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示例說明:
王麗2019年每月工資均為30000元,每月減除費用5000元,“三險一金”扣除為4500元,享受專項附加扣除額度2000元,假設沒有減免收入及減免稅額等情況。對應預扣率表可以得出,王麗前三個月應當按照以下方法計算預扣預繳稅額。
1月份:(30000–5000-4500-2000)*3%=555元;
2月份:(30000*2-5000*2-4500*2-2000*2)*10%-2520-555=625元;
3月份:(30000*3-5000*3-4500*3-2000*3)*10%-2520-555-625=1850元;
上述計算結果表明,由于2月份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為37000元,已適用10%的稅率,因此2月份和3月份應預扣預繳稅款有所增加。
擴展資料
居民個人預扣預繳方法:
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按以下方法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并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表》(見附件1)。
年度預扣預繳稅額與年度應納稅額不一致的,由居民個人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
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上述公式中,計算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預扣預繳稅額的預扣率、速算扣除數,按《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執(zhí)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個人所得稅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所得稅預扣法
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按以下方法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并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表》。年度預扣預繳稅額與年度應納稅額不一致的,由居民個人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
(一)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時,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并按月辦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上述公式中,計算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預扣預繳稅額的預扣率、速算扣除數,按《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執(zhí)行。
(二)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按次或者按月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具體預扣預繳方法如下: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減除費用: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百分之二十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的超額累進預扣率,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勞務報酬所得應預扣預繳稅額=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
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預扣預繳稅額=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20%
非居民個人扣繳方法
扣繳義務人向非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應當按以下方法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按月?lián)Q算后的非居民個人月度稅率表計算應納稅額。其中,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非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基本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x稅率-速算扣除數)-已預扣預繳稅額
小呂是公司的銷售經理,2019年1月份的工資薪金收入為16000元,繳納三險一金等1600元。家中老人的年齡超過了60歲,并考取了在職研究生,且用住房公積金購買了首套住房。則小呂的1月份預扣預繳應納稅額計算如下:
小呂可辦理的專項附加扣除=2000(贍養(yǎng)老人專項扣除)+400(繼續(xù)教育專項扣除)+1000(住房貸款利息扣除)=3400(元);
1月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基本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16000-5000-1600-3400=6 000(元);
根據個人所得稅,不超過36000元的對應稅率為3%;
2月預繳預扣1月應納稅額=(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已預扣預繳稅額=6 000*3%=180(元)。
擴展資料:
每月5000元“起征點”原因
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說,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統(tǒng)籌考慮城鎮(zhèn)居民人均基本消費支出、每個就業(yè)者平均負擔的人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因素后綜合確定的。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抽樣調查數據測算,2017年我國城鎮(zhèn)就業(yè)者人均負擔的消費支出約為每月3900元,按照近三年城鎮(zhèn)居民消費支出年均增長率推算,2018年人均負擔消費支出約為每月4200元?;緶p除費用標準確定為每月5000元,不僅覆蓋了人均消費支出,而且體現(xiàn)了一定的前瞻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個人所得稅
有些企業(yè)有提前申報的現(xiàn)象,正常來說,1月初申報12月份個稅,應該申報的是12月份發(fā)的錢(如果工資是次月發(fā)放,即申報12月份發(fā)的11月份工資)。
但如果提前申報,1月初申報了 1月份發(fā)的12月工資,那是不能按照新個稅的,因為實際雖然是在1月份,但申報時相當于按照12月份發(fā)的來申報,這就需要企業(yè)糾正這個提前申報。
所以,2019年1月份發(fā)的工資,應該是2月初申報,并按照新個稅法進行累計預扣預繳。
而2019年1月初,進行稅務申報時,應該申報的是12月份發(fā)的錢,還是算2018年的個人所得。
具體計算公式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其中,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累計減除費用是指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現(xiàn)在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采用累計預扣法,由發(fā)放工資的單位代扣代繳。
采用累計預扣法計算應預扣稅款時,扣繳義務人要以納稅人本年度截至當前月份取得的累計收入減除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計算累計的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年度稅率表,計算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最后,用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減除累計減免稅額和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計算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近日,《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以下簡稱“39號公告”)發(fā)布,細化增值稅改革具體政策措施。其中,最暖心的亮點之一就是允許生產、生活性服務業(yè)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0%抵減應納稅額,即加計抵減政策。但是,你知道其中的十個細節(jié)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吧。
一要注意政策執(zhí)行期間
是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二要注意確認條件
生產、生活性服務納稅人是指
提供郵政服務、電信服務、現(xiàn)代服務、生活服務(簡稱四項服務)
取得的銷售額占全部銷售額的比重超過50%的納稅人
三要區(qū)分不同設立時間
2019年3月31日前設立的納稅人 自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間的銷售額(經營期不滿12個月的 按照實際經營期的銷售額)符合上述規(guī)定條件的 自2019年4月1日起適用加計抵減政策 2019年4月1日后設立的納稅人 自設立之日起3個月的銷售額符合上述規(guī)定條件的 自登記為一般納稅人之日起適用加計抵減政策 四是確認的連續(xù)性 確定適用加計抵減政策后
當年內不再調整,以后年度是否適用
根據上年度銷售額計算確定
五是準確計算加計抵減的基數
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的10%計提當期加計抵減額
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額部分
不能作為計提的基數
已計提加計抵減額的進項稅額按規(guī)定作進項稅額轉出的
應在進項稅額轉出當期相應調減加計抵減額
六要區(qū)分三種情況抵減
抵減前的應納稅額等于零的
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大于零且大于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的
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的
七要記住一個例外
出口貨物勞務、發(fā)生跨境應稅行為不適用加計抵減政策
兼營出口貨物勞務、發(fā)生跨境應稅行為
且無法劃分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的進項稅額
需要按政策規(guī)定予以剔除
八是單獨核算加計抵減
納稅人應單獨核算加計抵減額的
計提、抵減、調減、結余等變動情況
九是首次需填表聲明
在年度首次確認適用加計抵減政策時
需提交《適用加計抵減政策的聲明》
同時兼營四項服務的
應按照四項服務中收入占比最高的業(yè)務在表中勾選確定所屬行業(yè)
十是有始有終
加計抵減政策到期后
納稅人不再計提加計抵減額
結余的加計抵減額停止抵減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