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的典故介紹:1、弱冠 男子20歲稱弱冠。
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于女子。《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
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舉行冠禮,并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
后來用“而立”指人3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p>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3、不惑 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謂遇事能明辨不疑。《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唐 韓愈 《伯夷頌》:“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宋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p>
(2)《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焙笠蛞浴安换蟆睘樗氖畾q的代稱。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唐 李復言 《續(xù)玄怪錄·木工蔡榮》:"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潛祝土地,自總角至於不惑,未嘗暫忘也。
" 清 方文 《初度》詩:"行年將不惑,學道尚無聞。"4、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
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
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
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辭也。” 孔子學《易》,乃知天命。
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圣言,以求知之。5、花甲 花甲之年:指60歲。
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
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祝褐噶畾q,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6、古稀 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p>
后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明 李贄 《觀音閣》詩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識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貴,致位宰輔,壽臻古稀。
" 《當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魯莽行動,年屆七旬,古稀高齡了,干么還這么不知輕重。"7、耄耋[mào dié] 耄,《鹽鐵論·孝養(yǎng)》中寫道:“七十曰耄?!?/p>
《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
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耋: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
耄耋指八九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8、期頤 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zhuǎn)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
頤,朱熹講是“謂當養(yǎng)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yǎng)護。
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
“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抖Y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p>
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yǎng)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yǎng)道而已?!?/p>
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yǎng),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古代女子滿15歲結(jié)發(fā),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
也指已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笄:束發(fā)用的簪子。
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fā)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fā)戴上簪子。 語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謂結(jié)發(fā)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笄,發(fā)簪。后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儀禮·士昏禮》 《舊唐書·后妃傳下·女學士尚宮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聰惠……年未及笄,皆能屬文?!?《儒林外史》第十回:“魯老先生有個令愛,年方及笄。”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吳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編輯本段中國古代對年齡段的稱呼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發(fā)上綰成小髻髻。
《禮記·內(nèi)則》“拂髻,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fā)結(jié)之?!?/p>
后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p>
這里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
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fā)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p>
這里的“黃發(fā)”也代稱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nèi)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p>
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yè)牛醫(y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p>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
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薄?/p>
十五日,正是我行及笄禮的日子。
昨晚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我一直擔心今天天氣不會好,沒想到陽光明媚、碧空如洗,一大早就聽見有喜鵲在樹枝上唧唧喳喳地歡叫。
善善她們喜上眉梢,說此乃吉兆。
她們服侍我沐浴、更衣,我依然先著孩童時穿的彩衣,梳雙鬟髻。
皇上選在壽安宮的清荷閣行禮。
六月,宮中的荷花正綻放得粉白可人、嫵媚嬌艷,而這個清荷閣正是觀賞荷花之最佳方位,可以從殿外看見大片大片的荷花,經(jīng)過昨日雨露滋潤,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
我雙親早亡,由皇上一手帶大,便由他以父輩的身份主持及笄禮。
皇上身份尊貴,所以他不似平常父輩一樣立于東面臺階處等候賓客,而是坐于主人席;大姬托盤站在西面臺階下;客人立于場地外等候。而沐浴完畢的我,安坐在東房(更衣間)內(nèi)等候。
然后宮廷樂師奏樂。
正賓崇國夫人和觀禮者依次序而入,各自在合適的席位坐下。
皇上起身致辭,宣告成人禮正式開始。
姊先走出,盥洗兩手,于西階就位。之后我才邁著小步走出,走到室中央,面向南,向眾觀禮賓行揖,然后面向西跪坐在笄者席上。
待姊為我解開雙鬟髻,梳好頭后,崇國夫人盥洗兩手,拭干,然后向皇上致敬寒暄。
我按照程序轉(zhuǎn)向東正坐,大姬奉上羅帕和發(fā)笄,崇國夫人走到我面前,高聲吟誦道:"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她跪坐下來為我盤上高髻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姊象征性地為我正笄。
我起身,回到東房,姊從大姬手中取過衣服,去房內(nèi)為我更換與頭上簪子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我穿好衣服,便又要出來為來賓展示我的衣裳,并向皇上皇后拜正規(guī)禮。
我再面向東正坐,崇國夫人再洗手,再復位,大姬奉上發(fā)釵,崇國夫人接過,走到我面前高聲吟誦道:"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聽完這話,姊為我除去發(fā)笄。崇國夫人再為我簪上發(fā)釵,姊再象征性地正發(fā)釵。同上次一樣,我還要作揖之后回到東房,姊協(xié)助我穿上與頭上發(fā)釵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我出去再向來賓展示新衣,然后面向崇國夫人行正規(guī)拜禮,以表示對師長和前輩的尊敬。
三加時崇國夫人高聲吟誦道:"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俱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然后為我加釵冠。
和一加二加一樣,我要去房內(nèi)更換與頭上幞頭相配套的大袖長裙禮服。
然后是三拜。
大姬撤去笄禮的陳設,在西階位置擺好醴酒席。
崇國夫人接過姊遞過去的醴酒,走到我面前,賀道:"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我向她行拜禮,接過醴酒,入席跪著將酒灑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下嘴唇,再將酒置于幾上,大姬再奉上飯,我接過象征性地吃了一點。
崇國夫人再起為我取字名"婦虞",祝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額婦虞。"
我低眉回答:"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再互相拜禮。
然后,我再次拜于皇上皇后前,仔細聆聽他們的訓誡,拜禮。
這一系列禮節(jié)完成之后,我最后立于正中央,先后向賓客行揖禮,他們微微點頭示意。
最后,皇上宣告及笄禮成,我的成人禮才算正式結(jié)束。
~~~~~~~~~~~~~~~~~~~~~~~~~~~~~~~~~~~這是小說《大宮》中描寫的及笄禮
甚為詳細,也基本符合古代禮儀
目前資料湮滅的很多,及笄具體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不可考,后人推測考證的基本上就是這樣、
襁褓: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總角:指幼年兒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又稱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天命:指五十歲(又稱半百);
花甲:指六十歲(又稱耳順);
古?。褐钙呤畾q;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其中,“豆蔻年華”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語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绑恰保^結(jié)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ㄗg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保?/p>
“古稀”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币嘧鳌肮畔!?。
“耄耋”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以上這些詞都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擴展資料:
除了題目的這些稱謂以外,還有其他代指的年齡稱謂,例如: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周歲;出自于屈原《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后稱生日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抖Y記·內(nèi)則》:“成童,舞象,學射御?!薄妒琛吩唬骸俺赏^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p>
黃發(fā):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jīng)》,如《詩·魯頌· 宮》“黃發(fā)臺背”。老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碧諟Y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p>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語出《詩經(jīng)》,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稜栄拧め屧b》:“鮐背,壽也?!崩先松砩仙呷珲T魚背。
期頤:指一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后代贍養(yǎng)。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年齡稱謂
孩提
孩提: 2~3歲的兒童。幼兒時期.
孩提之童?!睹献印けM心》
指幼兒始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薄独献印罚骸叭鐙雰褐春?。”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孩,不是后來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說文解字》:“孩,古文咳從子?!毙盒γ?,即小兒笑的咳咳之聲。
提,是指可以小兒可以提抱,指其小?!酵庖凰?補注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