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楚人,名員。
父親叫伍奢,哥哥叫伍尚。有先祖叫伍舉,曾因直言進諫楚莊王而聞名,所以其后世在楚皆有名氣。
楚平王有一太子名建,伍奢為他的老師,費無忌為其少傅,但無忌對太子不忠。平王派無忌到秦為太子建娶妻,但其見秦女美貌,便慫恿平王自娶而另替太子娶媳婦,平王聽之,生兒軫。
無忌既靠秦女受寵于平王,遂離太子至平王身邊。但懼太子繼位時對其不利,所以詆毀之。
又因太子建其母為蔡國人,不受平王寵,于是更加疏遠太子建,甚而令其守城父于邊疆。不久,無忌一天到晚于平王面前說太子建壞話:「太子建因秦女之故而有怨恨,希望國王防備,又自從他到邊疆后領(lǐng)軍與諸侯交好,似有作亂之虞。
」楚平王乃招太子老師伍奢查問,伍奢知無忌欲讒毀太子,故回說:「王上為何信小人而疏遠骨肉呢?」無忌又諫:「王上如再不制止,怕要被活擒了?!蛊酵跻粴庵虑艚樯?,并命城父司馬奮揚殺太子。
但奮揚不舍,便先令人密告,使太子建逃往宋國。無忌這時又讒:「伍奢有兩兒,都很賢能,如不殺將成國家大患。
」平王便派人要求伍奢令子來,伍奢回:「大兒子尚為人仁慈,一定來;小兒子員為人剛勇,一定不來。」平王不信,招兩子來并要脅:「來,父生;否,父死。
」伍尚欲往,其弟員勸說:「楚王招我倆并非救父,是怕我兩成后患,古意副為脅,如國前去,父子三人必死,何不逃亡他國尋求復(fù)仇?」伍尚回說;「我亦知此行有去無回,但只父招我,如為求生而不去,但之后無法雪恥,天下毀恥笑之?!褂终f:「你可以逃走,因為你有能力報仇,但我將送死。
」伍尚被捕后,伍員聽聞太子建在宋,故逃亡追隨之。伍奢聽聞其子成功,說:「楚國上下將為兵事困擾。
」待伍尚到楚都,便與父親同遭殺害。伍子胥一行逃至宋國時,恰好遇到華氏之亂,又與太子建逃至鄭國。
鄭人對其友善,但太子建卻欲與晉合作滅鄭。恰巧太子想殺其隨扈,被隨扈識破而密告之,于是鄭定公與子產(chǎn)便殺了太子建,太子有兒名勝。
伍子胥害怕,攜勝一起逃往吳國。到了昭關(guān),當(dāng)?shù)厥乩粝氩蹲街?,伍子胥與勝便分開行動,時已追兵在后,江上一漁翁見情況危及,為其渡江,伍子胥過江欲送值百金之劍為謝禮,但漁翁拒說:「楚國法令中,捕捉您可賞栗五萬石,爵拜執(zhí)珪,又豈值百金劍!」伍子胥還沒到吳國就生病,故一路乞討。
當(dāng)時吳王僚當(dāng)政,公子光為將。伍子胥便借公子光的關(guān)系求見吳王。
過很久,楚國邊邑鐘離和吳國邊邑卑梁氏因采桑而互攻之,楚平王大怒,兩國捉兵相對。吳國派公子光伐楚,攻下楚兩地而回。
伍子胥想說服吳王繼續(xù)進攻,但公子光卻對吳王諫:「伍子胥乃為報父兄之仇,攻楚不會成功的?!箯拇宋樽玉阒庸庀胱粤橥酰谑峭扑]專諸,自己與太子建兒勝退居田野。
五年后,楚平王歿。與秦女所生的太子軫繼位為楚昭王。
吳王僚想趁楚喪君時進攻,派遣兩將燭庸、蓋余出兵,但被楚斷后路無法回。于是公子光趁國境空虛,令專儲沙吳王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闔盧。
闔盧完成心愿成王后,就招伍子胥官拜行人,并與他策劃國事。這時楚昭王殺大臣郄宛、伯州犁。
伯州犁孫子伯嚭逃至吳國,吳王亦用其作大夫,而前吳王僚所派的兩位大將,一因無路可歸,二因吳王僚已遇害,遂降楚國受封于舒。闔盧稱王后第三年,與伍子胥、伯嚭舉兵伐楚,攻陷舒,并抓到兩位叛將。
闔盧欲乘勝追擊,將軍孫武勸說百姓勞苦,故作罷。第四年,吳又伐楚,占領(lǐng)六與 蠶兩地;第五年伐越,勝;第六年,楚昭王反攻,但伍子胥大敗其于豫章,并占有楚國居巢。
第九年,吳王闔盧問伍子胥和孫武時機是否成熟?兩人回:「楚將釀瓦貪財,唐國、蔡國厭惡之,必聯(lián)合其對抗!」闔盧聽其計,就起兵與唐蔡合作。當(dāng)吳與楚兩軍夾漢水列陣時,吳王弟夫概請兵進攻受拒,便用自己的五千部下與楚將子常戰(zhàn),子常敗走鄭國,故吳軍連勝五戰(zhàn)直至郢都,己卯日時,楚昭王逃,吳王遂入主郢都。
楚昭王逃入古云夢大澤,遇強盜襲擊,又逃至鄖,但鄖公弟欲報父仇,所以鄖公和昭王逃至隨。后吳軍包圍,對隨人說:「周朝子弟在漢水流域一帶,遭楚國的毀滅。
」隨人便打算殺昭王,但王子綦藏昭王并以己冒充之。晶隨人卜卦后決定不交昭王給吳軍。
起初伍子胥與申包胥是好友,但志向不合,一滅楚,一保楚。待吳入郢都,伍子胥遍尋不著楚昭王,便掘楚平王之墓,抽尸三百鞭方休。
申包胥派人對伍子胥說:「你的報仇未免太過分!我聽人說,人多可勝天,但天道也能破人謀計,你從前是平王臣子,現(xiàn)在卻污辱他,難道這不是桑盡天良的極致嗎?」伍子胥回復(fù):「替我跟申包胥說:『我已像太陽下山但路途仍遙遠,所以我逆行事理。』」于是申包胥向秦國討救兵,秦王起初不肯,但申包胥在朝廷哭了七日七夜,秦哀公后不忍說:「楚王雖昏庸,但有這樣的臣子,豈可不救!」遂派兵車五百輛救楚,六月敗吳。
碰巧吳王因長久尋楚昭王,其弟夫概偷回國稱王,吳王便舉兵回國,后夫概敗走至楚國,楚昭王見吳內(nèi)亂,就回到郢都,并封夫概為堂溪氏,后又與吳戰(zhàn)勝之,于是吳王歸。此后兩年,闔盧令太子夫差領(lǐng)兵伐楚,并占番。
楚怕吳軍大舉入侵,遂遷都鄀。
桑雽回答說:“你沒有聽說過那假國人的逃亡嗎?林回舍棄了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就跑。
有人議論:‘他是為了錢財嗎?初生嬰兒的價值太少太少了;他是為了怕拖累嗎?初生嬰兒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棄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就跑,為了什么呢?’林回說:‘價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這個孩子跟我則是以天性相連。
’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災(zāi)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拋棄;以天性相連的,遇上困厄、災(zāi)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包容。相互收容與相互拋棄差別也就太遠了。
而且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p>
春秋后期,楚平王因誤聽讒臣費無忌之言而冤殺了楚國忠臣伍奢全家,只有伍奢次子伍子胥在申包胥等人的幫助下才僥幸逃過一劫。隨后伍子胥逃到吳國,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成為了吳國重臣。后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而率吳國軍隊攻破了楚國國都郢,然此時楚平王已薨,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也已逃離楚國。伍子胥為泄私憤,便令人掘開楚平王墳?zāi)梗⑴蕹酵跏w三百下以報仇雪恨。
擴展資料:
春秋列國時代,楚平王誤聽饞言,將大夫伍奢全家斬盡殺絕。伍奢次子伍子胥(伍員,又稱“申胥”)歷盡艱難,逃到吳國,成為吳國重臣,后率領(lǐng)軍隊攻破楚國都城郢。相傳,伍子胥為父兄報仇雪恨,曾經(jīng)挖開楚平王的墳?zāi)?,怒鞭平王尸體三百下。
對于這一傳說,古文獻存在“鞭尸”和“鞭墳”兩種不同記載,而近年又出現(xiàn)一種完全否定“鞭尸”、“鞭墳”的意見。
一,鞭尸說。《史記·吳太伯世家》云:“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報父仇?!薄妒酚洝の樽玉懔袀鳌吩唬骸凹皡潜脎?,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笨梢姡抉R遷記此事應(yīng)當(dāng)無誤。揚雄《法言·重黎》也有這種說法,然后批評伍子胥“鞭尸籍棺,皆不由德?!?/p>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闔廬內(nèi)傳》,除記有“掘墓鞭尸”的情節(jié)外,更增加了“左足踐腹,右手扶其目,誚之曰‘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的細節(jié)。照此看來,說伍子胥掘墓鞭尸,是有根據(jù)的。
二,鞭墳說。此說首先見于《呂氏春秋·首時》的記載,說伍子胥“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谷梁傳·定公四年》則說,他“撻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訓(xùn)》和《越絕書·荊平王內(nèi)傳》也都說伍子胥鞭墳。從古文獻史料價值來看,《呂氏春秋》成書早于《史記》一百多年,所言楚國史事應(yīng)當(dāng)是可信的。這樣,伍子胥只是鞭墳三百,沒有掘墓鞭尸。
三,否定說。張君在《武漢大學(xué)學(xué)報》1985年第三期上發(fā)表《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尸》一文,完全推翻“鞭尸”和“鞭墳”兩說。他認為,伍子胥既沒有掘墓鞭尸,也沒有鞭墳泄憤,甚至連破郢之戰(zhàn)都未參加。
其主要理由是:一,《春秋》等記載春秋時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權(quán)威的典籍,都沒有提到過這件事。《左傳》僅記載楚平王殺伍奢一家的事,用譴責(zé)的筆調(diào)而對伍子胥用同情的筆法,屈原也稱贊并自擬于伍子胥。
二,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時代??鬃幼钊莶坏脕y臣賊子,伍子胥引吳入室,掘墓鞭尸,可謂罪大惡極,但孔子言論確只字未提。三,《公羊傳·定公四年》明確記載伍子胥忠君、不報私仇的思想:“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fù)父之仇,臣不為也。”他主觀上也不愿做掘墓鞭尸之事,這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伍子胥鞭尸
桑梓的典故
古人為了穿衣,家家種桑植麻?!睹献印吩唬骸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所以“桑麻”一詞就專用來指農(nóng)事,唐朝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詩,就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句子。古代人們家宅旁常栽種桑和梓,《詩經(jīng)·小雅》中說“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是說桑與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后來“桑梓”就用來做“故鄉(xiāng)”的代稱。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skyhunter002為您答疑解惑
如果本題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問,如果滿意記得采納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采納本題后另發(fā)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謝謝。
祝學(xué)習(xí)進步
縱觀歷史,桑樹因桑蠶而成為重要的經(jīng)濟樹。
蠶,是一種吃桑葉的灰白色昆蟲,眠四次蛻皮長大,吐絲做繭。蠶繭繅絲,就成了紡織絲調(diào)的原材料。
中國當(dāng)之無愧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因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栽桑、養(yǎng)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從河南滎陽青臺村、浙江湖州錢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絲織物來推斷,中國絲綢至少有5000年歷史了。
漢語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實行均田制,分給男子種植樹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時,給桑田20畝,規(guī)定至少種桑樹50株,棗樹5株,榆樹3株。
可見當(dāng)時植桑栽榆,是為法定。 《陌上?!窞闈h代樂府中的名篇。
詩中那位令行者下?lián)埙陧?,少年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的美女羅敷,就是因為喜養(yǎng)桑蠶,才來城南隅陌上采桑葉的。《采桑度》為南朝樂府商曲辭西曲七首組歌中的第五首:“春時采桑時,林下與歡俱。
養(yǎng)蠶不滿百,那得羅秀襦?!毖院喴赓W、情真辭切的詩句,表達了貧家養(yǎng)蠶女對“歡”的鐘情和不夠作嫁衣的憂慮。
《采桑女》為唐代唐彥謙的詩作名篇:“春風(fēng)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侵晨采桑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
去歲初眠當(dāng)此時,今歲春寒葉放遲。悉聽門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絲?!?/p>
詩以動作描寫和心理刻畫相結(jié)合,先“畫龍”后“點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雜稅壓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憂有愁。
盡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卻以側(cè)面真實反映出,數(shù)千年前桑樹與人們?nèi)粘I畹拿懿豢煞帧?中國的絲綢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商周時代,就已織出較為精細的染色提花絲織品,經(jīng)秦、漢、晉、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絲綢文化漸而豐富。西漢以后,我國大量的絲和絲織品經(jīng)甘肅、新疆,越過蔥嶺,運往西亞和歐洲各國。
后來,人們稱這條古代橫貫亞洲的交通道路為絲綢之路,也簡稱絲路。在我看來,這絲綢之路也是萬千個采桑女,用青青的桑葉鋪就。
隨手拈來古詩句,就是絕好的佐證:“鶯啼幼婦懶,蠶出小姑忙”;“丁男放犢草間嬉,少婦看蠶不畫眉”;“漁夫晚唱煙生浦,桑婦遲歸月滿筐”;“青裙老姥遙相語,今歲春寒蠶無眠”,從忙蠶的小姑到看蠶的少婦,從戴月遲歸的采桑女到遙語春蠶老婦人,無不是在為絲綢之路一把桑葉一把汗水的辛勤勞碌著。 人們用“桑梓”借指故鄉(xiāng),知曉此典出之西周末。
周幽王寵信褒姒,廢申后,驅(qū)逐太子宜臼。流離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樹梓樹喻父母起興作詩,見《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罹于里?!?/p>
言說對故鄉(xiāng)的桑樹和梓樹肅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親,依戀母親,誰不連屬父母的毛發(fā),誰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晉代的陸機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詩:“辭官致祿歸桑梓,安居駟馬入舊里?!?/p>
或許從此以后,人們才把桑梓并列來借指為故鄉(xiāng)的吧? 以往人們擇水而居,植桑取果、飼蠶,桑樹自然成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這樣描繪:“二月村園暖,桑間戴勝飛。
農(nóng)夫舂舊谷,蠶妾搗新衣?!倍拍猎凇肚锿響衙┥绞迳帷分羞@樣寫景:“十畝山田近石涵,村居風(fēng)俗舊曾諳。
簾前白艾驚春燕,籬上青桑待晚蠶。”蘇軾在《山村》中這樣敘述:“桑枝礙竹路,瓜蔓網(wǎng)疏籬。
牧去牛將犢,人來犬護兒?!蓖衾[在《田家樂》中這樣吟詠:“短籬矮屋板橋西,十畝桑陰接稻畦。
滿眼兒孫滿檐日,飯香時節(jié)午雞啼。”村園、農(nóng)夫、山田、疏籬、牧牛、板橋、戴勝、春燕、犬吠、雞啼,再有桑陰繞廬,閉上眼睛想象,這該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圖啊。
以桑為地名,古來有之。桑中,春秋時衛(wèi)地,在河南淇縣境內(nèi)。
《詩經(jīng)》中,有一首以此地名為篇名的詩,為男女幽會之戀歌?!捌谖液跎V校液跎瞎?,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詩中反復(fù)吟詠,一唱三嘆。
說有個叫孟姜的美艷女子在桑中等我,約我到上官,送別我在淇水之上。后來人們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約”為男女幽會之典故。
桑間,地名,春秋時衛(wèi)國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隱阻,便于男女聚會,謳歌相感。
《漢書?地理志下》稱:衛(wèi)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wèi)之音。后以“桑間之音”、“桑間濮上”,借指亡國之音、靡靡之音。
桑園,地名,位于河北吳橋縣境內(nèi),現(xiàn)為吳橋縣城。吳橋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棄為鎮(zhèn)。
聞名全國的旅游景點“吳橋雜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園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成語】: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 【解釋】:比喻代人受過。
飽經(jīng)滄桑 渤澥桑田 滄海桑田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跡桑門 恭敬桑梓 海桑陵谷 海水桑田 雞犬桑麻 景入桑榆 敬恭桑梓 陵谷滄桑 暮景桑榆 盤石桑苞 人世滄桑 日薄桑榆 ?;≥锸?桑弧蓬矢 桑戶桊樞 桑戶蓬樞 “桑枝得藥”、“桑林禱雨”、“桑樞甕牖”、“?;∨钍浮边@些與桑樹有關(guān)的歷史典故,聯(lián)起清代謝重輝的詩句:“我昔聞諸葛,園林遍種桑。吾宅才五畝,墻下亦成行。
不愛葚子垂,愛此遠枝楊。沈陰白夕佳,常在吾廬旁。”
植株桑樹,其果益身,其葉遮陰,其皮入藥,真是多有實惠呢。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東漢末至三國曹魏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zhàn)略家,也是曹魏的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后,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后,輾轉(zhuǎn)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zhàn)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zhàn)時,力主與袁紹決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前,認為應(yīng)安撫百姓而不應(yīng)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jié)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guān)中聯(lián)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guān)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曹丕稱帝,封其為太尉、魏壽鄉(xiāng)侯。曹丕問應(yīng)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yīng)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征吳無功而返。
黃初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謚曰肅侯,《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賈詡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并為《吳起兵法》校注。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