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話屬于漢語的閩語分支,閩東語南片,是閩東次方言的代表,整個閩東地區(qū)代表性方言。閩語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話在福建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本地人把福州話稱為平話,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 晉安語的由來,是西晉時期因中原人為了避難入到閩江中、下游所帶來的語言,還可以叫它“晉安語”, 因當時所稱福州“晉安郡”。
雖然福州話被定義為一種方言,但從語言學的定義來看,福州話同漢語標準語差別迥異,甚至無法被說閩語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
福州話屬于漢語的閩語分支,是閩東次方言的代表。
在漢語各大語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其底層應(yīng)當是古閩越族的語言。
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于福州話中。 福州方言是閩江下游的舊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語,整個閩東地區(qū)劃代表性方言。
福州話是閩方言之一,閩東話的代表。閩方言是漢語方言的一支,分為閩東話、閩南話和閩北話。
福州方言流行于福州市和所轄的閩侯、長樂、福清、平潭、永泰、閩清、羅源等8縣(市)以及古田、屏南、南平、福安、寧德、周寧、壽寧、柘榮、霞浦、福鼎等縣(市)。覆蓋面占福建省面積五分之一強。
在閩東方言區(qū)之外的浙江省泰順縣、平陽縣、蒼南縣部分鄉(xiāng)鎮(zhèn)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于閩北地區(qū)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qū)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福建由于歷史上高山峻嶺重疊,交通閉塞,形成地域的隔離,方言形成碎塊型,往往造成涉一條溪或過一重山便有同音不同腔的現(xiàn)象。因此福州話中又分為福州本地腔和閩侯腔、長樂腔、福清腔、平潭腔、永泰腔、閩清腔、羅源腔等等。
在我國方言中,福州話不僅以其歷史悠久而聞名,而且以語詞豐富、語體多樣、語流音變復(fù)雜而著稱,使許多研究古漢語的專家為之神往。歷史上由于中原文化數(shù)度入閩,因此福州方言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與當時方產(chǎn)融為一體的過程中,既保存著上古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許多舊痕跡,又保存有不少中古漢語的一些特色,是保存中古音(或稱唐音)最多的方言之一,許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基本詞匯一直為福州方言繼續(xù)沿用至今。
如“筷子”叫“箸”,“兒子”叫“仔”,“鍋子”叫“鐤”,“剪刀”叫“鉸刀”等等。
福州話主要通行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部福建省的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谝粠Вw11個縣市,分別是福州市區(qū)、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羅源、連江、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海外福州華僑組織有稱福州十邑同鄉(xiāng)會。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qū)的馬祖同樣使用福州話。隨著福州人向海外移民,福州話也傳播到了東南亞、日本和美國等地的華人社區(qū)中,成為在海外影響力頗大的漢語之一。
福州地區(qū)遠古時代,古閩人就在閩江沿岸生活勞作,創(chuàng)造原始文化。在戰(zhàn)國后期,越國為楚國所滅,越王勾踐的后裔無諸和繇遂帶領(lǐng)部分越古臣民遷徙至福建,并很快與古閩人融合形成新的部族——閩越族,后一度形成南方最強大的閩越國。
公前110年閩越起兵反漢,漢武帝平息叛亂后,以閩越人民風彪悍且閩越之地山勢險阻,將閩越人遷徙至江淮一帶。后來,部分逃避遷徙的閩越遺民在故地重建家園,漢朝在此設(shè)立冶縣(屬會稽南部都尉)。
西漢時期,中原地區(qū)漢人第一次南遷入閩,并與閩越人逐漸融合,中原方言首次進入福州。 兩晉時期戰(zhàn)亂頻繁,衣冠南渡,中原地區(qū)漢人第二次大規(guī)模入閩,中州古漢語也隨之傳播到福州地區(qū)(現(xiàn)代福州話仍保留許多中州古漢語痕跡),漢人與閩越人進一步融合,閩越族的名稱逐漸淡出史書,漢人成為福州地區(qū)主要居民,中原方言再次滲透融合進當?shù)胤窖浴?/p>
唐初,中州陳元光父子入閩。唐末戰(zhàn)亂頻繁,中原地區(qū)漢人第三次入閩,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建立閩國,建都福州,進一步促進中原方言與當?shù)胤窖缘娜诤稀?/p>
而福州話大致形成于唐朝,經(jīng)過500多年,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的福州話逐漸固定下來。 歷經(jīng)數(shù)次中原地區(qū)漢人入閩,帶來不同歷史層次的中原漢語,所以福州話中留有上古、中古漢語在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的許多痕跡(如福州話保存了大量古齊語的痕跡),福州話事實上是中原古漢語的流承。
1842年福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福州話也引入了不少英語詞匯(如福州話“硬幣”叫“硼囝”peing iang,即英語“便士”的音譯)。 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區(qū)基本屬于單語社會。
而隨后的國民政府與中共都在福州大力推行國語(普通話),政府不鼓勵甚至禁止市民在公共場合、媒體,尤其是校園中使用福州話。 幾十年來國語運動事實上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理念之上,即政府認為,地方語和標準語是不可以和諧共存的。
而激進的語言政策導(dǎo)致福州話正在加速地步入瀕危語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區(qū),由于學校長期使用普通話教學和不少家長認為說福州話對孩子成長有負面影響,加之外來人口涌入,越來越多的福州年輕人無法使用母語交流。 在馬祖,福州話也面臨同樣的式微困境。
中華民國于2000年頒布《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保護福州話在公共場合的使用,并在馬祖校園里實施當?shù)乇就琳Z言教育。
俚諺語 七留八留無離福州。
鐵打延平府,紙糊福州城(南平難攻,福州易失)。見蛇不打三分罪。
食在在做賴賴工錢都還在。眠床下踢毽平平懸(床下踢毽子同樣高,不分高低)。
七哥問八哥共汝差不多(保守者只求不比人差就行)。心肝搭搭,伓驚菩薩(問心無愧,不怕鬼神)。
田園日日去,親戚淡淡行。風吹單條竹,餓死單身哥。
體得主人意,更是好功夫。賭錢輸窮鬼,犬吠癩呆人。
死的去遠遠,生的要吃飯。接親長長陣,拜堂剩兩其(人)。
烏字上白紙,有性沒處使。鐵打延平府,紙褙福州城。
手里沒把米,呼雞都不理。湯水雖熱總是水,飯粒雖凍會粘牢。
老虎雖壞不咬囝,鐵匠不打刣(殺)囝刀。平生不作虧心事,半瞑(夜)開門心不驚。
三分人樣七分裝,七分人樣不用裝。看命先生半路死,地理先生沒處埋。
走馬倉山看走馬,泛船浦內(nèi)看番船。牛頭馬面是娘奶,胭脂粉面是別人。
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將持刀保太平。孝順必生孝順囝,忤逆還生忤逆兒。
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還有其他短句如:城里燈籠鄉(xiāng)下骨。
鴨牳裝(打扮)死嘴總是扁的。瓦爿囝也中墊桌骹。
月光處處光。是金便赤,是銀便白。
有心打石石會穿。和尚是人做的。
好鼓不用重錘。破鼓總會救得月。
九十九還要問一百。奶奶死欽欽磕磕(敲動法器發(fā)出的聲音),老爺死寂寂寞寞。
有錢講話響叮當,沒錢講話沒人聽。諸人囝十八變,上轎還(有)一變。
先是人情后是債。寧可敆(得罪)初一,不可敆(得罪)十五。
輕聲講重話,會急又沒汗。鼓山戴帽,做土起餓。
雷打秋,晚沒收。一百錢要使,一分錢要儉。
千賒不如八百現(xiàn)。江中雖大,船頭會相碰。
財主困(睡)半暝(夜),窮人起五更。頭過(道)參,二過(道)茶。
衙門有大小,法度總一般。俗語 十八歲見二十四代。
(不懂又亂說) 棺材料做牙簽。(大材小用) 賊去了關(guān)門。
(亡羊補牢的意思) 安眠藥落腹。(吃了定心丸) 鼓樓前拾柴配。
(喻好友關(guān)系) 沒水泅九鋪。(一鋪十華里,喻人機靈,辦法多) 斧頭打鑿鑿打柴。
(一級給一級下任務(wù),施壓力) 過橋扔拐,船過水沒痕。(忘恩負義) 企(站)高高山看凡間北子落難。
(袖手旁觀,見死不救,見難不幫) 烏犬偷吃白犬當罪。(喻替死鬼) 頭發(fā)青甲(相處)到頭發(fā)白。
(夫妻白頭到老) 有嘴講別人,沒嘴講自家。(對己寬對人嚴) 鴨牳跟鳳去飛。
(喻不自量力,無自知之明) 養(yǎng)鼠咬布袋。(吃里爬外) 銜飯等配(菜)。
(喻資金短缺,等著錢用) 開飯店怕大吃飯。(這種怕沒理由,多余) 故(還)克(擠)中亭街。
(最擠的地方) 水口差到閩安鎮(zhèn)。(一在上游,一在下游,相距太遠了) 鼓山尾涼風。
(喻心寬,無后顧之憂) 鹽甕自生蟲。(內(nèi)部出奸細) 騎馬連具(拄)杖。
(太小心,膽子過?。?做馬夫挨打,做大王又挨打。(左右為難) 江中不去討,碗里相爭吃。
(喻不向外發(fā)展而在家里或內(nèi)部爭待遇、利益) 吃大豬料,叫豬囝聲。(拿很高的待遇,只能做很少的事) 三十六扛箱揀了筆墨紙硯。
(運氣欠佳,揀來揀去揀個最差的) 肖蛇多心思。(善愁多感或心眼多) 曹操多疑。
(喻疑心重的人) 程咬金三下斧。(做事沒后勁) 去洪塘賣篦梳。
(洪塘是產(chǎn)篦梳的地方) 和尚寺借篦梳。(和尚光頭哪會備篦梳) 羊死目伓克。
(不閉,喻不甘心) 一時韭菜一時蔥。(變化多端) 上半瞑(夜)肖雞,下半瞑(夜)肖鴨。
(反復(fù)無常) 下界爺爬橫頭桌。(小人一時得志) 府里又誤縣里又誤。
(兩頭的事都沒做好) 又淺又拍淺。(溢出,喻越窮越易遭損失) 犬囝抱過門限也要錢。
(意即什么都講錢) 犬藉虎威。(藉勢欺人) 劉伯溫尋沒主。
(找不到主顧) 沒見嚴嵩先見嚴年。(要見官就要先見管家或秘書) 大王補庫,弟子出錢。
(官府做事殃及百姓) 有天沒日頭。(太冤枉,太不合理) 手指做門閂。
(不頂用或沒辦法而為之) 有鑼有鼓有得對。(興趣相同,意氣相投好做事) 刣死雞救活雞。
(放棄沒希望的去救有希望的) 見了先生就看命。(不管有用無用都去問,都去做) 打落身(人工流產(chǎn))以為做喜事。
(把壞事當好事看) 到你做歲(除夕)天沒月。(做事落人之后總做不成) 歇后語 鼎邊糊--一炆就熟 鼓樓前光餅--搶面 食馬屎--詐癲 一嘴食胡椒--胡溜溜(很會撒謊) 鼓樓頂掏時辰牌--挨時度日(消極怠工) 有鑼有鼓--有乇對(比喻互相配合、呼應(yīng)) 豬肝保郎(搽抹)粉--偽裝 扁擔拍倒--一字平 一把米摔墻上--毛(沒)一粒家(粘)粒(比喻毫不相干、毫無關(guān)系) 芋菩拍保長--差半長 猴戴帽--伓像人形 和尚寺借篦梳--找錯門 相拍--算了拍 船里老鼠--堵(賭)里找食 鼎邊糊--一炆(米漿從鍋邊均勻地倒過)就熟 半瞑(夜)拉屎--野(很)特(值) 道士收花彩--假客氣 金胡蠅--屎腹 虎婆奶收生婆飼囝--十死九無活 借錢放債--假有錢 無尾虼蚤--伓好討(難尋找) 郎機炮拍只只--無夠本(不夠本錢) 拍破破了其的熱水壺--無膽 招姐戲中人做新婦出嫁--朦朦眩(亂亂地,暈頭轉(zhuǎn)向) 歌謠 月光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
洪塘水深無得過娘子撐船來接郎。搓。
福州方言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閩江下游的舊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語,整個閩東地區(qū)劃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屬的5區(qū)2市6縣通行,今寧德地區(qū)所轄的2市5縣也能聽懂。在閩東方言區(qū)之外的浙江省泰順縣、平陽縣、蒼南縣部分鄉(xiāng)鎮(zhèn)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于閩北地區(qū)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qū)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其底層應(yīng)當是古閩越族的語言。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于福州話中,近代普通話中的新詞更是大量地進入福州話,甚至外國語如日語、英語等也都進入福州話,共同構(gòu)成這一方言。
近300年來,福州話無論是在語音的聲韻母、音變規(guī)律、字音的變讀方面,還是在詞匯方面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又是極其緩慢的。
正因為如此,福州話具有自己的特色。從音類來說,古時同一個音類的字在福州話中常有多種讀法,這些不同讀法往往反映不同時代的語音特點。從字音來說,一個字有幾種讀法現(xiàn)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見的,其中有的屬于文白讀,有的是因為在不同時代構(gòu)詞分別讀為不同層次的音,有的是為區(qū)別字義而變讀。從語言結(jié)構(gòu)來說,由于語音系統(tǒng)自身條件及詞匯語法的制約,福州話的語音包含著一系列的語流音變,包括變聲、變韻、變調(diào)、輕聲等。
本章收集福州方言中的一部分常用詞、諺語、俗語、歇后語、歌謠,讀者請用福州話細細品讀,您會發(fā)現(xiàn)福州方言中的特殊韻味是妙趣橫生。
福州100條地名典故 1、西門­; 西門是福州歷代舊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門。
2、雙拋橋­; 傳說昔日有王氏男子與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門婚事,兩人便于月夜在此橋投河自盡殉情自殺。不過標準的說法應(yīng)該是說此橋原名“合潮橋”,原先下接兩條河流,與之前的另外一座橋“發(fā)苗橋”合稱“雙拋”。
3、茶亭­; 為了方便城里到臺江的行人,有僧人在路上搭蓋一亭免費送茶、供人休息?,F(xiàn)在的茶亭小學門口的亭子就是這個傳說中的茶亭啦! 4、洋頭口­; 原來的臺江有浦東、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田地的意思),洋頭口就是這十八洋的農(nóng)田的路口,稱之為“頭”。
5、達道­; 達道取的是“達文里”的“達”和“下道”的“道”二字組成,下道就是以前的內(nèi)河小碼頭,中下層貧民很多都在這里運輸做生意。 6、三叉街­; 三叉街就是下藤路、埔頭下和埔尾三條路的交叉口。
7、白湖亭­; 古代的時候這里有一個“白湖”,然后明朝的時候還蓋了一個亭子,因此得名。結(jié)果現(xiàn)在湖也干了亭子也倒了。
8、溫泉路­; 溫泉路這里當然是福州地區(qū)最著名的溫泉聚集區(qū)了,舊時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澡堂,現(xiàn)在還有溫泉澡堂和古三座澡堂。 9、旗汛口­; 清朝的時候北京旗營抽調(diào)官兵和家屬,南下進駐福州城。
旗汛口就是兵營的大門口。 10、道山路­; 道山路因烏山上的“道山亭”而得名,烏山是道教勝地,上面還有紀念八仙呂洞賓的呂祖宮,山腳下還有紀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廟。
11、南街­; 南街是舊時城里通往南城門的主干道,史稱“南大街”,簡稱“南街”。 12、梅塢口­; 梅塢路曾在明朝時期廣植梅樹,綿延十里,因此得名。
可惜于明末毀于戰(zhàn)火中了。 13、麥園路­; 麥園路則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的時候墾荒種麥的麥地,當然現(xiàn)在也沒有了。
14、排尾­; 閩王王審知曾經(jīng)在這附近派兵組成“竹排營”,也就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意思。排尾就是“竹排營”最遠的地方。
15、鰲峰洲­; 這里曾經(jīng)是一片沙洲地帶。后來在康熙年間,福建巡撫張伯行將此地劃歸福州四大書院之一的鰲峰書院所有,因此得名。
16、高湖­; 高湖可就不是湖了,原稱是“高湖墩”,也就是小山、小土堆的意思。 17、螺洲­; 因為這里的地形很像一個青螺,加上有一座“螺女廟”,因此得名。
18、浦東­; 前面“洋頭口”的解釋已經(jīng)提到了,是“十八洋”中的一洋。 19、洪山橋­; 洪山橋在洪山附近,因此得名。
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的洪山古橋歷經(jīng)幾次重修,雖已荒廢但尚存有橋墩。因為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舊時的洪山橋光餅號稱全福州最正宗的光餅。
20、高峰橋­; 因附近的高峰橋而得名。高峰橋在湖頭街附近,或者說是在西湖附近,目前依然還存在,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 21、古三座­; 古三座處于溫泉中心地段,曾經(jīng)有三口相連的浴池,這三口浴池稱謂“三座”,加上是古代的,所以叫做“古三座”。
22、倉前­; 倉前意為“鹽倉前”,也就是以前存儲鹽的倉庫。 23、龍?zhí)督?amp;shy; 龍?zhí)督鞘莻}山以前的古渡口,本名“龍?zhí)犊摺?,相傳古代有白龍居住于此地,而且還與四中里面的大廟山上的釣龍臺和釣龍井相通。
著名的女神陳靖姑的傳說也和此地有關(guān),陳靖姑在此地為普羅大眾祈雨,便有了目前依然存在的“陳靖姑祈雨處”。 24、上渡­; 上渡自然也是古渡口,是長久以來的木材集散地,運輸閩北來的木材。
現(xiàn)在也變成了建材市場,倒很符合它的歷史地位。 25、陽歧­; 陽歧在蓋山鎮(zhèn),分為上陽歧和下陽歧,原來是因為此地位于高蓋山的南坡,山南稱“陽”,因此得名。
這里是著名的翻譯家嚴復(fù)的出生地。 26、中亭街­; 我們知道解放大橋的前身是宋朝頭陀王法助奉旨建造的“萬壽橋”,也就是俗稱的“大橋”。
建成后在中洲島上建了一個亭子叫做“中亭”,后來又在北邊筑了一座“泗洲亭”,由于交通方便,很快就形成了繁華的中亭街。 27、蒼霞­; 蒼霞為蒼霞洲,古代是水域,后來淤積成為陸地。
蒼霞寓意“倉山的晚霞”,也就是說在這里可以觀賞倒映在閩江水中的倉山的晚霞,因此而得名?!吧n霞晚照”是明代南臺十景之一。
28、五一路­; 五一路始建于1959年,于5月1日正式通車,因此得名。 29、十四橋­; 民國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創(chuàng)辦了福州的第一條公路,此路從水部門、王莊一直到臺江萬壽橋,沿途共計十四座橋。
十四橋也就是編號最后的一座橋。 30、前嶼­; 古代時候是閩江當中的一座島嶼,隋唐之后閩江淤積成為田園,處在“后嶼”這個地方的前面,因此叫做“前嶼”。
31、鼓山­; 鼓山是福州著名的旅游勝地,因為在它的頂峰有一塊像鼓一樣的巨石,每逢刮風下雨便會發(fā)出類似打鼓的聲音,所謂的“石鼓名山”就是這個意思。 32、左海公園­; 我們通過左海公園來講“左?!?。
“左”是古時的“東”,“左?!币簿褪恰皷|?!?。這說。
鄭長,正確的應(yīng)該是叫鄭唐或者鄭堂,你都是聽老一輩講的哈,所以這個“堂”字在福州話里也是念“棟”哈 福州民間故事以四大故事為主,首先是作為福州人都聽說過的“貽順哥燭蒂”、“鄭唐系列”,還有“撿茶記”和“紅裙記”。
“鄭唐系列”較有影響的有《鄭堂燒火炮》。傳說福州人放鞭炮的來歷頗有淵源。
明朝時,居住在福州朱紫坊的詩人鄭唐,由于他總是打抱不平,得罪了惡人,除夕這天,仇家找他晦氣,就送給他一副棺材,鄭唐不以為意,反而把棺材劈成小塊燒火,再往上撒些鹽巴,噼噼啪啪的非常熱鬧,他曠達地說“鄭唐燒火炮,除死無大災(zāi)”,福州后人以此作為除夕夜放煙花、禮炮的由來。 ===========先介紹鄭唐其人。
========== 鄭唐,明朝 福州人氏。民間故事這么記載他:“鄭唐縣試中了秀才后,鄉(xiāng)試就沒了名,原因是他考試時很快把考卷寫完,然后在卷末寫詩畫圖,主考官看了十分生氣,鄭唐也不買賬,從此他無意功名。
才智過人且狡詐無賴。對貪官污吏、為富不仁者及悍婦、地痞疾惡如仇,對鄰居、鄉(xiāng)里刻薄。
常施計榨取貪官們的錢財,屢屢得手。卻沒人奈何得了他?!?/p>
線面手工制作時間長達9小時,經(jīng)和面、揉條、松條、串面、拉面等7道工序,具有煮時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牽絲縷縷的特點。
宋代名詩人黃庭堅的《過土山寨詩》:“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說的就是線面。福州線面始于南宋,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民間對線面的制作流傳著一段神話故事。
相傳玉母娘娘的女兒九天玄女,為了給母親賀壽,煞費苦心準備禮物,最后她用自己智慧和靈巧的手,精制了細如絲,長如發(fā)的線面。線面就是九天玄女指點創(chuàng)制的,所以福州的線面工人拜九天玄女為“切面始祖”.家里供牽九天玄女神像,神像旁懸掛對聯(lián),左邊是:“金梭玉帛”,右邊是“牽絲如縷”,橫批是“巧奪天工”。
這么細的面,像絲線一樣扎成一小束一小束,福州話里叫“指”。一碗線面用一指也就夠了。
親友遠行之際,送上一指線面,兩個鴨蛋,算是善祝善禱。所謂鴨蛋,諧音“壓浪”,讓出洋過海的一帆風順,旅程平安。
“吃鴨蛋,講太平”,就是這么來的。過生日時也要來這么一碗壽面,一般用雞湯,稱為“太平面”。
切面是萬萬要不得的,切面啊就是“切命”,多不吉利??!線面以精面粉為原料,輔以精鹽、薯粉(也可用米粉代替)、食油等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線面粗細0.7毫米以內(nèi),有的能用1斤面粉制成6米長的線面近1000根。
福州線面具有煮時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牽絲縷縷等特點。煮食方便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待線面上浮后撈起,倒入燉好的羊肉、雞肉、或豬上排湯中,調(diào)些福建老酒、蔥花等,芬香味美。
福州風俗,過生日時要吃線面煮成的壽面,一般用雞湯,再加上兩個鴨蛋,稱為“太平面”,象征著平安長壽。男婚女嫁,男方給女方送雞、線面,此面叫喜面。
親朋好友第一次臨門暢敘友情,煮一碗線面招待,此面叫餉容面。外出遠行,或迎送賓客,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順風和家居平安。
現(xiàn)在賓館中也有烘線面的吃法。線面煮食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再沸即可操起,一抖水間盛入碗內(nèi),傾下早就燉好的羊肉/番鴨肉/上排等高湯,略調(diào)以本地產(chǎn)的黃酒,即成“羊肉面” /“鴨面” /“上排面”(線面本身是咸的,毋庸再用鹽)。
福州人管這叫“泡”線面,一個泡字,活龍活現(xiàn)。線面在高湯中不亂不糊,一筷拈起,牽絲掛縷,咬上一口,柔韌滑潤,帶起高湯原汁原味的鮮美,怎一個好字了得。
福州線面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術(shù),美妙的滋昧,風行于世,龍須線面兩次被商業(yè)部評為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暢銷海內(nèi)外,尤為華僑所喜好。
地牛轉(zhuǎn)肩——地震
桃囝李囝吃死妮囝(意:桃子李子吃死孩子)
鼻屎當鹽食——守財奴
對人講人話,對骨講骨話——左右逢源
乞食(乞丐)做排場——窮極發(fā)瘋
一百只(福州話:個)吃飯,九十九當家——意見多
一把米摔著墻,沒一粒膠拉(意:毫無關(guān)系。膠拉:粘著)
一竹篙拍翻一船人——以偏概全(拍翻:打翻)
一句話不益兩個人(意:兩人爭執(zhí),第三者的公道話往往兩面不討好)
一代沒好母,三代沒好仔(意:母,作妻解。仔:兒子)
選自《羅星塔月刊》
十二月果子
正月瓜子眾儂溪(啃)
二月白蔗胡西西(又松又甜)
三月枇杷出好世
四月厝容(楊梅)擺滿街
五月桃仔紅又紅
六月荔枝矮(會)列儂
七月番石榴掛滿樹
八月龍眼巧玲瓏
九月柿囝圓朱朱(園又園)
十月橄欖苦也甜
十一月尾梨賣好價
十二月紅橘趕過年
月光光
月光光照尾梨
共哥有約月出來
沒是奴家月出早
還是哥家月出遲
莫管月出早和遲
我看是哥不肯來
當日我哥未說親
三十沒月哥也來
福州話又稱平話(區(qū)別于“廣西平話”,兩者沒有任何關(guān)系),雅稱晉安語。
總使用人數(shù): 超過一千萬 語言系屬分類: 漢藏語系→漢語→閩語→閩東語→福州話福州話屬于漢語的閩語分支,閩東語南片,是閩東次方言的代表,整個閩東地區(qū)代表性方言。閩語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話在福建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本地人把福州話稱為平話,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 晉安語的由來,是西晉時期因中原人為了避難入到閩江中、下游所帶來的語言,還可以叫它“晉安語”, 因當時所稱福州“晉安郡”。
雖然福州話被定義為一種方言,但從語言學的定義來看,福州話同漢語標準語差別迥異,甚至無法被說閩語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 福州話主要通行于中國福建省的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谝粠?,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福州、閩侯、長樂、連江、永泰、閩清、羅源、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海外福州華僑組織稱福州十邑同鄉(xiāng)會。
覆蓋面占福建省面積五分之一。中國臺灣省的“連江縣”(馬祖)也使用福州話。
今寧德地區(qū)所轄的部分縣市(壽寧、柘榮、霞浦、福鼎)能聽懂。至于閩北地區(qū)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qū)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隨著福州向海外移民,福州話也擴散到了東南亞和美國的華人社區(qū)中,成為在海外影響力頗大的漢語之一。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
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明顯地留存于福州話中,其主要原因由漢代、晉代、唐代大規(guī)模移民,也有古齊語、古晉語的殘留(如福州方言中有現(xiàn)代晉語中的切腳詞),這些來源逐漸融合形成了現(xiàn)今的福州方言。近300年來,福州話在語音的聲韻母、音變規(guī)律、字音的變讀方面和詞匯方面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又是極其緩慢的。
特色從音類來說,古時同一個音類的字在福州話中常有多種讀法,這些不同讀法往往反映不同時代的語音特點。從字音來說,一個字有幾種讀法現(xiàn)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見的,其中有的屬于文白讀,有的是因為在不同時代構(gòu)詞分別讀為不同層次的音,有的是為區(qū)別字義而變讀。
從語言結(jié)構(gòu)來說,由于語音系統(tǒng)自身條件及詞匯語法的制約,福州話的語音包含著一系列的語流音變,包括變聲、變韻、變調(diào)、輕聲等。日本不論是語言還是文化都受中國唐宋影響,而唐宋和東洋交流的過程中的通道便是福建(福建人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現(xiàn)日語里的詞匯有許多都和福州話相近,放慢語速以逐詞交流日語和福州話還是有共同之處,和閩南話的差異是同樣道理,不過福州話和閩南話同是閩語,同源和語法一樣,日語則有自己的發(fā)展。
歷史福州地區(qū)遠古時代,古閩人就在閩江沿岸生活勞作,創(chuàng)造原始文化。在戰(zhàn)國后期,越國為楚國所滅,越王勾踐的后裔無諸和繇遂帶領(lǐng)部分越古臣民遷徙至福建,并很快與古閩人融合形成新的部族——閩越族,后一度形成南方最強大的閩越國。
公元前110年閩越起兵反漢,漢武帝平息叛亂后,以閩越人民風彪悍且閩越之地山勢險阻為由,將大部分閩越人遷徙至江淮一帶。后來,部分逃避遷徙的閩越遺民在故地重建家園,漢朝在此設(shè)立冶縣(屬會稽南部都尉)。
西漢時期,中原地區(qū)漢人第一次南遷入閩,并與閩越人逐漸融合,中原方言首次進入福州。 兩晉時期戰(zhàn)亂頻繁,衣冠南渡,中原地區(qū)漢人第二次大規(guī)模入閩,中州古漢語也隨之傳播到福州地區(qū)(現(xiàn)代福州話仍保留許多中州古漢語痕跡),漢人與閩越人進一步融合,閩越族的名稱逐漸淡出史書,漢人成為福州地區(qū)主要居民,中原方言再次滲透融合進當?shù)胤窖浴?/p>
唐初,中州陳元光父子入閩。唐末戰(zhàn)亂頻繁,中原地區(qū)漢人第三次入閩,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建立閩國,建都福州長樂,進一步促進中原方言與當?shù)胤窖缘娜诤稀?/p>
而福州話大致形成于唐朝,經(jīng)過500多年,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的福州話逐漸固定下來。歷經(jīng)數(shù)次中原地區(qū)漢人入閩,帶來不同歷史層次的中原漢語,所以福州話中留有上古、中古漢語在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的許多痕跡(如福州話保存了大量古齊語的痕跡),福州話事實上是中原古漢語的流承。
1842年福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福州話也引入了不少英語詞匯(如福州話“硬幣”叫“硼囝”peing iang,即英語“便士”的音譯)?,F(xiàn)狀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區(qū)基本屬于單語社會。
辛亥革命之后在福州大力推行國語(普通話),政府不鼓勵市民在公共場合、媒體,尤其是校園中使用福州話。幾十年來國語運動導(dǎo)致福州話正在加速地步入瀕危語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區(qū),由于學校長期使用普通話教學;甚至使用體罰的方式禁止學生在學校說福州話;和不少家長認為說福州話對孩子成長有負面影響,加之外來人口涌入,越來越多的福州年輕人無法使用母語交流。
2004年,東南快報記者對福州市區(qū)的20名學生進行隨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其中9人不會說福州話,占將近半數(shù);受訪者的學生中,沒有一人會哼唱福州話童謠。近年來,政府和民間人士逐漸開始致力保護福州話。
2008年3月16日,福州電視臺生活頻道開設(shè)福州話節(jié)目《攀講》欄目,此后數(shù)年,該欄目獲。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