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繼承立的弟弟——趙昺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
由于張世杰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
文天祥于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寫《過零丁洋》20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戰(zhàn)的慘敗后,陸秀夫背著8歲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滅亡。
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xiàn)身說法,進行勸降。
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
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圣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
關(guān)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松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
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
孛羅問文天祥:“你現(xiàn)在還有甚么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
我為宋盡忠,只愿早死!”孛羅大發(fā)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guān)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愿為正義而死,關(guān)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jiān)獄中度過了三年。
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
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愿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jié)。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
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huán)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
《指南后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quán)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并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
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p>
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并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
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蔽奶煜榛卮穑骸拔沂谴笏蔚脑紫?。
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
元世祖又問:“那你愿意怎么樣?”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于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場。
監(jiān)斬官問:“丞相還有甚么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蔽奶煜楹鹊溃骸八谰退?,還有甚么可說的?”他問監(jiān)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jié)了,心中無愧了!”于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
死后在他的帶中發(fā)現(xiàn)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文天祥死,而是以名相能為烈士。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驗槌鰩煴?,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蒼。
這個成語故事來源于孟子。
舍生取義的意思是指寧可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也要維護公正合理的道義。“義”字的含義后來變得十分廣泛,包括科學真理、愛國主義、社會公德、民族精神、個人氣節(jié)等等。
成語用來形容為了正義事業(yè)而寧愿犧牲生命。也許你知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句話,其實這是和此詞一起誕生的。
《孟子·告子上》中有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名軻)的一段論述:魚,是我喜歡吃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所喜愛吃的東西。當二者不能都得到時,我寧愿舍掉魚,以便獲得更為珍貴的熊掌。
同樣的道理,生命和道義都是我所珍視的,但當它們不能同時保全時,我寧可舍棄寶貴的生命來維護至高無上的道義。(這就是成語舍生取義的故事,原文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悅生惡死乃人之常情,但孟子沒有止于這一常情,而是把仁義禮儀看得高于生死,賦予了人的生命以新的價值。孟子的這一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推崇。
人們經(jīng)常用這個成語來描寫烈士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比如,戰(zhàn)士們正是憑著拋頭顱、灑熱血的舍生取義的精神才贏得了這場攻堅戰(zhàn)的勝利。
常用:常用成語,
年代:古代成語,
結(jié)構(gòu):連動式成語,
詞性:褒義成語
解釋:舍:舍棄;生:生命;?。呵笕?;義:正義。舍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典故:《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舉例:~兮捐微軀,誰云女婦兮夫弗如?(明·李昌祺《剪燈余話·鸞鸞傳》)
故事:
春秋時,晉國有個勇士名叫豫讓,投靠在智伯門下,很受重用。后來,智伯被趙襄子殺害。豫讓躲了起來,下決心要為智伯報仇。過了幾個月,豫讓裝扮成仆役混進趙府,伺機刺殺趙襄子。結(jié)果在茅廁里被發(fā)現(xiàn),趙襄子見豫讓為主人報仇就放了他。豫讓說:“你雖然放了我,但我還會刺殺你的!”
豫讓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熱炭,把聲音弄嘶啞,以便從形象到聲音都不讓人認出來。朋友們對他說:“你如投靠趙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嗎?”豫讓回答說:“作為一個勇士,怎么可以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呢!”
這一天,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辦事,他就預(yù)先埋伏在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邊,馬匹突然驚叫起來。趙襄子命人到處搜查,在橋下把豫讓抓了出來。趙襄子說:“你舍生取義,確實令人尊敬。但這次我不能饒恕你了!”豫讓說:“多謝趙公厚義,但我臨死前請求你能把外袍脫下來,讓我刺三劍,償我為主復(fù)仇的意愿。我死而無怨了?!壁w襄子見他這樣忠誠,大為感動,便脫下外袍。豫讓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讓甘愿舍棄生命,也要完成道義的行為,便成了“舍生取義”的成語。
舍生取義典故來自: 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它選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
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不義的事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身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shè)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
1、孟母三遷戰(zhàn)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
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diào)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yīng)該住的地方呀!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yīng)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2、始作俑者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p>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wù)撝螄馈C献訂柫夯萃酰骸坝媚竟鞔蛩廊撕陀玫蹲託⑺廊?,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p>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泵献咏又f:“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
這是當權(quán)者在帶領(lǐng)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quán)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戰(zhàn)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zhàn)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zhàn)的君主。
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zhàn)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
廝殺結(jié)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p>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p>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zhì)相同的做法。
4.一暴十寒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
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dǎo);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
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xùn)|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5.孟母斷織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泵夏福ㄒ娝麩o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
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fā)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
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xiàn)在荒廢了學業(yè),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p>
孟子聽。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