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見“劉阮”條。
唐 ?曹唐《劉晨阮肇游天臺》:“樹入天 臺石路新,細云和雨動無塵?!庇帧断勺铀蛣⑷畛龆?“殷勤相送出天臺, 仙境那能卻再來。”
唐?高駢《訪隱 者不遇》:“落花流水認天臺,半醉閉吟獨自來?!鼻?袁枚《桐江作》:“久 別天臺路已迷,眼前尚覺白云低?!?/p>
、天孫 據(jù)《史記?天官書》 載河鼓大星,……其北織女???女,天女孫也?!?/p>
(索引》曰:“織女,天 孫也?!焙笠蛞蕴鞂O指織女星,唐? 錯溶《霓裳羽衣歌》:“人言天孫機上親手跡,有時怨別無所惜?!?/p>
宋?陸 游《露坐》:“天孫君抱河梁恨,豈獨 人生事可悲。唐?唐彥謙《七夕》:“而子愿乞天孫巧,五色紉針補衰 衣。”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一哼起這首廣為人知的《濟公》連續(xù)劇主題歌,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那個鞋破帽破、瘋瘋癲癲的濟公活佛。
濟公傳說是以南宋禪宗高僧道濟的故事發(fā)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主要分布于以浙江省天臺縣為中心的區(qū)域,并由此輻射全國,影響世界。2006年5月,浙江天臺濟公傳說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歸屬于民間文學。
南宋早期,濟公出生在天臺城北永寧村的一個官宦之家,俗姓李,名修元(或修緣)。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凈,最后投奔杭州靈隱寺,在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
他幼讀詩書,聰明穎慧,疾惡如仇;皈依佛門后,又不循常規(guī),假裝癲狂,鋤惡扶善,人稱“濟顛”。在道濟的生前身后,天臺就有許多關于他的靈異傳說,為人們所樂道。
通過口耳相傳,濟公傳說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對于天臺人性格的形成,乃至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有重大影響。現(xiàn)存于天臺民間的濟公傳說有數(shù)百種。
這些傳說以濟公生平經(jīng)歷為主線,以懲惡揚善為中心,以風趣詼諧為基調,內容廣泛涉及濟公身世、童年生活、扶危濟困、戲佞降魔、民俗風物等方面。 1、濟公身世傳說。
有《永寧村的傳說》、《隴西花園的傳說》、降龍羅漢投胎》等。講述濟公父輩的李氏家庭從北方南遷,居住在天臺城北永寧村,所建花園名為“隴西園”,寄寓懷鄉(xiāng)之情。
濟公祖輩禮佛,父母念佛尤篤,樂善好施,因年老無子,去天臺國清寺羅漢前求子,得降龍羅漢感應,投胎而生。這一類傳說往往稱道濟公的不凡身世,寓意日后必大有作為。
2、童年生活傳說。有《周歲乞巧》、《濟公讀書赤城山》、《拜師羞學臺》、《修元出家》等。
述說濟公幼年聰穎,才思敏捷,攻讀詩書,廢寢忘食。少年濟公在赭溪邊捕魚捉蟹斗蟋蟀;在山野間放歌牛背,捉迷藏,翻跟頭;去國清寺聽經(jīng)、禮佛;進赤城山瑞霞洞讀經(jīng),手不釋卷。
這一類傳說充滿亦頑亦莊的童真稚氣。 3、扶危濟困傳說。
述說濟公扶持弱小,幫助窮人,如《芥菜葉潑水救凈寺》、《蟋蟀還魂救小僧》、《竹籃打水》、《變牛謝老農》、《濟公救少女》、《豬掉糞池》等。濟公幫小長工設下計策,淹死惡棍殷司的母豬;為許得寶追討工錢,打贏官司;替楊小牛獻策,使惡棍出盡洋相;給不堪忍受后娘打罵欺凌的小女孩出謀,使后娘改變態(tài)度。
尤為神奇的是《芥菜葉潑水救凈寺》的傳說,講述童年濟公在天臺赭溪洗菜,用一片芥菜葉潑水,澆滅杭州凈慈寺大火。這類傳說突出濟公樂于助人、無我利他的精神。
4、戲佞降魔傳說。頌揚濟公嫉惡如仇,懲惡揚善,如《濟公懲惡棍》、《擲刀戲秦檜》、《該當何罪》、《計斗惡嫂》、《牛角噴火》、《棒打壽聯(lián)飛》、《掉木魚柄》、《難題規(guī)勸不肖徒》、《三難吹牛大王》、《智擒盜寶賊》、《赭溪打鬼救童》等。
《掉木魚柄》講述天臺杜知縣貪婪成性,搶走國清寺寶物,被濟公用芭蕉扇扇進赭溪,丟官還寶。還有一些傳說講述濟公設計讓康王赤腳逃千里,秦檜死無葬身之地;棒打飛壽聯(lián),懲罰惡如縣;智救朱寡婦,教訓地痞惡棍;識破盜狗賊,砸碎掛羊頭買狗肉的招牌。
通過一個個救民苦難,聲張正義的故事,表達老百姓的心理愿望。 5、民俗風物傳說。
有《利濟橋的傳說》、《書記巖的傳說》、《濟公帽的來歷》、《破芭蕉扇破蒲鞋》、《破銅鈿》、《“游走”的來歷》、《五味粥》、《“卷餅筒”的來歷》等,探究與濟公有關的地名和物名來歷,解釋與濟公有關的民俗事象的起源。《濟公帽的來歷》講述濟公喜歡穿破襤衫,戴破帽,手搖破芭蕉扇的緣由;描述小濟公喜歡斗蟋蟀,衍生了《“游走”的來歷》;濟公首創(chuàng)的“卷餅筒”,已成為天臺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濟公發(fā)明的五味粥,成為天臺人春節(jié)早餐必用的“美味佳肴”,寄寓五谷豐登之意。
發(fā)生在杭州等地的,還有《飛來峰》、《運木古井》等傳說。 濟公傳說從不同角度,歌頌了濟公的聰明睿智、不畏強暴、懲惡揚善、無我利他的精神,表達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濟公傳說依存于真實的歷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節(jié)的神奇性;體現(xiàn)了歷史上的禪宗思想和羅漢信仰,具有文化的繼承性;廣泛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具有內容的多樣性;反映民眾的喜怒哀樂,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說:“人民很喜歡濟公,因為他關心人,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濟公的美麗傳說。”
八百多年來,濟公傳說已成為文學藝術的生動素材,在小說、書畫、雕塑、影視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同時,濟公傳說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深深印刻在廣大民眾的心里,對于弘揚傳統(tǒng)道德、凝聚民族精神有著重大影響。
京劇《上天臺》的戲劇情節(jié)跟歷史史實是沒有關系的。
也就是說戲劇中表現(xiàn)的事件經(jīng)過和人物命運結局全部是虛構的。 《上天臺》又名《打金磚》《斬姚期》,故事講的是: 東漢劉秀為帝時期,劉秀因姚家父子戰(zhàn)功顯赫,為姚期之子姚剛封官,并頒旨夸官三日,在姚剛夸官時,太師郭榮因忌妒故意挑釁被姚剛打死,姚期因子姚剛打死太師郭榮,遂綁子上殿請罪。
劉秀念姚家父子有功,赦免姚剛死罪,將他發(fā)配到戰(zhàn)爭前線作戰(zhàn)。 郭妃因父親郭榮之死對姚家耿耿于懷,見劉秀未讓姚剛嘗命,心中不甘,使計灌醉劉秀,假傳圣旨將姚期斬首。
丞相鄧禹三道本章保奏姚期,懼被郭妃押下。馬武直闖后宮,逼劉秀赦免姚期,惜來遲一步。
見姚期首級,劉秀大慟,怨恨老臣不來保奏,把一眾老臣懼斬殺。 馬武大鬧宮廷,劉秀閉宮不出,氣憤之下,馬武用金磚擊頭而亡。
劉秀悔恨下斬殺郭妃,往太廟祭奠忠魂,終因心神不定,由太廟跳下身亡。 然而,歷史上的劉秀重興漢室,柔道治國,頤愛精神,優(yōu)游自寧。
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因病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其子劉莊繼位,葬劉秀于原陵,上廟號世祖,謚曰光武皇帝。
東漢“云臺二十八將”第十二位之銚期(戲劇中作姚期),于建武十年(公元34年)病故,劉秀親臨治喪,賜斂服,贈以衛(wèi)尉、安成侯印綬,謚封為忠侯。 銚期有兩個兒子: 長子銚丹,繼承安成侯爵位,后改封為葛陵侯。
次子銚統(tǒng),銚期死后被封為建平侯。 并無京劇中打死太師的姚剛。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神奇秀麗的天臺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這些風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己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
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fā)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己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蓖豸酥睦锛{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jīng),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
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崩先苏f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闭f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于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xiàn)在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后,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
擴展資料:
天臺山歷史沿革:
人文積淀深邃厚實,而且旅游的區(qū)位條件也相當優(yōu)越。天臺是中國最早產茶地之一。天臺山盛產優(yōu)質高山茶葉--云霧茶,還誕生了東方茶文化--中國茶道。"天臺烏藥"品質獨特,是中醫(yī)的"長生不老藥"。
"石梁"牌高山蔬菜生長在千米高山,是無污染的綠色產品,已遠銷上海、山東、福建、江蘇及本省各城市,并出口到香港、澳門。 佛教的“天臺宗”和道教的“南宗”都創(chuàng)于天臺山。
隋代古剎國清寺是天臺宗的祖庭,國內外天臺宗信徒都要到國清寺朝拜祖庭。漢末高道葛玄煉丹的“仙山”桃溪,碧玉連環(huán)的“仙都”瓊臺,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
佛教“五百羅漢道場”石梁方廣寺。唐代詩僧寒山子隱居地寒石山。宋禪宗“五山十剎”之一萬年寺和全國重點寺院高明寺?!胺饑缮健边€造就了無數(shù)神奇的傳說。千古流傳的漢朝劉晨、阮肇采藥遇仙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
有千年古剎的國清講寺、天下奇觀的石梁飛瀑、避暑勝地的華頂國家森林公園、濟公故里的赤城山、人間仙境的瓊臺仙谷、休閑天堂的天湖景區(qū)、樓臺亭閣的濟公故居、風韻獨特的龍穿峽景區(q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臺山
是《劉阮入天臺》哦,又叫《劉阮遇仙》,原文如下: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經(jīng)十三日,糧食乏盡,饑餒殆死。遙望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而絕巖邃澗,永無登路。
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數(shù)枚,而饑止體充。
復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見蕪菁葉從山腹流出,甚鮮新,復一杯流出,有胡麻飯摻,相謂曰:“此知去人徑不遠?!?/p>
便共沒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姿質妙絕,見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來⑥?!背空丶炔蛔R之,緣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乃相見忻喜。
問:“來何晚邪?”因邀還家。其家銅瓦屋。
南壁及東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絳羅帳,帳角懸鈴,金銀交錯,床頭各有十侍婢,敕云:“劉阮二郎,經(jīng)涉山岨,向雖得瓊實⑾,猶尚虛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甚甘美。
食畢行酒,有一群女來,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賀汝婿來?!本坪ㄗ鳂?,劉阮欣怖交并。
至暮,令各就一帳宿,女往就之,言聲清婉,令人忘憂。至十日后欲求還去,女云:“君已來是,宿福所牽⒁,何復欲還邪?”遂停半年。
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遂呼前來女子,有三四十人,集會奏樂,共送劉阮,指示還路。
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
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 注釋: 永平五年;即公元六二年。
剡(shan扇)縣:今浙江省嵊縣西南。天臺山:浙江省天臺縣北。
谷皮:楮(Chu楚,桑科,亦名構木)樹的皮,它的纖維可以織布,也可以作紙漿。 絕巖邃澗:陡峭的山峰,幽深的澗水。
澗,山間流水的溝。 盥(guan貫):澆水洗手。
胡麻:芝麻。糝(san傘):飯粒。
捉:拿。向:剛才。
如似有舊:似曾相識。舊,舊識,舊時相識的人。
絳羅帳:紅絲綢的帳子。絳,大紅色。
山岨:山里險峻難行的地方。岨,戴土的石山。
瓊實:精美的果實。這里指上文劉阮兩人所吃的桃子。
虛弊:指身體虛弱疲憊。 脯(fu府):干肉。
宿福所牽:前生的福氣把你牽引到這兒來的。 罪牽句:罪孽牽纏著你不放(指一定要回塵世),叫我有什么辦法呢。
晉太元八年:即公元三八三年。太元,晉武帝年號。
出自:劉晨、阮肇都是剡縣人,故事的發(fā)生地在剡地。最早記載這個故事傳說的應為晉干寶《搜神記》,還有南朝劉義慶《幽明錄》。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錄》載為永平十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經(jīng)十三日,糧食乏盡,饑餒殆死。
遙望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而絕巖邃澗,永無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
各啖數(shù)枚,而饑止體充。復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
見蕪菁葉從山腹流出,甚鮮新,復一杯流出,有胡麻飯摻,相謂曰:“此知去人徑不遠?!北愎矝]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姿質妙絕,見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來?!?/p>
晨肇既不識之,緣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乃相見忻喜。問:“來何晚邪?”因邀還家。
其家銅瓦屋。南壁及東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絳羅帳,帳角懸鈴,金銀交錯,床頭各有十侍婢,敕云:“劉阮二郎,經(jīng)涉山岨,向雖得瓊實,猶尚虛弊,可速作食?!?/p>
食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畢行酒,有一群女來,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賀汝婿來。”
酒酣作樂,劉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帳宿,女往就之,言聲清婉,令人忘憂。
至十日后欲求還去,女云:“君已來是,宿福所牽,何復欲還邪?”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
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遂呼前來女子,有三四十人,集會奏樂,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
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
經(jīng)后人考證,劉晨其實就隱居在天姥山腳的劉門山(今屬新昌縣),未成仙而娶妻生子繁衍為劉門塢村;而阮肇則看破紅塵,決意云游四方,最后不知所終,疑成仙而去矣。故他們的老家阮廟(在今嵊州市三江街道)所以稱作“阮廟”,而不稱作“劉阮廟”,理由即在于此。
現(xiàn)阮廟被定為嵊州市文物保護點。經(jīng)后代不斷加工整理劉晨、阮肇入山遇仙結為夫婦的故事,并沒有什么怪異色彩,而是洋溢著濃厚的人情味。
敘述細致動人、委婉入情。特別是仙女們的音容笑貌顯得逼真動人。
長期以來,這一故事廣為流傳,已成了后來文學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常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又有:阮郎歸.《神仙記》載,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遇二仙女,留住半年,思歸甚苦。
既歸則鄉(xiāng)邑飄零,經(jīng)已十世。今宿五臺山,似同感。
山風如水夜如霜,靜聞犬吠狂。稀稀人語躲中藏,恍如在故鄉(xiāng)。
溪冷響,影兒長,相思可忖量??蠈⒑ㄗ頁Q悲涼,傾聲莫斷腸。
1、漢皋解佩
相傳在周代一位男子名叫鄭交甫於漢皋臺下遇見了兩位女子,女子身上均佩帶二顆珠子。鄭交甫便請二位女子贈予珠子,兩名女子解佩交給鄭氏后,鄭氏藏入懷中,繼續(xù)往前走十步,伸手想摸懷中的珠子,卻發(fā)現(xiàn)珠子不見了。再次回頭看時,二位女子也不見蹤影。
2、巫峽神女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巫山女神,也稱巫山之女。傳說為天帝之女,一說為炎帝(赤帝)之女,本名瑤姬(也寫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陽,因而為神。
戰(zhàn)國時楚懷王游高唐,夢與女神相遇,女神自薦枕席,后宋玉陪侍襄王游云夢時,作《高唐賦》與《神女賦》追述其事。神女為“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后,“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
3、劉阮上天臺
東漢明帝年間,越地剡縣(今浙江嵊縣西南)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劉晨,一個叫阮肇,兩人都長得十分英俊瀟灑。
當時,天臺山在剡縣境內,山上有懸崖、峭壁、飛瀑等名勝,盛產杉木、柑桔、藥材,尤其是山上有幾種珍貴的藥材——靈芝、何首烏、人參等,常常吸引一些人到深山探寶。
劉晨和阮肇便是上山探寶之人中的兩個。一天,他倆結伴上山,經(jīng)過一番東尋西找,果然采集到了珍貴的靈芝和人參。但是,他們在深山中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原來下山的路了。
他倆在山中轉悠了很久,肚皮也餓得咕咕叫。突然,他們看到不遠處的一座山頭上有一棵桃樹,樹上結滿了誘人的桃子,便爬上那座山頭,采摘桃子充饑。
他倆正狼吞虎咽地吃著桃子,忽然聽到身后傳來一陣“吃吃”的笑聲。他倆回頭一看,只見兩位美麗非凡的仙女站在他們的身后,身旁還有幾個丫環(huán)模樣的女子。
二位仙女見了劉晨和阮肇,仿佛本來就認識的一樣,笑著說:
“劉郎、阮郎,我倆等你倆到這兒來,已經(jīng)等得很久了,你們今天終于來了?!?
劉晨和阮肇早就聽說天臺山中有仙女的事,知道他們遇上仙女了,不由得十分高興。于是,兩位仙女把劉晨和阮肇邀入自己的仙居,命侍女整治了豐盛的酒宴,請他倆入席。席上的菜肴都是人間所沒有看到過的,那酒也是味道醇美無比的仙釀。
酒席一直延續(xù)到深夜。兩仙女各自請劉晨、阮肇入帳共眠。兩人見自己能和仙女同床共枕,萬分欣喜,從此便在仙女的家中住了下來。
一晃過了半年,兩人雖然感到十分快樂,但不免想起自己的父母兄弟。兩位仙女知道兩人的心思,也知道緣分已盡,便問:
“劉郎、阮郎,你倆大概想家了吧?”
劉晨、阮肇承認了,便向兩仙女依依不舍地告辭,兩位仙女也并不挽留。于是,他倆找到原來上山的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
可是,兩人的家中雖然房屋依舊,卻已傳了七代,沒有人認得他們了。
后來,“劉阮上天臺”這一典故,用來指凡人遇仙;有時也用來形容男子受到美女的青睞。
擴展資料:
漢皋臺是一座充滿神秘浪漫的山;一座泌著文化幽香的山;一座與古城襄陽歷史同步,相映生輝,相互媲美的山。追溯歷史與文化,它當屬早在春秋時期就以“神女弄珠”而聞名華夏。
據(jù)襄陽學院魏平柱教授考證,弄珠的漢江二女神,可上溯到公元前977年陪周昭王南巡,乘“膠膠之船”過漢江時,“夾擁王身,同溺而亡”的延娟、延娛二位侍女,距今已近3000年了。
圍繞萬山0.5公里以內還有解佩渚、羊石廟、柳子關、萬山潭、老龍堤等諸多文化遺址,可謂一步一故事,滿山皆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漢皋臺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劉阮上天臺
天臺地處浙東中部,因天臺山而得名。
東連三門、寧海,西鄰磐安,南接臨海、仙居,北屆新昌。東西長54.7公里,南北寬33.5公里,總面積1421平方公里。
轄12個鄉(xiāng)鎮(zhèn),3個街道辦事處,641個行政村,40個居委會,55.5萬人口。天臺縣歷史悠久,秦為東越地,屬閩中郡,西漢為回浦縣,屬會稽郡,東漢為章安縣,三國時設始平縣,屬臨??ぃ瑫x改稱始豐縣,隋唐至宋,曾改稱唐興、天臺、臺興,北宋建隆元年(960),復名天臺縣,至今沿襲不變,是立縣近1800年的浙東名邑。
智者長老、濟公和尚、寒山、拾得、豐干和來過天臺的名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陸龜蒙、陸游、柳公權 還有平鎮(zhèn)是個好地方 我是天臺的。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