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途徑有以下幾種:①皮內(nèi)注射。
用量小,常用于各種過敏試驗、預防接種及局部麻醉。②皮下注射。
常用于疫苗和菌苗的預防接種、局部麻醉及某些藥物的注射。有刺激性的藥物不宜皮下注射。
對少數(shù)心功能不全或重度脫水的病人也可采用皮下輸液。③肌肉注射。
可注射各種有刺激性的藥物。一般進針2.5~3cm。
臀大肌使用最多,從臀裂頂點向左或右一側劃一水平線,然后從髂嵴最高點上作一垂直平分線,在外上方1/4處為注射部位。注射時肌肉放松,進針、拔針迅速,推藥緩慢可減輕痛苦。
④靜脈注射。常用于急重病人,以求迅速發(fā)揮療效。
除注入藥物外,也可注入造影劑以助診斷。靜脈注射對無菌技術要求較嚴格。
⑤靜脈滴注??捎靡暂斎胨幬?、營養(yǎng)液、血液及其制劑,也可補充血容量,維持酸堿和水電平衡等。
為避免長時間輸液引起的淺靜脈栓塞,可以切或穿刺深靜脈后進行靜脈點滴,這樣可持續(xù)較長時間,避免每天穿刺。⑥動脈注射。
將某種較濃的藥液和血液快速注入動脈血管,以達到快速補充血容量,抗休克,提高冠狀動脈灌流量和抗腫瘤的目的??勺⑷肟鼓[瘤藥,使藥物迅速完全到達腫瘤。
注入透析液、吸附劑以治療腎功能衰竭、肝昏迷、高血脂癥。也可將造影劑快速注入動脈做腦血管造影、脊髓動脈造影、腎動脈造影、左心或冠狀動脈造影。
⑦心內(nèi)注射。向心室腔內(nèi)注入使心搏恢復的藥物。
常與心臟按摩同時應用。有胸外和胸內(nèi)(開胸后應用)兩種注入法。
常用藥物有腎上腺素、普魯卡因酰胺、利多卡因、阿托品等。⑧體腔內(nèi)注射。
將藥物注入各體腔內(nèi)進行治療。常用的有腦室內(nèi)注射、鞘內(nèi)注射、胸膜腔內(nèi)注射、腹腔內(nèi)注射、關節(jié)腔內(nèi)注射等。
一、肌肉注射 intramuscular, im
將藥液通過注射器注入肌肉組織內(nèi),通常為了治病。
1.適用于: (1)不宜或不能做靜脈注射。(2)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fā)生療效時。 (3)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藥量較大的藥物時。
2.吸收途徑:藥品溶于組織液后,進入毛細血管網(wǎng)再匯入靜脈,或者直接進入小靜脈,或者進入淋巴液再匯入大靜脈,隨靜脈血入右心房,再入右心室,經(jīng)肺循環(huán)后回到左心房,再左心室,進入體循環(huán),到達肝臟,代謝出活性成分,再隨血流達到全身或病灶。若不需代謝即有活性,就不需進入肝臟就能直接到全身。
二、皮下注射 subcutaneous, h
1.將藥液注入皮下組織。
2.適用于: (1)需迅速達到藥效、不能或不宜經(jīng)口服給藥時采用。如胰島素口服在胃腸內(nèi)易被消化酶破壞,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藥或術前供藥。 (3)預防接種。
三、靜脈注射 intravenous, iv
1.把血液、藥液、營養(yǎng)液等液體物質(zhì)直接注射到靜脈中。靜脈注射可分短暫性與連續(xù)性,短暫性的靜脈注射多以針筒直接注入靜脈,即一般常見的“打針”;連續(xù)性的靜脈注射則以靜脈滴注實施,俗稱“點滴”。
2.適用于: (1)藥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需迅速發(fā)生藥效時,可采用靜脈注射或靜脈輸液法。 (2)藥物因濃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它注射方法。(3)作診斷、試驗檢查時,由靜脈注入藥物,如為肝、腎、膽囊等x線攝片。(4)輸液和輸血。 (5)用于靜脈營養(yǎng)治療。
四、皮內(nèi)注射 intradermal, id
1.將藥液注射于表皮與真皮之間的方法。
2.主要用于皮膚過敏試驗、預防接種及局部麻醉的先驅步驟。
(1)該注射法不可使用碘酊、碘伏消毒,以免影響對局部反應的觀察。(2)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做藥物過敏試驗者,注射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的用藥史、過敏史、家族遺傳史,如有過敏史,則不可對有過敏的藥物進行皮試。(3)做藥物過敏試驗者,事先準備好急救藥品,防止意外發(fā)生。(4)進針角度不宜過大,避免將藥液注入皮下,影響結果的判斷和觀察。
1.持針手法
靜脈穿刺時,右手拇指、食指持針柄上下面,刺入皮膚后,拇指、食指持針柄前后面,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輕。因為在進針的開始,手持針柄的上下面,接觸面積大,用力均勻,針頭穩(wěn)定,針頭進皮速度快,痛覺作用時間短,病人疼痛輕。針頭刺入皮膚后改為拇指、食指持針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針梗的尾部,便于觀察靜脈回血,以免刺破血管。
2.不同病人的靜脈穿刺法 >特殊患者肌肉注射方法
對血管粗而明顯易固定者,應以20°角從正面或旁側進針;對皮下脂肪少靜脈易滑動者,左手拉緊皮膚以固定血管,以30°角從血管右側快速進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對脫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熱敷使血管擴張,針頭從正面以25°角快速進皮,然后輕輕挑起皮膚,當針頭進到1/4時,針頭稍向下傾,再挑起靜脈慢慢進針到位,這樣使上下血管壁分離,以免刺破血管;對浮腫的病人應選擇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壓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進針;對頭皮靜脈穿刺的病人以5°角采用直刺,進皮后沿血管方向緩慢下潛,見回血后前進少許即成功。
3.易回血法
按常規(guī)輸液排氣后夾緊調(diào)節(jié)器,調(diào)節(jié)器下部的輸液管前端返折,并擠去前端液體0.2ml或0.5ml,固定返折處,穿刺針進入皮下后,松開返折處,按常規(guī)法穿刺血管,一旦刺入血管,可見快速回血。若血管不見回血時,可用手向遠心端擠捏頭皮針塑料管,增加頭皮內(nèi)的負壓即見明顯回血。
4.非握拳穿刺法
扎止血帶,患者手背向上自然平伸,護士掌心向下,緊握患者手指根部及手指,拇指、食指分別在患者手背兩側,繃緊手背皮膚,選擇血管進行穿刺,穿刺角度為5~15°。此法穿刺血管暴露明顯,易于穿刺成功。
5.拔針后按壓法
在靜脈穿刺時皮膚針眼和血管針眼往往不在同一點,兩者距離與進針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關。因此,輸液完畢拔針時將棉簽與血管平行直壓在血管上,棉簽頂端超過皮膚針眼近心端1~2cm,使皮膚針眼及血管針眼同時被壓。切勿用力按壓血管時拔針,因按壓力與快速拔針時針尖的銳角會產(chǎn)生切力,導致切割血管的機械性損傷,而應輕壓皮膚,迅速拔針后再稍加力量按壓2~3min,這樣能減少皮下出血的發(fā)生。肘部靜脈穿刺后讓患者伸直前臂,棉簽與血管平行按壓3~5min即可,切忌曲肘壓迫止血。以免形成皮下淤血。
6.不同進針長度對血管壁的損傷
相關文章:談保護血管方法
通過臨床觀察,在同一體同一藥物同一部位進行靜脈穿刺,針頭進入血管短的,對血管的損傷小,血管使用壽命長,病人疼痛反應小,反之則相反。這主要是因為注射針頭對血管壁的局部機械性損傷所致。進入血管的針頭越長,對血管壁的機械性刺激和損傷面積越大,對血管壁的損傷越嚴重,紅細胞及其血漿成分滲出越多,血管淤血越明顯。由于大量血管內(nèi)皮細胞被破環(huán),膠原暴露,極易激發(fā)血栓形成及血栓極化而阻塞管腔。提示臨床上靜脈輸液穿刺時見回血后,確定針頭在血管內(nèi),在能達到牢固固定好針頭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進入靜脈的針頭長度。特別是長期輸液的危重病、慢性病、腫瘤化療病人,對延長病人靜脈的使用壽命、減輕病人的痛苦、預防靜脈炎的發(fā)生有著重要的臨床使用價值。
7.“S”型固定法
頭皮靜脈穿刺可采用“S”型固定,即穿刺見回血后用4條膠布(0.8*7cm)固定。第一條膠布橫貼固定針柄部,第二條膠布橫過針柄部下方向上交叉后固定,第三條膠布一端橫貼無菌小棉球于皮膚針眼處,一端同時橫貼頭皮針塑料管,將頭皮針塑料管固定在針柄左或右側,第四條膠布一端橫貼于第三條膠布重疊固定頭皮針塑料管,另一端橫貼在頭皮針向下彎曲的塑料管與皮膚上,將頭皮針塑料管固定成“S”型狀。其特點:(1)形成兩個彎曲,緩沖力大;(2)彎曲的曲率小,針頭的橫向力?。唬?)針頭以外增加了兩個固定點,固定點多針頭的穩(wěn)定性好。此方法符合力學原理,操作簡單、易固定、效果好,是一種理想的頭皮靜脈穿刺固定方法。
綜上所述,這些技巧能使靜脈穿刺方法盡量做到無痛、微痛,提高一針見血的成功率,避免對血管機械性、化學性損傷,使輸液技術向快捷性、準確性、安全性方向發(fā)展,值得推廣應用。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組織內(nèi),常用肌注部位為三角肌,臀百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等。
IV(靜脈注射)
打在靜脈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豐富,且離靜脈瓣較遠的靜脈均可用于靜脈注射。
IC(皮內(nèi)注射 )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間,常用部位為前臂掌側中段,通常用來作皮試,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驅步驟。
IH( 皮下注射 )
打在皮下組織,常用部位為上臂三角肌下緣,腹部,大腿內(nèi)側等。常用于預防接種。
擴展資料:
打針之前吃點東西,度然后半個小時去打針,打完以后兩個小時不要吃東西,多喝溫開水,然后這一天都不要吃雞蛋什么的,飲食清淡一些,不要洗澡就可以了。
注射胰島素專的注意事項:
一、注射前要將預混型胰島素要搖勻,否則會使胰島素濃度不均衡,影響降糖效果;
二、注射時局部皮膚需保持清潔干燥,避開有硬結、破潰的部位,注射速度不能太快;
三、注射完以后一定要在皮下停留十秒鐘以上,等到胰島素充分吸屬收后再把針頭拔出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打針
(1)用途 藥液直接注入于靜脈內(nèi),隨血液而分布全身,可迅速發(fā)生藥效;由于其排泄也快,因而在體內(nèi)的作用時間較短;能容納大量的藥液,并可耐受(被血液稀釋)刺激性較強的藥液(如氯化鈣、水合氯醛等)。
主要用于大量的補液、輸血;注入急需奏效的藥物(如急救強心等);注射刺激性較強的藥物等。(2)用具 少量注射時可用較大的(50~100毫升)注射器,大量輸液時則應用輸液瓶(500毫升)和一次性輸液膠管。
(3)靜脈注射的部位及方法 依動物種類而不同。①牛、羊的靜脈注射 多在頸靜脈實施,個別情況也可利用耳靜脈注射;羊多用頸靜脈。
由于牛的皮膚較厚,所以刺入時,應用力并突然刺入。其方法是:局部剪毛、消毒,左手拇指壓迫頸靜脈的下方,使頸靜脈怒張;明確刺入部位,右手持針頭對準該部后,以腕力使針頭近似垂直地迅速刺入皮膚及血管,見有血液流出后,將針頭順入血管1~2厘米,接連注射器或輸液膠管,即可注入藥液。
②豬的靜脈注射 常用耳靜脈或前腔靜脈(圖1-6)。圖1-6豬的耳靜脈注射 A.耳靜脈注射法 將豬站立或橫臥保定,耳靜脈局部按常規(guī)消毒處理。
一人用手指捏壓耳根部靜脈處或用膠帶于耳根部結扎,使靜脈充盈、怒張(或用酒精棉反復于局部涂擦以引起其充血);術者用左手把持豬耳,將其托平并使注射部位稍高;右手持連接針頭的注射器,沿耳靜脈管使針頭與皮膚呈30°~45°角,刺入皮膚及血管內(nèi),輕輕抽活塞手柄如見回血即為已刺入血管,再將注射器放平并沿血管稍向前伸入;解除結扎膠帶或撤去壓迫靜脈的手指,術者用左手拇指壓住注射針頭。另手徐徐推進藥液,注完為止。
B.前腔靜腔注射法 可應用于大量的補液或采血(圖1-7、圖1-8)。圖1-7豬站立保定時前腔靜脈注射 圖1-8豬仰臥保定時前腔靜脈注射 注射部位在第1肋骨與胸骨柄結合處的直前。
由于左側靠近膈神經(jīng)而易損傷,故多于右側進行注射。針頭刺入方向呈近似垂直并稍向中央及胸腔方向,刺入深度依豬體大小而定,一般在2~6厘米,依此而選用適宜的16~20號針頭。
注射時,豬可取仰臥保定或站立保定。站立保定時,針頭刺入部位在右側由耳根至胸骨柄的連線上,距胸骨端1~3厘米;稍斜向中央并刺向第一肋骨間胸腔入口處,邊刺入邊回血,見有回血即標志已刺入并可注入藥液。
豬取仰臥保定時,可見其胸骨柄向前突出并于兩側第1肋骨與胸骨接合處的直前、側方各見一個明顯的凹陷窩。用手指沿胸骨柄兩側觸診時更感明顯,多在右側凹陷處進行穿刺注射。
仰臥保定并固定其前肢及頭部,局部消毒后,術者持接有針頭的注射器,由右側沿第1肋骨與胸骨接合部前側方的凹陷處刺入,并稍偏斜刺向中央及胸腔方向,邊刺邊回血,見回血后即可徐徐注入藥液;注完后拔出針頭,局部按常規(guī)消毒處理。③馬的靜脈注射 多在頸靜脈實施,特殊情況下可在胸外靜脈進行。
頸靜脈注射多在頸上及頸中1/3部的交界處進行。柱欄保定,使馬頸部稍前伸并稍偏向對側,局部進行剪毛、消毒。
術者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與中指)在注射部位稍下方(近心端)壓迫靜脈管,使之充盈、怒張。右手持注射針頭,沿頸靜脈使與皮膚呈45°角,迅速刺入皮膚及血管內(nèi)。
見有血液流出后,即證明已刺入;使針頭后端靠近皮膚,以減小其間的角度,近似平行地將針頭再伸入血管內(nèi)1~2厘米,撒開壓迫靜脈的左手,排除注射器內(nèi)的氣泡,連接注射器或輸液膠管,并用夾子將膠管近端固定于頸部毛、皮上,徐徐注入藥液。注完后,以酒精棉球壓迫局部并拔出針頭,再以5%碘酊進行局部消毒。
④犬、貓的靜脈注射 犬多在后肢外側面小隱靜脈或前肢正中靜脈實施。貓多用后肢內(nèi)側面大隱靜脈。
A.后肢外側面小隱靜脈注射法(圖1-9) 圖1-9犬后肢外側小隱靜脈注射法 此靜脈在后肢脛部下1/3的外側淺表皮下。由助手將犬側臥保定,局部剪毛、消毒。
用膠皮帶綁犬股部,或由助手用手緊握股部,即可明顯見到此靜脈。右手持連有膠管的針頭,將針頭向血管旁的皮下先刺入。
而后與血管平行刺入靜脈,接上注射器回抽。如見回血,將針尖順血管腔再刺進少許,撤去靜脈近心端的壓迫,然后注射者一手固定針頭,一手徐徐將藥液注入靜脈。
B.前肢正中靜脈注射法(圖1-10) 圖1-10犬前肢正中靜脈注射法 此靜脈比后肢小隱靜脈還粗一些,而且比較容易固定,因此一般靜脈注射或取血時常用此靜脈。注射方法同前述的后肢小隱靜脈注射法。
C.貓后肢內(nèi)側面大隱靜脈注射法 此靜脈在后肢膝部內(nèi)側淺表的皮下。助手將貓背臥后固定,伸展后肢向外拉直,暴露腹股溝,在腹股溝三角區(qū)附近,先用左手中指、食指探摸股動脈跳動部位,在其下方剪毛消毒;然后右手取連有51/2號針頭的注射器,針頭由跳動的股動脈下方直接刺入大隱靜脈管內(nèi)。
注射方法同狗的后肢小隱靜脈注射法。(4)靜脈注射的注意事項 ①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guī)程,對所有注射用具、注射局部,均應嚴格消毒。
②要看清注射局部的脈管,明確注射部位,防止亂扎,以免局部血腫。③要注意檢查針頭是否通順,當反復穿刺時,針頭常被血凝塊堵塞,應隨時更換。
④針頭刺入靜脈后,要再順入1~2厘米,并使之固定。⑤注入藥液前應排凈注射器或輸。
不同的給藥途徑能影響藥物的吸收速度,因而也影響藥物作用的快慢。個別藥物也因給藥途徑不同,甚至影響藥物作用的大小。鴨由于個體小,大都集約化飼養(yǎng),其給藥方法不同于其他動物,因此,要根據(jù)病情,選擇適當?shù)慕o藥途徑。
(1)常用的給藥方法①經(jīng)口給藥:此法適用于鴨群體小,在病重時不食不飲,必須逐只經(jīng)口投藥,此法是用注射器或合適的膠管直接注入嗉囊。雖然操作費工費時,但劑量準確,效果可靠。
②注射給藥:藥物通過皮下、肌內(nèi)和靜脈注射進入體內(nèi),其優(yōu)點是劑量準確,效果可靠,常用于緊急治療。
③吸入給藥:氣體或揮發(fā)性藥物以及氣霧劑可用此法。其特點是作用快而短暫,且給藥方法簡便。此法常用于某些呼吸道疾病和大規(guī)模養(yǎng)鴨場氣霧免疫。
④體表用藥:主要是發(fā)揮藥物的局部作用,以治療皮膚損傷或消滅體表寄生蟲等。
⑤飲水給藥及混飼給藥:在集約化養(yǎng)鴨場,用于群體防治疾病時,飲水給藥及混飼給藥是常用的給藥方法。(2)注意事項①針對性用藥:不同疾病,用藥不一樣,要針對性地選擇藥物,不可濫用,否則會產(chǎn)生抗藥性。
②用藥拌料時混合要均勻:這樣才能使所有鴨吃到大致相等的藥物,防止個別鴨超量中毒。
③選擇適宜的劑量:劑量小,療效不可靠,且易導致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劑量大,既造成浪費,又會產(chǎn)生毒副反應和藥物殘留。
④合理的療程:一般3~5天為一療程,用藥時間過短,起不到徹底殺滅病菌的作用,用藥時間過長,同樣會造成浪費和殘留。
⑤注意休藥期:根據(jù)藥物殘留特性,在屠宰前要有足夠的時間停藥,以免藥物殘留于肉食品內(nèi)。
肌肉注射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排攜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
(2)幫助病人取適當體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單獨用3%絡合碘消毒皮膚,待干。
(3)排盡抽取藥物之注射器內(nèi)空氣。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開皮膚,右手持針如握筆姿勢,以中指固定針栓。針頭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內(nèi),一般進針約2.5~3cm(針頭的2/3,消瘦者及病兒酌減)。
(5)松開左手,抽動活塞,如無回血,固定針頭,注入藥物。注射畢,以干棉簽按壓進針處,同時快速拔針。
(6)幫助病人臥于舒適體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應注意下列問題:
(1)需要兩種藥液同時注射,應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無回血時,方可注入藥物。
(3)注射部位適合于個體。2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肌注射,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發(fā)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損傷坐骨神經(jīng)的危險。
(4)定位準確,尤其是臀大肌注射應避免損傷坐骨神經(jīng)。
(5)切勿將針頭全部刺入,以防針頭從銜接處折斷。一旦針頭折斷,保持局部及肢體不動,迅速用血管鉗夾住斷端拔出。如斷端全部進入肌肉,則行手術取出。
(6)需要長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經(jīng)常更換,以防局部形成硬結,若出現(xiàn)硬結,則可采取熱水袋或熱濕敷、理療等處理。
擴展資料:
概述
臨床上進行肌肉注射,一般都采用臀大肌,也有采用三角肌和肱二頭肌注射的,但對三角肌進行肌肉注射的具體部位,一般認為在整塊肌肉上都能進行注射。但我們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個別病例由肌肉注射位置不當導致橈神經(jīng)和腋神經(jīng)的損傷,有的是直接利人挽神經(jīng)和膠神經(jīng)干。
方法1:拇指定點:患者俯臥或站立,術者一手中指指腹(注射左側臀部術者取左手,注射右側取右手)置于患者髂前上棘,拇指平行向后并彎曲,指尖所觸處即注射點(約在大轉子內(nèi)側上方2~3橫指處)。
方法2 三線定區(qū):(1)水平線:從髂前上棘繞向背側至臀裂;(2)垂直線:作平分一側臀部與水平線相交的垂直線。
注意事項
1.肌肉注射的所有步驟,應嚴格按無菌要求進行操作。
2.肌肉注射部位要選擇適當,避免傷及坐骨神經(jīng)和較大的血管。
3.進針時切勿用力過猛,以防把針頭全部刺入肌肉。
4.進針時,如被注射者感到注射部位同側下肢疼痛、發(fā)麻,應立即停止注液。
分析和討論 肌肉注射的部位,通常選在臀部肌肉上部外側(左右側均可)1/4處。因為該部位的肌肉發(fā)達,又無重要血管、神經(jīng)通過,注射比較安全。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 肌肉注射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