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文塔的故事》
縣城南隅,九塘江與壽江的交匯處,巍巍七層古塔,美名文塔,相傳為培植文運而建。它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清朝道光年間因科第不利而拆,清朝光緒年間重建。
兩水相交,江流滔滔,自然有可圈可點的風景。興建一塔,用以點綴風景,并藉以登高望遠,飽覽群山之秀色。再修兩橋,可溝通兩岸,也可立其上賞水觀魚。這樣正合了“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而文塔如筆,青山如架,江水如汁,深潭如硯,四季晨昏,陰晴晦明,景色多變。有此佳景,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然而文塔也給汝城帶來一些不快。
汝城地處萬山之中,耕者多,而讀書者絕少,偶有一二生監(jiān),其尊無對,特別到了清代,能考取功名的更是鳳毛麟角。物以稀為貴,有好事者嘗撰一聯紀其實曰:“魚龍雞鳳鴨孔雀,貢閣廩尚童翰林?!背靶?、奚落之情,昭然若揭。但仍有人抱住幻想不放,把考取功名系于一塔,以為只要塔一建,考取功名易如拾芥。許多年了,考取功名的仍是寥寥無幾。夢想與現實總是那么遙遠。無奈和失落毒蛇一樣噬咬著學子們鄉(xiāng)紳們縣吏們的美夢。惆悵的人們到塔下江邊徘徊,排遣心中的郁悶。且欣賞“文塔夕照”的美景,看夕陽西下,澄江如練,塔筆影動,渲染出“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畫兒。美景如醇,一時讓惆悵者忘卻了煩惱。
然而,當沉思的頭猛然抬起,暮色中,驀然見文塔如一指。噫,這不是民間故事中,那個“能掐會算” 的和尚,向三個趕考的秀才伸出的一根指頭嗎?只中一個?一個都不中?只一個不中?
說到“一個”,說到汝城讀書人考取功名,就不得不提到朱經貫。我們可以翻閱新修的《汝城縣志》和當地朱氏族譜,上面均有朱經貫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庚辰歲)狀元及第的簡要記載。
1、孟姜女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
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fā)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痹瓉磉@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
他倆兒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準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彩,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
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后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
她想:我與其坐在家里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于,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墻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后,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泵辖宦?,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尸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
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
她終于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白蛇傳清明時分,西湖岸邊花紅柳綠,斷橋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麗畫面。
突然,從西湖底悄悄升上來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會從水里升出來呢?原來,她們是兩條修煉成了人形的蛇精,雖然如此,但她們并無害人之心,只因羨慕世間的多彩人生,才一個化名叫白素貞,一個化名叫小青,來到西湖邊游玩。 偏偏老天爺忽然發(fā)起脾氣來,霎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白素貞和小青被淋得無處藏身,正發(fā)愁呢,突然只覺頭頂多了一把傘,轉身一看,只見一位溫文爾雅、白凈秀氣的年輕書生撐著傘在為她們遮雨。
白素貞和這小書生四目相交,都不約而同地紅了紅臉,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說:“多謝!請問客官尊姓大名。”
那小書生道:“我叫許仙,就住在這斷橋邊?!卑姿刎懞托∏嘁糙s忙作了自我介紹。
從此,他們三人常常見面,白素貞和許仙的感情越來越好,過了不久,他們就結為夫妻,并開了一間“保和堂”藥店,小日子過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難病癥,而且給窮人看病配藥還分文不收,所以藥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遠近來找白素貞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將白素貞親切地稱為白娘子??墒?,“保和堂”的興隆、許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卻惹惱了一個人,誰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
因為人們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燒香求菩薩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興不起來了。這天,他又來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給人治病,不禁心內妒火中燒,再定睛一瞧,哎呀!原來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條白蛇變的! 法海雖有點小法術,但他的心術卻不正。
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許仙白娘子夫婦、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許仙叫到寺中,對他說:“你娘子是蛇精變的,你快點和她分手吧,不然,她會吃掉你的!”許仙一聽,非常氣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對我的情意比海還深。
就算她是蛇精,也不會害我,何況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離棄她呢!法海見許仙不上他的當,惱羞成怒,便把許仙關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許仙回來。
一天、兩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終于打聽到原來許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給“留”住了,白娘子趕緊帶著小青來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請法海放回許仙。
法海見了白娘子,一陣冷笑,說道:“大膽妖蛇,我勸你還是快點離開人間,否則別怪我不客氣了!”白娘子見法海拒不放人,無奈,只得拔下頭上的金釵,迎風一搖,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過去。法海眼見水漫金山寺,連忙脫下袈裟,變成一道長堤,攔在寺門外。
大水漲一尺,長堤就高一尺,大水漲一丈,長堤就高一丈,任憑波浪再大,也漫不過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實在斗不過法海,后來,法海使出欺詐的手法,將白娘子收進金缽,壓在了雷峰塔下,把許仙和白娘子這對恩愛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離金山寺后,數十載深山練功,最終打敗了法海,將他逼進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從此,她和許仙以及他們的孩子幸。
《汝城文塔的故事》
縣城南隅,九塘江與壽江的交匯處,巍巍七層古塔,美名文塔,相傳為培植文運而建。它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清朝道光年間因科第不利而拆,清朝光緒年間重建。
兩水相交,江流滔滔,自然有可圈可點的風景。興建一塔,用以點綴風景,并藉以登高望遠,飽覽群山之秀色。再修兩橋,可溝通兩岸,也可立其上賞水觀魚。這樣正合了“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而文塔如筆,青山如架,江水如汁,深潭如硯,四季晨昏,陰晴晦明,景色多變。有此佳景,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然而文塔也給汝城帶來一些不快。
汝城地處萬山之中,耕者多,而讀書者絕少,偶有一二生監(jiān),其尊無對,特別到了清代,能考取功名的更是鳳毛麟角。物以稀為貴,有好事者嘗撰一聯紀其實曰:“魚龍雞鳳鴨孔雀,貢閣廩尚童翰林?!背靶Α⑥陕渲?,昭然若揭。但仍有人抱住幻想不放,把考取功名系于一塔,以為只要塔一建,考取功名易如拾芥。許多年了,考取功名的仍是寥寥無幾。夢想與現實總是那么遙遠。無奈和失落毒蛇一樣噬咬著學子們鄉(xiāng)紳們縣吏們的美夢。惆悵的人們到塔下江邊徘徊,排遣心中的郁悶。且欣賞“文塔夕照”的美景,看夕陽西下,澄江如練,塔筆影動,渲染出“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畫兒。美景如醇,一時讓惆悵者忘卻了煩惱。
然而,當沉思的頭猛然抬起,暮色中,驀然見文塔如一指。噫,這不是民間故事中,那個“能掐會算” 的和尚,向三個趕考的秀才伸出的一根指頭嗎?只中一個?一個都不中?只一個不中?
說到“一個”,說到汝城讀書人考取功名,就不得不提到朱經貫。我們可以翻閱新修的《汝城縣志》和當地朱氏族譜,上面均有朱經貫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庚辰歲)狀元及第的簡要記載?,F在馬橋鄉(xiāng)塔背村仍有洪天錫為朱經貫中狀元之事所書的“大魁天下”牌匾。歷史上也確有洪天錫其人,他是福建石獅后廳村人,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中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等職,官至華文閣直學士,端明殿大學士,屬當時的高官名流,牌匾上書其官職為:工部左侍郎,欽奉湖南安撫使。據族譜記錄,朱經貫曾任當朝奉政大夫,官居五品。民間也有“狀元歸”的傳說。朱經貫中過狀元似乎是“鐵板釘釘”了。但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翻閱宋代狀元名錄,118名狀元名單中竟然獨獨不見朱經貫的名號,整個湖南也只有王容這根“獨苗”。而確切的史料記載為: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科“大魁天下”的應是河北人李釜,他在省試中奪取第一,因當年哲宗駕崩,徽宗服喪期未滿,未親試進士,也就是沒有舉行欽定誰是狀元的殿試,只得詔令以省試中獲得第一名的李釜為新科進士第一名。再說洪天錫是南宋時候人,書匾時(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距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已有115年。匾是怎么來的,為何而題,是不是他題的?筆者自然無從得知,這些謎且留給他人去考究吧。但朱經貫已是神一般英雄一般的人物,成為汝城朱姓人心目中永遠的驕傲,成為汝城讀書人的榜樣乃至偶像,是毫無疑問的。朱經貫正像科舉時代的一座燈塔,照亮并指引著讀書人求學求仕的心靈路程。
年復一年,學子們的夢像水泡一樣幻滅,是何等的令人沮喪呀。怪誰呢?當然怪風水不好。文塔自然被視為不祥之物。那就拆了它吧。于是文塔在怨恨與唾棄中訇然倒下。其實理智地想一想,科舉制實行一千三百多年,金榜題名的狀元不到一千個,能考取進士的,按當時的科舉制,全國三年內也就那么幾百個。僅此一條獨木橋,被擠下深淵的當然是多數人,以至于“窮酸”、“落魄”與大多數讀書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進京趕考的舉人,因落榜流落在街頭的不在少數。所受教育相對落后的汝城讀書人,掉進深淵是在預料之中的事。
汝城文塔的拆建,見證了科舉制的窮途末路。文塔如筆,在歷史的長卷中,批閱著每一道答題。該給科舉制寫上一篇墓志銘,劃上一個句號了。
如今,文塔正飽蘸著新時代新制度的陽光、春風、雨露,在藍天碧水間,抒寫著汝城讀書人的才華與風流,記錄著汝城三百六十行的狀元們。文塔幸矣,讀書人幸矣。
汝城文塔的故事: 縣城南隅,九塘江與壽江的交匯處,巍巍七層古塔,美名文塔,相傳為培植文運而建。
它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清朝道光年間因科第不利而拆,清朝光緒年間重建。 兩水相交,江流滔滔,自然有可圈可點的風景。
興建一塔,用以點綴風景,并藉以登高望遠,飽覽群山之秀色。再修兩橋,可溝通兩岸,也可立其上賞水觀魚。
這樣正合了“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而文塔如筆,青山如架,江水如汁,深潭如硯,四季晨昏,陰晴晦明,景色多變。
有此佳景,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然而文塔也給汝城帶來一些不快。
汝城地處萬山之中,耕者多,而讀書者絕少,偶有一二生監(jiān),其尊無對,特別到了清代,能考取功名的更是鳳毛麟角。物以稀為貴,有好事者嘗撰一聯紀其實曰:“魚龍雞鳳鴨孔雀,貢閣廩尚童翰林?!?/p>
嘲笑、奚落之情,昭然若揭。但仍有人抱住幻想不放,把考取功名系于一塔,以為只要塔一建,考取功名易如拾芥。
許多年了,考取功名的仍是寥寥無幾。夢想與現實總是那么遙遠。
無奈和失落毒蛇一樣噬咬著學子們鄉(xiāng)紳們縣吏們的美夢。惆悵的人們到塔下江邊徘徊,排遣心中的郁悶。
且欣賞“文塔夕照”的美景,看夕陽西下,澄江如練,塔筆影動,渲染出“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畫兒。美景如醇,一時讓惆悵者忘卻了煩惱。
然而,當沉思的頭猛然抬起,暮色中,驀然見文塔如一指。噫,這不是民間故事中,那個“能掐會算” 的和尚,向三個趕考的秀才伸出的一根指頭嗎?只中一個?一個都不中?只一個不中? 說到“一個”,說到汝城讀書人考取功名,就不得不提到朱經貫。
我們可以翻閱新修的《汝城縣志》和當地朱氏族譜,上面均有朱經貫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庚辰歲)狀元及第的簡要記載。現在馬橋鄉(xiāng)塔背村仍有洪天錫為朱經貫中狀元之事所書的“大魁天下”牌匾。
歷史上也確有洪天錫其人,他是福建石獅后廳村人,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中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等職,官至華文閣直學士,端明殿大學士,屬當時的高官名流,牌匾上書其官職為:工部左侍郎,欽奉湖南安撫使。據族譜記錄,朱經貫曾任當朝奉政大夫,官居五品。
民間也有“狀元歸”的傳說。朱經貫中過狀元似乎是“鐵板釘釘”了。
但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翻閱宋代狀元名錄,118名狀元名單中竟然獨獨不見朱經貫的名號,整個湖南也只有王容這根“獨苗”。而確切的史料記載為: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科“大魁天下”的應是河北人李釜,他在省試中奪取第一,因當年哲宗駕崩,徽宗服喪期未滿,未親試進士,也就是沒有舉行欽定誰是狀元的殿試,只得詔令以省試中獲得第一名的李釜為新科進士第一名。
再說洪天錫是南宋時候人,書匾時(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距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已有115年。匾是怎么來的,為何而題,是不是他題的?筆者自然無從得知,這些謎且留給他人去考究吧。
但朱經貫已是神一般英雄一般的人物,成為汝城朱姓人心目中永遠的驕傲,成為汝城讀書人的榜樣乃至偶像,是毫無疑問的。朱經貫正像科舉時代的一座燈塔,照亮并指引著讀書人求學求仕的心靈路程。
年復一年,學子們的夢像水泡一樣幻滅,是何等的令人沮喪呀。怪誰呢?當然怪風水不好。
文塔自然被視為不祥之物。那就拆了它吧。
于是文塔在怨恨與唾棄中訇然倒下。其實理智地想一想,科舉制實行一千三百多年,金榜題名的狀元不到一千個,能考取進士的,按當時的科舉制,全國三年內也就那么幾百個。
僅此一條獨木橋,被擠下深淵的當然是多數人,以至于“窮酸”、“落魄”與大多數讀書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進京趕考的舉人,因落榜流落在街頭的不在少數。所受教育相對落后的汝城讀書人,掉進深淵是在預料之中的事。
汝城文塔的拆建,見證了科舉制的窮途末路。文塔如筆,在歷史的長卷中,批閱著每一道答題。
該給科舉制寫上一篇墓志銘,劃上一個句號了。 如今,文塔正飽蘸著新時代新制度的陽光、春風、雨露,在藍天碧水間,抒寫著汝城讀書人的才華與風流,記錄著汝城三百六十行的狀元們。
文塔幸矣,讀書人幸矣。
汝城縣沒有汝河.汝河在河南平頂山汝州附近. 汝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
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yǎng)生的道理。 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yè)初改伊州為汝州,治梁縣城。
大業(yè)八年,移承休縣至汝原縣,廢汝原縣。改汝州為襄城郡,治承休縣城,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城八縣。
資料 /view/5189.htm#8 汝州 汝州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地質時代,經歷了海洋、陸地、淺海、冰川、海灣、內陸湖沼、陸地等滄海桑田的變化,形成了兩山(伏牛、嵩山)夾一川,汝水流中間的地理格局,為汝河兒女世代繁衍生息提供了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早在100萬年前,寄料的張灣村一帶就有先人居住,這是我國至今發(fā)現的僅次于云南元謀人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
5000年前,市區(qū)的煤山公園一帶,騎嶺的槐樹伊、大張一帶,紙坊的閻村、中山寨一帶,安溝水庫神德宮一帶出現較先進的原始文明村落。 三皇五帝時,汝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
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yǎng)生的道理。之后把當時最富饒的汝河流域封給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高陽,在黃帝死后,繼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顓頊。
顓頊死后,讓位給大伯玄囂的孫子高辛,為帝嚳。嚳死后傳位于兒子堯,堯繼位后欲讓位給賢人許由,許由避讓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
堯之后讓位給顓頊的后人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轄范圍,昌意的后人出了兩個偉人顓頊帝和舜帝。
夏后期,建都于在今楊樓樊古城一帶的霍國強大起來,成為夏西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艉蛑С稚虦y(tǒng)一了天下,霍西南部的高士伊尹為商的宰相,為商的統(tǒng)一立下汗馬功勞。
汝州為世界霍姓的發(fā)源地。 商朝,“霍”做為滅夏有功的侯國,地位得到鞏固,管轄南到伏牛山東到禹州西至嵩縣北至登封的廣大地區(qū)。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帶大軍打敗商紂后,揮師包圍霍都?;艉铋_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兒子為新的霍侯。
霍在整個西周相對平安,經濟得以長足發(fā)展。周平王遷都洛陽后,汝州的戰(zhàn)略地位顯得十分重要,就將霍地封給自己的兒子姬唐,改霍為梁,遷霍后人至楊樓一帶,建小霍城安置,為梁小邑。
春秋時梁國西南曼氏國興起,一度將梁和霍納入自己的版圖。曼氏國后被楚國所滅,汝州成為楚的北部邊地。
再后鄭國打敗楚國,把汝州地納入鄭國的版土。 戰(zhàn)國時,梁城位于洛陽東南戶的戰(zhàn)略地位被軍事家們所看重,梁地區(qū)成為諸侯爭奪的中心地帶,韓國滅鄭國后,梁地歸韓國管轄,改梁為南梁,以區(qū)別開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
這時南梁附近出現了注人城(廟下東一帶)陽人城(梁古城)鄲狐聚(臨汝鎮(zhèn)一帶)赫人聚(楊樓石臺村一帶)等幾個大的城池。汝州為梁姓的起源地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縣,歸三川郡管轄,東部置郟縣和陽城縣,歸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管轄。
漢承秦制,汝州西部仍為梁縣,公元前206年將三川郡改為河南郡,梁縣歸屬河南郡。公元前113年在尚莊鄉(xiāng)榆廟村一帶置承休國,安置周的后人姬嘉。
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帶置成安國。 東漢改河南郡為河南尹,梁縣屬河南尹。
三國仍為梁縣,為魏國的司州河南尹管轄。東南部的小屯一帶歸豫州的潁川郡管理轄。
公元280年,司馬炎在洛陽稱帝,歷史進入西晉。將河南尹分為河南郡和滎陽郡,汝州仍為梁縣,歸河南郡管轄。
東部小屯一帶歸襄城郡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隸屬頻繁。
公元317年,屬東晉,后歸前趙;公元365年屬前燕,隸河南郡;公元369年屬前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屬后燕,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屬后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屬東晉。 公元420年,歷史進入南北時期,政府為擴大自己的虛名濫設州縣。
汝州的建制隨北朝的變遷而變動。北魏時汝州屬司州歸中央直轄,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設南汝原縣,公元527年在今楊樓梁故城置汝北郡,后在今廟下東注人城置治城縣,在霍城置石臺縣,在今小屯成安城置東汝原縣,汝北郡從西到東共領石臺、梁縣、治城、南汝原、東汝原五個縣。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汝州屬東魏。同年改南汝原縣為汝原縣。
公元539年,恢復汝北郡,在承休國舊地置承休縣,移郡治至承休縣;公元543年,改汝北郡為汝陰郡,廢治城縣入梁縣。公元577年改汝陰郡為和州。
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yè)初改伊州為汝州,治梁縣城。大業(yè)八年,移承休縣至汝原縣,廢汝原縣。
改汝州為襄城郡,治承休縣城,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城八縣。 唐汝州建制多變:公元621年,改襄城郡為伊州,領承休、梁、郟三縣;公元627年,移梁縣衙于承休縣,撤承休縣,把魯山劃為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為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在今寶豐置武興(后改龍興)縣;公元712年在今臨汝鎮(zhèn)置臨汝縣;公元738年,劃許州襄城縣來屬,改汝州為臨汝郡,屬都。
汝城有風光秀麗的清風巖、白石巖、連珠巖,有幽靜雅致的濂溪書院、白石書院、云頭書院,有商代牛頭嶺、神仙帶、漢代百園、宋代破船埂等歷史、人文景觀。還有天然溫泉和萬畝竹海。 汝城被譽為“中國古祠堂之鄉(xiāng)”,約280多家姓氏,保留著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余座,大小不一,風格各異,星羅棋布,并有金山、津江等古祠堂群,有8座古祠堂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汝城古祠堂分為總祠、家廟、宗祠、公祠、家祠幾個等級??傡羰前ǜ浇h市較大區(qū)域的同一姓氏共建的祠堂;家廟是為紀念某姓家族始遷本縣始祖所建的全族祠堂;宗祠是某姓家族各分支房派的祠堂,多為某村祖先;公祠是宗祠之下的分祠;家祠是各小房祖祠,即私廳。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