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收列國群王服的相關(guān)典故:宋代大將曹彬平南唐、西蜀、南漢、北漢讓群王佩服不已。具體情節(jié)如下:
攻破南唐
開寶七年(974年),朝廷準備討伐南唐。九月,曹彬奉詔與李漢瓊、田欽祚先行到荊南征發(fā)戰(zhàn)艦,潘美率領(lǐng)步兵接著出發(fā)。十月,詔令任命曹彬為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zhàn)艦都部署,分兵從荊南順流而東,攻破峽口寨,接著攻克池州,連續(xù)攻克當(dāng)涂、蕪湖二縣,駐扎在采石磯。十一月,造浮橋,橫跨大江以渡過部隊。十二月大破南唐軍于白鷺洲。
開寶八年(975年)正月,又在新林港大破南唐軍隊,二月,軍隊進駐秦淮,南唐水陸軍隊十多萬人在城下列陣,宋軍大敗南唐軍,斬殺、俘獲一萬多敵人。浮橋造成后,南唐出兵抵抗,宋軍在白鷺洲大敗南唐。從三月到八月,連連擊敗敵軍,又攻克潤州。金陵城被圍,到此時一共有三個時辰,居民砍柴的路被斷絕,南唐軍屢次被打敗,南唐國主李煜非常危急,派遣其大臣徐鉉送表到朝廷,乞求緩師停戰(zhàn),宋太祖不予同意。在此之前,大軍排列成三寨,潘美鎮(zhèn)守偏北方,把戰(zhàn)爭形勢繪成圖送給宋太祖。宋太祖指著北寨對使者說:"南唐必定夜晚出兵來進攻,你趕快回去,命令曹彬迅速挖溝來鞏固陣地,不要中了敵人的詭計。"深溝挖成后,南唐兵果然夜里來突襲,潘美率領(lǐng)所屬部隊依靠新溝抵抗,南唐大敗。上奏戰(zhàn)報到朝廷時焚香禁殺,宋太祖笑著說:"果然如此。"
長期的圍城中,曹彬常常緩攻,希望李煜能歸降。十一月,曹彬又派人曉諭他:"事勢已經(jīng)如此,只可惜一城的百姓,如果你能歸降,真是上策啊。"城即將攻克時,曹彬忽然稱疾不處理事務(wù),諸將都來探病。曹彬說:"我的病不是藥石能治好的,只要諸公誠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就會自動痊愈。"諸將答應(yīng)下來,一起焚香立誓。第二天,病情稍微好轉(zhuǎn)。再過一天,金陵城被攻陷。李煜與他的大臣們一百多人到軍營請罪,曹彬安慰他,用貴賓禮接待他,請李煜入宮換裝,曹彬只派幾個騎兵等在宮門外。部下暗地對曹彬說:"李煜入宮如有不測,怎么辦?"曹彬笑著說:"李煜向來懦弱不能果斷,既然已經(jīng)投降,一定不會自殺。"李煜的君臣,最終賴以保全,從出師到凱旋,士卒們都畏服他,不敢輕舉妄動。入宮朝見時,名帖上自稱"奉令到江南辦事回來",他的謙恭不夸耀就像這樣。
當(dāng)初,曹彬統(tǒng)領(lǐng)軍隊,宋太祖對他說:"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為使相。"副帥潘美預(yù)先向他祝賀。曹彬說:"不是這樣,這次行動,仰仗天威,遵照朝廷謀略,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勞呢?何況使相是極品嗎?"潘美說:"怎么說呢?"曹彬說:"太原沒有平定啊。"回朝后,獻俘虜。宋太祖對他說:"本來要授任你為使相,但是劉繼元沒有攻滅,暫且稍微等待一些時候。"聽見這句話后,潘美偷看著曹彬微笑。宋太祖發(fā)覺后,于是責(zé)問他為什么發(fā)笑,潘美不敢隱瞞,于是按實情回答。宋太祖也大笑起來,于是賜給曹彬錢二十萬。曹彬退朝后說:"人生何必作使相,好官也不過多得些錢罷了。"不久,任命他為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jié)度使。
平滅后蜀
乾德二年(964年)冬,攻伐后蜀,詔令任命劉光毅為歸州行營前軍副部署,曹彬為都監(jiān)。峽中郡縣都被攻下,諸將都想屠城來逞其殺欲,只有曹彬下令收斂部下,所到各地都感悅聽命。宋太祖聽說,下詔褒獎他。平定兩川后,王全斌等人晝夜宴飲,不體恤軍士,部下漁奪百姓不停,蜀人深感痛苦。曹彬多次請求班師,王全斌等人不聽從。不久全師雄等人作亂,聚集軍隊十萬人,曹彬又與劉光毅在新繁大敗敵軍,最終平定蜀亂。當(dāng)時諸將多取子女玉帛,曹彬行裝中只有圖書、衣服而已?;爻螅翁娑贾肋@些情況,把王全斌等人交給官吏治罪。認為曹彬清介廉謹,授任為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jié)度使。曹彬入宮朝見宋太祖,謝絕說:"征西將士都被治罪,我單獨受到賞賜,恐怕不能以示勸勉。"宋太祖說:"你立有大功,又不自我夸耀功勞,即使有點小錯,王仁贍等哪里值得提呢?執(zhí)行勸勉大臣效忠國家的常典,不必辭讓。"
征伐北漢
曹彬乾德六年(968年),朝廷派遣李繼勛、黨進率領(lǐng)軍隊征伐北漢,任命曹彬為前軍都監(jiān),在洞渦河大戰(zhàn)敵軍,斬敵二千多人,俘獲敵兵很多。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準備親征北漢,又任命他為前軍都監(jiān),率領(lǐng)軍隊先出發(fā),駐扎在團柏谷,戰(zhàn)降賊將陳廷山。又在城南與敵人作戰(zhàn),逼近濠橋,奪得戰(zhàn)馬一千多匹。宋太祖到來時,曹彬已在四面分設(shè)營寨,而自己主管北面。開寶六年(973年),進升檢校太傅。
人們常把“四收列國群王服”作為上聯(lián),對應(yīng)的下聯(lián)是:三筑高城眾敵降。這里的“三筑高城”指的是唐代張仁愿筑三受降城,以威鎮(zhèn)北敵。
“四收列國群王服,三筑高城眾敵降?!背鲎岳顫O的《笠翁對韻》。
華歆與鄭泰等同僚人從小路步行出武關(guān)(今陜西商南縣),在路上遇到一個老人獨行,
想要和他們一起避難,所有人都同情老人并同意讓他隨行,只有華歆說:“不可以,現(xiàn)在處在危險之中,無論禍?;己Γ家v究一個‘義’字,現(xiàn)在無故接受一個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現(xiàn)在接受了他,將來如果發(fā)生什么事情,能中途拋棄他嗎?”但大家都不忍心拒絕老人,于是就帶他同行,走到半路上,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眾人都想拋棄他不管,只有華歆說:“既然當(dāng)初接受了他,現(xiàn)在拋棄他不管是不仁義的?!庇谑?,大家共同救出老人。對這件事,大家都稱贊華歆的仁德。 華表,字偉容,華歆長子。
華博,華歆次子。
華周,華歆幼子。 華廙,字長駿,華表長子。
華岑,華表次子。
華嶠,字叔駿,華表三子。
華鑒,華表四子。
華澹,字玄駿,華表五子。
華簡,華表六子。 華混,字敬倫,華廙長子。
華薈,字敬叔,華廙次子。
華恒,字敬則,華廙幼子。
華頤,華嶠長子。
華徹,華嶠次子。
華暢,華嶠幼子。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華歆被描寫成一個趨炎附勢、助紂為虐的政客。
起初華歆為豫章太守,在孫策崛起江東之際降于孫策麾下,但一直到孫權(quán)時皆未獲得明顯的重用。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quán)采用顧雍之策,企圖制造劉備與曹操之間的矛盾以坐享漁翁之利,于是派遣“曹操敬慕者”的華歆為使,北上晉見丞相曹操。使命完成后,華歆隨即被曹操任命為大理寺卿,留在朝廷,自此變成曹操的幕臣。
由于曹操擅權(quán)凌上,漢獻帝與妻子伏皇后欲藉岳父伏完之力誅殺曹操,但事跡敗露,華歆率兵入宮搜捕伏皇后,在墻壁夾層中找到伏皇后,并親自動手揪后頭髻拖出,拏見曹操并處死(事實上入宮搜伏皇后并揪其發(fā)一事,三國志武帝記中,裴注有引注曹瞞傳提到此事,此一記載在維基文庫中的三國志中也能見到)。數(shù)年后,曹操病逝鄴郡,群臣還在議論世子曹丕如何繼任之時,華歆便自許昌趕來,并拿出漢獻帝的詔命,確立曹丕繼任的法統(tǒng)正當(dāng)性。華歆之所以能如此神速,原來是因為華歆早料到會有此事,所以自行草詔,并威逼漢獻帝追認。華歆也由于此功,成為新王曹丕的親信,繼續(xù)留在權(quán)力核心。又當(dāng)曹丕欲篡漢自立的時候,華歆深諳曹丕恐懼顧慮世間的罵名,于是擔(dān)綱扮演逼宮的黑臉主角,強逼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成為曹魏開國的大功臣。
在京劇《白逼宮》中,漢獻帝劉協(xié)幽居深宮,皇位不保,乃與伏后商議,草就血詔,囑其父密圖漢賊,曹操獲悉,帶劍入宮,杖斃伏后,毒殺其子。這出戲川劇的名稱叫《血帶詔》,而湘劇的名稱直接就叫《華歆逼宮》。劇中曹操派華歆“勒兵入宮”,華歆“壞戶發(fā)壁,牽后出”,他進宮收捕伏后并將她毒死,還把她所生的兩個小皇子殺死,皇后兄弟及親族死者甚多。
作為戲劇人物的華歆還出現(xiàn)在京劇《受禪臺》(又名《獻帝讓位》)中,劇中的漢獻帝劉協(xié),掛白須,著素衣、手捧玉璽,滿懷喪國之痛,唱腔凄慘;太尉華歆,金冠玉帶,翎羽高挑,按劍逼帝,揮來使去。 年份作品飾演者1994 三國演義宋戈
秦寶林 1994新洛神(歌仔戲)闞水源1999一代梟雄曹操張振寰2002洛神蕭亮2004武圣關(guān)公史佳定2010三國張喜前2013新洛神李槐龍
【簡介】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
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p>
韋莊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贈姬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寫了那位彈琵琶的女子色藝驚人:“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p>
這“血色羅裙”即是石榴裙。 石榴裙流傳的時間很久遠,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詩中寫道:“梅花香滿石榴裙”。
雖寫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當(dāng)時現(xiàn)實生活中,此種款式的裙子仍為年輕女子所珍愛。 由于石榴裙經(jīng)久不衰,于是俗語中說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鮮活地用著。
唐代的婦女,對裙子特別鐘情。除石榴裙外,還有許多別致的款式。
初時,裙子窄而瘦長,穿者將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齊到胸乳,故唐詩中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句子。到盛唐時,裙子的制作精美華麗,有的價格昂貴,主要式樣有間裙、百鳥裙、花籠裙等。
間裙,即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的材料互相間隔和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每一間隔叫作一“破”,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之分,顏色有紅綠、紅黃、黃白諸種。百鳥裙,用多種飛禽的羽毛捻成線織成的裙子,因做工考究, 故立體感強,“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目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穿上它“百鳥之狀皆見”(《新唐書》)。
花籠裙,是用輕軟細薄而又半透明的“單絲羅”織繡而成,上面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繡出花鳥等圖案。百鳥裙和花籠裙,都是穿在一般裙子外的套裙。
此外,還有百疊裙、畫裙(在裙子上直接作畫)等。 直到今天,裙子仍是女性常用的服飾,只是品類更加繁多、款式更為新奇了。
【關(guān)于石榴】 石榴(punica grantum L.)在百果之中,不算是最香最甜的,但造型別致、口味獨特逗人喜愛。 石榴是百子同包,金房玉隔,果皮一旦綻開,里面通常分為六個子室,每一子室都藏有許多種子,所以在吃時就會生出聯(lián)想,想到子孫后代繁衍興旺,想到自己的事業(yè)后繼有人,石榴自古稱為吉祥之果。
【關(guān)于石榴裙的傳說】 在我國,有關(guān)石榴裙的傳說,比石榴果還要豐富生動,紅得似火的石榴花,易于想到男子對異性的熱烈追求和向往。 南北朝詩人何思徵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詩中就寫過兩句:“風(fēng)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比心中美女。
元代的劉鉉《烏夜啼》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垂楊影里殘,甚 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fēng),暮雨急,曉霞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到了明代,石榴裙的說話就固定下來,如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石榴花發(fā)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
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 石榴籽象征子孫興旺,石榴花喻示女性之美,所以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理所當(dāng)然。
紅裙。梁元帝《烏棲曲》:“芙蓉這帶石榴裙?!?/p>
石榴裙在唐時,是一種流行服飾,尤其中青年婦女,特別喜歡穿著。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
唐詩中亦有許多描寫,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杜審言詩:“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五詩:“紅裙妒殺石榴花”武則天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等。石榴裙一直流傳至明清,仍然受到婦女歡迎。
《紅樓夢》里亦有大段描寫,可相印證。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來歷】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對風(fēng)流女性崇拜傾倒的俗語。
這句俗語的產(chǎn)生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guān)。 傳說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
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每當(dāng)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fēng)流天子即設(shè)酒宴于“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 楊貴妃飲酒后,雙腮緋紅,唐明皇愛欣賞寵妃的嫵媚醉態(tài),常將貴妃被酒染之粉頸紅云與石榴花相比,誰紅得艷麗?因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大臣們不敢指責(zé)皇上,則遷怒于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
楊玉環(huán)無奈,依然愛賞榴花,愛吃石榴,特別愛穿繡滿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設(shè)宴召群臣共飲,并邀楊玉環(huán)獻舞助興。
可貴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邊,向皇上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cè)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愿為他們獻舞?!碧泼骰事勚?,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眾臣無奈,凡見到楊玉環(huán)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使禮。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語。
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現(xiàn)陜西耀縣)人,是當(dāng)時著名醫(yī)藥學(xué)家和道士,被譽為“藥王”,也被許多華人奉之為醫(yī)神。民間關(guān)于他的傳說有很多,下面將幾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開棺救婦——有一天孫思邈外出行醫(yī),看見一行出殯的隊伍迎面走來。他停在路邊觀看,忽然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且慢!且慢!”送殯的人以為他是瘋子,要趕走他。他說:“人還沒有死,你們怎么忍心埋了呢?”眾人說:“人早死了,你不要再胡說?!睂O思邈說:“人要死了,血會凝固的。你們看棺材底下正在滴鮮血,怎么說人死了呢?”眾人一看,果然有細細一道血絲向外流,就打開棺材請他看。只見一個婦人面黃如紙,小腹很高,褲襠正向外滲著鮮血。這女子的丈夫哭著說:“我妻子婚后十年沒有生育。這次懷孕一年多了,昨天才覺胎動,又難產(chǎn)死了。”孫思邈試了病人的鼻息和脈象,取出三根銀針,一根刺人中,一根刺中脘,一根刺中極。三針扎下去,孕婦很快蘇醒過來。眾人把孫思邈當(dāng)成了神仙,一齊跪下磕頭。孫思邈讓他們起來,又送給病人的丈夫一劑藥、一幅圖,囑咐他:“趕快把病人抬回去,喝下這副藥,再接圖接生,保證母子平安?!苯Y(jié)果,病人回去順利地生下了一個大胖娃娃。
巧識腳氣病——相傳,唐時長安城內(nèi)有幾個富翁身患一種奇怪的疾病,只見腳脛日趨浮腫,渾身肌肉酸痛麻木,身倦乏力,眾醫(yī)診治均束手無策。于是請孫思邈診治,經(jīng)藥石下肚,仍不見轉(zhuǎn)機,孫思邈由于難揭其謎,終日甚感不安。
有一天,嚴太守也患此病請孫思邈治療,為了查明病因,他住進嚴府中仔細觀察了十幾天,只見嚴太守的貼身家僮也同樣精神萎靡不振,下肢照樣浮腫,只是比嚴太守稍輕些。孫思邈仍百思不得其解,他又到廚房內(nèi)調(diào)查,廚師說嚴太守不喜歡大魚大肉,但他對糧食精制特別講究,派人將米面反復(fù)加工精碾細磨后才作為主糧食品。
隨后孫思邈又去拜訪了其它幾位同樣癥狀的富翁,發(fā)現(xiàn)都有同樣習(xí)慣喜食精糧,此時孫已領(lǐng)悟出其中的玄妙了。孫思邈立即建議嚴太守將每日主食全改成粗糧糙米,并且將一些細谷糠、麥麩皮煎水服用,半月之后這種疑難病竟神奇的康復(fù)了,病人精神好轉(zhuǎn),浮腫全消退了。消息一傳出,長安城內(nèi)外市民一片震驚,贊揚孫思邈真是天下神醫(yī)!
“抓藥”——孫思邈經(jīng)常外出行醫(yī)采藥,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藥材,他就不畏艱難困苦地去采藥,或進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懸崖絕壁,或穿越河川峽谷。因為采的藥材很多,它們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雜放在一起。為了便于分類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個圍身,在圍身上縫制了許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種藥材,就裝到一個小口袋里,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一次,孫思邈行醫(yī)采藥來到一個村莊。忽然間一陣狗叫,只見有一婦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斷發(fā)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聲。原來這位婦女的小腿被狗咬傷了,鮮血直流。他急忙從圍身口袋里拿出一種藥來,給這位婦女敷上,不大一會,這位婦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減輕了許多。她的丈夫趕來,見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謝藥王的救治之恩。
藥王就是這樣采藥走到哪里,行醫(yī)治病到哪里。他給病人診治后,就從口袋里拿出藥來,因為藥物配伍不需要很多,總是從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來,所以人們就把它叫"抓藥"。
后來,人們開藥店,為了使眾多藥物不易混雜,更便于分類取藥,店主也仿照藥王的辦法,將藥柜內(nèi)做成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小抽屜,小抽屜里再隔成三個或四個方格,來貯藏放置各種藥材。小抽屜的外邊寫上中藥名稱,以便記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藥店買藥時,有的地方仍叫"抓藥"。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