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皬浝铡笔氰笪腗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
據(jù)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jīng)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
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彼拿纸邪⒁荻?,即“無能勝”。
據(jù)佛經(jīng)記載,彌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后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
據(jù)說釋迦曾預(yù)言,他離開此世間后,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后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jù)《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于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jīng)歷一如釋迦牟尼佛。
彌勒繼釋迦成佛后,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
西秦時就已出現(xiàn)了繪制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和《彌勒下生經(jīng)》創(chuàng)作。
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xiàn)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表示彌勒在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qū)別。
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xiàn)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 由于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chǎn)生。
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
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莊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
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制彌勒佛就是西藏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大約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xiàn)笑口彌勒佛的塑像。
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jù)《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
他經(jīng)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于市鎮(zhèn)鄉(xiāng)村,在江浙一帶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
能預(yù)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濕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為驗”。
與人言吉兇頗為“應(yīng)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
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于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v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jīng)義?!?/p>
(《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后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庇谑呛笕苏J為他是彌勒轉(zhuǎn)世,為他建塔供養(yǎng)。
宋崇寧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后,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并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后“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制。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頭現(xiàn)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游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
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詳見:c.gov.cn/datalib/2003/ReligionKnowledge/DL/DL-20031219161645/ 參考資料:c.gov.cn/datalib/2003/ReligionKnowledge/DL/DL-20031219161645/。
彌勒佛(即 彌勒菩薩,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jīng)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被唯識學(xué)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里,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xué)習(xí)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是佛印 不是彌勒
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jīng)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占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么???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么?就活像一攤牛糞。
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大約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xiàn)笑口彌勒佛的塑像。
其實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
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yīng)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yǎng)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xù)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
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應(yīng)化事跡不勝枚舉,在這里略舉一二,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
睹人青眼在,問路白云頭。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
翌日一早,大師復(fù)書一偈于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凈常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個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
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
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
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
何勞更用尋經(jīng)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
智者只明無學(xué)地。 非圣非凡復(fù)若乎。
不疆分別圣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凈。
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
莫愁諸處不聞聲。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
“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jù)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
窺基在《阿彌陀經(jīng)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
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jù)佛經(jīng)記載,彌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
后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jù)說釋迦曾預(yù)言,他離開此世間后,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后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
據(jù)《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于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jīng)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后,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xiàn)了繪制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
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和《彌勒下生經(jīng)》創(chuàng)作。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xiàn)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
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表示彌勒在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qū)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xiàn)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
由于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chǎn)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
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
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莊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制彌勒佛就是西藏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大約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xiàn)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據(jù)《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他經(jīng)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于市鎮(zhèn)鄉(xiāng)村,在江浙一帶行乞游化。
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能預(yù)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濕布鞋;亢旱,即曳木屐。
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兇頗為“應(yīng)驗”。
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于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jīng)義?!保ā端胃呱畟鳌肪矶唬┖罅贺懨鞫辏?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于是后人認為他是彌勒轉(zhuǎn)世,為他建塔供養(yǎng)。宋崇寧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
此后,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并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后“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制。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頭現(xiàn)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
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游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p>
詳見:c.gov.cn/datalib/2003/ReligionKnowledge/DL/DL-20031219161645/。
菩薩與佛:一般認為菩薩是大乘佛教興起以后產(chǎn)生的概念,指佛在成佛之前拒絕成佛來幫助眾生的那個階段。所以釋迦牟尼悟道之后成佛以前有段時間其實是菩薩。早期佛教認為三世各有一佛,過去世的燃燈佛,現(xiàn)在世的釋迦佛,將來世的彌勒佛。而彌勒佛(maitreya)在成佛以前也是菩薩,據(jù)佛經(jīng)說住在兜率天(Tusita)。他的故事特別見于>和>。彌勒菩薩在古籍中經(jīng)常以慈氏菩薩一名出現(xiàn)。比如常見于>等書。大乘佛教,一般認為就是修菩薩道。因為有自度并度人的教義,所以被稱為大乘。當然各個學(xué)者對大乘的解釋是很不同的,有人認為大乘是大道,即菩薩道,也是佛道,不是聲聞道。大乘佛教發(fā)展出了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但也有人認為大乘其實是大智慧,是超越小乘的智慧??傊兴_是大乘佛教中比較典型的概念。菩薩給眾生說法,就是在幫助眾生悟道。菩薩的主題在大乘經(jīng)典中出現(xiàn)極多。除了彌勒菩薩之外,還有最著名的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彌勒佛是佛教里的著名人物。據(jù)佛經(jīng)上講,釋迦在世是,彌勒在旁聽法,是釋迦的繼承人和未來的佛。 彌勒,為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意譯慈氏,為姓,一說名阿夷多。彌勒菩薩為佛弟子,先佛滅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宮,在那里講經(jīng)說法,由于釋迦牟尼佛預(yù)記他在兜率天壽命終盡時將下生人間,繼之為佛,因此他又被稱為一生補處菩薩,即下一輩子即可替補成佛的菩薩。由于他將來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稱為彌勒佛。 彌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經(jīng)》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在《阿含經(jīng)》中,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來佛,彌勒佛出世時,土地平整,七寶充滿,花香濃郁,果味甘美,國土豐樂,人民善良,人的壽命達到八萬四千歲,女子五百歲才出嫁。彌勒佛父名修梵摩,為大臣,母名梵摩越,為公主,可見其出身高貴。彌勒下生之后,在龍華樹下坐禪成道,又設(shè)三會度脫眾生,初會度九十六億人,第二會度九十四億人,第三會度九十二億人。 但是,中國佛教寺院里一團和氣的彌勒佛,卻另有來歷。 傳說唐末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有一個布袋和尚,常背以布袋入市,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型似瘋顛。他自稱為彌勒化身,以后人們就以他為形象塑成彌勒佛像,就是我們經(jīng)常見到的大肚彌勒了。在佛門中他是個樂天派。據(jù)說,摸一下他的大肚皮,就能消災(zāi)除病,保佑平安。 農(nóng)歷元月一日是當來下生彌勒菩薩的圣誕,彌勒菩薩當初與釋迦牟尼佛一起修行,由于彼此發(fā)心不同,因此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而彌勒菩薩現(xiàn)仍在兜率內(nèi)院修菩薩道。 彌勒菩薩是娑婆世界未來佛,曾蒙釋迦牟尼佛親為授記:當其壽四千盡時(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將下生娑婆世界,于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稱為「龍華三會」。 龍華三會時,于昔時釋迦牟尼佛教法下未曾得道者,將以上、中、下三根之別,悉皆得道。根據(jù)《菩薩處胎經(jīng)》,龍華三會所度之眾分別為: 初會:戒眾九十六億,凡有出家僧眾能持戒者,當先度之。 二會:度眾九十四億,雖未出家,但已皈依三寶,且能依戒奉持,恭敬供養(yǎng)者,皆當?shù)枚取?三會:度眾九十二億,雖未持戒,而能敬香禮佛,乃至一念稱名,少分供養(yǎng),生正信者,亦皆度之。 自古彌勒菩薩與阿彌陀佛信仰同為佛教徒所重,彌勒菩薩的兜率凈土稀有殊勝如下: 一、兜率凈土距離娑婆世界很近,同樣在欲界,修行比較容易,只要皈依三寶,清凈持戒,如法布施,再加上發(fā)愿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就能往生兜率凈土,不必像極樂凈土,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的程度,始得往生。 二、往生彌勒凈土,不一定要發(fā)菩提心、出離心,發(fā)增上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隨愿往生,三根普被。 三、往生兜率凈土者,可以面見彌勒菩薩,聽他說法而得不退轉(zhuǎn),見佛聞法的速度比極樂凈土快速。 因此,求生兜率凈土,并不是去享受兜率天的欲樂,而是去親近彌勒菩薩,等到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時,參與龍華三會說法的盛會,見佛聞法,斷除煩惱,解脫生死,這才不辜負彌勒菩薩在欲界天建立凈土的悲愿
希望采納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