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大兵壓境,韓王慌了手腳。正倉皇間,忽然傳來消息,說秦軍此次攻韓,只為得到韓非。韓王擦擦汗,好不容易鎮(zhèn)定下來,說:“我道是為了什么呢!為了一個人,興師動眾的,太無聊!傳我的命令,叫公子非趕緊給我收拾東西,立馬滾到秦國去!”
韓非以韓國求和使者的身份到了秦國,秦王大喜過望,把韓非扣留在秦國,每天與他談?wù)撝螄铰?。韓非對“法”“術(shù)”“勢”等觀念和方針的闡釋與秦王的想法一拍即合,使秦王感到相見恨晚,預(yù)備拜韓非做客卿。
這時候,最著急的莫過于李斯了。李斯一直覬覦相位,如今來了韓非,憑借韓非的才能,遲早要得到秦王的重用,那他李斯不就變成多余了么。
李斯就三天兩頭在秦王耳邊吹風(fēng),說韓非是韓國公子,不會為秦國所用——不像他李斯,雖然也是外國人,但畢竟不是公子呀。宗親血脈,打斷骨頭連著筋,秦國有朝一日要滅韓,韓非終究會有二心的。
秦王政架不住李斯的思想攻勢,糊里糊涂地下令把韓非下到大獄里去。這下可撞到了李斯的槍口上:李斯正好是負責(zé)刑獄的官員呢!在李斯的關(guān)照下,韓非的申訴狀遞不上去,秦王每天聽到的匯報都是韓非辱罵秦王、一心回國。終于有一天,嬴政喪失了耐心,默許了李斯的請示:處死韓非。
韓非瞧見李斯送來的毒酒,一霎時全明白了。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渺無希望了,微微笑了笑,端起毒酒一飲而盡。臨終前他對李斯說:“世事有道,命運無常;乍死乍生,一存一亡。請你好自為之吧,不要落得同我一般下場?!?/p>
韓非剛咽氣,秦王的使者匆匆趕到了。原來秦王政發(fā)覺李斯動機不純,也后悔下令處死韓非,派人前來阻攔。只晚了一小會兒,就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后果。
李斯表面上做出很惋惜很為難的樣子,內(nèi)心里發(fā)出一連串冷笑。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韓非對他的預(yù)言一語成讖:二十五年后,李斯被秦二世和趙高扣上謀反的罪名,腰斬于咸陽街市。
擴展資料
史書的記載:
《漢書》記載,韓王安的父親桓惠王在位時屢受秦國侵略,處于西北部邊境的上黨、陽城、負黍、城皋、滎陽先后被秦軍占領(lǐng)。為了防止秦國的進一步蠶食,桓惠王想出了一個轉(zhuǎn)移秦國注意力的計策。
公元前246年,他派水利專家鄭國去見剛剛親政的秦王嬴政,極力勸說秦國修筑鄭國渠。興修水利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秦國全力修渠,勢必?zé)o暇東顧,給韓國一個喘息的機會。
嬴政采納了鄭國的建議,在當年就開始鑿涇水修渠,但在施工中,他突然發(fā)現(xiàn)了這是韓王的“疲秦”之計,怒氣沖沖地要殺掉鄭國??诓排c水利技術(shù)同樣精湛的鄭國隨即辯解說:“我確實是韓國的間諜,但修成水渠對秦國也是大利之事。我勸大王興修水利不過延緩韓國壽命區(qū)區(qū)數(shù)年,為秦國的發(fā)展立的卻是萬世之功呀!”
嬴政認為有理,就讓鄭國繼續(xù)修渠,水工間諜案到此告一段落。但秦王在調(diào)查鄭國時,在他的住處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書,其中幾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自己。
這就是韓非所著的《孤憤》、《五蠹》、《說難》等。嬴政將這幾篇文章反復(fù)讀了多遍,被作者深邃的思想、嚴密的思維、犀利的語言和有力的論證折服。他感嘆道:“如果哪天得見此人,并與之交往,雖死而無憾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韓非
韓非目睹戰(zhàn)國后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wù)法制 養(yǎng)非所用 用非所養(yǎng)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 《五蠹》 《內(nèi)外儲》 《說林》 《說難》等著作,洋洋十萬余言。
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為秦王嬴政所賞識,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為其效力。韓非在秦國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在秦王面前誣陷韓非,終因他是韓國宗室,未得信任,將其投入監(jiān)獄,最后逼其服毒自殺。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出處: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釋文: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為六十四卦,寫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頓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寫成了《離騷》;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國語》傳世;孫子受了臏刑,就編著了兵法書;呂不韋被流放到蜀地,《呂覽》才流傳于世;韓非被囚于秦,有《說難》、《孤憤》傳世;《詩》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賢者抒發(fā)悲憤之情的作品。
韓非子初見秦第一存韓第二難言第三愛臣第四主道第五有度第六二柄第七揚權(quán)第八八奸第九十過第十孤憤第十一說難第十二…… /page/baabb7c7d7d3/孤憤第十一書名:韓非子 作者:韓非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智術(shù)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人臣循令而從事,案法而治官,非謂重人也。重人也者,無令而擅為,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為重人也。
智術(shù)之士,明察聽用,且燭重人之陰情;能法之士,勁直聽用,且矯重人之奸行。故智術(shù)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
是智法之士與當途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當途之人擅事要,則外內(nèi)為之用矣。
是以諸侯不因則事不應(yīng),故敵國為之訟;百官不因則業(yè)不進,故群臣為之用;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學(xué)士不因則養(yǎng)祿薄禮卑,故學(xué)士為之談也。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飾也。
重人不能忠主而進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燭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凡當途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愛也,又且習(xí)故。
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因其所自進也。官爵貴重,朋黨又眾,而一國為之訟。
則法術(shù)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愛之親、習(xí)故之澤也;又將以法術(shù)之言矯人主阿辟之心,是與人主相反也。處勢卑賤,無黨孤特。
夫以疏遠與近愛信爭,其數(shù)不勝也;以新旅與習(xí)故爭,其數(shù)不勝也;以反主意與同好爭,其數(shù)不勝也;以輕賤與貴重爭,其數(shù)不勝也;以一口與一國爭,其數(shù)不勝也。法術(shù)之士操五不勝之勢,以歲數(shù)而又不得見;當途之人乘五勝之資,而旦暮獨說于前:故法術(shù)之士奚道得進,而人主奚時得悟乎?故資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shù)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過誣者,以公法而誅之;其不可被以罪過者,以私劍而窮之。
是明法術(shù)而逆主上者,不戮于吏誅,必死于私劍矣。朋黨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
故其可以攻伐借者,以官爵貴之;其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權(quán)重之。是以弊主上而趨于私門者,不顯于官爵,必重于外權(quán)矣。
今人主不合參驗而行誅,不待見功而爵祿,故法術(shù)之士安能蒙死亡而進其說,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故主上愈卑,私門益尊。夫越雖國富兵強,中國之主皆知無益于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p>
今有國者雖地廣人眾,然而人主壅蔽,大臣專權(quán),是國為越也。智不類越,而不智不類其國,不察其類者也。
人主所以謂齊亡者,非地與城亡也,呂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謂晉亡者,亦非地與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專之也。今大臣執(zhí)柄獨斷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
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今襲跡于齊、晉,欲國安存,不可得也。
凡法術(shù)之難行也,不獨萬乘,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聽之,因與左右論其言,是與愚人論智也。
人主之左右不必賢也,人主于人有所賢而禮之,因與左右論其行,是與不肖論賢也。智者決策于愚人,賢士程行于不肖,則賢智之羞而人主之論悖矣。
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潔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辯進業(yè)。其修士不能以貨賂事人,恃其精潔,而更不能以枉法為治,則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聽請謁矣。
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貨賂不至,則精辯之功息,而毀誣之言起矣。治亂之功制于近習(xí),精潔之行決于毀譽,則修智之吏廢而人主之明塞矣。
不以功伐決智行,不以參伍審罪過,而聽左右近習(xí)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處官矣。萬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臣主之利相與異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
是以國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勢而臣得國,主更稱蕃臣,而相室剖符。
此人臣之所以譎主便私也。故當世之重臣,主變勢而得固寵者,十無二三。
是其故何也?人臣之罪大也。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當死亡也。
智士者遠見而畏于死亡,必不從重人矣;賢士者修廉而羞與奸臣欺其主,必不從重臣矣。是當途者之徒屬,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避奸者也。
大臣挾愚污之人上與之欺主,下與之收利,侵漁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使國家危削,主上勞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
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於下,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韓非被秦國囚禁,寫出了《說(shuì,稅)難》、《孤憤》等文章;《詩經(jīng)》的三百篇詩,大都是圣賢為抒發(fā)憂憤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
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來后開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創(chuàng)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國語》的寫作;孫子被砍斷雙腳,編撰出《兵法》著作;呂不韋貶官遷徙到蜀地,世上傳出了《呂氏春秋》;韓非被秦國囚禁,寫出了《說(shuì,稅)難》、《孤憤》等文章;《詩經(jīng)》的三百篇詩,大都是圣賢為抒發(fā)憂憤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蛄钊孀討彦X挈壺甕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shù)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揭示:
社會環(huán)境有時制約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例如:某地盛產(chǎn)煤,有商人欲投資,但附近有壞人團伙干擾,故商人下不了決心,最后只得作罷。
棗莊八中南校王慧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這樣一段千古流傳的名言:“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对姟啡倨?,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p>
《說難》、《孤憤》是韓非在被囚秦國時所做,似乎已是鐵板釘釘,毋庸置疑的事情了。但事實是,同樣的作者,在不同的文章里卻對這一事情有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記載。
翻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卻發(fā)現(xiàn)同是司馬遷,對韓非之事卻是這樣寫的:“非見韓之削弱,數(shù)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wù)修明其法制,……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嘶騻髌鋾燎?。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p>
韓非目睹戰(zhàn)國后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wù)法制,養(yǎng)非所用,用非所養(yǎng)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說難》等著作。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為秦王嬴政所賞識,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為其效力。
這樣截然不同的記載,究竟孰真孰假呢?我們還是梳理一下韓非的遭際吧!
韓非,是韓王安的兒子,他雖是戰(zhàn)國末期最頂尖的人才,法家最杰出的代表,思想及政見均遠超于在他之前的被秦孝公重用的商鞅,但“生于末世運偏消”,韓王的昏庸及韓國的積弱已使韓非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因而他退而著書,寫成洋洋十萬余言的文字,《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記載當屬真實可信。
《史記·韓世家》中記載:“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惫?34年,秦王發(fā)兵攻韓,指明要韓非到秦國來,公元前233年,“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p>
《史記·韓世家》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都明確記載,秦王是先讀韓非之書,慕韓非之名,繼之脅迫韓非到秦國來的,而且韓非在秦國的時間僅一年左右,而且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監(jiān)獄中度過的,由此可見,《說難》《孤憤》并不是韓非在囚秦時所作。
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司馬遷說這番話的目的是向好友任安表明自己忍辱茍活的目的是想效法先賢?!肮耪吒毁F而名摩滅,不可勝計,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对姟啡倨?,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弊髡吡信e的這些古圣先賢都是身居困境而志向遠大,都是因其有未完之心愿而忍辱負重,并且都是在險惡的處境中著書立說,司馬遷以這些圣賢自比、自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二是韓非因?qū)掖蜗蝽n王進諫而不被采納,反而遭疏遠,無奈之際,悲憤之余,滿懷一腔報國之志的韓非只好退而著書。此時的韓非已是心灰意冷,無論其身處韓國還是囚于秦國,對于韓非而言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有其著書的信念和理想在支撐著他,這一點,和“每念斯恥,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的司馬遷 “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何其相似??!
所以,司馬遷故意將韓非著書的時間說成是在囚秦之時,也就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內(nèi)了。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