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 黃 ]┃━━【 小故事 】 一有個挖藥的老人,無兒無女,收了一個徒弟。
誰想,這個徒弟很是狂妄,才學會一點皮毛,就看不起師傅了。有的時候,賣藥的錢也不交給師傅,自己偷偷花掉。
師傅傷透了心,就對徒弟說:“你翅膀硬了,另立門戶吧?!蓖降艿?jié)M不在乎:“行?。 睅煾挡环判牡卣f:“不過,有一種藥,你不能隨便賣給人吃。”
“什么藥?”“無葉草。”“怎么啦?”“這種草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fā)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記住了嗎?”“記住了?!?/p>
“你背一遍?!蓖降軓埧诰捅沉艘槐椋贿^,他背時有口無心,壓根兒也沒用腦子想。
從此,師徒分手,各自賣藥。師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膽子更大了,雖然認識的藥不多,卻什么病都敢治。
沒過幾天,就讓他用無葉草治死了一個。死者家屬哪肯善罷甘休,當時就抓住他去見縣官。
縣官問道:“你是跟誰學的?”徒弟只好說出師傅的名字。縣官命人把師傅找來,說:“你是怎么教的?讓他把人治死了!”師傅說:“小人無罪?!?/p>
“怎么能說你無罪?”“關于無葉草,我清清楚楚地教過他幾句口訣?!笨h官聽了,就問徒弟:“你還記得嗎?背出來我聽聽?!?/p>
徒弟背到:“發(fā)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縣官又問:“病人有。
[ 麻 黃 ]┃━━【 小故事 】 一有個挖藥的老人,無兒無女,收了一個徒弟。誰想,這個徒弟很是狂妄,才學會一點皮毛,就看不起師傅了。
有的時候,賣藥的錢也不交給師傅,自己偷偷花掉。師傅傷透了心,就對徒弟說:“你翅膀硬了,另立門戶吧?!?/p>
徒弟倒?jié)M不在乎:“行?。 睅煾挡环判牡卣f:“不過,有一種藥,你不能隨便賣給人吃?!薄笆裁此帲俊薄盁o葉草?!?/p>
“怎么啦?”“這種草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fā)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記住了嗎?”“記住了?!薄澳惚骋槐?。”
徒弟張口就背了一遍,不過,他背時有口無心,壓根兒也沒用腦子想。從此,師徒分手,各自賣藥。
師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膽子更大了,雖然認識的藥不多,卻什么病都敢治。沒過幾天,就讓他用無葉草治死了一個。
死者家屬哪肯善罷甘休,當時就抓住他去見縣官??h官問道:“你是跟誰學的?”徒弟只好說出師傅的名字。
縣官命人把師傅找來,說:“你是怎么教的?讓他把人治死了!”師傅說:“小人無罪?!薄霸趺茨苷f你無罪?”“關于無葉草,我清清楚楚地教過他幾句口訣?!?/p>
縣官聽了,就問徒弟:“你還記得嗎?背出來我聽聽。”徒弟背到:“發(fā)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p>
縣官又問:“病人有汗無汗?”徒弟答道:“渾身出虛汗?!薄澳阌玫氖裁此??”“無葉草的莖?!?/p>
縣官大怒:“簡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虛汗還用發(fā)汗的藥,能不死人?”說罷,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獄。師傅沒事,當堂釋放。
徒弟在獄中過了三年,這才變得老實了。他找到師傅認了錯兒,表示痛改前非。
師傅見他有了轉變,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傳授醫(yī)道。打這兒起,徒弟再用“無葉草”時就十分小心了。
因為這種草給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就起名叫作“麻煩草”,后來又因為這草的根是黃色的,才又改叫“麻黃”。[ 紫 蘇 ]┃━━【 小故事 】 二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一群富家子弟在酒店里比賽吃螃蟹。
一只只大螃蟹又多油又黃,他們越吃越香。吃空的蟹殼竟在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塔。
華佗帶著徒弟,也到這兒來飲酒。他看到那伙少年象瘋了似地比賽吃蟹,便好心地勸說道:“螃蟹性寒,不可多吃。
年輕人,你們比賽吃螃蟹可沒有好處?!鄙倌陚兒懿桓吲d:“我們吃的是自己花錢買的東西,誰聽你的管教!”華佗說:“吃多了準會鬧肚子,那時侯可有生命危險啊!”“去去去,別在這兒嚇唬人!我們就是吃死了,又關你屁事!”這些醉醺醺的少年根本不聽勸告,繼續(xù)大吃大喝。
有的還嚷道:“螃蟹是美味,誰聽說過能吃死人?咱們放開肚子吃咱們的,饞死那個老頭子!”華佗看他們鬧得實在不象話,就對酒店老板說:“不能再賣給他們啦,會鬧出人命的?!本频昀习逭蛩銖哪腔锷倌晟砩隙噘嵭╁X哩,哪里聽得進華佗的話?他把臉一板,說:“就是出了事也不關你呀。
你先生少管閑事,別攪了我的生意!”華佗嘆息一聲,只好坐下吃自己的酒。等到半夜,那伙少年突然大喊肚子疼,有的疼得直冒汗,有的翻倒在桌下打滾兒。
酒店老板嚇呆了,急忙問:“你們是怎么啦?”“疼壞了,快幫我們請個醫(yī)生來吧!”“這半夜三更的,讓我上哪兒請醫(yī)生去?”“求求老板行個好,醫(yī)生再不來,我們的命就難保啦!”這時,華佗走過來說:“我就是醫(yī)生?!薄把?!”少年們大驚失色:這不是那位不讓多吃螃蟹的老頭兒么?他們也顧不得什么面子了,一個個捧著肚皮,哀求道:“先生,請你給治治吧!”“你們剛才不是說不讓我管嗎?”華佗說。
“大人不記小人過。求先生發(fā)發(fā)善心,救救我們。
您要多少錢都好說?!薄拔也灰X。”
“那您想要別的也行?!薄拔乙銈兇饝患拢 薄皠e說一件,一千件、一萬件也行。
您快說什么事吧?”“今后,你們得聽從老人的勸告,再不準胡鬧!”“一定,一定。您快救命!”華佗讓他們等著,自己帶著徒弟到了荒郊。
治療跌倒損傷的“皇帝藥”—劉寄奴 劉寄奴何許物也?劉寄奴既是人名,又是一味有名的中藥。
說起劉寄奴的名字,還有一段極為有趣的故事。 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叫劉寄奴,傳說劉裕在沒有當官時,很喜歡在山上打獵,有一次曾在山上射傷過一條蛇。
第二天,劉裕又在山中閑走,遇見一個童子在樹下?lián)v藥。劉裕問:“你在這里為誰搗藥?”那位童子忙說:“我們的大王被劉寄奴射傷了,合了這種藥去給他敷傷用?!?/p>
劉裕又問:“那么你們的大王為什么不殺了劉寄奴?”童子答道:“都說劉寄奴將來能當皇帝,殺不得的?!眲⒃B犃酥蟠蠛纫宦暎骸昂眉一铮 闭Q坶g童子不見了。
于是劉裕把這些藥拿了回來,誰被刀箭傷了,他就用此藥敷上,幾日便好了。后來,劉裕參加了東晉朝的軍隊,在戰(zhàn)斗中,無論誰受了傷,劉裕都拿這種藥給戰(zhàn)友治療,效果都非常好,于是這種藥草便一傳十,十傳百,在軍隊里傳開了。
東晉末年,戰(zhàn)亂四起,劉裕率兵轉戰(zhàn)大江南北,用這種草藥治好了無數(shù)士兵和百姓的傷痛。由于它是一種無名小草,療效好又都知道是劉裕給傳來的,所以人們就用劉裕的小名寄奴命名為“劉寄奴”,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后來,劉裕建立南宋朝,史稱宋武帝,果真當了皇帝,應驗了蛇精的說法。 劉寄奴又名六月雪,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野生于山坡、樹林下。主產于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采集加工時間:8月開花時,連根拔起,曬干,供藥用。劉寄奴味苦,性溫,歸心、肝、脾經。
有散瘀止痛、療傷止血、破血通經等功效。常用來治療治跌打損傷、金瘡出血、胸腹脹痛、血瘀經閉、產后瘀滯腹痛、癰毒等病癥。
中藥材,我們都非常的熟悉,生病的時候我們也經常會服用一些中藥,不同的中藥有著不同的功效。
例如,何首烏有烏發(fā),延緩衰老等效,阿膠有補血的功效。這些中藥是如何得名的么?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有關常見中藥名稱的來歷。
何首烏的民間傳說 在唐何首烏是蓼科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中藥何首烏有生首烏與制首烏之分。
關于何首烏能讓白發(fā)變黑有個傳說。唐代有一個姓何的人,體質虛弱,沒有子嗣,也就是患了不育癥。
后來,經人介紹,他長期堅持服用何首烏,治好了不育癥,生了兒子,他于是改名叫“何能嗣”,意思是能傳宗接代了。何能嗣的兒子、孫子也都長期服用這種藥,他的孫子年齡很大了,須發(fā)都是烏黑的,他就給孫子改名為“何首烏”。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何首烏能使白發(fā)轉黑,是因為長期服用它能延緩人體衰老,所以有利于保持頭發(fā)烏黑。何首烏的另一個民間傳說 傳服用何首烏可延年不老,這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相傳在很早以前,順州南河縣,有一個叫田兒的小伙子,從小田兒體弱多病,骨瘦如柴,眩暈無力,于是外出尋求民間草藥治病療疾。一日走到一座廟宇前,腹中饑餓體力不支,暈倒在地,拜廟里道士為師,精心修練道術,潛心專研導引,以強體魄,身體大有進步。
一晃30年過去了,田兒50有余,未曾婚娶,一日田兒與朋友相聚多飲了幾杯酒,回來在小路上醉臥不醒,朦朧中似見二株三尺余長的藤蔓,相交在一起,久久不散,散后不久,再度相交,如此往復不止,田兒看到此情景,心中感到詫異,頓時酒醒,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路旁的藤蔓之下,于是好奇地挖出藤蔓下的根,其形狀大小、粗細、長短不一,回廟宇請教道長乃眾道士,都不知是何種植物。一日上山偶遇一山中長發(fā)老者,其步履快捷,耳聰目明,須發(fā)烏黑,田兒問老者請教這是何物,并將夢境告與老者。
老者說道,此藤所呈相交之象,確實令人奇怪,但似有龍鳳呈祥之兆,這是上天降給你的祥瑞,賜給你的神藥,不妨服之試試。田兒感到有道理,嘴里說道多謝老者指教,抬頭發(fā)現(xiàn)老者已不知去向,不由得驚出一身汗。
回去將這種根曬干研成粉,每日服之,服了一段時間,田兒感到日漸強壯,宿疾自愈,服了一年多田兒的須發(fā)變得烏黑,容顏潤澤紅光滿面,似有返老還童之象,且在花甲之年娶一妙齡之女為妻,竟生兒育女。田兒喜上眉梢,將名字改為能嗣,并將此藥的服法傳授到兒子延秀,又傳給孫子何首烏。
首烏服了此藥后,須發(fā)烏黑至年老不變,體質強健,子孫滿堂,首烏年值130歲時,仍須發(fā)未白,烏黑油亮如年輕小伙子,鄉(xiāng)鄰百姓來請教首烏服什么長生不老藥,首烏拿出這怪狀根塊介紹給鄉(xiāng)親,但百姓誰也不知道為何物,一位頭領說,那就叫它何首烏吧,何者,是首烏之姓也。從此何首烏延年不老的效用流傳到民間,后被后世醫(yī)家收錄于本草之內作為藥物。
阿膠的傳說 唐朝初期,山東阿城鎮(zhèn)上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阿銘,女的叫阿橋。兩人靠販驢過日子。
阿銘和阿橋成親五年后,阿橋有了身孕,不料,阿橋分娩后因氣血損耗,身體很虛弱,整日臥病在床,吃了許多補氣補血的良藥,也不見好轉。阿銘聽老人說驢肉能補。
于是,讓伙計宰了一頭小毛驢,把肉放在鍋里煮。誰知煮肉的伙計嘴饞,肉煮熟了,便從鍋里撈出來吃。
其他伙計聞到肉香,也圍攏來吃,一鍋驢肉不大會兒全進了伙計們的肚里。這下,煮肉的伙計著了慌,拿什么給女主人吃?無奈,只好把剩下的驢皮切碎放進鍋里,倒?jié)M水,升起大火煮起來。
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镉嫲阉鼜腻伬镆ǔ鰜淼惯M盆里,卻是一盆濃濃的驢皮湯。
湯冷后競凝固成粘糊糊的膠塊?;镉媷L了一塊,倒也可口,于是把這驢皮膠送給阿橋吃。
阿橋平時喜吃素食,不曾吃過驢肉,嘗了一口,直覺得噴香可口,竟然不幾餐便把一瓦盆驢皮膠全吃光了。幾日后奇跡就出現(xiàn)了,她食欲大增,氣血充沛,臉色紅潤,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計的妻子也分娩了,產后氣血大衰,身體十分虛弱?;镉嫼鋈幌肫鸢虺泽H皮膠那回事兒來,于是,便向阿銘阿橋夫妻借頭毛驢,伙計把毛驢牽回家宰了,將驢皮熬成膠塊給妻子吃。
果然不幾日,妻子便氣血回升,膚肌紅潤,大有起色了。自此,驢皮膠大補,是產婦良藥,便在百姓們中間傳揚開了。
阿銘阿橋開始雇伙計收購驢皮熬膠出賣,生意十分興隆。有些莊戶,見熬驢皮膠有利可圖,也相繼熬膠出售。
可只有阿城當?shù)匕境龅哪z才有療效,其他地區(qū)制作的沒有滋補功能,引起糾紛。官司打到縣里,縣太爺帶著郎中來到阿城調查,經過實地探測,發(fā)現(xiàn)阿城鎮(zhèn)水井與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許多。
縣太爺十分驚喜,才知道驢膠補氣補血,除驢皮之外,還賴此得天獨厚的井水。于是下令:只準阿城鎮(zhèn)百姓熬膠,其他各地一律取締。
縣令還將驢皮膠進貢唐王李世民。李世民賞給年邁體弱大臣,吃后都夸此膠是上等補品。
李世民大喜,差大將尉遲恭巡視阿城鎮(zhèn)。尉遲恭來到阿城,賞給阿銘阿橋金鍋銀鏟,并將驢皮膠更名為阿膠,召集匠人將阿城井修葺一新,并在井上蓋了一座石亭,亭里豎立了石碑。
至今,碑文“唐朝欽差大臣尉遲恭至此重修。
老鸛,是鳥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長而直。
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魚蝦等為生。這里有個故事。
相傳,在隋唐時期,我國著名醫(yī)藥家孫思邈云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煉丹制藥,為患者治病解疑。由于四川屬盆地氣候,濕度很大,上山求醫(yī)的患者中有許多風濕病患者,孫思邈卻束手無策。
這天,孫思邈帶著徒兒上山采藥,忽然發(fā)現(xiàn)一只灰色老鸛鳥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種無名小草,許久之后,才拖著沉笨的軀體緩慢地飛走了。過了幾天,孫思邈又見到這只老鸛在啄食這種小草,隨后飛走了。
奇怪的是,老鸛已無病態(tài),飛得輕巧雄健有力。孫思邈對身邊的徒兒說:老鸛鳥常年在水中尋食魚蝦,極易染上風濕病痛,老鸛鳥能食此草,說明此草無毒,能治療風濕病,我們也把這草采回去試用。
風濕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連服幾天之后,奇跡發(fā)生了,原來雙腿紅腫的關節(jié),都腫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喜訊傳開,慕名前來求治者絡繹不絕,治愈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請孫思邈為小草起個名,孫思邈說:這藥草是老鸛鳥認識的,就叫它“老鸛草”吧!現(xiàn)代植物為牻牛兒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兒苗,或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鸛草,除去殘根的全草入藥。
性味苦辛、平,祛風、活血通絡。治風濕疼痛,肢體麻木,關節(jié)酸痛,癰疽,跌打,腸炎,痢疾。
據(jù)《滇南本草》載,老鸛草可祛諸風,治皮膚發(fā)癢,通行十二經,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軟、手足筋攣麻木等。用法與用量為:水煎內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
在民間,運用老鸛草治療風濕病,由于療效顯著而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擴展資料:基礎理論中醫(y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guī)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yǎng)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
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tǒng)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于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fā)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guī)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y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fā)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tài)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轉化規(guī)律。
“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相生、相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lián)及運動變化規(guī)律的說理工具。中醫(y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lián)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fā)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huán)。
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jù)天文歷法參數(shù)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fā)生規(guī)律。
臟腑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經絡學說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
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tǒng)功能發(fā)生變化,會呈現(xiàn)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xiàn),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中藥材,我們都非常的熟悉,生病的時候我們也經常會服用一些中藥,不同的中藥有著不同的功效。
例如,何首烏有烏發(fā),延緩衰老等效,阿膠有補血的功效。這些中藥是如何得名的么?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有關常見中藥名稱的來歷。
何首烏的民間傳說在唐何首烏是蓼科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 中藥何首烏有生首烏與制首烏之分。
關于何首烏能讓白發(fā)變黑有個傳說。唐代有一個姓何的人,體質虛弱,沒有子嗣,也就是患了不育癥。
后來,經人介紹,他長期堅持服用何首烏,治好了不育癥,生了兒子,他于是改名叫“何能嗣”,意思是能傳宗接代了。何能嗣的兒子、孫子也都長期服用這種藥,他的孫子年齡很大了,須發(fā)都是烏黑的,他就給孫子改名為“何首烏”。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何首烏能使白發(fā)轉黑,是因為長期服用它能延緩人體衰老,所以有利于保持頭發(fā)烏黑。何首烏的另一個民間傳說傳服用何首烏可延年不老,這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相傳在很早以前,順州南河縣,有一個叫田兒的小伙子,從小田兒體弱多病,骨瘦如柴,眩暈無力,于是外出尋求民間草藥治病療疾。 一日走到一座廟宇前,腹中饑餓體力不支,暈倒在地,拜廟里道士為師,精心修練道術,潛心專研導引,以強體魄,身體大有進步。
一晃30年過去了,田兒50有余,未曾婚娶,一日田兒與朋友相聚多飲了幾杯酒,回來在小路上醉臥不醒,朦朧中似見二株三尺余長的藤蔓,相交在一起,久久不散,散后不久,再度相交,如此往復不止,田兒看到此情景,心中感到詫異,頓時酒醒,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路旁的藤蔓之下,于是好奇地挖出藤蔓下的根,其形狀大小、粗細、長短不一,回廟宇請教道長乃眾道士,都不知是何種植物。 一日上山偶遇一山中長發(fā)老者,其步履快捷,耳聰目明,須發(fā)烏黑,田兒問老者請教這是何物,并將夢境告與老者。
老者說道,此藤所呈相交之象,確實令人奇怪,但似有龍鳳呈祥之兆,這是上天降給你的祥瑞,賜給你的神藥,不妨服之試試。田兒感到有道理,嘴里說道多謝老者指教,抬頭發(fā)現(xiàn)老者已不知去向,不由得驚出一身汗。
回去將這種根曬干研成粉,每日服之,服了一段時間,田兒感到日漸強壯,宿疾自愈,服了一年多田兒的須發(fā)變得烏黑,容顏潤澤紅光滿面,似有返老還童之象,且在花甲之年娶一妙齡之女為妻,竟生兒育女。田兒喜上眉梢,將名字改為能嗣,并將此藥的服法傳授到兒子延秀,又傳給孫子何首烏。
首烏服了此藥后,須發(fā)烏黑至年老不變,體質強健,子孫滿堂,首烏年值130歲時,仍須發(fā)未白,烏黑油亮如年輕小伙子,鄉(xiāng)鄰百姓來請教首烏服什么長生不老藥,首烏拿出這怪狀根塊介紹給鄉(xiāng)親,但百姓誰也不知道為何物,一位頭領說,那就叫它何首烏吧,何者,是首烏之姓也。 從此何首烏延年不老的效用流傳到民間,后被后世醫(yī)家收錄于本草之內作為藥物。
阿膠的傳說唐朝初期,山東阿城鎮(zhèn)上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阿銘,女的叫阿橋。兩人靠販驢過日子。
阿銘和阿橋成親五年后,阿橋有了身孕,不料,阿橋分娩后因氣血損耗,身體很虛弱,整日臥病在床,吃了許多補氣補血的良藥,也不見好轉。 阿銘聽老人說驢肉能補。
于是,讓伙計宰了一頭小毛驢,把肉放在鍋里煮。誰知煮肉的伙計嘴饞,肉煮熟了,便從鍋里撈出來吃。
其他伙計聞到肉香,也圍攏來吃,一鍋驢肉不大會兒全進了伙計們的肚里。這下,煮肉的伙計著了慌,拿什么給女主人吃?無奈,只好把剩下的驢皮切碎放進鍋里,倒?jié)M水,升起大火煮起來。
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镉嫲阉鼜腻伬镆ǔ鰜淼惯M盆里,卻是一盆濃濃的驢皮湯。
湯冷后競凝固成粘糊糊的膠塊?;镉媷L了一塊,倒也可口,于是把這驢皮膠送給阿橋吃。
阿橋平時喜吃素食,不曾吃過驢肉,嘗了一口,直覺得噴香可口,竟然不幾餐便把一瓦盆驢皮膠全吃光了。 幾日后奇跡就出現(xiàn)了,她食欲大增,氣血充沛,臉色紅潤,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計的妻子也分娩了,產后氣血大衰,身體十分虛弱?;镉嫼鋈幌肫鸢虺泽H皮膠那回事兒來,于是,便向阿銘阿橋夫妻借頭毛驢,伙計把毛驢牽回家宰了,將驢皮熬成膠塊給妻子吃。
果然不幾日,妻子便氣血回升,膚肌紅潤,大有起色了。 自此,驢皮膠大補,是產婦良藥,便在百姓們中間傳揚開了。
阿銘阿橋開始雇伙計收購驢皮熬膠出賣,生意十分興隆。有些莊戶,見熬驢皮膠有利可圖,也相繼熬膠出售。
可只有阿城當?shù)匕境龅哪z才有療效,其他地區(qū)制作的沒有滋補功能,引起糾紛。官司打到縣里,縣太爺帶著郎中來到阿城調查,經過實地探測,發(fā)現(xiàn)阿城鎮(zhèn)水井與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許多。
縣太爺十分驚喜,才知道驢膠補氣補血,除驢皮之外,還賴此得天獨厚的井水。于是下令:只準阿城鎮(zhèn)百姓熬膠,其他各地一律取締。
縣令還將驢皮膠進貢唐王李世民。李世民賞給年邁體弱大臣,吃后都夸此膠是上等補品。
李世民大喜,差大將尉遲恭巡視阿城鎮(zhèn)。 尉遲恭來到阿城,賞給阿銘阿橋金鍋銀鏟,并將驢皮膠更名為阿膠,召集匠人將阿城井修葺一新,并在井上蓋了一座石亭,亭里豎立了石碑。
至今,碑文“唐朝欽差大臣尉遲恭至。
岐黃
中醫(yī)第一個名字叫“岐黃”。這個名字來自《黃帝內經》?!饵S帝內經》是黃帝與岐伯討論醫(yī)學的書,于是后世的人們就稱《黃帝內經》中的醫(yī)學為岐黃之術。因為《黃帝內經》是中國早期醫(yī)學中的經典,所以“岐黃”就成了中醫(yī)的代名詞。
杏林
中醫(yī)第三個名字叫“杏林”。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隱居在江西廬山的名醫(yī)叫董奉,他為人看病從不收取錢財,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屋后種杏樹。因他醫(yī)術遠近聞名,附近百姓都來找他看病。沒幾年,他屋后就變成一望無際的杏林。從此,人們開始稱中醫(yī)為“杏林”。
懸壺
中醫(yī)第四個名字叫“懸壺”。我們都知道“懸壺濟世”這個成語,看看有什么關系?東漢時有一個叫費長房的人,是個管市場的官吏,常常看到一個老者用長桿挑壺行醫(yī)。每到散集的時候,老者就跳到壺里消失不見了。一次他隨老者同入壺中,發(fā)現(xiàn)壺里竟別有天地,于是拜其為師。數(shù)年后,他學成出山,從此懸壺行醫(yī)。
青囊
中醫(yī)第二個名字叫“青囊”。它因三國時期名醫(yī)華佗的醫(yī)學著作《青囊書》而得名。據(jù)傳,三國時魏王曹操患有頭風,召來當時的名醫(yī)華佗為他看病。華佗建議做開顱手術,曹操疑心華佗要謀害自己,就把他殺了。華佗臨死前把自己畢生所學著成《青囊書》,贈給獄吏。
橘井
此外,中醫(yī)還叫“橘井”。說的是西漢道士蘇耽的故事。蘇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訴母親將有瘟疫流行,用井中泉水泡橘葉可以治病。第二年過年疫病爆發(fā),他母親用這個辦法醫(yī)治了無數(shù)病人。后來人們就用“橘井泉香”來稱贊中醫(yī)。
這個是三國時候的一個典故。
原文:杏林三月景 藥圃無凡草桔井四時春 松窗有秘方杏林春意暖 獨活靈芝草桔井活人多 當歸何首烏典故是:據(jù)說,三國時期,吳國有個很有名氣的民間醫(yī)師叫董奉。此人具有高明的醫(yī)術、高尚的醫(yī)德,樂做善事,施恩從不圖回報。
他在廬山南麓定居后,守著大片山地不種田,為人治病,不收分文。病人及親屬過意不去,總要想辦法表達一下感激之情。
董醫(yī)師就提出,病治好了,讓患者在山地栽杏樹:病重治愈者,種五棵;輕病治好者,栽一棵。病愈者感激不盡,積極栽植。
如此多年,共栽下杏樹十萬多株,成了一片郁郁蔥蔥的大杏林。從此,山中的飛禽走獸都到杏林中游戲,成為當?shù)匾坏廓毺氐娘L景。
董奉不圖報酬的博大胸襟和慈善心腸,實在是那些見利忘義、見錢眼開者所不能理解的。杏林規(guī)模宏大,每年杏熟季節(jié),碩果累累。
為處理這些杏子,董奉就在杏林中建了一個糧倉,告訴人們,有想買杏子的,不必告訴我,可以以谷物換杏,只要把帶來的谷子倒入糧倉,自己取回與盛谷容器相當?shù)男幼蛹纯?。董醫(yī)師每年用杏子換來許多谷子。
他堅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谷子用來救濟周圍的貧苦百姓,接濟來廬山旅行而斷了盤纏的人。據(jù)說,每年經他救濟的人在兩萬以上。
看到這些神奇的事,人們就認定董奉是上天派來下凡的神仙,專門來救死扶傷、除危濟困的。從此,“杏林”一詞,也就流傳衍變?yōu)橹嗅t(yī)藥的代名詞了。
能否保證這種付出與收入相當?shù)姆椒ㄖ畬嵭?,關鍵在于人們的自覺性。當然,人的手指長短不一,人的素質良莠不齊,歷朝歷代總有那么一些投機取巧、見縫就鉆的人。
有人見杏林無監(jiān)督者,就只放入少量谷子,而取走更多杏子。這的確是出乎董醫(yī)師的意料之外的。
有道是人生善念,想行善事,可感萬物;人生歹意,欲行惡事,天理難容。忽然,杏林里的老虎們怒吼追趕,投機取巧者,十分害怕,急忙提著杏子順著路旁邊跑。
不料,跌倒在地,杏子撒了許多?;氐郊依镆涣啃幼?,竟然和送去的谷子一樣多。
看來,只文不武,僅靠口頭教育是不行的,還必須配合以強制的手段。要不然,人們怎么說“教育不是萬能的”呢?看守杏林,保持付谷與取杏數(shù)量相當,離開虎大王,委實不可。
俗話說,“杏瓜梨棗,誰見誰咬”。杏子成熟時,果實累累,黃中透出紫紅,甘甜中略微含酸,陣風送香,頓時令人口水滿腮。
有大膽者,耐不住嘴饞,又不想拿谷物換取,只想僥幸獲取,于是就潛進杏林中,偷摘強取??伤f沒料想,林中老虎隨后一氣追到家中,把其咬死。
家里人知道是因為偷杏的緣故,就把偷來杏子如數(shù)送還董奉,叩頭賠禮認錯。于是,董奉又施展醫(yī)術,使其復活。
董奉這種做法實在可取,既懲罰了偷盜者,又不把人置于死地,給其以悔改的余地,體現(xiàn)了治病救人的雙重意義。有人說,童醫(yī)師不該去救偷盜者,讓其自食惡果。
如果董醫(yī)師真是這樣的話,那么就失了他的慈善心腸和仁者的大度,也就不會成為世代傳頌的董醫(yī)師了。如果執(zhí)政者懷有董醫(yī)師救民濟世之公心,衛(wèi)道者有看守杏林的老虎之威嚴,那么,整個社會就必定會春意融融和諧相處了。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