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Luó)姓源出有四: 1、據(jù)《說文通訓定聲》、《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通志·氏族略》等有關(guān)資料所載,出自女云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后裔,以國為氏。
2、賜羅姓而得,隋、唐、明時賜姓。 3、據(jù)《通志·氏族略》等有關(guān)資料所載,自西周以后有羅國后人以國名為姓。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據(jù)《魏書·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賴氏族譜》等有關(guān)資料所載,在南北朝時,北魏漢化,鮮卑族復姓破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羅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時,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后簡為羅姓。
清代愛新覺羅氏改姓羅,賴氏族人在春秋戰(zhàn)國時改羅姓。 得姓始祖:顓頊。
顓頊號稱高陽氏,是炎黃聯(lián)盟的重要首領(lǐng)之一。他的孫子祝融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他為祝融,被后人尊為火神。
祝融的后裔分為己、董、彭、禿、女云、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他的孫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建立羅國。公元前六九零年,羅國被楚國所滅,祝融子孫逐漸向南遷移,為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姓,尊顓頊為羅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羅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羅國為楚所滅,羅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漸向南遷移,周末時遷至湖南長沙,產(chǎn)生湖南羅姓。秦漢時期,羅姓發(fā)展緩慢,但出現(xiàn)了羅姓當時最著名的人物羅珠,歷任高官,甚至被稱為羅姓人鼻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羅姓居住地戰(zhàn)事頻繁,爭戰(zhàn)不斷,加之兩晉時期“永嘉之亂”,羅姓族人又大舉南遷,由原聚居地湖南,遷至江西、廣東、福建等省,從此羅姓遍布于我國南方各省,成為南方一大姓氏,并且形成了八個著名的羅姓郡望。唐宋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壯大、播遷,羅姓名人相繼涌現(xiàn),郡望大量形成,在各個地區(qū)的人口比例也不斷上升,從而羅姓發(fā)展進入一個鼎盛階段。
元朝后期,明清時代,外族入侵中原,為避戰(zhàn)亂羅姓族人又一次遷徙,并與外族進行融合,促使羅姓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壯大,不但后來成為漢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也成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羅姓在元明時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時融入彝族成為大姓,后又融入苗、布依、瑤、侗等族,并逐漸發(fā)展成為各族中的大姓。
如今在我國分布廣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江西、貴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羅姓人口約占全國羅姓總?cè)藬?shù)的百分之七十。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三、歷史名人 羅 珠:漢朝人,羅君用之子,仕漢后,曾官至相國、大司農(nóng),為羅姓當時很有影響的人物。 羅 友:兩晉時期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晉室南遷后深受器重,任襄陽太守。
羅 藝:襄州襄陽(今湖北?。┤?,隋朝幽州總管,隋末任虎賁郎將,后歸唐被賜姓李,封燕郡王。 羅 隱:余杭(今浙江省杭州)人,唐代文學家,所作散文小品,筆鋒犀利,魯迅謂其所著《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羅 存:今河南開封人,畫家,喜作小景山水畫,極有韻致,時人高度評價其作品。 羅 拯:宋代祥符(今河南省開封縣)人,歷任通判、轉(zhuǎn)運使等職,處處以國事為重,并因剛正不阿而著稱于世。
羅 靖:宋代著名學者之一,長于二程理學,被后人稱為“四先生”之一。 羅 愿:歙縣(今屬安徽?。┤?,南宋學者,博學好古,工詞章,高雅精煉。
著有《爾翼》及《鄂州小集》。 羅 聘:祖籍安徽歙縣,清代著名畫家,其筆調(diào)奇創(chuàng),超逸不群,別具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
羅從彥:宋南劍(今福建南平縣)人,人稱“豫章先生”,為“二程”的再傳弟子,謹守程氏之學,著有《遵堯錄》、《春秋指歸》、《豫章集》等。 羅處約:北宋詞人,太宗時進士,其作品在蘇杭間多傳誦。
著有《東觀集》傳世。 羅仲通:宋代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人,為當時著名畫家,他工畫墨竹,其作品被世人加倍珍惜,但傳世作品不多。
羅貫中:今山西省太原人。元末明初杰出小說家,他一生相傳作過“十七史”演義,其代表作《三國演義》是我國小說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羅澤南:湖南省湘鄉(xiāng)人,清朝著名將領(lǐng),屢建戰(zhàn)功,得曾國藩賞識,后積功升至布政史。 羅士琳:江蘇省甘泉人,清代著名數(shù)學家,早年精通天文數(shù)算,遂以天文生入欽天監(jiān)推算天歷,著有《勾股容三事拾遺》、《四元玉鑒細草》、《增廣新術(shù)》等一大批著作。
羅榮桓:湖南省衡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建人之一和卓越的領(lǐng)導人,軍事指揮家,多次領(lǐng)導著名戰(zhàn)役,歷任我軍重要職位,在建國后被授予“元帥”軍銜。 羅瑞卿:四川省南充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期著名領(lǐng)導人之一,多次參加并領(lǐng)導著名戰(zhàn)役,戰(zhàn)功卓著,歷任我軍重要職位,建國后被授予“大將”軍銜。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豫章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南昌。相當今江西省地,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省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縣地。
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后期改鐘陵縣,后又改為南昌。
長沙郡:戰(zhàn)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相當今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
西漢改郡為國,東漢仍改為郡。 襄陽郡:東漢建安分南。
羅氏起源「羅」源出 ;一 ;出自「妘」姓,以國名為氏。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
周末居長沙,國人以原國名「羅」為氏。二﹕相傳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后以斛瑟羅為氏,后改姓「羅」氏。四﹕為鮮卑族復姓所改。
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破多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代為漢姓「羅」氏。五﹕清代皇族愛新覺羅氏中有改姓「羅」,后代亦稱羅氏。
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六﹕據(jù)《后漢書.南蠻傳》及《華陽國志》載「板楯七姓」有羅氏。
羅氏名人羅貫中 名本,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跡不詳。
工曲,善為通俗小說,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說唐》、《殘?zhí)莆宕费萘x》、《粉妝樓》、《三遂平妖傳》等。主要分布地江西豫章郡,湖南長沙郡。
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后裔。
"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jù)《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
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
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于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復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為漢字單姓羅。
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后簡為羅氏。三是,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zhàn)國之時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
四是,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 聚集地(遷徙分布) 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
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一世祖。
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松徙廣東梅州。
另外,羅國亡國后,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后成為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qū)外,羅氏還分布于今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臺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
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108年(1777--1885)。 羅氏,在臺灣是個較為普遍的姓氏。
臺灣的羅姓,來自福建寧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兩縣,其他各縣市也散居不少。
臺灣的羅氏與北方的羅氏是一脈相承的。 堂號 "尊堯堂"、"豫章堂":羅氏郡望豫章。
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愿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
人們稱他"豫章先生"。
羅氏起源「羅」源出 ;一 ;出自「妘」姓,以國名為氏。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
周末居長沙,國人以原國名「羅」為氏。二﹕相傳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后以斛瑟羅為氏,后改姓「羅」氏。四﹕為鮮卑族復姓所改。
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破多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代為漢姓「羅」氏。五﹕清代皇族愛新覺羅氏中有改姓「羅」,后代亦稱羅氏。
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六﹕據(jù)《后漢書.南蠻傳》及《華陽國志》載「板楯七姓」有羅氏。
羅氏名人羅貫中 名本,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跡不詳。
工曲,善為通俗小說,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說唐》、《殘?zhí)莆宕费萘x》、《粉妝樓》、《三遂平妖傳》等。主要分布地江西豫章郡,湖南長沙郡。
你好!??!
關(guān)于羅姓的來龍去脈,歷來許多有關(guān)姓氏學的古籍,都有十分詳盡的考證,譬如:《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國,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長沙,漢有梁相羅懷,襄陽記有羅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廣韻,本自顓頊末胤,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薄锻ㄖ臼献迓浴罚骸傲_國之后,一曰祝融之后?!薄段簳罚骸捌贫嗔_氏,斛瑟羅氏,叱羅氏,皆改為羅氏?!?從以上這些記載看來,羅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顓頊帝的兒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時候,被封于宜城,稱為羅國,當時的宜城,就是現(xiàn)在在湖北省的襄陽,在漢代曾被置為宜城郡。后來,由于該地為楚國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縣),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長沙,最后還繁衍到現(xiàn)今江西的南昌一帶,成為長沙和南昌兩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曾經(jīng)提到羅氏是一個“ㄆ姓”國,所謂“ㄆ姓”,就是歷來姓氏學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個古姓,據(jù)《說文通訓定聲》的記載,鄢、鄶、路等姓,都是古時的ㄆ姓國,則論起家世淵源來,羅氏與這五個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羅國,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子孫才“以國為氏”的?根據(jù)史書的記載,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時,到了距今約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為當時的強楚所并,子孫失國南遷,才開始以羅為姓的。 經(jīng)過漫長的奮斗,羅姓人士在秦漢之際開始嶄露頭角,當時以迄于三國,南北朝時期,在史書上出現(xiàn)的羅姓名士,絕大多數(shù)都是襄陽、長沙和豫章三個地方的人,譬如,三國時曾任蜀漢為太子舍人的羅憲是襄陽人,晉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羅企生是豫章人,晉室再遷以后深受桓溫器重的襄陽太守羅友也是襄陽人。由此可見,當時的羅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長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帶。 漢末三國鼎立時期以四川為主要地盤的蜀漢,也出現(xiàn)過不少姓羅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羅憲外,還有一位曾經(jīng)諫公孫述歸漢的成都名士羅衍,以及曾以計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將羅尚等。這種情形,自然也是羅氏播遷四川的有力說明。 隋唐二代,對于羅氏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人才輩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則逐漸自兩湖和豫章向全國各地播遷,終于成為了一個大姓。 南方的羅姓人士,實在不難找到自己家族的來龍去脈。但大致說來,福建的寧化,應該是羅氏在南方的播遷中心,從晉室南遷以后,姓羅的人士就已零落到達該地開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舉南遷。后來廣東和臺灣等地的羅氏全都是來自該地。元代的羅貫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來最暢銷的古書之一。
羅姓起源參考之一「羅」源出 :一 :出自「妘」姓,以國名為氏。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
周末居長沙,國人以原國名「羅」為氏。二:相傳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后以斛瑟羅為氏,后改姓「羅」氏。四:為鮮卑族復姓所改。
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破多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代為漢姓「羅」氏。五:清代皇族愛新覺羅氏中有改姓「羅」,后代亦稱羅氏。
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六:據(jù)《后漢書.南蠻傳》及《華陽國志》載「板楯七姓」有羅氏。
家族名人:西漢有巨商羅裒,隋末有幽州總管羅藝,唐代有文學家羅隱,又有西突厥可漢斛瑟羅留居中國,子孫稱為斛瑟羅氏,后來又改為羅姓。明代有小說家羅貫中,清代有畫家羅聘。
羅貫中 名本,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跡不詳。
工曲,善為通俗小說,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說唐》、《殘?zhí)莆宕费萘x》、《粉妝樓》、《三遂平妖傳》等。近代有元帥羅榮桓,大將羅瑞卿等。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湖南長沙郡。羅姓起源參考之二羅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大姓,在臺灣排名第二十八位。
羅姓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羋姓。也有說羅姓是祝融的后代。
據(jù)記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后封的異姓諸侯國之一,稱羅子國,在春秋初期被楚國所滅,他的國人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羅。許多羅姓人認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們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種的官員,被稱作“祝融”。
他們的遠祖是重離,是高辛時的祝融,后來被殺,他的弟弟吳回繼任。吳回生陸終,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姓羋,有一個孫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漸轉(zhuǎn)化成羅姓。
羅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破多羅氏,解瑟羅氏和叱羅氏為羅姓。羅姓早期在長沙和豫章發(fā)展,唐代時遷居廣東,元代時遷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shù)民族。
清朝時,羅姓進入臺灣。羅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長沙,豫章,大埔,興寧,扶陽,梅縣,成都,襄陽等。
通志氏族略:周時國名,熊姓國本自顓頊之后,受封于羅,子孫以為氏。羅姓起源參考之三(本集由玉竹輯錄)周代有楚國的同姓國羅國(楚君姓熊)。
春秋時楚國滅羅國,羅君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此外,北魏破多羅氏、叱羅氏、唐代斛瑟羅氏、清代愛新覺羅氏都有改姓羅氏者。
家族名人羅含(生卒年不詳)晉耒陽人。字君章。
擅長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長沙相?;笢貥O重其才,稱為江左之秀。
致仕還家,喜種蘭菊,后來詩文中常用為才人或退仕后托身有所的典故。羅倫(公元1431—1478年)明江西永豐人。
字彝正,人稱一峯先生。成化二年舉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著有《一峯集》。羅聘(公元1733—1799年)清歙縣人,寄寓楊州。
字遯夫,號兩峯,別號花之寺僧。從師金農(nóng),工詩善畫,楊州八怪之一,著有《香葉草堂詩存》。
羅隱 (公元?—909年)唐末余杭人。原名橫,舉進士不第,改名隱,字昭諫,自號江東先生。
甚有詩名,尤長于詠史。與同縣羅鄴、臺州羅虬齊名,時稱三羅。
著有《讒書六十篇》、《甲乙集》、《淮海寓言》等。羅愿 (公元1136—1184年)宋歙人,字端良,號存齊乾道二年進士,博學好古,文法秦漢,為朱熹所稱。
著有《爾雅翼》、《鄂州小集新安志》。羅從彥 (公元1072—1135年)宋南劍人。
字仲素,人稱豫章先生。從學于楊時,為程顥、程頤再傳弟子。
著有《遵堯錄》、《春秋指歸》、《豫章集》。羅洪先 (公元1504—1564年)明吉水人。
字達夫,號念庵。嘉靖八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官左春坊左贊善,天文、地理、水利、軍事、算學無不研習。
著有《念庵集》。羅貫中 (公元1330—1400年)元.明間錢塘人,一說山西太原人。
名本,字貫中。所著小說數(shù)十種,今存者《三國志演義》、《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粉妝樓》等。
尚有雜劇《龍虎風云會》。羅欽順 (公元1465—1547年)明泰和人。
字允升,號整庵。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后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主要著有《困知記》。明清尚有羅士琳、羅汝芳、羅有高等羅氏名人。
羅姓起源參考之一 「羅」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國名為氏。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
周末居長沙,國人以原國名「羅」為氏。 二:相傳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后以斛瑟羅為氏,后改姓「羅」氏。 四:為鮮卑族復姓所改。
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破多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代為漢姓「羅」氏。 五:清代皇族愛新覺羅氏中有改姓「羅」,后代亦稱羅氏。
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據(jù)《后漢書.南蠻傳》及《華陽國志》載「板楯七姓」有羅氏。
家族名人: 西漢有巨商羅裒,隋末有幽州總管羅藝,唐代有文學家羅隱,又有西突厥可漢斛瑟羅留居中國,子孫稱為斛瑟羅氏,后來又改為羅姓。明代有小說家羅貫中,清代有畫家羅聘。
羅貫中 名本,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跡不詳。
工曲,善為通俗小說,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說唐》、《殘?zhí)莆宕费萘x》、《粉妝樓》、《三遂平妖傳》等。 近代有元帥羅榮桓,大將羅瑞卿等。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湖南長沙郡。 羅姓起源參考之二 羅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大姓,在臺灣排名第二十八位。
羅姓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羋姓。也有說羅姓是祝融的后代。
據(jù)記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后封的異姓諸侯國之一,稱羅子國,在春秋初期被楚國所滅,他的國人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羅。許多羅姓人認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們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種的官員,被稱作“祝融”。
他們的遠祖是重離,是高辛時的祝融,后來被殺,他的弟弟吳回繼任。吳回生陸終,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姓羋,有一個孫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漸轉(zhuǎn)化成羅姓。
羅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破多羅氏,解瑟羅氏和叱羅氏為羅姓。羅姓早期在長沙和豫章發(fā)展,唐代時遷居廣東,元代時遷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shù)民族。
清朝時,羅姓進入臺灣。羅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長沙,豫章,大埔,興寧,扶陽,梅縣,成都,襄陽等。
通志氏族略:周時國名,熊姓國本自顓頊之后,受封于羅,子孫以為氏。 羅姓起源參考之三(本集由玉竹輯錄) 周代有楚國的同姓國羅國(楚君姓熊)。
春秋時楚國滅羅國,羅君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此外,北魏破多羅氏、叱羅氏、唐代斛瑟羅氏、清代愛新覺羅氏都有改姓羅氏者。
家族名人 羅含(生卒年不詳)晉耒陽人。字君章。
擅長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長沙相?;笢貥O重其才,稱為江左之秀。
致仕還家,喜種蘭菊,后來詩文中常用為才人或退仕后托身有所的典故。 羅倫(公元1431—1478年)明江西永豐人。
字彝正,人稱一峯先生。成化二年舉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著有《一峯集》。 羅聘(公元1733—1799年)清歙縣人,寄寓楊州。
字遯夫,號兩峯,別號花之寺僧。從師金農(nóng),工詩善畫,楊州八怪之一,著有《香葉草堂詩存》。
羅隱 (公元?—909年)唐末余杭人。原名橫,舉進士不第,改名隱,字昭諫,自號江東先生。
甚有詩名,尤長于詠史。與同縣羅鄴、臺州羅虬齊名,時稱三羅。
著有《讒書六十篇》、《甲乙集》、《淮海寓言》等。 羅愿 (公元1136—1184年)宋歙人,字端良,號存齊乾道二年進士,博學好古,文法秦漢,為朱熹所稱。
著有《爾雅翼》、《鄂州小集新安志》。 羅從彥 (公元1072—1135年)宋南劍人。
字仲素,人稱豫章先生。從學于楊時,為程顥、程頤再傳弟子。
著有《遵堯錄》、《春秋指歸》、《豫章集》。 羅洪先 (公元1504—1564年)明吉水人。
字達夫,號念庵。嘉靖八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官左春坊左贊善,天文、地理、水利、軍事、算學無不研習。
著有《念庵集》。 羅貫中 (公元1330—1400年)元.明間錢塘人,一說山西太原人。
名本,字貫中。所著小說數(shù)十種,今存者《三國志演義》、《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粉妝樓》等。
尚有雜劇《龍虎風云會》。 羅欽順 (公元1465—1547年)明泰和人。
字允升,號整庵。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后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主要著有《困知記》。 明清尚有羅士琳、羅汝芳、羅有高等羅氏名人。
關(guān)于羅姓的來龍去脈,歷來許多有關(guān)姓氏學的古籍,都有十分詳盡的考證,譬如:《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國,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長沙,漢有梁相羅懷,襄陽記有羅蒙?!?/p>
《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廣韻,本自顓頊末胤,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通志氏族略》:“羅國之后,一曰祝融之后?!?/p>
《魏書》:“破多羅氏,斛瑟羅氏,叱羅氏,皆改為羅氏?!?從以上這些記載看來,羅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顓頊帝的兒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時候,被封于宜城,稱為羅國,當時的宜城,就是現(xiàn)在在湖北省的襄陽,在漢代曾被置為宜城郡。
后來,由于該地為楚國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縣),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長沙,最后還繁衍到現(xiàn)今江西的南昌一帶,成為長沙和南昌兩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曾經(jīng)提到羅氏是一個“ㄆ姓”國,所謂“ㄆ姓”,就是歷來姓氏學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個古姓,據(jù)《說文通訓定聲》的記載,鄢、鄶、路等姓,都是古時的ㄆ姓國,則論起家世淵源來,羅氏與這五個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羅國,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子孫才“以國為氏”的?根據(jù)史書的記載,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時,到了距今約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為當時的強楚所并,子孫失國南遷,才開始以羅為姓的。 經(jīng)過漫長的奮斗,羅姓人士在秦漢之際開始嶄露頭角,當時以迄于三國,南北朝時期,在史書上出現(xiàn)的羅姓名士,絕大多數(shù)都是襄陽、長沙和豫章三個地方的人,譬如,三國時曾任蜀漢為太子舍人的羅憲是襄陽人,晉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羅企生是豫章人,晉室再遷以后深受桓溫器重的襄陽太守羅友也是襄陽人。
由此可見,當時的羅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長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帶。 漢末三國鼎立時期以四川為主要地盤的蜀漢,也出現(xiàn)過不少姓羅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羅憲外,還有一位曾經(jīng)諫公孫述歸漢的成都名士羅衍,以及曾以計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將羅尚等。
這種情形,自然也是羅氏播遷四川的有力說明。 隋唐二代,對于羅氏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人才輩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則逐漸自兩湖和豫章向全國各地播遷,終于成為了一個大姓。
南方的羅姓人士,實在不難找到自己家族的來龍去脈。但大致說來,福建的寧化,應該是羅氏在南方的播遷中心,從晉室南遷以后,姓羅的人士就已零落到達該地開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舉南遷。
后來廣東和臺灣等地的羅氏全都是來自該地。元代的羅貫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來最暢銷的古書之一。
羅氏家譜淵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實際上《世本》乃是我國譜牒最早的著作,司馬遷《史記》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
羅氏始祖鄶公,諱匡正,孝公次子。原籍陜西鞏昌府隴西縣零陽東鄉(xiāng)。
商紂受辛甲寅生。周武王三年,因鎮(zhèn)宜城有功,敕封宜城侯,食采宜城地方百里。
此處有羅水之陽,故國號為羅。公鎮(zhèn)守羅國,追贈安南王,在湖北襄陽府宜城房州隔界處,今南漳縣東南八十里,舊有羅國城是也。
公追念遠祖祝融,居火正,光融天下,取火字之義,又號曰逼陽。葬襄陽谷鄧地太和山,坐北向南。
其后卜土兆姓,指國為氏。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