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rén)的含義: 名詞,1. 由類人猿進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并能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高級動物。
2. 別人,他人。3. 人的品質(zhì)、性情、名譽:丟人,文如其人,名如其人等。
一、“ 人”字是從甲骨文(象形)演變而來。 二、女媧造人(典故):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chuàng)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chuàng)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chuàng)造并構(gòu)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創(chuàng)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zāi),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chuàng)世神和始母神。
農(nóng)歷正月初七,又稱為“人日”,傳說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三、詳細解釋: 人rén ㄖㄣˊ(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側(cè)面站立的人形?!叭恕笔菨h字部首之一。
本義: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語言的高等動物。(2) 同本義 [human being;person;man;woman;human ]。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
——《說文》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記·禮》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fā)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读凶印S帝》人未有不樂為治平之民者也。
—— 清· 洪亮吉《治平篇》(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滿(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評論);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頭號令(用人頭示眾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4) 某人;某種人;某些人 [a person engaged in a particular activity]。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睹献印る墓稀分遣f,又令人請地于魏。
——《韓非子·十過》(5) 又如:人兵(兵馬);獵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紹人;行人;證人;法人;報人;強人;恩人。人馬騰踏死者四、五萬。
公(袁可立)心疑之?!?明黃道周《節(jié)寰袁公傳》(6) 人材;杰出人物 [talent]。
如:人材(有才學、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龍(比喻人中俊杰)。(7) 指人手,干事的人 [manpower]。
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8) 別人,他人 [other people]。
與人罕言語。—— 明·魏禧《大鐵椎傳》(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堅決要離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別人的東西);人我(他人與我);人言(別人的評議)。
(10) 民,百姓 [common people]。吳廣素愛人。
——《史記·陳涉世家》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清·林覺民《與妻書》(11) 又如:人帳(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聽(即民聽,指老百姓的視聽);人上(眾人之上);人宗(眾人的楷模);人等(眾人,許多人)。
(12) 智人 [man]。如:北京人;藍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adult;grown-up]。以一人生三計之。
—— 清·洪亮吉《治平篇》(14) 又如:人種(能傳種接代的男人)。(15)人事,指人生所接觸到的一切社會現(xiàn)象 [reason]。
如:人遐世遠(人情世事久遠);人非物換(人和東西都不同于過去的了);人心澆?。ㄈ饲榈?;人功(人事,指人情世故);人故(人事,人之所為);人術(shù)(謂處置人事的謀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載有人事內(nèi)容的典籍);人驗(指可資驗證的人事)。(16) 塵世;人世 [this world]。
如:人家(人間);人我相(佛教指沒有真正解脫時的狀況);人曹官(人間的官員);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猶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間);人封(人間;塵世);人境(塵世)。(17) 人的身體 [body]。
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18) 指人情事理 [reason]。
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兒(人情)。(19) 男女性交[sexual intercouse]。
如:人道懼絕(喪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間情欲之事)。(20) 伴侶 [company]。
上與神明為友,下與造化為人。——《淮南子》(21) 果仁。
后作“仁” [kernel]。核者,人也。
古曰核,今曰人。——《爾雅·釋木》郝懿行義疏(22) 通“仁”。
仁愛[charity]。謂之好人。
——《管子·侈靡》術(shù)禮義而情愛人?!盾髯印ば奚怼饭示迂熑藙t以人,責己則以義。
——《呂氏春秋·舉難》 四、“人”字一撇一捺的象征意義: 電視劇《我愛我家》中有一句經(jīng)典歌詞:人字的結(jié)構(gòu)就是相互支撐。
“人”字這兩筆,一撇一捺僅兩筆,卻不好寫。從書法角度講,字的筆畫越少,想寫好越不易;從社會學角度講,“人”字這兩筆,內(nèi)涵豐富,哲理深邃,想寫好更難。
這兩筆有一筆沒寫好,便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生。 一筆寫成長,一筆寫衰老。
人生就是新陳代謝過程,包括思想和肌體。新的不斷滋生,舊的不斷淘汰。
人只有不斷接受、吸納新生事。
捺[nà]:筆畫的一種,與“撇”相對,組成“人”字。
主要分為平捺、斜捺和反捺。捺讀音:[nà]基本字義:1. 用手按,抑制:按~。
~手印。2. 筆形之一,由上向右斜下。
詳細字義:一,做〈動〉詞1. (形聲。從手,奈聲。
本義:用手重按)2. 同本義 先須捺后腳,然后勒前腰。——《游仙窟》3. 又如:捺上花冠;捺頭向水下;捺?。ㄉw指?;驁D章);捺抉(用力擠壓);捺弮(向下彎曲如弓弩。
形容禾穗豐碩)4. 抑制。例:按捺(抑制興頭,掃興);捺硬(勉力抑制);勉強捺住心頭的怒火5. 擱置;扣壓 例: 這事斷斷破不得,既承頭翁好心,千萬將呈子捺下。
——《儒林外史》二,做〈名〉詞1. 漢字筆畫的一種,向右斜下,近末端微有波折。古又名“磔”。
例:俗云捺,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稌x鉤·八磔》。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
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少從叔父,后又從衛(wèi)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采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
筆勢開放俊明,結(jié)構(gòu)嚴謹??瑫浴饵S庭經(jīng)》、《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
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后世尊稱為“書圣”。
據(jù)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F(xiàn)傳世均為臨摹本。
他認為養(yǎng)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tài)姿勢上領(lǐng)悟到書法執(zhí)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tài)。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
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yǎng)生修煉的《黃庭經(jīng)》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yīng)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
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
來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谑芹b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
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春秋筆法:《春秋》,魯國史書。
相傳為孔子所修。經(jīng)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后因以稱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
歷史上,左丘明發(fā)微探幽,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shù)母爬ǎ骸啊洞呵铩分Q,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譯文:《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zhuǎn)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誰能夠編寫?) 成語名稱:春秋筆法 成語發(fā)音:chūn qiū bǐ fá 成語釋義:指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
成語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
成語示例:初意卻不過貪圖少寫一個字,并非有什么~。(魯迅《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
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p>
是說,北海有一只大魚名字叫“鯤”,這種魚非常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然后鯤每年會在北海與南海之間遷徙。遷徙過程中鯤會化成一只大鳥叫做“鵬”,鵬特別大“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薄捌湟砣舸固熘??!倍旟i從水中起飛的時候會產(chǎn)生一種很壯觀的景象“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就是說,鵬展翅飛翔的話,翅膀會拍動三千里的水面,然后盤旋而上,飛上九萬里的高空。
其他用典示例
唐 杜甫 《大歷三年春有詩凡四十韻》:“五云高太甲,六月曠摶扶?!?/p>
唐 錢可復 《鶯出谷》詩:“摶風翻翰疾,向日弄吭頻?!?/p>
月半坡,出自“月亮出來照半坡”——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1、《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由尹宜公創(chuàng)作于1947年。歌詞質(zhì)樸自然,富于想象,感情真摯、內(nèi)在,音區(qū)較高,音域較寬,表現(xiàn)出少女的活力與純情,是一首經(jīng)典的民歌作品,黃虹、朱逢博、龔琳娜、譚晶等歌唱家都曾演唱過該歌曲。其中朱逢博演唱的《小河淌水》,以輕松、優(yōu)美、抒情、浪漫為特點,甜甜的滋味讓人傾倒,陶醉在詩一般情景境中,浮想聯(lián)翩。
2、《小河淌水》歌詞:
哎~~~
月亮出來亮汪汪
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
清悠悠
----
哎~~~
月亮出來照半坡
照半坡
望見月亮想起我阿哥
一陣清風吹上坡
吹上坡
哥啊哥啊哥啊
你可聽見阿妹
叫阿哥
3、《小河淌水》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來自肥沃的民歌土壤,另一個是在第二條戰(zhàn)線斗爭中形成的音樂激情。旋律和結(jié)構(gòu)是一首曲的骨架,風格、主題和感情是一首歌的靈魂??疾臁缎『犹仕放c彌渡民間流傳著的很多山歌、調(diào)子的曲調(diào)和唱詞,我們可以看出,《放羊調(diào)》、《月亮出來亮汪汪》、《田埂調(diào)》、《月亮出來照山巖》、彝族《過山調(diào)》、《密祉山歌》等民歌與《小河淌水》在調(diào)式、旋律和所抒發(fā)的思想情感是一脈相通的。
注:尹宜公(1924年10月21日~2005年12月13日),曾用名:趙華、趙定華,云南彌渡縣人,編審。1944年參加革命,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7年春整理改編填詞的《小河淌水》享譽全球。1986年離休,2005年12月13日在昆明病逝。
『人』字只有兩筆,一撇一捺,卻不好寫。
從書法角度講,字的筆畫越少,想寫好越不易;從社會學角度講,『人』字這兩筆,內(nèi)涵豐富,哲理深邃,想寫好更難!這兩筆有一筆沒有寫好,便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生。一筆寫出生時那哇哇哭聲,一筆寫臨終時那欣慰的笑容。
人生在人世不過短短數(shù)十載。生時,自我的哭聲是向他人證明了我們生的艱辛,他人的笑是迎接我們生命的到來。
死時,自我的笑是表白了平生了無憾事。他人的哭,說明我們一生為他人奉獻過、付出過,從而贏得了他人的不舍。
一筆寫成長、一筆寫衰老。人生就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包括思想和身體。
新的不斷滋生,舊的不斷淘汰。人只有不斷接受,吸納新生事物,才能推陳出新,健康成長。
一筆寫前進、一筆寫后退。人生如登山,一步一步往山頂上攀登,到了山頂,又一步一步往下退。
下山往往比上山還要難。百折不撓,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人固然可敬;而到了頂峰,不戀高位,激流勇退,能上能下,寵辱不驚的人,更難能可貴。
一筆寫快樂、一筆寫煩惱??鞓泛蜔朗侨松v飛的兩翼,相伴而生,形影相隨。
快樂和煩惱、幸福與痛苦、高興與憂傷,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激勵而前進的。經(jīng)過煩惱、痛苦和憂傷的洗禮,才感到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快樂和煩惱是奔向人生目標的一對車輪,「 哪里有快樂,哪里就有煩惱。
」。一筆寫順境、一筆寫逆境。
順境是浪潮起時的喧嘩,逆境是浪潮落時的嘆息。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甚至逆境多于順境。
面對困難和挫折,不能只是一味地抱怨、沉淪和絕望。逆境雖能影響但不會控制你的命運,只有你對生存和生活的態(tài)度及表現(xiàn),才能決定你的成功和失敗。
一筆寫付出、一筆寫收獲。人總是活在得失之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們就要擁有那種『得不以喜,失不以憂』的胸懷,想想生命的可貴,你就會明白人生最美的是奮斗的過程,計較得失只會自尋煩惱。一筆寫向上、一筆寫向下。
向上是提升,向下是沈淪;只有不斷的學習精進,才會提升人生自我價值,否則不進則退,向下沈淪落入罪惡淵首,不可不明事理時時警惕自我。一筆寫道德、一筆寫才能。
有的人仍活著,但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已人死了,但他還在活著;指的就是人之德。德和才是『人』字的一撇一捺,沒有〝?shù)篓曔@一撇,不成其人;沒有〝才〞那一捺,人難自立。
一筆寫權(quán)利、一筆寫責任每個人都有做人的權(quán)利,同時又肩負做人的責任。沒有沒權(quán)利的責任,也沒有沒責任的權(quán)利。
放棄自己的權(quán)利的人,??磩e人的眼色行事,專為別人的喜惡而活,就淪落為奴才。不承擔責任、不履行義務(wù)的人,只知道享受生活,不愿意創(chuàng)造生活,只期盼人人為我,不愿意我為人人,坐享其成就墮落為寄生蟲。
人的雙肩,就是一肩挑權(quán)利,一肩挑責任,而走完人生旅程。一筆寫自己、一筆寫愛人。
夫妻如同左右手,左手提東西累了,不用開口,右手就會接過來;右手受了傷,也不用呼喊和請求,左手就會伸過去,相濡以沫,你扶我牽,互幫互助;夫妻又如一雙筷子,什么時候都要齊心同力,酸甜苦辣,一起品嘗,櫛風沐雨,共度人生。夫妻正如『人』字一撇一捺,倆人合力,才能頂天立地,無愧人生。
一筆寫朋友、一筆寫對手。人是社會的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離開他人而獨立生存。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是你在愁風苦雨中行走時,飄過來的一把傘;朋友是你在黑暗中摸索前進時,遞過來的一支火把;朋友是你在坎坷旅途中跌倒時,扶你一把的那個人。
人的成長還離不開對手,有個對手不落后。對手,是成功者的陪練,體育場上的最高記錄,往往就是在與對手較勁時創(chuàng)下的。
一筆寫前半生、一筆寫后半生,前半生長根、發(fā)芽、開花;后半生結(jié)果、收獲、儲藏。有的人前半生窮困潦倒,后半生飛黃騰達;有的人前半生求索無路,后半生功成名就;有的人前半生燦爛輝煌,后半生暗淡無光;有的人前半生桂冠顯要,后半生晚節(jié)不保。
人生道路雖然漫長,但決定其“身后名”的人生歷程,往往是最后幾步。無論過去多成功,多燦爛,都不能代表未來。
只有不停地耕耘,不停地砥礪,不停地鞭策,不停地學習,才能把『人』字的后一筆,寫得更加壯麗。一筆寫『真我』、一筆寫『假我』 ,『人』字兩筆,一陰一陽,一撇為真我之靈性,一捺為假我之色身,人生轉(zhuǎn)眼已白頭,朋友我們這一生究竟是為『真我』,還是『假我』而活呢?。
“捫虱而談”一面捺著虱子,一面談著。形容談吐從容,無所畏忌。
典故:
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壽光縣西南)人,僑居魏郡(今河北臨漳縣西北)。他家里很窮,年少時靠賣簸箕為生。他曾經(jīng)到洛陽去賣簸箕。有一次,有個人要買他的簸箕,出很高的價錢,但是說沒有帶錢在身上,要王猛跟他去家里取。王猛覺得很劃得來,就跟著他走。走了很久,忽然來到一座深山,看見一位老翁,頭發(fā)胡須都白了,盤坐在胡床上。左右站著十來個人。那帶王猛來的人叫王猛拜見老翁,說:“這就是無念大師?!痹瓉磉@就是嵩山。無念是一位道行高深的隱者,他很欣賞王猛具有良好的素質(zhì),于是派人引他入山,收為徒弟。王猛從師學習,尤愛讀《陰符經(jīng)》,通曉姜太公兵法。長大成人以后,王猛告別師傅,四處游歷,來到鄴都(今河北臨漳縣)。但是兩晉時代是重門閥世襲的時代,出身名門貴族的子弟,盡管肚子里一肚子的草,也能做官,而且做高官;出身貧寒的士族,盡管一肚子學問,還是被人瞧不起,他們被阻斷了仕進之路。王猛在鄴都,就受到那些紈啞子弟的歧視,因此憤而隱居于華山,一面修煉自己,一面等待時機。
晉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溫率兵北伐,進軍灞上(今陜西西安東)。王猛聽說,穿著粗麻布做的短衣,去見桓溫。桓溫初至關(guān)中,想了解關(guān)中人士的動向,于是接見了王猛。王猛毫無拘束之態(tài),坐在客座上高談闊論,一面手里在短褐中掏來掏去,半天,兩個手指捏住一個什么東西,在光亮下照了照,是只虱子,一下丟進口中,還嚼了一嚼。這一切,桓溫都看在眼里,心想:名士怪癖!在魏晉時代,許多名士都有各種各樣的怪癖,不以為奇。到底有沒有真本事?桓溫想試驗一下他,于是問王猛說:“我奉晉天子之命,率10萬精銳之師,征討叛逆的秦王,這是替百姓驅(qū)除殘賊,可是三秦的豪杰之士,卻很少有人來拜見我,這是什么原因呢?”
王猛狡黠地笑了笑,回答說:“公不遠數(shù)千里,深入寇境,可是離長安已近在咫尺,卻停扎于灞上,不渡過灞水繼續(xù)前進,你猜百姓們怎么看?”桓溫不解地問:“百姓們怎么看?”王猛說:“百姓們心想:這位將軍到底是為國家之公呢,還是為一己之私?”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0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