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病入膏肓”源于《左傳》中的一段曲故。晉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國求醫(yī),秦國派一位名叫醫(yī)緩的醫(yī)生前去替他診療。醫(yī)緩尚未抵達時,景公做了個夢。夢中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兒,一個說:“那人是名醫(yī),會傷害我們,往哪里逃呢?”另一個說:“我們在膈之上,心之下,‘膏肓’之處,艾灸、針刺和藥力都難抵達,他怎能奈何我們呢?”醫(yī)緩到來后,經(jīng)過診斷,頗為難地對景公說:“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藥物也無濟于事,無法治了?!焙髞砭肮徊恢味劳觥S谑呛笕顺S谩安∪敫嚯痢眮碇复≈仉y治。
然而,人體背部的膏肓穴,卻可對“病入膏肓”起到預防和治療的作用?!盎蜥槃冢毾蚋嚯良鞍賱凇?,是一句膾炙人口的針灸歌賦。百勞是督脈大椎穴的別名,在背部正中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膏肓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間旁開三寸(約四橫指)處,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是主治各種虛勞及慢疾患的要穴。當久病不愈,身體呈現(xiàn)羸弱消瘦狀態(tài)時,最適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陽固衛(wèi)、濟陰安營、調(diào)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強壯。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fā)狂、健忘、胎前產(chǎn)后等,百病無所不療”。由此可見,膏肓穴在虛勞證的治療上,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中醫(yī)理論認為,人體背部有主一身陽氣的督脈和貫穿全身的足太陽膀胱經(jīng)?!氨骋顺E保瑲v代醫(yī)家在背部施行的擦背、捶背、刮痧、擔脊、拔火罐等多種保健養(yǎng)生方法,都有一定的功效。背部除膏肓穴外,還有大椎、身柱、風門、肺俞等重要穴位。每次選用其中的2~3個施行保健灸(用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隔天一次,堅持進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兒吐乳等多種病癥,對維護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進健康長壽,均十分有益。 到了春秋時期,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都發(fā)生了重要的變革。政治上最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是諸侯爭霸。那時,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有100多個,為爭奪霸主地位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爭。經(jīng)過300多年的兼并戰(zhàn),諸侯國的數(shù)量大為減少,強國更強了,弱國更弱了。社會經(jīng)濟也破舊立新,生產(chǎn)力得到發(fā)展,貴族獨占土地的制度逐漸打破,普通百姓得到了私有土地??茖W技術也有明顯的進步,人們使用鐵制的農(nóng)具開荒種地興修水利;在《春秋》里,有了世界上最早對“日食”和“哈雷慧星”的記載。在思想界也發(fā)生了變革,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出現(xiàn)了,一位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一位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醫(yī)學也有了重要的發(fā)展。這便是醫(yī)學開始逐漸擺脫巫術的束縛,一步步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專職醫(yī)生出現(xiàn)在民間,負責宮廷醫(yī)療的高水平的醫(yī)生也不乏其人。醫(yī)緩就是當時最為著名的專職醫(yī)生之一。
《魯府禁方》卷二“鼓脹”門錄“附經(jīng)驗治法”,記載龔氏為魯王妃張氏治愈鼓脹之恙經(jīng)過:張氏之疾,以藩醫(yī)醫(yī)治,弗愈,遍訪海內(nèi)名醫(yī),竟無寸效,公聞君名,特遣官赍詔詣大梁以聘,得龔子醫(yī)治,輒愈之。魯王喜稱廷賢為“天下醫(yī)之魁手”,并嘉之以銜,獎之以匾,題曰“醫(yī)林狀元”。
在明朝的時候,蘄州李家垸一帶有兩個人學醫(yī),一個是李時珍,一個是李二癩子,按輩份李時珍是李二癩子的叔伯哥哥。
李時珍一心想學點真本事,吃飯睡覺也不離書,終于成了遠近有名的醫(yī)生。李二癩子家中富足,學醫(yī)學得不好他也不在乎,學了幾年醫(yī),弄得文不會開藥方,武不會閹豬狗,到處嫖賭逍遙,無惡不作。
當?shù)氐陌傩斩荚敢獾嚼顣r珍那里求醫(yī),沒有人找李二癩子看病。李二癩子混不下去,就憑著他的兩片嘴皮子,在縣老爺那里弄到了一個當衙役的差事。
李二癩子當了衙役以后,縣老爺說東他不言西,縣老爺走南他不跟北,縣老爺口渴他端茶,縣老爺洗腳他倒水;對待窮苦百姓,卻眼睛瞪得比銅鑼還大,看見哪家東西好,哪家女子美貌,想盡辦法也要搞到手??h里百姓背地里都直罵他頭上長瘡,腳底流膿——壞透了。
這李二癩子樣樣如意,就是一宗事不稱心:“當衙役總還是聽老爺使喚,公事跑斷腿,油水不沾嘴。要是沒有李時珍,周圍七鄉(xiāng)八縣的人有個三災兩病不找我李二癩子又找哪個?”越想越恨李時珍得要死。
說也湊巧,這縣老爺有個毛病,從娘肚子里帶來一條瘸腿。他以一縣之尊請了好多高明的郎中為他診治。
他立了個規(guī)矩:診好了他這個腿,就賞給百兩白銀;要是看了他又丑又短又殘的腿又診不好,就要殺頭。李二癩子一寶押定,認誰李時珍治不好縣老爺?shù)耐?,就想借縣老爺?shù)氖郑瑢⒗顣r珍置于死地。
這一天,李二癩子點頭哈腰地對縣老爺說:“李時珍包醫(yī)百病,遠近有名。你老人家的那只腿,要是叫李時珍來,一定診得好?!?/p>
縣老爺一聽,趕忙對李二癩子說:“嗯,那你快去把李時珍給我找來。”李二癩子拿起一根繩子,就跑去找李時珍。
再說李時珍,他治病診一個好一個,天天上門看病的人都擠破了屋。這一天,李時珍剛剛在搶救一個尋短見的女子。
原來這女子生得美貌,李二癩子趁她丈夫到遠出做生意去了,就闖到屋里去污辱了她。這女子又氣又羞要上吊尋死,幸虧隔壁的人看見得早,連忙解下來抬到李時珍這里給救治。
李時珍氣得連罵幾聲“畜牲!”。正在這時,李二癩子象瘋狗一樣跑來了,粗聲大氣地說:“李時珍,老爺叫我來拿你,快跟我走!”話沒說完,繩子就套在李時珍身上了,拖著就往縣衙跑。
到了縣衙,縣老爺問:“李時珍,本官這只腿你診得好不?”李時珍說:“老爺,沒有診不好的病。只要看看你的腿,才曉得怎么診。”
縣老爺說:“我這腿不是好看的。一看就要診,診好了賞百兩白銀,要是看了又診不好,就莫想活著出我縣衙的門?!?/p>
李時珍說:“那好,診你這個腿我包了。”縣老爺把被腳往上一卷,李時珍一看就皺起了眉頭:整個腿瘦得象根枯竹棍,短了一大截。
站在一邊的李二癩子趕忙說:“老爺老爺,李時珍皺眉頭,想必是診不好你老人家的腿,快把他殺了!”縣老爺朝李時珍一望,果真在皺眉頭,便叫了一聲:“來人!”李二癩子要的就是句話,走上前就要把李時珍拖出去殺頭。李時珍不慌不忙地說:“老爺,你的腿我能診好,只是要換上一個人的好腿?!?/p>
縣老爺說:“我是一縣的父母官,要哪個人的腿由你選,我馬上把他傳來?!薄袄蠣敚@個人只有跟你合得心,共得血,身子好,跑得快才行。
我看李二癩子挺合適,他一天到黑侍奉你,真心待你,是合得心、共得血;剛才他拉我來,他走我跑都跑不贏,腳還拖去了皮,可見他身子好,跑得快?!边@李二癩子一聽,嚇得往地上一趴,“咚!咚!咚!”地把頭磕得震天響,像死了老子、娘一樣嚎哭著說:“老爺,我的腿砍不得呀!砍了我的腿,就不能跟你當差、跑路了呀,也不能跟你倒洗腳水呀……”李時珍冷笑了一下,說:“老爺,李二癩子的腿不砍,你的腿就診不好了。
砍不砍,老爺快點打定主意吧?!边@時,縣老爺再也顧不得李二癩子了,喊了一聲:“來人,把李二癩子的腿砍下來!”李時珍把李二癩子的腿接到縣老爺?shù)耐壬?,不到三天,縣老爺?shù)膬芍煌染湍芟麓沧呗妨恕?/p>
縣老爺一高興,就叫人封了百兩銀子送李時珍回去。李二癩子一聽,一只腿跳到跟前,“撲通”一聲跪在縣老爺?shù)拿媲翱蓿骸袄蠣敚钗掖盍四銕啄?,你還是留留李大哥跟我也接上一條腿吧。”
轉(zhuǎn)身又向李時珍求情:“李大哥,你不看僧面看佛面,我倆是同學,你還是我的叔伯哥哥,也跟我接上一條腿吧?!闭f也湊巧,縣老爺?shù)哪侵淮簏S狗剛好從衙門跟前走過,有細黃牛那樣高,長得又壯。
李時珍一看,就叫人把這條狗的后腿砍下來,接在李二癩子的腿上。李二癩子換上了一只狗腿,過了三天也能下床了。
李二癩子一跳,蹦得老高;一跑,比狗還快。從此以后,老百姓就叫他“狗腿子”。
李二癩子的腿也好了,李時珍正要回去,縣老爺一把拉住他說:“李時珍,我家的那只狗,這幾天光用三只腳一蹦一跳的,對著我的大堂‘汪汪’地叫,你也跟它接上一條腿吧?!崩顣r珍一想,滿口答應,就用糯米和黃泥巴跟狗接上了一條腿。
這狗也曉得是用黃泥巴捏的,撒尿時,怕尿淋壞了泥巴腿,總要把腿翹起來。
古代,廣大民眾患病救治主要依賴于民間醫(yī)師——走方郎中。郎中們不避寒暑,終年奔波行走于山野村莊之間。每到一處,就搖晃手中的銅環(huán)鈴鐺,表示郎中到了召喚應診之意。郎中手中的銅環(huán)鈴鐺名叫“虎撐”或“虎銜”,要探究起來歷,還得從醫(yī)仙董奉“虎口取骾”說起。
傳說,一日,董奉煉丹之后返回廬山龍門溝杏林草堂,行至途中見一老虎臥于路旁草叢?;⒁姸畋悴粩噙凳咨胍?,并抬前爪指口,似是乞憐求救。董奉便喚虎張開嘴讓其望診,見一銳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嚨。董奉輕撫虎首,囑虎明早在原地候他來醫(yī)治,虎頷首離去。
翌日,董奉與虎均按時赴約,為防老虎因痛獸性發(fā)作而咬傷自己,董奉將連夜趕制的銅環(huán)放進虎口撐住老虎的上下顎,順利取出銳骨,并抹上去腐生肌的藥膏。被救的老虎搖動尾巴點頭致謝,隨后轉(zhuǎn)身而去。
數(shù)日后,虎痊愈,為報董奉救治之恩,虎尋至杏林草堂,為董奉值守杏林。
此事傳開,行走江湖的郎中們紛紛效仿,銅環(huán)便成了外出時必備之物,后人逐漸將銅環(huán)改成手搖的響器。一來可以作為行醫(yī)標志,二來是因為醫(yī)仙董奉與老虎的淵源,郎中們便把它作為保護自己外出行醫(yī)的護身符了。搖鈴喚診美稱為“虎撐聆醫(yī)”,同時也成為古代醫(yī)家派別稱謂即“杏林中人”,意為不畏艱辛、一心赴救的“蒼生大醫(yī)”。
吹毛求疵 ( chuī máo qiú cī )
解 釋 求:尋找;疵:缺點,小毛病。吹開皮上的毛,尋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毛病、缺點,尋找差錯。
出 處 韓非《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用于指故意挑剔為難人
示 例 鄒韜奮《事業(yè)管理與職業(yè)修養(yǎng)·關于工作與學習六》:“言者不存~,故作留難之心;聽者也不存諱疾忌醫(yī)、過而憚改之意。
近義詞 洗垢求瘢、雞蛋里挑骨頭
反義詞 寬大為懷、寬宏大量、通情達理
歇后語 頭發(fā)里找粉刺;地毯上找針:撥著頭發(fā)找疤拉
很有必要看的典故:三國時候,吳國侯官(今福建閩侯縣)有一位叫董奉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醫(yī)生,傳說有“仙術”。他“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裁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shù)年,得十萬余株,蔚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游戲其下,…·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不須報奉(不用告訴董奉本人),但將一器(容器)谷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S腥酥霉葋砩俣⌒尤ザ嗾撸种腥夯⒊龊鹬鹬?,大怖,急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蛴腥送敌诱?,虎逐之,到家嚙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奉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賬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旅客斷了盤費的),歲二萬余人……?!焙髞矶睢跋扇ァ绷恕?/p>
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寫了“杏林春暖”的條幅掛在他家門口。從此,許多中藥店都掛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額,“杏林”也逐漸成了中醫(yī)藥行業(yè)的代名詞。
竇 娥 冤 [元:關漢卿) 竇 娥 冤與六月雪有關
竇娥自幼喪母,結婚后不久,丈夫病故,兩代孀居,婆媳兩人相依為命,生活十分貧苦。一天,蔡婆去找賽蘆醫(yī)索債,賽蘆醫(yī)謀財害命,蔡婆被當?shù)貝汗鲝報H兒所救。'從此,張驢兒仗著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張驢兒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竇娥。不料,他準備的毒藥誤被其父飲下身亡。蔡婆為了免除災禍,給了張驢兒十兩紋銀,讓他買棺葬父。張驢兒卻以這十兩紋銀為證據(jù),訛詐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親,他買通當?shù)乜h令,對蔡婆橫施酷刑。竇娥怕婆婆年老體弱,經(jīng)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擔,被判處死刑。竇娥死后,應其誓言,血濺素練,三伏時節(jié)瑞雪紛飛,楚州地面干旱三年。六年后,竇娥的父親竇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狀元,路過山陽。當日深夜,他正在審閱案卷,忽然見到女兒竇娥前來,求父親代女兒伸冤昭雪。第二天,竇天章開堂審案,終于使冤案大白。結果,張驢兒和縣令被判處死刑,賽蘆醫(yī)被發(fā)配充軍,竇娥的冤案終于得以昭雪。
“不為良相,愿為良醫(yī)”的典故出自范仲淹。
據(jù)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十三《文正公愿為良醫(yī)》記載: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簽,問以后能否當宰相,簽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如果不能當宰相,愿意當良醫(yī)”,結果還是不行。
于是他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 后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么又祈愿當良醫(y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說:“怎么會呢?古人說,‘常善用人,故無棄人,常善用物,故無棄物’。
有才學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輔佐明君治理國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個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溝中一樣。要普濟萬民,只有宰相能做到?,F(xiàn)在簽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xiàn)利澤萬民的心愿,莫過于當良醫(yī)。
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yī)生,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yī),再也沒有別的了。”
這是后世相傳“不為良相,愿為良醫(yī)”的由來。那些胸懷大志的儒者,把從醫(yī)作為僅次于致仕的人生選擇,正是因為醫(yī)藥的社會功能與儒家的經(jīng)世致用(即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比較接近。
擴展資料: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時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yǎng),改回本名,歷遷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fā)起“慶歷新政”。新政受挫后,貶出京城,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時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一生政績卓著,曉暢軍事,文學成就突出。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jié)操,對后世影響深遠 。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于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不為良相,愿為良醫(yī)”的由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3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