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處“
曹劌,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fā)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居高位的大官管著,你又何必參與?”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戰(zhàn)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必要條件。并要求作戰(zhàn)時允許他一起去,于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fā)。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zhàn)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zhàn)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還不可以?!饼R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xiàn)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zhàn)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乘勝追擊,曹劌卻又阻止,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了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后說:“(現(xiàn)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追擊,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白曹劌為什么這樣指揮。
曹劌說:“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zhàn)斗,主要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第二次擊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次擊鼓,勇氣變枯竭了。敵軍勇氣枯竭,我們卻勇氣十足,斗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
曹劌又說:“齊國是一個大國,軍力不能低估,很難推測出他的情況,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乘勝追擊”。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計名探源】 事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lǐng)三十 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 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
忽傳一個近居海上 的豪民請求 見駕,并聲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yè)已獨備。 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隨這豪民老人來 至海邊。
只見萬戶皆用一彩 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
室內(nèi) 更是繡幔錦彩,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樂甚。
不久,風聲四起, 波響如雷,杯 盞傾側(cè),人身動搖,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己,一 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 海水橫無際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軍竟然已 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老人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 “瞞天過?!庇嫴?就是他設計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zhàn)役偽裝, 以期 達到出其不意的戰(zhàn)斗效果。 第二計 圍魏救趙 【計名探源】 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zhàn)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zhàn)。
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 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 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 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報,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 了。
魏將龐 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即解舊恨又 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 然似霸業(yè)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zhàn)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 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 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lǐng)兵出發(fā)。
這孫臏曾 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 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 國。
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 殘,斷孫兩足并在他 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 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 到齊國。
這是一段 關(guān)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 時,田忌想直逼趙回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jié)繩,不可 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 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xiàn)在魏國精兵 傾國而出,若我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 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
田忌依 計而行。雖然,魏軍離開邯 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zhàn)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 部,退回大 梁。
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本 事。
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zhàn)場,龐涓復 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 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第三計 借刀殺人 【計名探源】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 當敵方動向已明, 就千方百計誘導態(tài)度曖昧的友 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
此計是根據(jù)《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彖曰:“損下益 上, 其通上 行?!?/p>
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 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 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wěn)操勝券,大大 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 齊國,形勢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 于是子貢游說齊相 田常。
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 其弱,憂在內(nèi)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 輕易主動,擴大勢力, 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
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shù)牟渴?,轉(zhuǎn) 而攻齊,怕師出 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
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 就有了攻齊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 吳國,對吳王夫差說:“ 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
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lián)魯攻齊,吳國 不就可抗衡強 晉,成就霸業(yè)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 解決了吳王的后顧之憂。 子貢游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 標,他又想到吳國戰(zhàn)勝齊國 之后,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
于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 害關(guān)系:吳 國伐魯成功,必將轉(zhuǎn)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強備戰(zhàn),以防吳國進 犯。
公元關(guān)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 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 魯國立 即派兵助戰(zhàn)。 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于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 于亂軍之 中。
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后,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 國。
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 齊、吳、趙、晉四國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
魯國損失 微 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第四計 以逸勞待 【計名探源】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是故朝氣銳, 晝夜惰,暮氣歸。故善用兵 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
注音】chéng shèng zhú běi
【成語故事】秦昭王56年,秦國國君秦昭王不聽大將白起的勸阻,派五校大夫王陵率兵攻打趙國,慘敗而歸,昭王派應侯范雎去請白起去帶兵,白起給范雎講趙國的局勢變了,不是他不想乘勝追擊,而是此刻不宜進攻。昭王不聽,結(jié)果無功而返。
【出處】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中山策》
【解釋】乘:趁,因;北:敗。指乘著勝利繼續(xù)追擊。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乘勝追擊
【相近詞】乘勝追擊
【成語示列】我也想乘勝逐北,但力不從心。
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
腓尼基人將軍漢尼拔
在特拉西梅諾湖畔的狹窄隘口巧妙設伏,殲滅蓋約·弗拉米尼統(tǒng)率的羅馬軍隊。
這次戰(zhàn)爭內(nèi)容是從隘口處引羅馬軍隊進攻,
之后羅馬人認為有機會就追擊,之后被引至深入隘口處,中伏漢尼拔軍隊從四方包圍,羅馬軍大敗。
只能說,如果真的是“乘勝”追擊還失敗,那肯定不是勝利,只不過是對方的誘餌。以上的話,那歷史以弱勝強統(tǒng)統(tǒng)是如此的。
要是真的乘勝還敗,那只可能是突然意外,比如主帥被殺,突然有大將投敵,中埋伏。當然這只是戰(zhàn)斗層次,并不包括戰(zhàn)略層次
風雨的人生,總會遇見不少的選擇;年輕的歲月又有太多的徘徊;每每在人生的十字路上上我們都會徘徊不定.失敗,成功像一對孿生兄弟,總是如影相伴,漫漫人生的路上我們到底見好就收好,還是乘勝追擊? 我想.當代任何一位有志親年都會乘勝追擊.見好就收也許意味著你的奮斗到了終點,而我們還年輕,應該不斷的去充電奮發(fā)進取.古人說得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不能貪圖暫時的快樂.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奮發(fā)努力,為自己的人生回憶留下美好的瞬間! 每一次成功,得到鮮花和掌聲時,我們是激流勇退留下完美,還是逆流而上再創(chuàng)輝煌,我認同前者的明智,卻將更多的尊敬留給了后者,也許后者會再次面對失敗與荊棘,但卻是對生命最最完美的詮釋.人生道路上,只有乘勝追擊才能得到真諦! 人生,是一本寫不完的書,記載著我們每一個成長的腳印,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還是快樂的傷心的,總會在它里面找到痕跡.也許,它們道路艱辛而曲折,或許這條道路有廣闊平坦之處,但我們決不能就此止步,一顆孜孜不倦的心應該持之以恒,應該乘勝追擊堅持到最后.唯獨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充實,更輝煌. 乘勝追擊,就是奮斗,就是拼搏.因此,在人生道路上,應該乘勝追擊. 我認為在人生路上還是乘勝追擊的好,因為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總是給自己新的起點,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見好就收,只能說明他不自信,不求上進,沉迷于現(xiàn)狀,缺乏拼搏精神.那么他值得眾人佩服嗎?尊敬嗎?因此,我認為人生路上乘勝追擊的好.應從發(fā)展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進步的社會,科技的發(fā)展也是不斷的進步的. 面對一次次的成功與滿足,假如我們一直見好就收,那么我們將沒有現(xiàn)在文明進步的社會,也許,我們還在那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中停步不前.所以我認為人生路上乘勝追擊好. 大多數(shù)人所要經(jīng)歷的人生道路應該是處處坎坷,滿是困難!我們在得到寶貴的財富以及精神力量時,人們又在反思是見好就收好還是乘勝追擊好.我認為在經(jīng)濟方面,有著一條定律,有得必有失,一般失去的會少于得到的,擅于闖蕩的話必定有風險,因為風險與財富是成正比的,風險越低,財富越低;風險越越高,財富越多!得到差不多的好處就應該收錢了.所以,我主張見好就收. 古語云:知足者常樂!就是說我們不要過分追求,那樣只會帶來疲憊與不安.珍惜現(xiàn)有的,把握當前,才是關(guān)鍵! 在人生路上會有很多機會,有許多是好的,非常好的機會,你是去把握?還是放棄?就好像在一塊無垠的麥田里,你剛走幾步看見一顆飽滿的麥穗,你不可著急去摘它,再繼續(xù)走,也許你會看見比先前那顆更大,更好的麥穗,你會慶幸還好未把第一顆摘下,當你走了麥田的大部分時,你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飽滿的麥穗生長在那里.所以,在人生路上,不要見好就收,這樣會使你未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人活得要有原則,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不要因為這次小小的機會,而停止了追求的腳步.因此,我們要乘勝追擊,把握好自己,去摘那顆最大,最飽滿得麥穗. 智者能夠舍棄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易舍處舍,不易舍處,亦能舍. 趁熱打鐵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鐵涼了以后,它還能塑造成型嗎?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眾所周知 誰能保證每一朵鮮花都會常開不???誰能保證每一條道路都會通向天堂?誰能保證總是順風順雨不會身陷逆境?雖說陽光總在風雨后,但你若不能確定自己是哪一種,摘經(jīng)歷過無盡得風吹雨打才能成為參天大樹的幼苗,不妨對生活寬容一點,對生活釋懷一點.。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