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知訓練法:情緒是在認知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因此不合理的認知是許多消極情緒的源泉,即所謂的“自尋煩惱”。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反應,有自尋煩惱傾銷的人容易把事情和自己搞得更糟,那是因為他們身上存在著不合理的或者叫做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單向思維、以偏概全、不合理的思想等都是這種非理性的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由于受遺傳和不適宜的教育的影響,在有些幼兒身上也存在著這些非理性的思維方式,比如有些幼兒喜歡鉆牛角尖,有些幼兒比較偏激,這就是幼兒的非理性的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認知訓練的重點就是在糾正幼兒不良認知的認知習慣,培養(yǎng)幼兒合理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故事等讓幼兒學習別人的合理思維方式,也可以通過讓他們看到事物的后果來糾正他們的不合理思維方式。
二、系統(tǒng)脫敏法:具體做法如下:先讓有情緒障礙的幼兒接近能引起微弱焦慮情緒的刺激,然后讓幼兒放松,由于放松對焦慮的抑制作用,幼兒變得可以忍受更長時間,經(jīng)過反復多次的訓練,這個刺激就不再引起焦慮反應,然后加大刺激再進行放松訓練,最后達到最害怕的刺激也能坦然對待。
三、深呼吸法:深呼吸法就是借助深呼吸使刺激的情緒趨于平靜,這種方法的生理學原理在于“深呼吸時,人呼出了大量二氧化碳,從而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失去了平衡,于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便做出保護性的抑制反應,這樣人的緊張情緒就得以消除,對于幼兒來說,這種方法簡單易學,幼兒容易掌握。其做法是:靜靜地坐到凳子上,閉上眼睛慢慢地吸氣,氣沉丹田,再慢慢地呼出,重復多次,即可使情緒穩(wěn)定下來。家長可做示范讓幼兒模仿。
四、音樂調(diào)節(jié)法和體育活動調(diào)節(jié)法:即當幼兒遇到情緒障礙時,聽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或做一些喜歡的體育活動,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將不良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實踐證明,這兩種方法都是有效地調(diào)節(jié)幼兒情緒的方法,也是兩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可以使幼兒從小就學習運用它們。二者共同之處就是借助于刺激性較強的活動轉移,分散人的注意力,從而減輕消極情緒對人的控制。
情緒調(diào)控能力是情緒智力的重要品質(zhì)之一,這種能力能及時擺脫不良情緒,保持積極的心境。幼兒期是情感教育的黃金期。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diào)控能力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偟膩碚f,幼兒的情緒調(diào)控能力是比較薄弱的,主要表現(xiàn)為幼兒情緒的易激動性、易感性、易表現(xiàn)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人生情感習得的啟蒙學校。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家庭在孩子情緒調(diào)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實踐和自然感受的體驗中形成初步的情緒調(diào)控能力。
營造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聯(lián)系起來的情感共同體,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圍的重要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在營造氛圍的過程中,首先要處理父母之間的關系。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善于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盡可能表現(xiàn)得樂觀向上,這不僅能使孩子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獲得愛與尊重的體驗,從而產(chǎn)生主動積極的情感。如果家庭關系緊張,會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其次要把握好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的不和諧甚至會導致其長大成人后情緒控制能力的低下。在大多數(shù)家庭生活中,親子關系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主要表現(xiàn)為溺愛:父母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極易形成以“我”為核心的優(yōu)越感,形成自私、驕橫、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還有一種是粗暴之愛: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一味地服從。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緒發(fā)展受到潛在的阻礙。
與孩子共同設置合理的規(guī)范
面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家長要客觀分析,滿足其合理需要,拒絕不合理要求。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幼兒獲得消極的情緒體驗,可能表現(xiàn)出某種過激的情緒反應。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預先與孩子共同設定一些規(guī)范,逐步培養(yǎng)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在實踐活動中用這種能力對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做出價值判斷。只有當幼兒能夠對自己的情緒做價值判斷時,才具有實現(xiàn)情緒調(diào)控的可能性。
為孩子創(chuàng)造與同伴交往與游戲的機會和條件
幼兒成長過程中需要與同伴交往,幼兒如果長時間獨處,會產(chǎn)生莫名其妙的孤獨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狀況可能導致慢性的情緒壓抑。盡管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不免會發(fā)生一些小沖突,但正是這些“茶壺里的風波”使孩子學會如何與別人協(xié)調(diào),如何壓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如何處理同伴關系等。孩子有喜愛游戲的天性,游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他們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從角色分配,服從規(guī)則要求,要想?yún)⒓泳捅仨毤s束自己行為,否則就會遭受排斥、失去參加活動的機會。這有助于訓練并逐步形成幼兒的情緒控制機制。
教給幼兒自我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法
由于幼兒注意力很容易發(fā)生轉移,消極情緒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不一定很長,這也表現(xiàn)出一種對情緒的無意識調(diào)節(jié)。面對孩子的過激情緒,父母可以講究一些策略,如冷處理、設法轉移幼兒注意力等。同時家長又應該幫助孩子學習主動自覺地控制情緒。如教給幼兒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法,比如告訴他們,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時,就在心里暗暗說“不能打人”,“不能摔東西”,或者在不愉快時想想一些有趣的事情。
此外,家庭生活內(nèi)容的豐富與否也會影響幼兒情緒的正常發(fā)展。家庭生活單調(diào)乏味容易使幼兒產(chǎn)生消極情緒,反之,豐富的家庭生活內(nèi)容能使幼兒生活得快樂、滿足,處于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因而有利于初步的情緒調(diào)控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教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1、幫助孩子積累表達感受的詞語。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導師,我們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機會教孩子掌握一些表達感受的詞語,讓孩子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當孩子被作業(yè)難住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xiàn)在很郁悶吧!這道題好像很難”;當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xiàn)在很傷心吧!”;當孩子被誤解時,可以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訴孩子一些關于感受的身體反應。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基本常識,讓孩子了解當遭遇某種情緒的時候,身體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比如,當人們害羞時,臉會變紅;當人們憤怒時,會咬牙切齒;當人們沮喪時,會垂頭喪氣;當人們高興時,會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視化材料來幫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通過繪本、視頻、照片或圖片等可視化材料,聲情并茂地告訴孩子別人經(jīng)歷的不同感受。比如,“這張圖片中的阿姨正在為丟了手機傷心不已,眼淚快要掉下來了”;“電視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媽媽,害怕得大聲哭了”;跟孩子一起讀繪本的時候,可以討論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艾瑪奶奶走了,思達是不是很難過啊”等等。
4、教孩子通過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來識別他人的感受。我們經(jīng)常會帶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購物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多留意一些場景,觀察和識別他人的情緒。比如,很多人一起排隊時突然看見有人插隊,讓孩子觀察被擠到后面的人的反應,了解他人生氣的感受。
5、利用機會讓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們既可以利用真實場景,也可以通過玩游戲的方式,來為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你是不是還在為弟弟搞亂了你的抽屜難過呢?你生氣了嗎?”;“如果你的金魚死了,會很傷心嗎?”等等。
一、明確認識教師家長應該懂得,幼兒和成年人一樣,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態(tài)度。與快樂產(chǎn)生、滿足的積極情緒一樣,幼兒當然也會產(chǎn)生種種諸如煩惱、憤怒等不良情緒。要想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我們就該接受孩子的各種情緒。心理學家漢.金諾認為,孩子的情緒不會因為成人的一句“不要這樣想”或者“你的感覺不應該有”而消失。只有尊重、同情孩子,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有了正確的認識,我們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才不會驚慌,也不會急躁,更不會憑主觀意識強行阻止、壓制。須知,如果聚集的憤怒不能釋放出來,就會引起生理或心理疾病。
二、做出榜樣有的教師、家長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威,在孩子面前不茍言笑,還有的家長在家里動輒摔盤子、摔碗,或相互指責、攻擊對方、遷怒對方,完全不考慮別人,只圖自己疏泄的痛快,這是尤為不可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從孩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教師的烙印。為此,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自由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又不遷怒于人、于物。如和磨歌多年未見的好又見面了,很高興,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爸爸)今天很高興”;工作遇到挫折了,也可以在家庭成員之間訴說,然后唱唱歌,說說笑話……總之,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明白,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都可以表達情感的宣泄情緒。
三、有效引導雖然,孩子的感受和所有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并非其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個人不能一不順心就罵人,也不能一破壞行為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不滿。因此,我們要引導孩子以合理的方法疏導宣泄不良情緒。
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健康的教育內(nèi)容與要求中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并使幼兒“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在組織與實施中,《綱要》指出“教師的態(tài)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huán)境”。
本文將從教師態(tài)度和情緒輔導兩方面針對幼兒的情緒問題加以剖析。 (一) 教師態(tài)度對幼兒情緒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教師對幼兒的情緒處理大致可分為三類: 1、忽視型 教師不理睬幼兒的情緒起落是因為他們認為幼兒“必竟是孩子”,將其感受看作是不重要的、膚淺的,“哭一會兒就好了”“孩子嘛,沒記性!”要不就委婉地推托,“噢,待會兒,老師馬上來,好嗎?”更有甚者,一言不發(fā),一個不耐煩的眼色足以讓許多孩子望而怯步。
故采用冷淡的態(tài)度及“淡化”幼兒負面的情緒,于是錯過跟孩子談有關處理情緒問題,或者不會學習去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對友誼的形成,以及與同伴的相處都會有困難,從而缺乏處理情緒的技巧,成為社交低能兒。 2、專制型 有些教師人為地拉開自己與幼兒的距離,在她們眼里,孩子就是一張沒有生命與情感,可以任意涂畫的白紙。
老師說的就是不可違抗的“圣旨”,她們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體驗孩子的感受,一味采取高壓手段,忽視幼兒的情緒反應,如幼兒因剛入園不適應而啼哭,老師就恐嚇“不許哭”或“再哭,就把你關進鐵籠子,讓大灰狼咬你。”……這種類型的教師只會讓幼兒的情緒迫于一種對權威的服從,而得到暫時的控制,其負面效應(軟弱或背叛、野蠻),甚至可以伴隨并影響幼兒的一生。
3、積極回應型 也稱情緒輔導型,這種類型的教師能積極回應幼兒的情緒反應,能在情緒的世界里作孩子的向導,能無條件接受孩子的情感,又會規(guī)范不適當?shù)男袨?,并教導幼兒如何調(diào)整情緒,尋找合適的發(fā)泄管道,從而解決問題。比如,對于剛入園啼哭的幼兒,情緒輔導型的老師則能理解孩子剛離開家庭和母親的不適應感,能耐心地講故事給幼兒聽或轉移幼兒注意力和幼兒一起玩游戲等等,讓幼兒逐漸適應并喜歡集體生活。
《綱要》中明確指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庇纱丝梢?,放任型及專制型的教師對幼兒情緒問題的處理方式過于極端,無視幼兒的情感需求,從而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而情緒輔導型的教師則能“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并能“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稹薄?/p>
(二) 情緒輔導對塑造幼兒健康人格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能力與適當?shù)姆椒ā? 1、敏銳的洞察力 《綱要》在組織與實施中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反應,第三地察覺他們的需要?!?/p>
幼兒常常間接地表達他們的情緒,而采用的方法令人迷惑,有的幼兒常在幻想的游戲中表露自己的情緒,比如放學后,程晨一個人坐在滑梯上哭,邊哭邊張開雙臂“再不來,我開飛機回家了。”這時老師應該及時察覺幼兒的情緒,解讀幼兒在嬉戲、互動等無意識行為中隱藏的訊息。
2、了解幼兒的情緒 當察覺幼兒的情緒后,教師必須了解幼兒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以便于對癥下藥。程晨放學后哭,又自我宣泄,這個時候,教師要及時安撫幼兒,讓程晨感覺到放學后以奶奶沒及時來接,幼兒園的環(huán)境依然是安全的,比如:“程晨,我跟你一起去打電話給奶奶好嗎?”(找到安全依賴,降低恐懼感)“程晨,你知道兔子的眼睛為什么是紅的嗎?老師講個故事給你聽。”
(幫助幼兒學會處理類似事件,明白哭是不勇敢的表現(xiàn),眼淚解決不了問題。)老師溫和的目光,親切的詢問,溫暖的懷抱,都能縮小師幼的心理距離,讓幼兒信任你,促使幼兒敞開心菲,對你訴說。
3、確認幼兒的感受 教師及時了解幼兒情緒產(chǎn)生的處境正是建立與幼兒親近及教育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時教師應該以同理心去傾聽,并肯定孩子的感受,所謂同理心,就是要求教師利用雙眼去觀察孩子的身體語言,用心真正去感受,幼兒表露他的情緒時,應該回應所聽到和留意到的事情,這樣是向幼兒保證你在仔細地傾聽,同時肯定他的感受,讓幼兒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與重視。 4、協(xié)助幼兒表達情緒 當幼兒情緒受刺激時,教師應伴隨同理心,幫助他們?nèi)ッ枋鲞@情緒,將幼兒內(nèi)心那種無形的恐慌的,不舒適的感覺轉換成一些可以被定義的,有界限的,而且是每天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的東西,例如,老師看到一幼兒在掉眼淚,就問:“你感到十分傷心,是嗎?”這樣幼兒不但得到老師的理解,還可以以語言來形容這種強烈的感受,幫助幼兒宣泄內(nèi)心的煩躁與不安,找到不良情緒的根結。
5、為幼兒解難釋疑 教師了解情緒,確認其感受,協(xié)助表達都是為了幫助幼兒解決情緒問題,而老師如何處理情緒積極與否,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解決問題又可分為五個小步驟: A、設規(guī)范 即讓幼兒知道什么該做,什么是不該做的,并讓幼兒知道遵從或違反了這些規(guī)定的后果,良好行為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關切,贊揚或獎賞,不良行為的后果則是不予關切或沒有獎賞,利用自然后果讓該幼兒從中獲得教。
我并不清楚您說的3種是什么意思。但是我覺得策略還是有的。
首先,學前,小孩子的心智不是太成熟,你可以做出適當?shù)囊龑?。比如小孩普遍討厭打針,吃藥等問題。你就要在此給他灌輸意識。吃藥,打針是對你好。你不需要用成人化的語言,但是我覺得你可以告訴他,要是針打在爸爸身上,會不會好呢?這種方式。當然了,只是說方式而已了。
還有就是,我覺得你可以讓他學會學習。因為小孩子誰不喜歡玩呀。玩確實重要,可是學習也是不可以少的一部分。不過學前培養(yǎng)主要是專注力和興趣。你可以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比如讓他看迪士尼等英語學習帶。不知不覺就學習到很多東西。和他講故事,但是一定在講完后問他,你想到了什么?
最后一點,是性格的培養(yǎng)。明辨是非也好,學習能力也好,相比來說 性格終歸是非常重要的。我個人覺得偏向于陽光開朗的比較好。比如感恩和寬容,你都可以在學前教育他。讀讀給他啟發(fā)的故事。在他接觸一些事情后告訴他怎么做更好。但是不要硬性要求。
總的來說,上面的幾點是可以幫助控制情緒的。因為他學會了面對不同事情應該有的態(tài)度。^^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的發(fā)展心理學分支。兒童心理學在兒童成長、兒童教育、兒童醫(yī)療衛(wèi)生、兒童文藝、兒童廣播電視等社會實踐領域中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學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理論課,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本書科學、系統(tǒng)地闡述了兒童從初生到入學前這一階段心理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征。既是學習者踏入學前教育領域的基礎課程,也對實踐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可在實踐中幫助幼教工作者按照客觀規(guī)律引導兒童心理發(fā)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及提高教育工作中的成效等。本書供中央官廣播電視大學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學使用。
兒童心理學一般以個體從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歲)心理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為研究對象。在西方文獻中,兒童心理學與“兒童發(fā)展”,以及狹義的“發(fā)展心理學”在意義和范圍上基本相同。兒童心理學著作有按年齡階段如新生兒期、嬰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體系,這是大多數(shù)兒童心理學著作采取的體系;有按心理過程排列的體系,如感知覺發(fā)展、記憶發(fā)展、思維發(fā)展、注意發(fā)展、語言發(fā)展等;也有將上述兩種排列混合編制的體系。
在西方,兒童心理學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以后的一些人文主義教育家,如科梅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等人的工作。他們提出尊重兒童、了解兒童的新教育思想,為兒童心理學的產(chǎn)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礎。
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直接推動了兒童發(fā)展的研究。達爾文根據(jù)長期觀察自己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的記錄而寫的《一個嬰兒的傳略》一書是兒童心理學早期專題研究成果之一,它對推動兒童心理的傳記法(或日記法)研究有重要影響。
科學的兒童心理學產(chǎn)生于19世紀后半期。德國生理學家和實驗心理學家普賴爾是兒童心理學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他對自己的孩子從出生到3歲每天進行系統(tǒng)觀察,有時也進行一些實驗性的觀察,最后把這些觀察記錄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兒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認為第一部科兒童心理學學的、系統(tǒng)的兒童心理學著作。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教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1、幫助孩子積累表達感受的詞語。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導師,我們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機會教孩子掌握一些表達感受的詞語,讓孩子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當孩子被作業(yè)難住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xiàn)在很郁悶吧!這道題好像很難”;當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xiàn)在很傷心吧!”;當孩子被誤解時,可以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訴孩子一些關于感受的身體反應。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基本常識,讓孩子了解當遭遇某種情緒的時候,身體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比如,當人們害羞時,臉會變紅;當人們憤怒時,會咬牙切齒;當人們沮喪時,會垂頭喪氣;當人們高興時,會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視化材料來幫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通過繪本、視頻、照片或圖片等可視化材料,聲情并茂地告訴孩子別人經(jīng)歷的不同感受。比如,“這張圖片中的阿姨正在為丟了手機傷心不已,眼淚快要掉下來了”;“電視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媽媽,害怕得大聲哭了”;跟孩子一起讀繪本的時候,可以討論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艾瑪奶奶走了,思達是不是很難過啊”等等。
4、教孩子通過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來識別他人的感受。我們經(jīng)常會帶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購物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多留意一些場景,觀察和識別他人的情緒。
比如,很多人一起排隊時突然看見有人插隊,讓孩子觀察被擠到后面的人的反應,了解他人生氣的感受。 5、利用機會讓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們既可以利用真實場景,也可以通過玩游戲的方式,來為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你是不是還在為弟弟搞亂了你的抽屜難過呢?你生氣了嗎?”;“如果你的金魚死了,會很傷心嗎?”等等。
一、認知訓練法:情緒是在認知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因此不合理的認知是許多消極情緒的源泉,即所謂的“自尋煩惱”。
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反應,有自尋煩惱傾銷的人容易把事情和自己搞得更糟,那是因為他們身上存在著不合理的或者叫做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單向思維、以偏概全、不合理的思想等都是這種非理性的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由于受遺傳和不適宜的教育的影響,在有些幼兒身上也存在著這些非理性的思維方式,比如有些幼兒喜歡鉆牛角尖,有些幼兒比較偏激,這就是幼兒的非理性的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
認知訓練的重點就是在糾正幼兒不良認知的認知習慣,培養(yǎng)幼兒合理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故事等讓幼兒學習別人的合理思維方式,也可以通過讓他們看到事物的后果來糾正他們的不合理思維方式。
二、系統(tǒng)脫敏法:具體做法如下:先讓有情緒障礙的幼兒接近能引起微弱焦慮情緒的刺激,然后讓幼兒放松,由于放松對焦慮的抑制作用,幼兒變得可以忍受更長時間,經(jīng)過反復多次的訓練,這個刺激就不再引起焦慮反應,然后加大刺激再進行放松訓練,最后達到最害怕的刺激也能坦然對待。三、深呼吸法:深呼吸法就是借助深呼吸使刺激的情緒趨于平靜,這種方法的生理學原理在于“深呼吸時,人呼出了大量二氧化碳,從而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失去了平衡,于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便做出保護性的抑制反應,這樣人的緊張情緒就得以消除,對于幼兒來說,這種方法簡單易學,幼兒容易掌握。
其做法是:靜靜地坐到凳子上,閉上眼睛慢慢地吸氣,氣沉丹田,再慢慢地呼出,重復多次,即可使情緒穩(wěn)定下來。家長可做示范讓幼兒模仿。
四、音樂調(diào)節(jié)法和體育活動調(diào)節(jié)法:即當幼兒遇到情緒障礙時,聽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或做一些喜歡的體育活動,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將不良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實踐證明,這兩種方法都是有效地調(diào)節(jié)幼兒情緒的方法,也是兩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可以使幼兒從小就學習運用它們。
二者共同之處就是借助于刺激性較強的活動轉移,分散人的注意力,從而減輕消極情緒對人的控制。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