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yù)期效應(yīng)
指的是動物和人類的行為不是受他們行為的直接結(jié)果的影響,而是受他們預(yù)期行為將會帶來什么結(jié)果所支配。
心理學家廷波克1928年對猴子做實驗:訓練其完成一項辨別任務(wù)——猴子的沮喪。
實驗以猴子為受試者,訓練其完成一項辨別任務(wù)。實驗者首先當著猴子的面把它們喜歡吃的香蕉放入兩個帶蓋子的容器中的某個,然后用一塊木板擋信猴子的視線。過后,讓猴子在兩者中進行選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猴子具有良好的辨別能力,能準確地從裝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食物。然后,實驗者再次當著猴子的面把香蕉放入后,又在擋板后面把香蕉取出來,換成猴子不喜歡吃的萵苣葉子,并要求猴子取食。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猴子從容器中取出萵苣葉子而不是香蕉時,猴子顯露驚訝的表情,似乎是“大吃一驚”的挫敗感,它拒絕吃萵苣葉子,并會四周搜索,尋找期望中的香蕉,尋找失敗后,甚至非常沮喪地向?qū)嶒炚吒呗暭饨?,大發(fā)脾氣。
負荊請罪:廉頗,
聞雞起舞:祖逖,
指鹿為馬:趙高
完璧歸趙:藺相如,
紙上談兵:趙括,
破釜沉舟 :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現(xiàn):荊柯
三顧茅廬:劉備,
殺妻求將:吳起,
暗渡陳倉:韓信
南柯一夢(淳于棼 )
兩袖清風( 于謙)
網(wǎng)開一面(商湯 )
夢筆生花(江淹 )
老馬識途(管仲 )
投筆從戎(班超 )
草木皆兵(苻堅 )
臨渴掘井( 晏子)
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
口蜜腹劍(李林甫 )
東施效顰(東施 )
江郎才盡( 江淹)
赴湯蹈火(晁錯 )
投筆從戎( 辛棄疾)
鶴立雞群(嵇康 )
鑿壁借光(匡衡 )
入木三分(王羲之 )
暗箭傷人:公子子都;
不恥下問:孔圈;
兵不厭詐:虞詡;
初出茅廬:諸葛亮;
出奇制勝:田單
個人感覺染指這個典故和預(yù)期效應(yīng)能夠沾點邊
公子歸生字子家,公子宋字子公,二人皆鄭國貴戚之卿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笑瞇瞇地對子家說:“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著公子宋的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不禁搖了搖頭,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卻了動食指,說:“這誰不會!”公子宋哈哈大笑,說:“你以為是我讓食指抖動的嗎? ”
不!這是它自己在動。不信你再仔細看看!”子家認真地觀察了一會兒,再動了動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動與自己食指抖動的狀態(tài)不一樣。公子宋得意地晃著腦袋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們哪!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以后,總能嘗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發(fā)現(xiàn)廚子正在把一只已經(jīng)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只甲魚特別大,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只甲魚很大,可以分給好多人吃,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嘗嘗、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翹了翹大拇指。公子宋笑著晃起了腦袋。鄭靈公見這兩人這么沒規(guī)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剛才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鄭靈公聽了,含含糊糊地說了句:“喔,真有這么靈驗?”便不再說什么。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那只已經(jīng)切成塊兒的大甲魚入在鼎(當時用來煮食物的青銅炊具)內(nèi)由廚子裝進盆子,先給鄭靈公,然后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嘗了一口,稱贊道:“味道不錯!”命人賜黿羹一鼎,象著一雙,自下席派起,至于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沒分到甲魚。靈公曰:“賜子家。”宰夫?qū)⒏職w生之前。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呆呆地坐著。原來,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沒有。
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看著鄭靈公,鄭靈公正吃得很香,一邊和大夫們說笑,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見子家也吃得起勁,一邊還朝他扮鬼臉。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里蘸了一下,嘗了嘗味道,然后,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 靈公因此大怒,后來釀成一場內(nèi)亂,此是后話,不提。而“染指”一詞即出于此。
古代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很多,包括黔驢技窮、狐假虎威、葉公好龍、井底之蛙等。
(一)黔驢技窮。黔驢技窮的成語,出自唐代柳宗元《柳河東集·黔之驢》。故事記述的內(nèi)容是,從前貴州一帶沒有毛驢,有一個好事者從北方運來一頭毛驢放到山腳下吃草,山上的老虎發(fā)現(xiàn)了這個怪物,開始只有遠遠的望著,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驢,被毛驢大叫嚇了一跳,最后發(fā)現(xiàn)毛驢只能用蹄踢,再也沒有別的本事就跳上去飽餐一頓。該成語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lǐng)也已經(jīng)用完了,現(xiàn)多用于諷刺一些虛有其表,外強中干,無德無才的人。
(二)狐假虎威。狐假虎威的成語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焙倩⑼饧春偧俳枥匣⒌耐?,現(xiàn)常用于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三)葉公好龍。葉公好龍的成語出自《新序·雜事五》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記述了春秋時楚國貴族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轉(zhuǎn)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葉公好龍,現(xiàn)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
(四)井底之蛙。井底之蛙的成語出自《莊子·秋水》記載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描述了一口廢井里住著的一只青蛙,有一天在井邊碰上了一只從海里來的大龜,就對海龜夸口說井里的生活如何美妙。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就把大海的情形告訴了青蛙。當井蛙聽到海水如此之深,海面如此之大,十分驚呆,再無話可說。井底之蛙,是指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現(xiàn)常用于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老子預(yù)言
老聃陽行路經(jīng)函谷關(guān),有一天關(guān)令尹喜把他請到自己家里作客。
當時尹喜有兩個不到三歲的孩子。老二長得聰明伶俐,老大呢,看著不但不伶俐,還一臉老實相。
尹喜手里拿個元寶,一邊擺弄, 一邊問老聃: “先生,你看,這兩個孩子,我以后能享到哪個孩子的福?”
老聃一時沒回答上來。坐在旁邊的一位客人見老聃沒說話,就插嘴說:“當然是能享老二的福。你看這老二,聰明伶俐,以后會有很大的本領(lǐng),肯定能掙很多錢,您老就等著亨幅吧!”
老聃沉吟了片刻,然后從尹喜手里接過元寶,把元寶遞到老大跟前對他說:“好孩子,來,你打你爹一巴掌,我就把元寶給你。打,你打我就給,你不打我就不給。這元寶能買好多好多糖果呢!快,打你爹一巴掌,這個元寶就是你的
但是不管老聃怎么“利誘”,老大就是睜著兩只大眼,不打他老爹,也不接元寶
老聃又把元寶遞向老二 :“好孩子,來,你打你爹一巴掌,我就把元寶給你。打,你打我就給,你不打我就不給。這元寶能買好多好多糖果呢!快,打你爹一巴掌,這個元寶就是你的了?!?
老二高興地瞪著上眼,掂起腳尖,伸出小手,照他爹嘴上就是一巴掌,老聃把元寶遞給了老二。老二得意地接過元寶,一把揣進懷里,喜滋滋地走了。
尹喜高興地說:“還是這孩子有辦法,有辦法,以后我光剩亨他的福了?!?
老聃說:“喜弟,依我說,以后能讓你享福的是老大,不是老二。”
尹喜笑了:“先生,你從哪里可以看出?”
老聃說:“因為老大重義不重利,有真情;老二見利忘義,沒有真情?!?
坐在旁邊的那位客人笑著說:“可以這樣斷定嗎?”
老聃說,人都在變化,如若中國沒有特別的變化而這樣發(fā)展下去,會是這樣的。
事過以后,尹喜并沒有在意。幾十年后,尹喜告老還家,臥病在床。這時他老實巴交的大兒子成了一個窮人,二兒在外經(jīng)商,因為頭腦靈活,生意做得越來越好,手里很有錢。尹喜生病之后,老大整天守在他的床頭,端茶倒水,想盡辦法讓老爹能過得舒適一點。家里的東西也因為給爹治病賣光了,就靠要飯養(yǎng)活老人家,日子雖然過得很苦,但是老大沒有一點怨言,相反總是安慰老爹,生怕老爹自責。可是老二聽說爹爹病了,竟然連理也不理,甚至都懶得派人問候一聲。老大給這個在外做生意的弟弟捎信,說爹爹快要死了,要他回來看爹一眼,沒想到老二把眼一瞪,說:“我做生意賺錢要緊,回家看他一眼少賺好些錢,誰賠我?他死叫他死;他死我也沒有時間回去瞧他?!?
這時候,尹喜一下子想起了幾十年前老聃先生說過的話,握著老大的手,忍不住老淚縱橫。
哲理點撥
現(xiàn)象反應(yīng)本質(zhì),本質(zhì)決定現(xiàn)象。萬物莫不如此。尹喜的兩個兒子面對金錢的不同態(tài)度,已經(jīng)反映出各自的品性和特質(zhì),智慧的老子一眼就能看出來。老子善于透過表面現(xiàn)象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和核心,所以才能如此肯定尹喜的兩個兒子,在長大之后,對于生養(yǎng)自己的父親,兩人的態(tài)度會有天壤之別。
我們總是客易被表象所迷惑,經(jīng)常忽略了表象背后隱藏的本質(zhì)。如果我們能夠多多觀察,多多思孝,一定能培養(yǎng)自己過人的洞察力,從而更好更準確地認識周圍紛繁復(fù)雜的現(xiàn)象,不為假像所迷惑。
【成語故事1】
自相矛盾
戰(zhàn)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一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么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宰又葑又?,何如?’其人勿能應(yīng)也。 《韓非子·難一》
【釋義】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說話或文章
【結(jié)構(gòu)】主謂式
【近義詞】格格不入、桿格不入
【反義詞】自圓其說、無懈可擊、天衣無縫
【其它使用】
◎ 一個人的思想有時還可以是混亂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觀點總要求是比較清晰、比較一貫的。
◎ 否則,不但無助于產(chǎn)生正確的理論和決策,相反會產(chǎn)生不協(xié)調(diào),不統(tǒng)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為設(shè)想運動、變化,就要承認存在,又要承認非存在,這是自相矛盾的。
◎ 當然,同樣由于受當時科學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備,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們一方面承認共產(chǎn)主義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認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擾,因而不能實現(xiàn),那就是自相矛盾。
【成語故事1】
塞翁失馬
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yǎng)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p>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里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 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yù)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么福氣,也許惹出什么麻煩來?!?/p>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tài)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fā)現(xiàn)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么,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编従觽冇X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么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yīng)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zhàn)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