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wù),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斗,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那會有豐碩的收獲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并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愿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并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淖运叫睦韺⒉粡?fù)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著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佛教有句話,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握的部分盡力而為,至于最終結(jié)果如何,就順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強求。倘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有什么壓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敗都是相對的,是可以轉(zhuǎn)化的。如果因為這種暫時得失造成壓力,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因此帶來更多的負面作用。
每天認真洗臉,多讀書,按時睡,少食多餐。變得溫柔,大度,繼續(xù)善良,保持愛心。不在人前矯情,四處訴說以求寬慰,而是學會一個人靜靜面對,自己把道理想通。這樣的你,單身也所謂啊,你在那么虔誠地做更好的自己,一定會遇到最好的,而那個人也一定值得你所有等待
一帆風順的人生不會存在,坎坷一生的生活也不是最悲慘的。我們在這里得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失去了很多的自己想要的軌跡,但是順境中的生活只會培養(yǎng)人的惰性,和不思進取的心。所以只有在逆境中才可以鍛煉一個人能力,使之成長,讓其懂得人生真諦。
最經(jīng)典的有: 1,南無阿彌陀佛——相當于西方的My god!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過知道這句話真正意思的不多 3,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王菩薩的這句話堪為經(jīng)典 4,般若波羅蜜——佛教智慧濃縮成了五個字 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誰解其中意? 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菽艽髱煹馁收Z就是經(jīng)典 7,不可說——不落言筌,道可道,非常道 8,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的宇宙觀 9,唵嘛呢叭咪吽——佛教最著名的咒語,六字真言 10,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金剛經(jīng)篇末的這句佛偈,很有意境啊 華嚴經(jīng)以十為圓滿之數(shù),這十句話應(yīng)該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 p.s.惠能大師還有一句話,不過經(jīng)常被一些無知之人胡亂批評,單獨舉出來: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曰: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佛曰: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佛曰:菩提并無樹,明鏡亦無臺,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問曰:“為何人有善惡之分?”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問曰:“如何能靜?如何能常?” 佛曰:“尋找自我?!?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問曰:“人為何而活?” 佛曰:“尋根?!?問曰:“何謂之根?” 佛曰:“不可說?!?/p>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
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剎那便是永恒。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
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1.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為。 2.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麻煩。
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能受苦乃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
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
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yīng)有余步。持黃金未為珍貴,知安樂放值千斤。
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為最高。切勿貪以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
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平安樂逍遙。 6.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
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欲是壽。
8.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9.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工夫深。
10.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11.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 二.行善 12.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
1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圣人。 15.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yè)障。
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dǎo)你應(yīng)該自立。感激 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堅定成就的人。
1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zhí)著,通通放下。 17.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18.學佛,就是在學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見解。 19.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0.凡夫轉(zhuǎn)境不轉(zhuǎn)心,圣人轉(zhuǎn)心不轉(zhuǎn)境。 21.知“因果”即知進退。
知佛法,即得開心果。 22.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23.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24.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25.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26.印光大師法語: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蛐÷暷睿蚰睿罘鹜?,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27.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28.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辦事以盡力為有功。 29.萬事得成于忍,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30.惡是犁頭,善是泥,善人常被惡人欺,鐵打的犁頭年年壞,未見田中換爛泥。
31.寒山問拾得:世人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我當如何處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32.凡夫迷失于當下,后悔于過去,圣人覺悟于當下,解脫于未來。
33.情生智隔。 34.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的如我凱撒者也,死后也是兩手空空。
35.人世間的艱難與困苦,就是一種考驗。 36.人如果有正確的信仰,在人生的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會出差錯了。
37.有智慧的人能夠舍,能舍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舍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
十大經(jīng)典佛曰
經(jīng)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jīng)典二:不可說。
經(jīng)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jīng)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jīng)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jīng)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jīng)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jīng)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jīng)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經(jīng)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3、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4、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5、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6、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7、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8、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外迷著相,內(nèi)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當下內(nèi)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眾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無佛無世界。
※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莫生異見,總不出汝心。
※云何識自心?如言語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如虛空相似,無有相貌,亦無方所,亦無一向是無,有而不可見故。
※你的微笑也是佛性作用,行住坐臥不離汝性,憂悲苦惱不離汝性,乃至慈悲喜舍亦不離汝性,珍重!
※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異,即心即佛,若離于心,更別無佛。
※但無生死煩惱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故佛言:佛說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欲無境,當空其心;心空境空,自性現(xiàn)前。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五蘊如夢無自性,響、影、焰幻化無自性。若法無自性,是法無相,是法一相,若法無相,所謂無相。
※眾生及諸法,非以入無余涅槃時乃空,從本以來常空。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