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列御寇(先秦)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jì)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
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lǐng)兒孫中能挑擔(dān)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擴展資料:
《愚公移山》主題思想即恒道。“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間表達了崇尚虛靜思想,強調(diào)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坝薰粕健钡脑⒀怨适乱舱菍Α读凶印肺谋局泻诵乃枷氲某浞肿⒔?。
“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聯(lián)系其他篇章,從《列子》一書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繼承了《道德經(jīng)》關(guān)于“恒道”的思想,而且從過程論的角度予以了發(fā)揮。
《天瑞》篇在論及陰陽的時候分別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來指稱天地化生的不同階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數(shù)字象征大道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運動。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意象實際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
其次,故事表達了道家的“抱一”觀念。這種觀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經(jīng)》,并且被《列子》、《莊子》等道家著作所繼承和詮釋。道家講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體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體現(xiàn)了哲學(xué)的高度抽象。
《道德經(jīng)》稱“道生一”,又說“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引伸到社會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現(xiàn)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堅定信念。愚公雖然年紀(jì)很大,但卻堅信可以搬走兩座大山,并且率領(lǐng)子孫挖山不止,以實際行動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張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廣泛流傳,但更多時候這個故事已經(jīng)脫離了《列子》引用這則故事的語境,不再是一個哲學(xué)命題的注腳,而成為可以隨意解釋的一個獨立故事,當(dāng)然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釋的可能性。正因為這樣,該故事在文學(xué)、哲學(xué)、甚至是民間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讀。
愚公移山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hè)擔(dān)者三夫,叩(kòu)石墾壤,箕畚(jī běn)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qǔ)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chè),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cuò)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lǒng)斷焉。
簡單的說就是,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焙笠蚋袆犹斓郏蕴斓勖罅ι竦膬蓚€兒子搬走兩座山。
現(xiàn)在用來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關(guān)于山的傳說:
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dāng),農(nóng)民們根本無法到田里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里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干燥的氣候變得濕潤,于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jīng)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么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yǎng)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蔽氖馄兴_反復(fù)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于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yīng)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后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dāng)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fā)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于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至今,五臺山又叫清涼山。
愚公移山
[成語故事]
晉朝顧愷之,才華出眾,學(xué)識淵博,他的繪畫才能更是出色,聞名于世。顧愷之畫人物,神態(tài)逼真,形象生動。與眾不同的是,他畫人物,從來不先點眼珠。有人問其原因,他說:人物傳神之處,正在這個地方。一語道出了其中的訣竅,使人嘆服。當(dāng)時被人稱為三絕:才絕、畫絕、癡絕。南北朝時的梁朝,又出了一個叫張僧繇的大畫家。他善畫山水、人物、佛像,在當(dāng)時名氣很響。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廟佛塔,都命他作畫。據(jù)說,有一次他在一個寺廟的墻上畫了四條龍,卻沒有給龍點眼珠。旁人問他為什么不點上眼珠,他說:“恐怕點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去?!北娙瞬恍牛瑘猿忠囈辉?,他便點了兩條,果然破壁飛去。這一傳說雖夸張得近于荒誕,但說明了他作畫技藝得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個更有成就的畫家吳道子,集繪畫、書法大成于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畫聞名當(dāng)時,且寫得一手好字,有書圣之稱。據(jù)傳說,他曾為唐玄宗畫巨幅嘉陵江圖,幾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內(nèi)畫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畫了地獄變相圖,不畫鬼怪而陰森逼人,相傳看過這幅畫后改過自新、棄惡從善的大有人在。所以,后來有人評價這三個畫家時,認為顧愷之的畫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畫成就后人莫及,而吳道子則兼兩人的長處。
愚公移山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rèn)。
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懲(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hè)擔(dān)者三夫,叩(kòu)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于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qǔ)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chè),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cuò)朔東,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lǒng)斷焉。簡單的說就是,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
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后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
現(xiàn)在用來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在網(wǎng)上搜索總結(jié)了一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 論語·述而 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 2 《論語·雍也》中,“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p>
就是《論語》中寄情山水最富哲理的話語,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愛的人喜歡山;智者是動態(tài)的,仁者是靜態(tài)的;智者是快樂的,仁者是長壽的。山、水是世間最普通的自然物,也是最有靈性的東西。
山是安定、偉大、豐富的,水是流動、平等、多情的。孔子喜山愛水,是因為他知水懂山,“見大水必觀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他絕不僅限于陶醉、流連于山水的自然之趣,而是通過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體驗,賦予山水豐富的倫理道德思想 3?!墩撜Z·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從表面上看,這是孔子在河邊對奔騰不息的流水發(fā)出的感嘆,但孔子感嘆的不僅僅是一去不復(fù)返的流水,更有稍縱即逝的光陰和瞬息萬變的事物。 4 孔子樂水的另一記載就在《論語·先進》篇中的“侍坐”,這是孔子與學(xué)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暢談理想的記錄。
一天,孔子饒有興趣地問四個學(xué)生的志向,子路的理想是治理一個大國,冉有謙虛一點說管理一個小國,公西華則想做一名司儀。他們?nèi)说闹鞠虮ж摬豢烧J為不宏大,但孔子并未做出評價。
相比之下,曾皙的志向就微不足道了,他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就是這段看似沒有宏大抱負的話,卻得到了孔子的贊同:“吾與點也”。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孔子一生孜孜追求和向往的就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幸福自由的桃源生活,曾皙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個美妙境界。另一個原因就是孔子十分愛水,經(jīng)常到自己家鄉(xiāng)的沂水河中,清洗污塵,陶冶情操,親近自然。
5《論語》記: 孔子曰:汝知天下,何水無魚 何山無石 何樹無枝 何人無婦何女無夫 何城無市 小兒答曰:井水無魚 土山無石 枯樹無枝 仙人無婦 玉女無夫 皇城無市。
關(guān)于山的傳說: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dāng),農(nóng)民們根本無法到田里種莊稼。
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里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干燥的氣候變得濕潤,于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jīng)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
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么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
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yǎng)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蔽氖馄兴_反復(fù)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于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yīng)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
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后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dāng)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fā)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
于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至今,五臺山又叫清涼山。
象鼻山的傳說
古時候,大象是漓江百姓的朋友。它們幫人們耕田、運貨,人們待它們就象對自己的親人一樣?;实勐犝f了這件事,起了貪念,想把大象占為己有,供自己玩樂。他親自帶領(lǐng)官兵到桂林來捉象。漓江的百姓為了保護自己的朋友,紛紛拿起武器來與官兵抗?fàn)帲珔s死傷無數(shù),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象群守在百姓的尸體旁,陣陣哀鳴,遲遲不肯離去。
忽聽一聲長嘯,領(lǐng)頭象雙目含淚,向皇帝直沖過去?;实垡豢?,正好,看我來降服你!他一個跟頭躍上了象背,拼命想馴服它。領(lǐng)頭象哪里肯聽他的話,左顛右顛,眼看就要把皇帝給摔下來了?;实蹥獾醚鄱技t了,拔出寶劍一下刺進了象背。這一刺,痛徹心肺,領(lǐng)頭象拼出了最后一點力氣,將皇帝猛地摔到地上,再一腳踏上去,踩死了這個兇殘的皇帝。但它自己也身受重傷,倒在了漓江邊,再也沒有站起來。慢慢地,它的身體化作了一座山,鼻子伸進漓江里喝水,永遠守護著這里的人民。這就是如今馳名中外的象鼻山,而山上的寶塔,就是皇帝那把寶劍的劍柄。
望兒山的傳說
這里的果鄉(xiāng),原來是片大海。望兒山曾是大海中崛起的一個小島。島上住著一位貧苦的女人,丈夫在海里打魚中年身亡,留下十歲的寶兒,從此母子相依為命,過著孤苦貧寒的生活。
貧苦的母親十分重視對孩子的培養(yǎng),把自己的活路都寄托在寶兒的身上,決心讓寶兒長大成才。于是,她手里織網(wǎng)的梭子,白天跟著日頭走,晚上伴著月兒轉(zhuǎn)。她每天織網(wǎng)像大海里的波浪,一刻也沒有停歇的時候??椀木W(wǎng)一張又一張,全都送到岸上賣了。有時,她也像男子漢那樣下海打魚,打的魚一籃又一籃,也全都送到岸上賣了。換回的錢,不買吃,不買穿,全都給寶兒買書了。買的書,一本又一本,一箱又一箱,簡直把屋堆滿了。寶兒見母親買書不易,決心為母親爭口氣。他捧起書,白天念,晚上讀;讀了寫,寫了讀。一天接一天,一月連一月,一年連一年,寶兒讀的書堆成山,得的學(xué)問深似海。
這年,寶兒一十八歲了,母親要送他去京城趕考去。寶兒向日趨衰老的母親拜了又拜,一拜不忘母親十八年養(yǎng)育之恩;二拜不辜負母親的希望,進京趕考一定做好三篇文章;三拜不忘母親囑托,得官以后一定想著種田打魚人。母親戀戀不舍地望著寶兒,含著眼淚道:“去吧,早去早歸?!蹦赣H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寶兒西去的船帆,那白帆由大變小,最后變成一個白點兒,漸漸消失在茫茫的海霧里。
一天一天過去了,母親掐指一算,過去七七四十九天,寶兒該回來了,可她卻看不見寶兒歸來的帆影。一定是出什么不吉利的事了吧?她登上小島,癡癡地向大海里望著、望著。
一年一年過去了,老人的心快碎了,她爬上島子最高的那塊巖石,再也下不來了。她飯不吃、覺不睡,整天整宿地在那里哭??薨。薨?,任憑春天的大風(fēng)吹亂她的頭發(fā),任憑夏天的暴日曬黑她的臉頰,任憑秋天的酷霜掛滿她的雙眉,任憑冬日的大雪落滿她的身上。她哭著問蒼天,蒼天不回應(yīng);她哭著問大地,大地沒動靜,她哭得大海退了潮,哭得自己白了頭,把眼淚哭干了,把眼睛也望穿了,最后變成了石頭人。
多少個世代過去了,滄桑變遷,海水西移,小島暴長,變成了大地上的一座亭亭而立的孤山,可憐的母親如今還在那塊巖石上癡癡張望。然而,她哪里知道寶兒出去第三天就遇到了風(fēng)暴,船翻而葬身于大海里了。
這里的人們,念念不忘這個千古悲劇,就給這座孤山起名叫望兒山。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