒的敏感性,鼓勵個體逐漸接近他所憂懼的事物,直到不再憂懼。
因此,系統(tǒng)脫敏的關鍵在于有步驟和逐漸接近恐怖或焦慮等不良情緒。系統(tǒng)脫敏的步驟一般有三個。
首先,讓兒童在一個舒適的位置上,指導并幫助其掌握放松技術,反復訓練,多次練習,直到掌握為止。常用的放松技術包括冥想放松、呼吸放松、暗示肌肉放松等。
一些程度不甚嚴重的焦慮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即可能得到緩解。其次,根據焦慮水平建立兒童對事件的焦慮層次量表,一方面可以了解兒童的焦慮影響程度,另一方面也為系統(tǒng)脫敏建立基礎。
最后,根據焦慮層次量表的事項用語言模擬焦慮情境,在兒童進入放松狀態(tài)后,要求根據焦慮或恐怖等級量表中的情境進行想象,越具體越好。一旦表示出焦慮,則馬上停止并指示其放松。
三次成功面對這。
幼兒情緒的發(fā)展趨勢主要有三個方面:社會化、豐富和深刻化、自我調節(jié)化。
(一) 情緒和情感的社會化 幼兒最初的情緒和情感是與生理需要相聯(lián)系的,隨著幼兒的成長,情緒情感逐漸與社會性需要相聯(lián)系,因此,情緒的社會化過程就是情感的發(fā)展過程。社會化是情緒和情感發(fā)展的一種趨勢。
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⒈ 情緒中社會性交往成分不斷增加 幼兒情緒中,涉及社會性交往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例如,美國心理學家愛姆斯利用兩年的時間,對幼兒交往中的微笑進行了系統(tǒng)觀察和研究,結果表明:從1歲半到3歲,非社會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則有所增長。
法國心理學家列魯阿·布斯旺類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況下,8歲兒童比4歲幼兒在看電影時的情感交往次數有所增加;4歲幼兒看電影時主要同教師交往,而8歲兒童則主要同鄰近兒童交往。 以上兩個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幼兒的社會性交往情感表現(xiàn)出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趨勢,幼兒與老師的情感交往多于與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 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是1歲以內幼兒情緒反應的主要動因。而1-3歲幼兒情緒反應的動因除了與滿足生理需要有關的事物外,還有大量與社會需要有關的事物。
3-4歲的幼兒,情緒動因處于主要為滿足生理需要,向主要為滿足社會性需要的過渡階段。幼兒有要求別人注意、要求和別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對幼兒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兒不和他一起玩,這對他來說,就成為一種懲罰手段,使他感到煩惱不安,甚至痛苦。
同時,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其社會性情感不斷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級情感。⒊ 表情的社會化 表情是情緒的外部表現(xiàn)。
有的表情是生物學性質的本能表現(xiàn),而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周圍人們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緒生理過程的一部分,但它又與社會性認知有密切的聯(lián)系。
掌握社會性面部表情有賴于區(qū)別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區(qū)別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會性認知的重要標志。
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對幼兒和成人交往的發(fā)展與社會性發(fā)展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解釋面部表情和運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長。
黃煜鋒的研究表明,幼兒園小班孩子已能辨認到別人的表情,對憤怒表情的識別,則大約在幼兒園中班開始。前蘇聯(lián)的雅可布松認為,嬰兒的特點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緒。
以后則根據社會的要求調節(jié)真實情緒的表現(xiàn)方式。幼兒從2歲開始已經能夠用表情手段去影響別人,并學會在不同場合下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二) 情緒和情感的豐富和深刻化 從情緒指向的事物來看,其發(fā)展趨勢是越來越豐富和深刻。 情緒日益豐富有兩個含義:一是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
情緒分化主要發(fā)生在兩歲之前,但在學前期也繼續(xù)出現(xiàn)一些高級情感,如尊敬、憐惜等。二是情緒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幼兒體驗的事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后來引起了幼兒的情感體驗,如親愛的情感。
首先是對父母或其他照顧嬰兒的成人,然后是對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員有了這種情感。進入幼兒園以后,先是對老師,然后對小朋友有了親愛的情感。
而這種情感的范圍也是逐漸擴大的。 情緒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質的變化,從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內在的特點。
例如,被成人抱起來,較小的孩子感到親切,較大的孩子會感到不好意思;年小幼兒對父母的依戀,主要由于父母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長的幼兒則已經包括對父母勞動的尊重和愛戴等內容。(三)情感的自我調節(jié)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幼兒對情緒過程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得到加強。
主要表現(xiàn)在三方面。⒈ 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 年小的幼兒常常處于激動的情緒狀態(tài),這與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腦皮質的興奮容易擴散、皮質對皮下中樞的控制能力發(fā)展不足相關。
隨著幼兒的發(fā)育以及語言的發(fā)展,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幼兒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起初是被動的,由于服從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
直到幼兒晚期(5-6、7歲),幼兒對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才逐漸發(fā)展。成人經常不斷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兒的集體活動和集體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們逐漸養(yǎng)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減少沖動性。
⒉ 情緒的穩(wěn)定性逐漸提高 嬰幼兒的情緒非常不穩(wěn)定,具有情境性、易變性、易受感染的特點。嬰幼兒的兩種對立情緒,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相互轉換,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迅速變化。
幼兒晚期情緒較少受一般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長和教師的感染。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對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逐步加強,情緒逐漸趨于穩(wěn)定。
⒊ 情緒從外露到內隱 幼兒初期(3-4歲)的幼兒還不能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外部表現(xiàn),情緒完全外露,絲毫不加掩飾。隨著語言和幼兒心理活動隨意性的發(fā)展,幼兒逐漸能夠調節(jié)自己的情感及其外部表現(xiàn),這一階段的幼兒,從不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表現(xiàn),到開始產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xiàn)的意識,但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xiàn),因此,情緒仍然是明顯的外露。
幼兒晚期(5-6、7歲)幼兒調節(jié)自己情緒表現(xiàn)的能力已有一定的發(fā)展,。
一、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無論什么樣的觀察活動都可以讓觀察者獲取大量的信息,但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的信息,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觀察者首先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因為沒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tǒng)、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于形式,失去意義.例如,某教師對一位新生晨間入園適應情況進行觀察,觀察記錄中僅有一句“xx走到門口,抱著媽媽說不愿上幼兒園”.可以說這是一次意義不大的觀察,教師無法通過這次觀察尋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新生在入園時都有哭鬧現(xiàn)象,不同幼兒有不同的表現(xiàn),教師只有通過對幼兒哭鬧持續(xù)時間、父母處理方法、幼兒情緒變北過程等細節(jié)的觀察,才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尋找切實有效的新生入園教育策略.
二、重視對幼兒操作過程的觀察
在觀察幼兒的操作活動時,很多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某教師這樣記錄:“xx到美工組玩了一會兒,什么也沒畫出來,就到別的組去了.”這位教師只注意了操作結果,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jié)卻忽略了,而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師受到啟發(fā),并促使教師進一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促進該幼兒在現(xiàn)有水平上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操作活動過程的觀察.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教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1、幫助孩子積累表達感受的詞語。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導師,我們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機會教孩子掌握一些表達感受的詞語,讓孩子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當孩子被作業(yè)難住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xiàn)在很郁悶吧!這道題好像很難”;當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xiàn)在很傷心吧!”;當孩子被誤解時,可以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訴孩子一些關于感受的身體反應。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基本常識,讓孩子了解當遭遇某種情緒的時候,身體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比如,當人們害羞時,臉會變紅;當人們憤怒時,會咬牙切齒;當人們沮喪時,會垂頭喪氣;當人們高興時,會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視化材料來幫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通過繪本、視頻、照片或圖片等可視化材料,聲情并茂地告訴孩子別人經歷的不同感受。比如,“這張圖片中的阿姨正在為丟了手機傷心不已,眼淚快要掉下來了”;“電視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媽媽,害怕得大聲哭了”;跟孩子一起讀繪本的時候,可以討論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艾瑪奶奶走了,思達是不是很難過啊”等等。
4、教孩子通過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來識別他人的感受。我們經常會帶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購物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多留意一些場景,觀察和識別他人的情緒。比如,很多人一起排隊時突然看見有人插隊,讓孩子觀察被擠到后面的人的反應,了解他人生氣的感受。
5、利用機會讓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們既可以利用真實場景,也可以通過玩游戲的方式,來為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你是不是還在為弟弟搞亂了你的抽屜難過呢?你生氣了嗎?”;“如果你的金魚死了,會很傷心嗎?”等等。
所謂積極情緒,就是那些愉快、歡喜、滿意等良好的情緒。心理學研究指出:愉快的情緒能促進消化,使幼兒食欲增強。而且,當幼兒處于積極情緒狀態(tài)時,精神飽滿,積極地參與各種體能活動,鍛煉了身體,愉悅了心情。因此說,積極情緒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很有利。
同時,在積極情緒狀態(tài)下,幼兒的思維會變得活躍起來,在活動過程中充分顯示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成果,幼兒也會在他情緒積極時按老師要求做事,長期保持積極情緒,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
由此可見,培養(yǎng)幼兒的積極情緒,就成為我們幼兒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著手培養(yǎng):
一、老師用積極的情緒感染幼兒。
情緒有其很強的感染性。在課堂上,當老師面帶微笑,精神飽滿地面對全班幼兒時,孩子們也個個抬頭挺胸、神氣十足,每一句和藹的問話都會得到孩子們響亮的回答,教師和孩子們達到一種完美的和諧,孩子們在愉快的情緒中輕松地掌握了知識。
二、給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
不同環(huán)境中人們會有不同的情緒,為培養(yǎng)幼兒積極情緒,我們要努力給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首先,院子、教室的布置要整潔,活潑。墻上圖畫色彩鮮艷,主題鮮明,追求自然美。教室的桌椅擺放要合理,擺設成幼兒喜歡的樣式,可設置圖書角,玩具角,衛(wèi)生角,紅花評比角,故事角等。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在愉快的心境中投入地游戲,學知識。另外,教師可組織幼兒聽音樂進行律動,選擇適宜的音樂作品,讓孩子在聽的過程中自由律動,模仿音樂中描述的各種小動物的叫聲,走路的姿勢等。讓幼兒處在一種活潑,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中。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形象生動,極富感染力,常把好的文學作品讀給幼兒聽,并簡單地配以場景布置,讓幼兒在如身臨其境的感覺中充分理解作品內容,感受其美,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三、多給幼兒表揚和鼓勵。
這是對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的肯定。通過表揚,鼓勵,能使幼兒明白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感受成功的快樂。有研究指出,幼兒晚期最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喜歡讓別人表揚他,這是因為他們受了表揚后,體驗到了那種獲得成功的快樂,在這種積極情緒的支配下,他會更加努力,希望再一次獲得那種快樂。因此,我們幼兒教師應根據每位幼兒的不同情況,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每發(fā)現(xiàn)他一點小小的進步,就給他一次適當的表揚和鼓勵,使幼兒不斷產生積極情緒。
四、及時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
需要是情緒產生的基礎。當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一般都會產生積極情緒。因此,應保證幼兒充足的睡眠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保證幼兒對各種營養(yǎng)的攝取量。對于有異常表現(xiàn)的幼兒,要及時了解原因,給予悉心的照顧和疏導,讓幼兒從老師和藹可親的話語中擺脫消極情緒,進而產生積極情緒。
培養(yǎng)幼兒積極的情緒,讓其健康成長,是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讓陽光下那鮮活的棵棵幼苗在園丁的精心培育下茁壯地成長。
一、掃描觀察法
這種方法是指觀察者在相等的時間段里對觀察對象依次輪流進行觀察。此法比較適合于粗線條地了解全班兒童的游戲情況,如可以掌握游戲開展了哪些主題,學前兒童選擇了哪些主題,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行為特點。掃描觀察法一般在游戲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運用較多。
二、定點觀察法
觀察者固定在游戲中的某一區(qū)域定點進行觀察,適合于了解某主題或區(qū)域幼兒的游戲情況,了解學前兒童的現(xiàn)有經驗以及他們的興趣點、學前兒童之間交往、游戲情結的發(fā)展等動態(tài)信息,并且讓教師較為系統(tǒng)地了解某一件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避免指導的盲目性。定點觀察法一般多在游戲過程中使用。
三、追蹤觀察法
觀察者根據需要確定1~2個學前兒童作為觀察對象,觀察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的各種情況,固定人而不固定地點。適合于觀察了解個別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發(fā)展水平。教師可以自始自終地觀察,也可以就某意識時段或某一情節(jié)進行觀察。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