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氧化鈉如部分變質,得到的是氫氧化鈉與碳酸鈉的混合物。若要檢驗出其中的碳酸根離子,常用的方法有下列五種:
方法(1):向樣品中加鹽酸,或將樣品配成溶液后加鹽酸,觀察有無氣泡產生;
方法(2):將樣品配制成溶液,然后滴加氫氧化鈣溶液,觀察有無白色無沉淀產生。
方法(3):將樣品配制成溶液,然后滴加氯化鈣溶液,觀察有無白色沉淀產生。
方法(4):將樣品配制成溶液,然后滴加氫氧化鋇溶液,觀察有無白色無沉淀產生。
方法(5):將樣品配制成溶液,然后滴加氯化鋇溶液,觀察有無白色沉淀產生。
上述前三種方法,均有不妥之處,只有方法(4)或方法(5)才是最佳的檢驗方法。理由分述如下:
對于方法(1):如在固體樣品中直接加鹽酸,即使樣品未變質,則氫氧化鈉固體溶解以及與鹽酸起中和反應均會放出大量的熱,很可能使溶液沸騰而產生氣泡,誤認為二氧化碳氣體而發(fā)生誤判。如先將樣品配成溶液后再與鹽酸反應,則鹽酸只能優(yōu)先與氫氧化鈉反應,只有當氫氧化鈉反應完以后才能與碳酸鈉反應。假如鹽酸先與碳酸鈉反應,則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立即被氫氧化鈉吸收重新生成碳酸鈉。事實上,只要溶液中還存在氫氧化鈉,二氧化碳氣體就沒有放出的可能。接下來如鹽酸逐滴加入,則鹽酸再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氫鈉,最后鹽酸才會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如果碳酸鈉含量很少,反應到后來,溶液中的水量較多,生成的少量二氧化碳將被較多量的水所溶解,就則很難看到氣泡產生。所以,用此法檢驗,除非氫氧化鈉大量變質,而且要要求鹽酸過量,才有氣泡現(xiàn)象產生。如鹽酸加入的量不足,或含有的碳酸鈉量很少,就根本看不到氣泡,則檢驗將失敗。
方法(2)與方法(3):可避免方法(1)的缺陷,因碳酸鈣的溶度積Ksp數(shù)值很小,即使含有少量碳酸鈉,在此堿性條件下,當試樣溶液中滴加少量氫氧化鈣溶液或氯化鈣溶液后,將立即可見白色的碳酸鈣沉淀。但問題是由于氫氧化鈣的溶解度也不大,原試樣溶液中存在的氫氧根離子濃度又較高,當加入氫氧化鈣或氯化鈣溶液后,都可以使溶液中的C(Ca2+)*C(OH-)2大于氫氧化鈣的溶度積Ksp,產生同離子效應,將破壞氫氧化鈣的溶解平衡,使其向生成氫氧化鈣沉淀的方向移動。所以即使氫氧化鈉沒有變質,用此法也可能產生白色沉淀現(xiàn)象,故也有誤判的可能。
方法(4)或方法(5)才是最佳方法。因為氫氧化鋇是可溶性強堿,加入含鋇離子的溶液后,鋇離子不會與原溶液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氫氧化鋇沉淀;然而在堿性條件下鋇離子卻很容易與碳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碳酸鋇沉淀。此法優(yōu)點是,反應靈敏、可信度強,即使碳酸根離子含量較少,只要加入少量試劑就能見到白色碳酸鋇沉淀現(xiàn)象。
沒有變質 NaOH Cu(OH)2↓ 絮狀藍色沉淀
部分變質 NaOH,Na2CO3 均加入CuSO4溶液 Cu2(OH)2CO3↓ 粉狀綠色沉淀
完全變質 Na2CO3 Cu2(OH)2CO3↓+CO2↑ 粉狀綠色沉淀+氣泡
要求較高的可用這種方法,檢驗出是沒有變質,部分變質,還是完全變質
否則直接加鹽酸,有氣泡的就變質了
NaOH+HCl=NaCl+H2O(無明顯現(xiàn)象) Na2CO3+2HCl=2NaCl+H2O+CO2↑(產生氣泡)
切記不可用石蕊或酚酞!因為Na2CO3的水溶液也顯較強的堿性
1,取樣,加入過量的稀鹽酸,無氣泡放出,則未變質。
NaOH+HCl=NaCl+H2O 2,取樣,加入過量的稀鹽酸有氣泡冒出,則已變質。Na2CO3+2HCl=2NaCl+H2O+CO2 3,取樣,加入過量的氯化鈣溶液,有沉淀,過濾,向濾液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變紅色,則部分變質。
Na2CO3+CaCl2=CaCO3+2NaCl 4,取樣,加入過量的氯化鈣溶液,有沉淀,過濾,向濾液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不變紅色,則全部變質。 Na2CO3+CaCl2=CaCO3+2NaCl。
1.滴加稀鹽酸,有氣泡生成即已經部分變質 Na2CO3+2HCl == 2NaCl+H2O+CO2(向上箭頭) 2.滴加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則已經部分變質 Ca(OH)2+Na2CO3 == 2NaOH+CaCO3(向下箭頭) Ba(OH)2+Na2CO3 == 2NaOH+BaCO3(向下箭頭) 3.滴加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則已經部分變質 CaCl2+Na2CO3 == 2NaCl+CaCO3(向下箭頭) BaCl2+Na2CO3 == 2NaCl+BaCO3(向下箭頭)。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