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勢的起源是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而把手勢作為一種語言,它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則和聾啞教育同步的。
在沒有聾啞學校之前,社會的個體的簡單的形象根本不稱為手勢語。聾教育的發(fā)展,教學上的需要和聽障人彼此的需要,使手勢語的詞匯逐漸增加并形成它的言語規(guī)律,進而形成了一種語言。
長期以來,國內外一些聾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手語,開展了理論性和應用性的研究,發(fā)表了論文、專著。從手語的形式和內容等方面證明手語的語言價值和地位,從手語構成的表意法(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等)、構詞法(詞根、詞綴)、造句法(所謂“倒裝句”、“省略句”)三方面作了初步分類、歸納、整理,認識了手語的結構體系。
中國手語采用表意法來表達詞的意義,沈玉林在《中國手語與美國手語表意法比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國手語歸納為五種表意方法,即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摩狀是用手語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顯的外觀形狀,例如“床、桌子、椅子”等;會意是將一些不宜于直接模仿的或比較抽象的事物,采用與這類相關聯(lián)的事物來間接的表達該詞的意義。
如“牛奶、表揚、自來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點(指向)所表達的事物,例如人體器官、方位、人稱等。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聲語言的語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語或模仿字形、書空字形等的方法來表達詞的意義。
如“之、山、細”等。 上海教育學院蔡浩中在《簡論聾人手勢語的構成要素》(《現(xiàn)代特殊教育》1994.1第11頁)中認為手語詞類有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等,但不用量詞,沒有嘆詞,而且詞的兼類現(xiàn)象較多,手語句子有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有主謂、主動賓、主動補等句子的結構,有賓語前置、定語倒置、狀語倒置、省略介詞等常見特點。
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不同于漢語的,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根據(jù)手的形狀來產生的?!氨仨毦哂邢嗤奶卣鳎蚴窍嚓P的事物,才能使用前綴和詞根”(《手語――聾啞人的語言》趙錫安 第169頁)如“好”這個詞根,就可以派生出“首長”、“領導”、“教師”等詞匯。
用“房屋”作詞根,可以派生出如“禮堂”、“教室”、“少年宮”等。 1993年,《現(xiàn)代特殊教育》編輯部主編沈玉林先生在它的《中國手語語素分析》中運用切分法,對手語的最小單位進行分析,找到了手語中最小的、有意義的構詞單位――手語語素,并將手語與漢語在構詞方法上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語素構成方面的區(qū)別,證明了各有自己的構詞規(guī)律(《特殊教育研究》 1993.1)。
手語語素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在構詞方面與漢語詞沒有必然的對應規(guī)律,例如詞語“冰”,漢語詞只有1個、而手語語素是2個,一個是塊,一個是冷的手勢,表示冷的塊狀物體,這樣就由兩個手勢組成。“房屋”漢語是用了兩個語素,而手語直接用手搭成房屋的樣子,用了一個語素。
如果否定手語語素的特點、機械地摹仿漢語構詞方式,結果只能使聾人無法理解和接受。 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在1983年提出了“視覺語言學”,并將手語納入語言學的范疇進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他對當今語言學界的研究情況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類的語言現(xiàn)象,是一種涉及許多方面和眾多領域的復雜的社會、生理現(xiàn)象,然而歷來的語言研究,過分偏重聽覺方面,只顧舌頭和耳朵,忽略了視覺方面,不顧眼睛和雙手。
他覺得這種偏頗給語言研究的深入造成了障礙。發(fā)掘手語材料以促進和更新語言理論的研究。
正因為這樣,他決定獨辟路徑,全力投入手語的研究。經過幾年的醞釀和幾年的調查,他的看法日趨成熟,進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視覺語言學的理論框架。
從游順釗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手語與口語確實存在著一系列平行現(xiàn)象,手語(尤其是自然手語)的資料不僅可以,而且完全應當引入到語言學的研究中來。 /lemma-php/uploadimg/5/11459199098747510.jpg 參考資料:/lemma-php/dispose/view.php/42806.htm。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