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的原則
教育性的原則是指教育者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提出積極中肯的分析,始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全體性原則
全體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學生,全體學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參與者,學校的一切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設施,計劃,組織活動,都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考慮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問題。
差異性原則
差異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所以工作要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同時要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把教師的科學教育與指導和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真正有機結合起來
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運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指導教育工作,注意學生活動的有機聯系和整體性,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作全面考察和系統(tǒng)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發(fā)展性原則
發(fā)展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必須以發(fā)展的觀點來對待學生,要順應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一發(fā)展為重點,促進全體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發(fā)展。
活動性原則
活動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重視通過活動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保密性原則
保密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有責任對學生的個人情況以及談話內容等予以保密,學生的名譽和隱私權應受到道義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護。
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分類: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
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
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 大多是因為作業(yè)多、上課拖堂等…… 3。
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二)人際關系問題 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
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
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 3。
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
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
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
青春發(fā)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3。早戀。
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fā)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fā)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面對這類問題,我們應該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與異性交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 這樣的話,異性之間的交往會帶給雙方很大的好處。
比如思維互補、能力互補、性格互補、互相激勵。 (四)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
說得通俗點,心理健康的標志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人際關系良好,能適應環(huán)境,有幸福感,在學習、工作中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標準,有以下十項: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周期節(jié)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huán)境適應能力。
二、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依賴心理 當前,獨生子女學生越來越多,日益成為在校生的主體。他們有的在“糖水”里長大,從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溺愛、嬌寵,好比溫室里的花朵,缺少獨立意識,什么事情都要依賴家長。
2.自負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過分溺愛和嬌寵,獨生子女成為整個家庭的軸心 ,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總想事事占先搶頭,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認識不到“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更有強中手”。 他們一旦遭遇挫折失敗,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絕路。
3.自私狹隘心理:表現為心胸狹窄,自私自利,常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把個人利益看得過重,經常感到委屈,吃虧而郁郁不樂,具有較強的報復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對自己的品質、智力、能力等感到懷疑并做出過低評價所產生的心理感受。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發(fā)展,就會對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產生日益顯著的消極影響,特別是中學生尚處于心理發(fā)展不穩(wěn)定的年齡階段,自我否定意識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緒的巨大波動和思想觀念的急劇變化,嚴重影響其學習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學生較常見的一種心理失調癥,是中學生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
處于抑郁情緒狀態(tài)下的中學生,經常生活在焦慮的心境中,他們內心孤獨卻不愿向同學、老師和家長傾訴。 6、孤僻心理:主要表現是喜歡獨處,實屬單飛的雁,不愿與他人接觸,沉默寡言,內心產生壓抑、苦悶。
這種心理往往嚴重影響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間的心理隔膜,影響人際交往,往往使學生陷入孤獨無助的境地。 7.焦慮異常心理:焦慮心理是一種以擔心、緊張或憂慮為特點的、復雜而延續(xù)的情緒狀態(tài)。
當人們預期某種危險和痛苦境遇將發(fā)生時,通常都會產生焦慮反應,這種焦慮反應是帶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適應性反應。然而,焦慮的程度過于嚴重時,就變成了懼怕,人的主觀感覺就變得緊張不安,易產生不愉快預感。
8、恐懼心理:是指對某種特定對象或境遇產生了強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實際上 這類引起害怕的對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導致危險或威脅。
對某一特定事物或現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學生最為普遍的恐懼心理。 9.易怒心理:所謂易怒就是指容易沖動、急躁,愛發(fā)脾氣,喜怒無常,報復性強,常有干。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
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能等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經過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們也的確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但在培養(yǎng)人才的同時,我們是否關注過“人才”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 ? 對于學生的健康問題,我們過去在認識存在極大的偏差,往往認為健康就是指身體健康,即通過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血壓、心跳、視力、聽力、嗅覺以及跑、跳,投擲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指標的測試結果來得出健康。
其實,這是對健康的片面理解,也就是說我們過去對健康的理解存在著誤區(qū)。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標準,真正的健康不僅包身體健康,還應包括心理健康。
過去,我們更多地是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生的心理健康被忽略不計。不少家長認為,只要孩子能吃能喝、能跑能跳就是健康的,哪里能看出有什么心理疾病?那么,我們學生的實際健康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 一、學生的身體健康令人擔憂,心理健康急需關注 1.身體健康令人擔憂 前不久,從電視上看到這樣一條報道: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已超過中國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在此前中國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一直高于日本青少年)。
表面看也就是在說身體高度的變化吧,不該有什么大驚小怪的。但仔細想想,從身體高度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有所下降,雖不能說嚴重下降,但至少表明身體素質不容樂觀。
如果我們的“未來”和“希望”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勢必會帶來意想不到災難。毛澤東曾經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如果我們的“本錢”都喪失殆盡,又談何“革命”呢?沒有了身體這個本錢,我們的全面小康社會又如何建設?我們的美好未來又如何開創(chuàng)?我們的理想又如何實現? 當然,僅以一項身高變化的指標是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的,那么請耐著性子再看看其他指標的情況。 先從視力說起,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我們學生的這扇窗戶是否明亮,請看下面圖表中的數據。盡管數據比較枯燥,但只有數據才最具說服力。
(限于篇幅,在此僅以我校高2002級四個班學生的視力情況變化為例) 班級視力變化 ? 一班(39人) ? 二班(39人) ? 三班(39人) ? 四班(41人) ? 入學 ? 視力正常 ? 11 ? 10 ? 12 ? 14 ? 時 ? 視力不正常 ? 28 ? 29 ? 27 ? 27 ? 一期 ? 視力正常 ? 8 ? 0 ? 10 ? 12 ? 后 ? 視力不正常 ? 3l ? 39 ? 29 ? 29 ? 從上表數據不難看出,近年來,學生的視力普遍呈下降趨勢,且下降的幅度在不斷增大。 本期期末考試時,我將幾道需要更正的題目用斗大的字書寫在黑板上,竟然有七個坐在前三排的學生舉手說看不清黑板上的板書,真有點令人不可思議難以置信,我們的學生居然連斗大的字都看不清楚了。
由此不難看出,學生的心靈之窗已不再象從前那樣明亮了。他們的世界開始變得模糊。
長此下去,我們的很多學生將會被沉重的眼鏡壓得抬不起頭來,明亮的世界將從他們眼中消失……再看看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身體素質主要包括對男女立定跳遠、男子引體向上、女子仰臥起坐、男子1500米、女子800米等項目的測試。)
在此,僅以高2002級2班為例:全班現有學生38人,體育成績80分以上的僅有5人(占13。 16%),70-90分的3人(占7。
8%),60-69分的22人(占57。89%),60分以下的有8人(占21。
05%)。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學生的體育成績不夠理想。
體育成績尚且如此,身體素質又怎么能好?難怪有識之士大聲疾呼:救救我們的學生吧,不能讓他們成為新世紀的“東亞病夫”。 雖然這一疾呼多少有點偏激,但它卻給人們提出了一個勿容置疑無法回避的鐵的事實:是該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了。
如果任其讓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勢必會給中華民族帶來滅頂之災。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不爭的事實和現實危機。
2.學生的心理健康急需關注 我們不時總能從電視、報子、雜志等媒體上看到某地小學生又離家出走了,某學校的某個學生又精神失常了,某高校學生因失戀又臥軌自殺了,某地幾個學生又持刀搶劫路人了……這一樁樁、一件件滴血的事實,難道還不能敲響人們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警鐘?難道還不足以喚醒人們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良知? 據權威部門測試統(tǒng)計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學生心理素質的合格率僅為17%,其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者占20-30%,中學生為40-50%,大學生為20-30%。 大多數學生的問題,既非思想政治,也非品德素質,造成學生心理偏差是由于各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心理承受問題。
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就不難解釋學生為什么會厭學、逃學、自殺甚至犯罪等。難怪我們的老師也唉嘆:現在的學生真是越來越難教。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衡量標準是什么?心理健康是指個人生活適應上所表現的和諧狀態(tài)。 心理健康與否,有以下幾條衡量標準:一、心胸開朗,樂于交往;二、情緒健全,情感豐富;三、性格良好,有自制力;四、意志堅強,不怕困難;五、智力正常。
依標準來看,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極差,甚至可以說在這方面“一窮二白”。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來訪者以支持、幫助、啟發(fā)。
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
這樣會使孩子養(yǎng)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夸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夸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wěn),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huán)境。
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
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總的來說,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在現代社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現為認知功能正常,情緒反應適當,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個性結構完整,人際關系協調,人生態(tài)度積極,社會適應良好,行為表現規(guī)范和行為與年齡相符等等。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是一個終生相隨的人生課題,并且表現出很強的階段性。
也就是說,同一個人,在人生發(fā)展不同的時期或階段,由于對該階段發(fā)展任務的適應情況不同,其心理發(fā)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會變得不健康。如,同樣進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適應得好,順利度過,健康快樂地進入下一個人生發(fā)展的階段;而有的孩子適應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團伙,或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面臨著心理危機。
而一個面臨心理危機的青春期學生,如果得到及時有效的關注與幫助,在其后的發(fā)展中就有可能擺脫心理危機而踏上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這種階段性正說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同時也說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從差異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對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絕對的,人無法被截然劃分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兩類,同時也沒有絕對心理健康的人。
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是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會面臨的問題,在每個人身上都會同時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側面,只是哪種情況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這種相對性說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員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來,由于社會發(fā)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fā)展事業(yè)受到了沖擊和挑戰(zhàn)。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小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郁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
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fā)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但在當前的學校教育實踐中,不少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著一些誤解,認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沒必要在學校教育中普及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醫(yī)學中的診療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jié)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fā)展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所以,預防問題發(fā)生、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yǎng),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還有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個別生開展的教育活動。誠然,個別生在心理健康發(fā)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別的教育和幫助。
但是,如前所說,心理健康是全員性的問題,是每一位學生在成長與發(fā)展中都必然會面臨的挑戰(zhàn),包括那些學習優(yōu)秀、在教師看來是“好”孩子的學生,也同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許多研究與實踐證明,有時這些“好”學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因為,往往由于學習成績好,這些“好”學生心理發(fā)展中不健康的側面就常常被忽視,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和及時的幫助教育。如,一些“好”學生由于長期被寵、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變得極脆弱,稍不如意就發(fā)脾氣,有的還采取極端措施進行打擊、報復,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華大學鉈中毒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還有的就此邁上了自殺、輕生的道路來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壓力。
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個別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課題,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我們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還有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歸屬德育工作,是學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師的任務。
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使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認識和看待自己的學生以及學生出現的一些行為問題,可以有效地幫助學校教師改善師生交往狀況。以往教師容易只注意到學生表面的那些行為問題并將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斷,而忽略了這些行為問題背后掩藏著的原因,包括學生的心理需求。
如,一個小學生最初在課上搗亂,可能就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了。如果教師重視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會覺察這位學生行為問題背后的心理需要,進而調整自己和班上同學與這位學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給這位學生以積極的關注,并不失時機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師和同學們關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
很快,這位學生課上搗亂的那些行為問題不見了,而變成一個守紀律、愛學習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傳統(tǒng)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這位學生課上表現出來的搗亂。
托幼機構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教育使小兒懂得一定的生活和衛(wèi)生常識,培養(yǎng)愛清潔、講衛(wèi)生的思想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懂得一些衛(wèi)生公德,提高其獨立生活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為以后的健康打好基礎。
托幼機構健康教育重點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生活衛(wèi)生制度的教育:如起床、洗漱、喂奶、大小便、睡眠、活動與鍛煉方面的要求及注意事項;2、飲食和營養(yǎng)衛(wèi)生教育:如飲食不過量、飯菜多樣化、按時進餐、不喝生水等;3、一般衛(wèi)生知識教育:如保護眼睛、牙齒、耳朵,糾正不良的習慣等;4、預防意外傷害的教育:如不玩水、不亂玩弄電器、不放煙花爆竹、不在公路上玩耍等;5、開展有關美育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如培養(yǎng)小孩健康的審美情趣,做到形體美、行為美、語言美。
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只依據身體有沒有疾病是不夠的,還得依據是否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適應能力。心理健康同身體健康,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密不可分。那么,怎樣保持心理健康呢?
1.要經常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①當碰到不順心的事,不要悶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苦悶和煩惱對親人和朋友講出來,一吐為快,把消極情緒釋放出去。不良情緒若長期壓在心中,就有可能導致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血液中兒茶酚胺的含量改變,破壞體內物質代謝,特別是糖類的代謝,可損害身體健康。②要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熱愛工作,熱愛生活,在完成一件有意義的工作后,就會體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滿足感和成功感。③積極鍛煉身體,祖國醫(yī)學提出的“因病而致郁”,就是說久病或重病而易于產生情緒抑郁、煩躁。因此,積極鍛煉身體,同時注意飲食,合理安排生活,適當睡眠,是情緒飽滿與安定的基礎。
2.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助人為樂,是我們的傳統(tǒng)思想品德。大家互相幫助,彼此心理都會愉快。以諒解、寬容、信任、友愛等積極態(tài)度與別人相處,會得到愉快的情緒體驗。以達觀、熱情等積極態(tài)度影響周圍,在自己周圍形成有利于團結進取的氣氛,使人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從中可產生心理上的愉悅感。
3.要有愛好:積極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每個人都應有廣泛的興趣和愛好。能經常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進行正常的友好交往,可有效地消除憂愁,使心情舒暢。這無疑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4.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系。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個人的言行更符合社會規(guī)范。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對待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只有這樣才可減少來自社會的心理壓力,從而使心理處于良好狀態(tài)。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