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蠅可以用捕蠅紙引誘其前來并被活活黏住,拿來做螳螂的飼料也不錯。
蒼蠅,蚊子適合作為低齡小螳螂的食物。北方一般5-6月份為螳螂孵化最活躍時期。
螳螂卵塊,也即螵蛸最好放在植物上,能見陽光,距離地面要有一定距離,因為若蟲孵化時,是一連竄破繭而出,垂吊在半空進行第一次蛻皮,如果直接放在地面對若蟲蛻皮不利。第一齡若蟲可以放在同一棵植物上樣,隨著若蟲的長大,放養(yǎng)的范圍就必須漸漸擴大,因為越大齡的若蟲之間越容易發(fā)生自相殘殺的情況。
長大的若蟲,適合讓其在植物上自行捕食蜂類、蝴蝶、蛾子和蜻蜓。也可以人工喂養(yǎng)新鮮的蚱蜢、蝗蟲和螻蛄。
成蟲不要放在一起,如果放在一起,99.99%發(fā)生自相殘殺的情況,哪怕彼此都吃飽了。
螳螂的習性:(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內完成,一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fā)育階段,故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類的漸進變態(tài)。
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后到達成蟲期。齡的增減受環(huán)境和食物多少的影響。)
1. 產卵期,每年7月中旬,多數(shù)種類即陸續(xù)進入成蟲期,于8月下旬經雌雄交配,雌蟲選擇樹木枝千或墻壁、籬笆、石塊上、石縫中產卵。產卵時先由左側附腺分泌泡沫狀蛋白物質于生殖腔開口處,右側附腺分泌出二酚醛類物質,并立即被氧化為醒,使分泌的蛋白物質凝固為一層較堅硬的外殼筱蓋在卵塊外面,形成卵鞘。
一只雌蝗娜所產卵鞘的多少、卵鞘的大小以及鞘內卵粒的多少,因不同種類而有差異,一般可產下1~4個卵鞘。每完成一個卵鞘需2~4小時,一個卵鞘內的卵粒40一300個不等。
初產的卵鞘為白色或乳白色,較柔軟,經5~10小時后即變?yōu)橥咙S色或黃褐色,也有的變?yōu)楹诤稚?。產在桑枝上的則稱為桑螵蛸。
由于卵鞘有大小、長寬、圓扁以及顏色的不同,故有夷帽、野孤貍鼻涕、止尿狗等民間俗名。各種蝗螂均以卵鞘保護卵細胞渡過寒冬。
翌年6月初,越冬卵開始孵化,故有“仲夏蝗螂生”的說法,一直延續(xù)到7月上旬,卵的孵化時間早晚,除與當年的溫濕度有關外,還與產卵處所接受光照的強度或時間長短很有關。2. 若蟲期。
卵在鞘內經胚胎發(fā)育為若蟲后,即借身體的蠕動和卵的脹力,上升至成蟲產卵,并從做鞘時留下的孵化掙脫卵膜孵化出來,并借助于第十腹板上分泌的膠質細絲,將卵殼及蟲體粘連懸掛著,有時可拉成10余只的長串,不久早孵化的個體,即借徽風蕩漾用足抓住周圍物體各奔東西,這種自然現(xiàn)象,也是蝗螂生活中避免互相殘食,保存自身物種的一種本能。卵的孵化時間,多在早晨4時開始至8~9時最盛(中華蝗螂);廣腹幢螂則多在下午18時左右為孵化盛期;薄翅幢螂以9~12時為姆化盛期。
1~2齡蟲自相殘食性較強,在自然環(huán)境中,一般只有10%~20%成活率。這種自相殘殺現(xiàn)象,可能是蝗螂蟲口數(shù)量自控到一定數(shù)量的種間機制,這種種間機制的產生與幼小若蟲的耐饑餓力有關,因為一、二齡蟲在完全缺食的情況下4~5日即死亡,后期若蟲在缺食情況下也只能維持11~18天的生命期,若蟲與成蟲形態(tài)相似,只是若蟲不同齡期的腳部背向有由小到大的翅芽,末齡完成后,才長出起著飛翔作用的兩對大翅。
3. 成蟲期,每年7~10月為成蟲的陸續(xù)發(fā)生期,一般雄性成蟲成熟期較雌性早10余天,羽化為成蟲后經厲10~15天就可進行交配,交配時間2~4小時,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當食物貧乏時,雌性有進攻雄性并作為獵物而被取食,人們稱為“妻食夫”現(xiàn)象。
這種生活中的行為,被解釋為由于雄性的咽下神經節(jié)可分泌一種激素,促使它的側向運動和腹部外生殖器的抱握運動,因此,雌性獵食雄性常先吃頭,這樣可破壞雄性的咽下神經節(jié),有利于雙方接觸成功,另外,有人認為,由于雄性成熟期早,此時雌蟲性器官尚未發(fā)育成熟,是不接受交配的非婚反抗表現(xiàn),還有人認為,雌吃雄是為雌性腹內卵子的早熟補充營養(yǎng),在一般情況下,只要雄蝗螂能把握時機與雌性迅速完成文配過程,也可幸免于難。從以上種種解釋看,雌性吃雄性主要是圍繞求婚、交配、營養(yǎng)三者的相互關系而產生的一種保持種群優(yōu)勢的自然行為,在這種行為的過程中,由雌性擔負繁衍后代的主要責任。
4.食性,螳螂為陸棲捕食昆蟲(肉食性),凡是昆蟲中的小型種類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蠅、蚊蝗、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都是其適宜的獵捕物。甚至蟬、飛蝗等大型昆蟲,也是它們的捕食對象。
螳螂的養(yǎng)殖注意點:1. 卵囊的保存:據(jù)室內外觀察,蝗螂卵囊一般于氣溫穩(wěn)定在20℃時開始孵化。因此,11~12月份采集卵囊,一直到4月份可在常溫下保存,但要保持干燥,防潮防鼠。
5月以后,根據(jù)氣溫和利用上的需要,在冰箱內保存。2. 室外大籠罩飼養(yǎng):5月下旬將待孵的螳螂卵移放到籠罩內,孵化后按每平方米50頭投放。
籠罩內栽各種矮小的樹木和棉花等隔離物,建立與自然界相仿的環(huán)境,減少殘殺,晴雨天遮蓋蘆席。3齡前若蟲代飼料制成糊狀,4齡后代飼料蒸熟成發(fā)糕狀。
糊狀飼料放在隔離物的枝葉上,糕狀的放在小橡皮瓶塞內。及時剔除霉變殘渣,保持飼料新鮮。
蒼蠅可以用捕蠅紙引誘其前來并被活活黏住,拿來做螳螂的飼料也不錯。
蒼蠅,蚊子適合作為低齡小螳螂的食物。北方一般5-6月份為螳螂孵化最活躍時期。
螳螂卵塊,也即螵蛸最好放在植物上,能見陽光,距離地面要有一定距離,因為若蟲孵化時,是一連竄破繭而出,垂吊在半空進行第一次蛻皮,如果直接放在地面對若蟲蛻皮不利。第一齡若蟲可以放在同一棵植物上樣,隨著若蟲的長大,放養(yǎng)的范圍就必須漸漸擴大,因為越大齡的若蟲之間越容易發(fā)生自相殘殺的情況。
長大的若蟲,適合讓其在植物上自行捕食蜂類、蝴蝶、蛾子和蜻蜓。也可以人工喂養(yǎng)新鮮的蚱蜢、蝗蟲和螻蛄。
成蟲不要放在一起,如果放在一起,99.99%發(fā)生自相殘殺的情況,哪怕彼此都吃飽了。
螳螂的習性: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內完成,一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fā)育階段,故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類的漸進變態(tài)。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后到達成蟲期。齡的增減受環(huán)境和食物多少的影響。)
1. 產卵期,每年7月中旬,多數(shù)種類即陸續(xù)進入成蟲期,于8月下旬經雌雄交配,雌蟲選擇樹木枝千或墻壁、籬笆、石塊上、石縫中產卵。產卵時先由左側附腺分泌泡沫狀蛋白物質于生殖腔開口處,右側附腺分泌出二酚醛類物質,并立即被氧化為醒,使分泌的蛋白物質凝固為一層較堅硬的外殼筱蓋在卵塊外面,形成卵鞘。一只雌蝗娜所產卵鞘的多少、卵鞘的大小以及鞘內卵粒的多少,因不同種類而有差異,一般可產下1~4個卵鞘。每完成一個卵鞘需2~4小時,一個卵鞘內的卵粒40一300個不等。初產的卵鞘為白色或乳白色,較柔軟,經5~10小時后即變?yōu)橥咙S色或黃褐色,也有的變?yōu)楹诤稚?。產在桑枝上的則稱為桑螵蛸。由于卵鞘有大小、長寬、圓扁以及顏色的不同,故有夷帽、野孤貍鼻涕、止尿狗等民間俗名。各種蝗螂均以卵鞘保護卵細胞渡過寒冬。翌年6月初,越冬卵開始孵化,故有“仲夏蝗螂生”的說法,一直延續(xù)到7月上旬,卵的孵化時間早晚,除與當年的溫濕度有關外,還與產卵處所接受光照的強度或時間長短很有關。
2. 若蟲期。卵在鞘內經胚胎發(fā)育為若蟲后,即借身體的蠕動和卵的脹力,上升至成蟲產卵,并從做鞘時留下的孵化掙脫卵膜孵化出來,并借助于第十腹板上分泌的膠質細絲,將卵殼及蟲體粘連懸掛著,有時可拉成10余只的長串,不久早孵化的個體,即借徽風蕩漾用足抓住周圍物體各奔東西,這種自然現(xiàn)象,也是蝗螂生活中避免互相殘食,保存自身物種的一種本能。卵的孵化時間,多在早晨4時開始至8~9時最盛(中華蝗螂);廣腹幢螂則多在下午18時左右為孵化盛期;薄翅幢螂以9~12時為姆化盛期。1~2齡蟲自相殘食性較強,在自然環(huán)境中,一般只有10%~20%成活率。這種自相殘殺現(xiàn)象,可能是蝗螂蟲口數(shù)量自控到一定數(shù)量的種間機制,這種種間機制的產生與幼小若蟲的耐饑餓力有關,因為一、二齡蟲在完全缺食的情況下4~5日即死亡,后期若蟲在缺食情況下也只能維持11~18天的生命期,若蟲與成蟲形態(tài)相似,只是若蟲不同齡期的腳部背向有由小到大的翅芽,末齡完成后,才長出起著飛翔作用的兩對大翅。
3. 成蟲期,每年7~10月為成蟲的陸續(xù)發(fā)生期,一般雄性成蟲成熟期較雌性早10余天,羽化為成蟲后經厲10~15天就可進行交配,交配時間2~4小時,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當食物貧乏時,雌性有進攻雄性并作為獵物而被取食,人們稱為“妻食夫”現(xiàn)象。這種生活中的行為,被解釋為由于雄性的咽下神經節(jié)可分泌一種激素,促使它的側向運動和腹部外生殖器的抱握運動,因此,雌性獵食雄性常先吃頭,這樣可破壞雄性的咽下神經節(jié),有利于雙方接觸成功,另外,有人認為,由于雄性成熟期早,此時雌蟲性器官尚未發(fā)育成熟,是不接受交配的非婚反抗表現(xiàn),還有人認為,雌吃雄是為雌性腹內卵子的早熟補充營養(yǎng),在一般情況下,只要雄蝗螂能把握時機與雌性迅速完成文配過程,也可幸免于難。從以上種種解釋看,雌性吃雄性主要是圍繞求婚、交配、營養(yǎng)三者的相互關系而產生的一種保持種群優(yōu)勢的自然行為,在這種行為的過程中,由雌性擔負繁衍后代的主要責任。
4.食性,螳螂為陸棲捕食昆蟲(肉食性),凡是昆蟲中的小型種類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蠅、蚊蝗、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都是其適宜的獵捕物。甚至蟬、飛蝗等大型昆蟲,也是它們的捕食對象。
螳螂的養(yǎng)殖注意點:
1. 卵囊的保存:據(jù)室內外觀察,蝗螂卵囊一般于氣溫穩(wěn)定在20℃時開始孵化。因此,11~12月份采集卵囊,一直到4月份可在常溫下保存,但要保持干燥,防潮防鼠。5月以后,根據(jù)氣溫和利用上的需要,在冰箱內保存。
2. 室外大籠罩飼養(yǎng):5月下旬將待孵的螳螂卵移放到籠罩內,孵化后按每平方米50頭投放。籠罩內栽各種矮小的樹木和棉花等隔離物,建立與自然界相仿的環(huán)境,減少殘殺,晴雨天遮蓋蘆席。3齡前若蟲代飼料制成糊狀,4齡后代飼料蒸熟成發(fā)糕狀。糊狀飼料放在隔離物的枝葉上,糕狀的放在小橡皮瓶塞內。及時剔除霉變殘渣,保持飼料新鮮。
1、建棚
螳螂喜歡棲息在植物上,建棚的位置最好選擇在通風向陽的地方,因螳螂有自相殘殺的習性,家庭人工籠養(yǎng)有一定難度。最好采用室外用10米*5米*2米大網籠罩飼養(yǎng),建棚的材料可選用木樁、竹批、鐵絲等捆綁成骨架,再罩上用絲網結成的網罩,四周用土埋實即可利用?;\棚內移植或栽種矮小樹木和棉花等隔離物,供螳螂棲息,減少接觸機會,避免自相殘殺。
2、選種
螳螂目昆蟲共有8科47屬112種,但能入藥的卻只有枯葉大刀螂、中華刀螂、薄翅刀螂、勇斧刀螂和巨斧刀螂等少數(shù)品種。人工養(yǎng)殖時要選擇個體大,產卵多,生長迅速市場暢銷的品種,如枯葉大刀螂和中華刀螂等,初次養(yǎng)殖時種源可自己采集或從養(yǎng)殖場養(yǎng)殖戶那里購買,以后自己留種繁殖即可。多種螳螂均以卵塊在樹枝、樹干、草莖、墻壁或石塊上過冬。一般在9月至第二年2月均可開始采卵。采卵時,選擇卵塊大,表面保護層較厚,光澤性強,卵塊外無破口,磨損或被寄生蟲蛀孔的優(yōu)質、健壯卵,連同卵塊的粘連枝條的一段剪下,插入放少許水的罐頭瓶中。卵鞘內的卵開始孵化前(氣溫升至20℃前),應做好飼養(yǎng)前的準備工作。將盛有種卵的容器集中放置在事先準備好的網棚內,要勤觀察,若有小螳螂出鞘活動時,要及時投喂飼料。
3、投喂飼料
螳螂屬于捕食性昆蟲,喜歡捕捉活蟲,特別是以運動中的小蟲為食。3齡前的幼小若蟲,如無活蟲,成活率很低,因此,在螳螂卵塊孵化前,應準備活蟲飼料,如蚜蟲和家蠅等。蚜蟲繁殖力極強,且易飼養(yǎng)??深A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陽畦中,種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種上菜縊管蚜,讓其繁殖待用。其他飼料昆蟲有棉鈴蟲、蝗蟲、家蠅、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黃粉蟲等。3齡以后的螳螂隨著個體的增大,有條件的還要加喂人工配合飼料。具體做法是:先將250毫升清水倒入容器中,取其中的少量水,將5克酵母片搗碎放入水中溶解,然后將50克雞蛋黃、20克蜂蜜、20克蔗糖全部倒入,經過充分攪拌均勻后,放入鍋中蒸沸,冷卻后喂用。
4、螳螂的生活習性
常見的幾種螳螂,在華北、華東地區(qū)均為一年1代,長江以南少數(shù)地區(qū)一年2代。以卵在卵鞘中越冬。一般5、6月卵孵化。孵化期:雌若蟲一般為7-8齡,雄若蟲6-7齡,8月上中旬開始出現(xiàn)成蟲,成蟲羽化后10余天開始交配。螳螂成蟲一般在9月上中旬開始產卵,9月下旬開始死亡。個別成蟲可活到10月底至11月初。人工養(yǎng)殖情況下在飼料充足時,交配和產卵的時間可適當提前。螳螂通過環(huán)境調控,模擬溫濕度增加光照時間,人為創(chuàng)建自然環(huán)境,還可打破其休眠的習性,進行人工反季節(jié)養(yǎng)殖,增加經濟效益。
5、采收和加工
螳螂成蟲根據(jù)用途不同可隨時進行采收炮制:取原蟲整理干凈,用2%-5%的食鹽水溶液,拌勻,悶潤,蒸2小時取出,曬干或文火炒干即可。網棚內植物上螳螂的卵鞘可在每年的秋季至翌年春季采收。采后清理雜質,于沸水中浸殺或蒸30-40分鐘,以殺死卵鞘中的卵、蒸透曬干或烘干即為中藥桑螵蛸,備用或銷售。注意必須把蟲卵殺死,否則孵化出幼蟲后,藥效降低,影響質量。
6、螳螂的生防和觀賞價值
螳螂可捕食40余種害蟲,如蠅、蚊、蝗、螽斯蟲、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等小型昆蟲,蟬、飛蝗等大型昆蟲,加工標本還可用于教學和實驗,通過人工反季節(jié)培育,可以使人們周年欣賞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設小小動物園、野生昆蟲園的良好素材。
1、建棚 螳螂喜歡棲息在植物上,建棚的位置最好選擇在通風向陽的地方,因螳螂有自相殘殺的習性,家庭人工籠養(yǎng)有一定難度。
最好采用室外用10米*5米*2米大網籠罩飼養(yǎng),建棚的材料可選用木樁、竹批、鐵絲等捆綁成骨架,再罩上用絲網結成的網罩,四周用土埋實即可利用。籠棚內移植或栽種矮小樹木和棉花等隔離物,供螳螂棲息,減少接觸機會,避免自相殘殺。
2、選種 螳螂目昆蟲共有8科47屬112種,但能入藥的卻只有枯葉大刀螂、中華刀螂、薄翅刀螂、勇斧刀螂和巨斧刀螂等少數(shù)品種。人工養(yǎng)殖時要選擇個體大,產卵多,生長迅速市場暢銷的品種,如枯葉大刀螂和中華刀螂等,初次養(yǎng)殖時種源可自己采集或從養(yǎng)殖場養(yǎng)殖戶那里購買,以后自己留種繁殖即可。
多種螳螂均以卵塊在樹枝、樹干、草莖、墻壁或石塊上過冬。一般在9月至第二年2月均可開始采卵。
采卵時,選擇卵塊大,表面保護層較厚,光澤性強,卵塊外無破口,磨損或被寄生蟲蛀孔的優(yōu)質、健壯卵,連同卵塊的粘連枝條的一段剪下,插入放少許水的罐頭瓶中。卵鞘內的卵開始孵化前(氣溫升至20℃前),應做好飼養(yǎng)前的準備工作。
將盛有種卵的容器集中放置在事先準備好的網棚內,要勤觀察,若有小螳螂出鞘活動時,要及時投喂飼料。 3、投喂飼料 螳螂屬于捕食性昆蟲,喜歡捕捉活蟲,特別是以運動中的小蟲為食。
3齡前的幼小若蟲,如無活蟲,成活率很低,因此,在螳螂卵塊孵化前,應準備活蟲飼料,如蚜蟲和家蠅等。蚜蟲繁殖力極強,且易飼養(yǎng)。
可預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陽畦中,種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種上菜縊管蚜,讓其繁殖待用。其他飼料昆蟲有棉鈴蟲、蝗蟲、家蠅、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黃粉蟲等。
3齡以后的螳螂隨著個體的增大,有條件的還要加喂人工配合飼料。具體做法是:先將250毫升清水倒入容器中,取其中的少量水,將5克酵母片搗碎放入水中溶解,然后將50克雞蛋黃、20克蜂蜜、20克蔗糖全部倒入,經過充分攪拌均勻后,放入鍋中蒸沸,冷卻后喂用。
4、螳螂的生活習性 常見的幾種螳螂,在華北、華東地區(qū)均為一年1代,長江以南少數(shù)地區(qū)一年2代。以卵在卵鞘中越冬。
一般5、6月卵孵化。孵化期:雌若蟲一般為7-8齡,雄若蟲6-7齡,8月上中旬開始出現(xiàn)成蟲,成蟲羽化后10余天開始交配。
螳螂成蟲一般在9月上中旬開始產卵,9月下旬開始死亡。個別成蟲可活到10月底至11月初。
人工養(yǎng)殖情況下在飼料充足時,交配和產卵的時間可適當提前。螳螂通過環(huán)境調控,模擬溫濕度增加光照時間,人為創(chuàng)建自然環(huán)境,還可打破其休眠的習性,進行人工反季節(jié)養(yǎng)殖,增加經濟效益。
5、采收和加工 螳螂成蟲根據(jù)用途不同可隨時進行采收炮制:取原蟲整理干凈,用2%-5%的食鹽水溶液,拌勻,悶潤,蒸2小時取出,曬干或文火炒干即可。網棚內植物上螳螂的卵鞘可在每年的秋季至翌年春季采收。
采后清理雜質,于沸水中浸殺或蒸30-40分鐘,以殺死卵鞘中的卵、蒸透曬干或烘干即為中藥桑螵蛸,備用或銷售。注意必須把蟲卵殺死,否則孵化出幼蟲后,藥效降低,影響質量。
6、螳螂的生防和觀賞價值 螳螂可捕食40余種害蟲,如蠅、蚊、蝗、螽斯蟲、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等小型昆蟲,蟬、飛蝗等大型昆蟲,加工標本還可用于教學和實驗,通過人工反季節(jié)培育,可以使人們周年欣賞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設小小動物園、野生昆蟲園的良好素材。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