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林則徐《林則徐集》。
全詩如下: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青山有色花含笑,綠水無聲鳥作歌。
苦心未必天終負,辣手須妨人不堪。若能杯水如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拓展資料:1.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2. 1839年,林則徐于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并將沒收鴉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㈤T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tài),成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3.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tài)度,主張學其優(yōu)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fā)作用。4.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5.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原名林天翰,字孟養(yǎng),號旸谷,嘉慶侯官歲貢生,是當?shù)氐慕虝壬?,于鄰居羅氏的地方開設書塾。而林則徐的母親陳帙,為閩縣歲貢生陳圣靈之第五女。
林賓日陳帙夫婦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長子林鳴鶴(早夭)、次子林則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兒。6.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 1785年生,清朝中期戶籍福建侯官縣, 祖出莆田九牧林。
他為其父林賓日所撰的《誥封通奉大夫江寧布政使顯考旸谷府君行狀》載:“府君諱賓日,字孟養(yǎng),號旸谷,系出九牧林氏,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祖出莆田九牧林。7. 他為其父林賓日所撰的《誥封通奉大夫江寧布政使顯考旸谷府君行狀》載:“府君諱賓日,字孟養(yǎng),號旸谷,系出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 徙居福清縣之杞店鄉(xiāng),國初再徙省治(福州)?!?/p>
據考,遷居福清杞店(今??阪?zhèn)嶺兜村)的莆田九牧林一支為林蔇的裔孫宋進士林高德,今 嶺兜 尚存林氏祖祠聯(lián):“九牧家聲遠,文峰世澤長”。正因為林則徐系出九牧,所以他對祖籍地莆田深有感情,與莆田進士郭尚先、陳池養(yǎng)、林揚祖等都有密切交往。
8. 《林則徐日記》嘉慶十八年(1813) 五月初六載:“申刻,到莆陽會館卸車,與鄭象峰同住。”他在供奉有媽祖神龕的高家寨巷內老莆陽會館一住就是半年時間,對媽祖事跡可謂了若指掌。
此后,他不管在京或外派,只要有天后宮,他都要去行香祭拜。統(tǒng)計記載不全的《林則徐日記》,發(fā)現(xiàn)他明確記載到天后神前或天后宮行香的就有40多次。
9. 林則徐祖籍福建 莆田和福清,林則徐六世嫡孫女、中國林則徐研究委員會會長林岷一行,在林則徐研究委員會海外常任理事張飛帆陪同下,前往莆田湄洲島尋根和朝拜媽祖。10. 林岷說,今天我們懷著十分敬仰的心情,來到湄洲來朝拜媽祖。
媽祖林默和林則徐都是“九牧林氏”后代, 林則徐先祖世居莆田,后遷居福州。 媽祖是林則徐的“祖姑”。
媽祖作為人,扶危濟困、行善濟困,具有神性;作為神,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具有人性;11. 林則徐從小深受媽祖的“立德、行善、”精神熏陶,他每到一個地方履職,第一件事便是拜當?shù)氐膵屪鎻R,如果遇到媽祖廟破舊必定會組織修繕。作為林氏的后裔要積極繼續(xù)和發(fā)揚媽祖和林則徐身上所體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
12. 雖然林賓日為私塾教師,中了秀才后又可領取公糧。但家里人口眾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無以為繼。
林母陳帙瞞住丈夫,偷偷以女紅這項手藝幫補家計,她也將此剪紙手藝傳于女兒,才能維持家庭生活。后來,林則徐在其著文《先妣事略》中憶述:“逾年,家君入學,旋食廩餼。
此后館谷雖稍充,而食指漸繁,貧如故。13. 先妣工針鑿,又善翦彩為草木之花。
大者成樹,其小至于一莖一葉,皆濯濯有生意。歲可易錢數(shù)十緡,遂資其值,以佐家計。
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備傳其妙。不孝幼隨家君之塾,每夕歸,則敝廬四壁,短幾一檠,讀書于斯,女紅亦于斯。
不孝夜分就寢,而先妣率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盡雞嗚尚未假寢。14. 其他困苦之狀,類非恒情所能堪者。
不孝見而愀然,請代執(zhí)勞苦或推讓飲食,輒正色曰:‘男兒務為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為孝耶!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矣。’”家計雖不用代勞,但林則徐每天到書塾之前,都會先為母親姊妹的工藝品拿到店鋪寄賣,放學后,則再到店鋪收錢交回母親。
貧苦的童年和嚴格的家教,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時都保持清儉的習慣和察民疾苦的作風。15. 林則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開明的父親教導,還有一個溫馨的家庭,童年是非??鞓返摹?/p>
鄰居常常聽到林家吃飯時的歡笑聲,探看之下,不過是十多個人津津有味吃著豆腐。后來林家以此事來教誨子孫知足常樂的道理。
參考資料:林則徐——百度百科。
陶淵明對音樂入迷,并且具有較高的素養(yǎng)。
他自稱“少學琴書”(《與子儼等疏》),把琴與書置于并重的地位,而且屢見于他的詩文中,如“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和郭主簿》),“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答龐參軍》),“樂琴書以消憂”(《歸去來兮辭》),“欣以素牘,和以七弦”(《自祭文》),顏延之也說他“置酒弦琴”??可見音樂是他自幼開始就養(yǎng)成的愛好,而且臨到終老之際寫的《自祭文》中還對音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蕭統(tǒng)說陶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p>
關于陶淵明撫無弦琴之事,《宋書》、《晉書》都有記載,與蕭統(tǒng)的說法大同小異,《晉書。陶潛傳》載:“蓄無弦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看來陶淵明喜歡音樂是可以肯定的了。而無弦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據《晉書》所記,就是一張沒有弦和徽柱的琴,當然也就無法彈撥出音聲來了。
愛好音樂又不解音律應當怎樣理解呢?這實際上是說陶淵明非常喜好音樂,并且,”載彈載詠“,而且分明在《自祭文》中寫著”和七弦之素琴“,能說陶淵明不解音律嗎?只是表明陶淵明所重視的是音樂的陶情冶性,寄托情志的追求,而不在對于音律理論的探討和音聲和弦的深究。蕭統(tǒng)所說的”不解音律“是說陶淵明不長于音樂理論方面研究。
這正好和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一樣,他追求的只是書中精髓和音樂中的情趣,而對于瑣細精微的理論倒不很在意了。以琴書相隨,陶然自樂而已。
陶淵明本人在文中赫然寫著”和七弦之素琴“,應當說他并不是總在撫弄”無弦琴“吧!據我揣測,一次偶然的朋友歡會,酒酣耳熱之際,取下琴來彈撫,才發(fā)覺弦斷徽折,于是即興撫了這張缺弦徽的琴,就成了一則佳話。詩興大發(fā)的詩人,隨即詠出了”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詩句。
因為在陶淵明本人言及彈琴的詩文中沒有任何一次無弦琴的記載,而蕭統(tǒng)生活的年代距陶淵明時代已逾百年之久,并不都靠得住。我們寧可相信陶淵明本人的記述,是更能說明問題的。
當然,蕭統(tǒng)所記也不是鑿空之論,恐怕就是上面所推測的一次偶然友朋聚晤,興致高漲,取下琴來才發(fā)覺弦徽俱無,為了不掃大家興致,只好撫弄一番。這里所追求的已經不是樂器本身的優(yōu)美與否了,而側重的是琴中之趣。
如果這種琴中之趣按照審美主體的意愿展現(xiàn)了自然靈性與美感體驗的話,琴弦徽柱無非是一種形式,一種載體,反倒不重要了,這正是盛行于魏晉之際的”得意忘言“理論在音樂方面的發(fā)揮。準此,我們就可以把”筌者聽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進行補充:”琴者所以在音,得音而忘琴。
“其實它正體現(xiàn)了老子所謂”大音希聲“的思想命題。真正美妙絕倫,充分體現(xiàn)審美主體理想情趣的音樂,是不一定表現(xiàn)得出來的,它是自然之音、天籟之音。
陶淵明在”大音希聲“的基礎上作了個性化的發(fā)揮,就是無弦音樂的佳話。當然,陶淵明這種強調自然之音是受其外祖父孟嘉見解的啟迪:”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這里的絲、竹都是指樂器,而肉,當然是人發(fā)出的聲音,是非常自然的。認為自然之音之美是最高境界,蘇拭作為陶淵明的異代知音,他深得其中三味。
在他的《琴詩》中寫道:“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音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陶、蘇二人對音樂的見解并不完全一致,可是他們對琴中之趣,音中之自然和諧的追求倒很合拍。
實際上,文中的“素琴”,是用晉代的陶淵明的典故。
《宋書?陶潛傳》記載說:“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薄稌x書?隱逸傳?陶潛》也記載說陶潛“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全梁文?卷二十》:“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作無弦素琴)一張,每酒知,輒撫弄以寄其意?!碧拼娙硕嘤谩八厍佟币辉~來表示無弦。
例如李白《戲贈鄭溧陽》:“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李益《聞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素琴苦無徽,安得宮商全。” 白居易《清夜琴興》:“明鏡懶開長在匣,素琴欲弄半無弦。”
《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十七?樂考十》也指出:“陶淵明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張,每有酒輒撫弄以寄其意,可謂達君子無故不徹琴瑟之意矣?!薄八厍佟睂嶋H上就是空琴,有名無實的琴。
由此可知,“素琴”是沒有弦和徽(系弦的繩)的琴,撫弄這樣的琴,是陶淵明的一種雅趣。
“素琴”,是與晉代的陶淵明相關的典故。
《宋書?陶潛傳》記載說:“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p>
《晉書?隱逸傳?陶潛》也記載說陶潛“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p>
《全梁文?卷二十》:“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作無弦素琴)一張,每酒知,輒撫弄以寄其意。”
唐代詩人多用“素琴”一詞來表示無弦。
例如李白《戲贈鄭溧陽》:“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p>
李益《聞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素琴苦無徽,安得宮商全?!?/p>
白居易《清夜琴興》:“明鏡懶開長在匣,素琴欲弄半無弦?!?/p>
《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十七?樂考十》也指出:“陶淵明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張,每有酒輒撫弄以寄其意,可謂達君子無故不徹琴瑟之意矣。”
“素琴”實際上就是空琴,有名無實的琴。
由此可知,“素琴”是沒有弦和徽(系弦的繩)的琴,撫弄這樣的琴,是陶淵明的一種雅趣。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