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三眼井有著數(shù)百年的歷史,至今井水清澈甘甜,據(jù)記載,明清延用元代制度,建立了驛站網(wǎng)絡(luò),明嘉靖年間,壽州有驛站10處,南過驛巷和北過驛巷,就是供應(yīng)傳遞書信的郵差、軍士歇腳、休息,給馬補充飼料的地方,當然少不了有水井。
即使是設(shè)驛站時建的井,三眼井亦當在四百年左右了。在古城壽縣,至少在20世紀70年代前,在人們用上自來水之前,井仍然是人們生活飲用水的主要來源。
每每在早晨或傍晚時分,在井邊提水淘米、洗衣,成了街頭巷尾一道必不能少的生活景觀。即使時序走到了21世紀,水井仍和自來水一樣發(fā)揮著作用。
史料記載,戰(zhàn)國時古壽春人就有陶圈井。到了宋代,城垣修固,為了解決居民飲用水,始鑿磚制水井,并流行于明代。
據(jù)統(tǒng)計,1958年以前,城區(qū)尚有宋、元、明、清時代磚井179眼。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的東大街、南大街,以及居民集中的北大街西北角、西大街西南角。
據(jù)記載,位于西大街清真寺巷內(nèi)的壽縣清真寺——無象寶殿門前有一口古井,上有一座阿拉伯風格的井罩,井沿邊一道道井繩勒出的印痕,可以讓人想象出井的悠久歷史。壽縣清真寺 建於明朝天啟年間,建寺當筑井,方便生活。
據(jù)此推算,清真寺之井當在四百多年以上。壽縣城區(qū)的穆斯林兄弟多居住在南大街西南角清真寺巷附近,所以附近回民多到此汲水,以示潔凈。
寺內(nèi)二道門有一口井,已干枯淤實,不知是何緣故。壽縣三眼井是安徽壽縣重點保護歷史文物,位于東街南過驛巷內(nèi)的民居旁,井邊就是人來人往的菜市和小商品攤點。
每天都能看到勒滿繩印的井邊圍滿了汲水洗涮的人,三眼井以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加之能從三個井口汲水,著實為這片人口集中的地方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三眼井邊說故事,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壽縣城內(nèi)的一口老井,聽聽老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對于老井可能并不陌生,但是今天我們說的這口井,它比較特別,和別的井不同的是,它有三個眼,這還不算,在它的身上還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壽縣三眼井位于壽縣縣城東街南過驛巷內(nèi),有關(guān)這口井,流傳了很多故事,它得名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
據(jù)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母親,曾經(jīng)要飯到了壽縣這個地方,在極度口渴的時候,在這個井里打水喝,最后發(fā)現(xiàn)了一只三只眼的龜,于是趕緊把它放進井里。據(jù)說,后來人們在打水的時候,也發(fā)現(xiàn)過這只三眼神龜。
這些故事也可以看出,在當?shù)匕傩招哪恐?,這口井是多么的不同尋常。在很多老年人的記憶里,這口井就像神一樣。
每到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都會有人來祭拜。
雞犬升天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
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為淮南王?;茨贤鮿部戳嗽S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
產(chǎn)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于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shù)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說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制仙丹的秘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于是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云游,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
可是劉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尋訪,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制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并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后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
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劉安成仙后,灑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東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并聞,當時并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
在壽縣一帶的民居建筑內(nèi),常寄生著一種禿尾巴的無毒小蛇。老百姓一般對蛇這種動物沒有好感,但是卻例外地把這種蛇稱為“家蛇”,并加以保護。這是為什么呢?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孫叔敖在一個私塾里念書。一天早晨上學,他在路上看見一只紅冠大公雞,正在叨啄一條幼蛇,幼蛇已奄奄一息。
心地善良的孫叔敖快步走上前去,趕跑大公雞,救下這條小蛇,每天放在書包里,用自己最好的食物喂養(yǎng)它。數(shù)月以后,這條蛇不但養(yǎng)好了傷,還被喂養(yǎng)得肥壯油潤的。孫叔敖見書包里已藏不下它了,便對它說:“小蛇啊小蛇,你的家在田野里,快去吧!”小蛇擺了擺長尾,戀戀不舍地走了。
光陰似箭,一轉(zhuǎn)眼數(shù)十年過去了。孫叔敖這時已是楚國的宰相了。為了造福百姓,解決人民種田插秧的用水問題,孫叔敖費盡全部家產(chǎn),率領(lǐng)百姓開挖安豐塘,歷盡千辛萬苦,安豐塘終于建成了??墒?,光靠老天下雨積水總不是辦法。
孫叔敖經(jīng)過實地勘察,決定在安豐塘上端開挖一條河,引來六安龍穴山之水,以保安豐塘永不干涸??墒?,這時的百姓為建安豐塘均已精疲力竭,愛民如子的孫丞相實在不忍心再去驚動他們。怎么辦?孫叔敖憂愁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這件事被曾受恩于孫叔敖的那條小蛇知道了。這條小蛇如今已得道修成了正果,其尾修煉得威力無比。這天夜晚它來到丞相府,爬近孫叔敖,托夢給他說:“我是你救活的那條小蛇,如今特來幫您解決難題?!闭f完就不見了。
小蛇來到安豐塘上游,將尾巴像把刀子似地深深插入地下,昂著首,緩緩地向南方游去。所過之處,地上現(xiàn)出一條寬寬的、深深的渠道。
眾興以北地帶都是黃土地,沒費多大的勁,小蛇便開通了河道,所以這段塘河至今還是筆直筆直;可一過眾興,先丘陵,后小山,再后高山頑石。
小蛇游迤過去,塵土飛揚,火星迸射,尾巴被磨得撕心裂肺得痛。它也知道,自己的道行都在尾巴上,尾巴如果磨禿了,自己也就是一條普通的小蛇了,但為了報答孫叔敖相救之恩,為了使當?shù)孛癖娒馐芎禐?zāi),也只好豁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人們起床后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條塘河橫亙在安豐塘南端,湍急的河水滔滔而來,不一時,安豐塘內(nèi)便蓄滿了水。
這時的小蛇已經(jīng)磨禿了尾巴,疲憊地趴在地上。孫叔敖很感激它,便又將它捧起來帶回家里飼養(yǎng),并稱之為“家蛇”。就這樣,在人們的保護下,“家蛇”與人們住在一起,一代一代地繁衍至今。老塘河至今造福于人類,老百姓也沒有忘記開掘老塘河的小蛇。
擴展資料
壽縣別稱壽州、壽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xiāng),中國豆腐的發(fā)祥地,淝水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
壽縣東南部崗地屬剝蝕沉積臺地,地形波狀起伏,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高程25-75米。從炎劉區(qū)劉崗鄉(xiāng)至陡澗河岸,具有明顯的梯度,高差為8米,行政范圍包括瓦埠、炎劉、三覺區(qū)及安豐區(qū)的谷貝鄉(xiāng)、石集鎮(zhèn)、荊塘鄉(xiāng)的甲貝、竹興、古堆、趙樓4村;眾興鄉(xiāng)的黃圩、堆坊、傅崗3村(瓦埠湖沿岸23米以下洼地除外)。崗地面積191萬畝,占壽縣總面積的43.85%。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是楚文化的故鄉(xiāng),其內(nèi)的八公山是豆腐的發(fā)祥地,淝水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全縣文物古跡160余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h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在級以上文物達6000余件。歷史名人輩出,文化底蘊豐厚。198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宣布壽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奏晉淝水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這次戰(zhàn)爭,再次創(chuàng)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給后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后周與南唐又激戰(zhàn)壽春,當時身為后周大將的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至今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yōu)獎的壽縣傳統(tǒng)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千這個故事。
孫叔敖斬蛇 楚莊王時(前613年0591年)令尹孫叔敖,期思人。
兒時即有美好的心靈。一日去城郊散步,在草叢中發(fā)現(xiàn)一條兩頭蛇,頓時嚇了一跳。
他聽老人們說過,誰見了兩頭蛇,就會立刻死亡,心中不免有些懼怕,但他轉(zhuǎn)而想到,我一個人死了不要緊,如果讓更多的人看見了,豈不貽害無窮!想到這里,他毅然舉起石塊把兩頭蛇砸死,并把它深深埋在土里?;丶液螅堰@件事告訴母親,母親稱贊他做得對。
這個故事在壽縣安豐塘周圍農(nóng)村廣為流傳。 趙匡胤與“大救駕” 相傳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討淮南,大將趙匡胤攻了九個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
由于疲勞過度,趙匡胤進城后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飯不進。這時,有個巧手廚師為了讓他進食,便精心制做了一種點心。
用上好的白面、白糖、豬油、香油、青紅絲、桔餅、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帶餡的圓形點心。這種點心的外皮有數(shù)道花酥層層疊起,金絲條條分明,中間如急流旋渦狀,因用油煎炸,色澤金黃。
當廚師端上點心時,香味撲鼻,外形誘人。趙匡胤一見,心中高興,食欲大增。
他拿起一個,咬了一口,覺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再一看內(nèi)中之餡,色白細膩,紅絲縷縷,青絲條條,如白云伴彩虹,色美味佳。
趙匡胤越吃越有味,一連吃了幾頓,病體大愈。他十分高興,重賞了廚師。
后來,趙匡胤做了宋朝開國皇帝,想到南唐一戰(zhàn)和這種糕點,說:“那次鞍馬之勞,戰(zhàn)后之疾,多虧這種糕點從中救駕。”于是便叫這種糕點為“大救駕”。
自此以后,“大救駕”的名稱和制法便一直流傳下來。至今,“大救駕”仍馳名淮河南北。
外地來客慕名品嘗,當?shù)厝藗円渤R源损佡浻H友,頗受歡迎。 當面鼓對面鑼 “當面鼓,對面鑼”,這句話在壽縣已經(jīng)諺語,寓意是有話當面講,說話要算數(shù)。
在壽縣城西門城甕里,南北兩壁上對稱鑲嵌著兩塊石刻,一面是鑼,對面是鼓。這就是壽州內(nèi)八景之一的“當在鼓,對面鑼”。
據(jù)說在清朝乾隆年間,壽州來了一位新知縣,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墻西段年久久失修,已幾次倒塌,下決心重修。于是通告全縣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心協(xié)力,修復城墻。
不料告示貼出一個月,卻不見動靜,這是為何?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糧修城墻”已叫喊了三任知縣,他們裝滿了腰包,卻沒有修城墻一寸。你想,老百姓還相信這位新大人嗎? 開工的日子到了,新知縣并不因為壽州百姓不熱心而泄氣,一大早便帶領(lǐng)衙役們扛著工具,來到西門腳下和幾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
這一下可引起人們的紛紛議論。有的說:“縣官大人都來修城墻了,人們千里迢迢來這招土,還不是為的壽州!我們明天也去干吧!”可也有人說:“還不是做做樣子騙人,一任比一任奸猾!”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縣還在工地上勞動,又過了十天,還見他和民夫們一起運石塊,不同的是現(xiàn)在不是幾十人,而是幾百人了。
城內(nèi)城外的百姓們都自動參加修城墻勞動,一些商會棧行老板主動捐款贈物,支援修城,本來兩個月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 壽州百姓為紀念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門內(nèi)立了“當在鼓、對面鑼”的石刻,表彰他說話算數(shù),廉潔奉公的美德。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據(jù)《水經(jīng)注》、《太平寰宇記》等古籍記載:西漢淮南王劉安,都壽春,篤神仙秘法鴻寶之道,招致賓客方術(shù)之士數(shù)千人,欲求長生不老之術(shù)。一日有八位老者求見劉安、門吏見是八個須眉皓素的老人,不愿通報,八公頃刻變成八個童子。
門吏大驚,即告劉安。劉安顧不得穿葑,赤腳出迎,執(zhí)弟子禮。
八公留下后,日與劉安登山修道煉丹。不久丹藥煉成,劉安服之,與八公“白日升天”。
余藥在器,雞犬舔啄之,盡得升天,出現(xiàn)了“雞鳴天上,犬吠云中”的奇觀。由此產(chǎn)生了“人人得道,雞犬升天”、“雞犬皆仙”、“淮南雞犬”等成語典故,壽春城北之山也因之而得名八公山。
劉金定戰(zhàn)死纏腳寺 纏腳寺在萬福鎮(zhèn)附近。傳說趙匡胤兵敗壽州,被困南塘(今壽縣境內(nèi))。
趙手下大將劉金定領(lǐng)命往北突圍搬兵。劉金定奮力殺出重圍,在御弟趙光義處討到救兵。
但大軍行動緩慢,劉金定又領(lǐng)一百輕騎翻身殺回壽州。 這時南唐兵擺下陰魂大陣把壽州城團團圍住。
劉金定不顧身體勞累,率軍馬踏聯(lián)營欲沖入壽州。她沖啊沖,沖到了北門下。
可是北門的千斤閘已經(jīng)放下了,劉金定無法入城。于是她轉(zhuǎn)身向東門殺去。
她沖啊沖,沖到了東門下??墒菛|門的城樓塌落了,劉金定無法入城。
于是她又殺向南門。南門的敵軍潰散了,南門的水道已經(jīng)給滾木擂石填滿了,還是進不去。
最后殺到西門,敵人已經(jīng)把西門燒毀,一時半會兒火滅不了。于是劉金定干脆掉頭再次殺入南唐的大陣,直殺得敵軍人仰馬翻,潰不成軍,四散逃命。
劉金定七進七出,帶著大家殺了一層又一層,連戰(zhàn)了七七四十九陣,這邊殺不動就殺那邊,把敵人打得像倒柴塊子一樣,嗷嗷直叫。可是敵人來的太多了,就是沖不出去。
她的膀子上,腰上,胯上,大腿上都帶了花,身上中了好幾箭,渾身都是鮮血,身邊的護衛(wèi)也都打散了,只剩她一個。劉金定的馬快,最后終于殺出重圍,把敵軍甩在了后邊。
跑到芡河邊,她胯下的桃花馬一陣悲鳴,終。
“壽縣”一詞屬于漢語政區(qū)地名,其標準讀音為“shòu xiàn”。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qū)域(地名實體),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南麓,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地處東經(jīng)116°27′~117°04′,北緯31°54′~32°40′。東鄰長豐縣、淮南市,西隔淠水與霍邱縣為鄰,南與肥西縣、六安市的金安區(qū)、裕安區(qū)毗連,北和鳳臺縣接壤、與潁上縣隔淮河相望。壽縣為六安市轄縣,縣人民政府駐地在壽春鎮(zhèn)賓陽大道與楚都大道交叉口,距省會合肥市區(qū)114千米、六安市區(qū)107千米,全縣國土面積2948平方千米,人口139萬人。
壽縣因古稱壽春、壽陽、壽州而得名, 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據(j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這是史書上最早出現(xiàn)“壽春”名稱。以“壽”為專用名延續(xù)至今。秦置壽春縣。東晉孝武帝時,因避帝后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隋初,改稱壽州,設(shè)總管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于安徽省,“壽縣”這一地名自此沿用至今。
二、壽縣的政區(qū)沿革簡況
壽縣古屬淮夷部落,夏壽地屬揚州,殷商如制,周為六、蓼國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楚爭霸,先后為楚、吳占領(lǐng),后為蔡地,楚滅蔡屬楚。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都壽春,命曰“郢”,歷經(jīng)四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于壽春,秦設(shè)九江郡,置壽春縣,為郡治。漢滅英布,劉邦立其子劉長為淮南王,都此;劉長死,其子劉安襲之,仍都此。公元前122年武帝設(shè)九江郡治所在壽春。東晉孝武帝時,因避帝后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南齊代宋,復稱壽陽,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稱壽春,為揚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東魏據(jù)淮南,壽春復為揚州治所。公元588年隋置淮南行臺尚書省,治所壽春。公元620年唐改淮南郡為壽州,隸于淮南道,領(lǐng)3縣。宋太祖時,壽州(治下蔡)隸于淮南西路。公元1116年徽宗升壽州為壽春府。公元1142年南宋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元,取消府治,屬河南行省之安豐路,治所壽春。明初廢安豐、下蔡縣,將兩縣地入壽州,屬鳳陽府,領(lǐng)霍邱、蒙城。清初,壽州屬江南省鳳陽府,領(lǐng)2縣。公元1865年安徽置3道,壽州隸于鳳潁六泗道(后改為皖北道)鳳陽府。公元1912年民國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于安徽省。1932年,全省分為十個行政督察區(qū),壽縣屬第四區(qū),1940年改屬第七區(qū),同年7月又改屬第二區(qū)。1949年元月,壽縣和平解放,軍管時期受中共江淮區(qū)黨委二地委領(lǐng)導;同時,以壽縣瓦埠湖以東與合肥、定遠縣毗連地區(qū)建置壽合縣;2月,軍事管制委員會撤銷,民主政府成立,壽縣改隸于皖西行政公署;6月,撤壽合縣建制,原劃出的瓦東地區(qū)仍歸壽縣,壽縣隸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專區(qū)。1952年8月隸于安徽省六安專區(qū),1958年12月改隸于淮南市,次年4月壽縣再隸于六安專區(qū)。1999年12月撤六安地區(qū)設(shè)市,壽縣屬六安市至今。
目前,壽縣人民政府駐壽春鎮(zhèn),全縣轄22個鎮(zhèn)、3個鄉(xiāng):壽春鎮(zhèn)、雙橋鎮(zhèn)、澗溝鎮(zhèn)、豐莊鎮(zhèn)、正陽關(guān)鎮(zhèn)、迎河鎮(zhèn)、板橋鎮(zhèn)、安豐塘鎮(zhèn)、窯口鎮(zhèn)、堰口鎮(zhèn)、保義鎮(zhèn)、隱賢鎮(zhèn)、安豐鎮(zhèn)、眾興鎮(zhèn)、茶庵鎮(zhèn)、三覺鎮(zhèn)、炎劉鎮(zhèn)、劉崗鎮(zhèn)、雙廟集鎮(zhèn)、小甸鎮(zhèn)、瓦埠鎮(zhèn)、大順鎮(zhèn)、八公山鄉(xiāng)、陶店回族鄉(xiāng)、張李鄉(xiāng),35個農(nóng)村(社)居民委員會,234個村民委員會,11個城市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三、壽縣縣域的地名語詞特征
壽縣名勝古跡眾多,有深厚的楚文化底蘊、獨特的地理景觀和鮮明的方言特色,成為區(qū)域地名群形成、采詞和演變的環(huán)境與土壤,造就了全境地名語詞的顯著特征和文化景觀。據(jù)統(tǒng)計,全縣有各類地名8389條。
壽縣城賓陽門內(nèi),有五方大蛇吞象的石刻,這是壽州內(nèi)八景之一——“人心不足蛇吞相(象)”。
傳說從前有個蟒蛇精違犯天條,玉皇大帝命雷公轟擊它。蟒蛇精無處藏身,現(xiàn)出原形,化作小蛇蜷縮于塵土中。
適逢壽州城內(nèi)窮秀才梅生郊游途中發(fā)現(xiàn),將小蛇救起,帶回家中喂養(yǎng)。春去夏來,小蛇逐漸長大,生活日益艱難。
一日在大街上閑逛,見眾人圍觀皇榜。原來是皇太后身染重病,御醫(yī)醫(yī)治無效。
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癥者,可做京官。梅生暗想,我如有靈丹妙藥治好皇太后的病,即可一步登天。
不知不覺走出北門,來到郊外北山叢林中,突然狂風大作,一條巨蟒出現(xiàn)在眼前,梅生大驚,大蟒口吐人言:“梅相公別怕,你從前救過我的命,今天我將報答。”梅生記起自己曾救過一條小蛇,便說:“區(qū)區(qū)小事,何云報答!”蟒蛇道:“當今皇天太后病,你從我腹中割下一塊心肝,即可治好太后的病?!?/p>
梅生猶豫,蟒蛇道:“但割無妨”。梅生即手持得刀鉆入大蟒腹中割下一塊心肝離去。
梅生進京治好太后的病,皇帝大悅,封梅生為宰相,放假三月回鄉(xiāng)祭祖,耀武揚威。他轉(zhuǎn)而想,榮華富貴皆過眼煙云,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塊心肝,以備日后自用,永保長生。
次日梅生進入北山叢林尋得大蟒。大蟒此時已識破梅生乃領(lǐng)心不足之輩,念其曾救過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讓其再割一刀。
梅生鉆進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難忍,混身抽搐,用力把口一閉,梅生終于葬身蛇腹。
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象)的由來。 在壽縣城西門城甕里,南北兩壁上對稱鑲嵌著兩塊石刻,一面是鑼,對面是鼓。
這就是壽州內(nèi)八景之一的“當在鼓,對面鑼”。據(jù)說在清朝乾隆年間,壽州來了一位新知縣,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墻西段年久久失修,已幾次倒塌,下決心重修。
于是通告全縣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心協(xié)力,修復城墻。不料告示貼出一個月,卻不見動靜,這是為何?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糧修城墻”已叫喊了三任知縣,他們裝滿了腰包,卻沒有修城墻一寸。
你想,老百姓還相信這位新大人嗎?開工的日子到了,新知縣并不因為壽州百姓不熱心而泄氣,一大早便帶領(lǐng)衙役們扛著工具,來到西門腳下和幾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這一下可引起人們的紛紛議論。
有的說:“縣官大人都來修城墻了,人們千里迢迢來這招土,還不是為的壽州!我們明天也去干吧!”可也有人說:“還不是做做樣子騙人,一任比一任奸猾!”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縣還在工地上勞動,又過了十天,還見他和民夫們一起運石塊,不同的是現(xiàn)在不是幾十人,而是幾百人了。城內(nèi)城外的百姓們都自動參加修城墻勞動,一些商會棧行老板主動捐款贈物,支援修城,本來兩個月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
壽州百姓為紀念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門內(nèi)立了“當在鼓、對面鑼”的石刻,表彰他說話算數(shù),廉潔奉公的美德。 在壽州古城通淝門(南門)城甕東墻上嵌著一塊石刻,上刻著一個作行刺狀的石人,這就是“壽州內(nèi)八景”之一的“門里人”。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接受相國黃歇的建議,把都城遷到壽春。黃歇為相期間,施仁政,重農(nóng)商,政績卓著,深得考烈王的信賴。
但考烈王沒有兒子,王位的繼承人已成問題,春申君黃歇為此也日夜操心,但無結(jié)果。此時,黃歇門下有一個叫李園的舍人,為了巴結(jié)主人,把他的妹妹獻給了黃歇。
李氏頗有幾分姿色,又能說會道,得到黃歇的喜愛。不久,李氏懷孕在身。
李園是趙國人,是個奸詐陰險,狡猾狠毒的小人,他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想出一條詭計,讓他妹妹去實施。李氏便花言巧語地對黃歇說:“楚王沒有后嗣,一旦死了,王位就會被他的兄弟奪去。
你為楚相這么多年,得罪不少人,到那里,只怕你保不住相位,就連性命也難保?。‖F(xiàn)在我已有身孕,你可把我獻給楚王,要是生個太子,不就會立為楚王了嗎!到那時,你不就得了楚國嗎?”經(jīng)過反復思索,春申君還是同意了。李氏獻給考烈王后,不久果真生了一個男孩,楚王十分高興,宣布立為太子,就是后來的楚幽王。
李園陰謀得逞,搖身一變成了國舅爺,根本不把春申放在眼里,公元前237年,考烈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這時黃歇的一個門客私下對他說:“李園是奸詐小人,我看他收養(yǎng)了許多死士,只怕考烈王一死,他要奪王位,必先殺你滅口?!?/p>
黃歇自信李園待他一直很好,不會對他下此毒手。事隔十七天,考烈王死了,李園把家養(yǎng)的刺客埋伏在棘門(今城南門內(nèi)),等黃歇吊喪經(jīng)過時,將他殺害了。
連黃歇家族也遭李園抄斬。人們?yōu)榱瞬煌慕逃?,在春申君遭刺的地方,嵌上石刻刺客像—“門里人”。
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于此,曾10次為郡,并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墻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
今城墻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tǒng)許俊重筑,墻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tǒng)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墻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墻體以土夯筑,外側(cè)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nèi)欹斜,層層收分。
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huán)淝水,西接壽西湖,外。
壽縣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之濱,古稱 壽春。
春秋為蔡侯重邑,戰(zhàn)國時楚考烈王、西漢淮南王和東漢末年袁術(shù)均建都于此。東晉改稱壽陽,隋稱壽州,到近代始稱壽縣。
壽縣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歷來 為兵家必爭之地。城郊八公山是著名的東 晉與前秦淝水之戰(zhàn)主戰(zhàn)場。
此外,千古佳話將相和的主角之一廉頗也葬在八公山。壽 縣南30千米是著名的神州第一大塘安豐 塘,相傳此塘為春秋中葉楚相孫叔敖集民力 所建。
壽縣文物古跡還有報恩寺、范公祠、孔廟、戰(zhàn)國墓葬、壽縣古城墻、清真寺、劉安 墓、珍珠泉等。瓦埠湖銀魚、瓦蝦是壽縣最著名的水產(chǎn)。
八公山豆腐和傳統(tǒng)糕點大救 駕聞名遐邇。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