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屬于打基礎階段,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一) 端正打太極拳首先要注意姿勢正確,特別要保持上體自然正直,腰脊中正,兩肩、兩胯自然放松,不可俯仰歪斜,或聳肩膀、扭胯。
其它部位也要按照要求切實做好(參照前“對身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部分)。忽視任何一個部位的要領,必然牽其它部位,造成錯誤定型和錯誤動作。
例如姿勢中臀部外突,必然牽連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緊張。因此,初學階段要抓住姿勢“端正”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可貪多求快,潦草從事。
這樣做開始階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練起來靈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它問題,以后容易解決。(二)穩(wěn)定要使上體端正舒適,必須首先保持下肢穩(wěn)定。
步型、步法既是姿勢當中的一部分,又是整個姿勢的基礎。經(jīng)驗證明,很多人下肢不穩(wěn),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數(shù)是由于步型、步法不當。
如果步子過小過窄,或腳的位置、角度不對,以及變換動作時虛實不清,勢必造成身體重心不穩(wěn)。因此必須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單練各種樁步和步法,先把身體重心的變換找清楚。
這樣既利于培養(yǎng)下肢的支撐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虛步、仆步、獨立步等)、步法(進步、退步、側步、跟步等)的要領掌握好。此外,根據(jù)具體情況,多練各種腿法(蹬腳、分腳、擺腳、踢腿、壓腿等)和多做腰部的柔韌性練習,也可以增強下肢力量,有利于動作的穩(wěn)定。
(三) 舒松初學時,在姿勢動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軟化無力,而是按照規(guī)矩,盡量把動作做得舒展些。
任何運動總是松緊、張弛交替進行,太極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極拳的特點是輕緩柔和,沉著自然,要求“運勁如抽絲”。
初學者往往不適應這種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緊張,甚至僵硬,破壞了姿勢動作的端正、穩(wěn)定。初學打基礎時必須注意克服識字一毛病,首先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緊張和生硬的僵勁去掉,姿勢動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四) 輕勻為了較快地掌握太極拳輕緩柔和的運動特點,初學時,注意動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輕、要勻。當然,快和慢是相對的,不是越慢越好。
一般說來,初學者動作慢一些,用力輕一些,易于使動作準確,速度均勻,消除拙力。初學時如果動作不熟練,可以在姿勢之間稍有停頓,體會一下要領,邊想邊做。
但是動作熟練之后,就要努力保持勻速運動,起落轉(zhuǎn)換不可忽快忽慢,忽輕忽重。第二階段 著重掌握太極拳的動作規(guī)律,體現(xiàn)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要注意以下要點:(一) 連貫打太極拳在姿勢動作有一定基礎之后,就要努力做到節(jié)節(jié)貫串。各個姿勢動作要前后銜接,一氣呵成,好像行云流水一樣,前一個動作的完成,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不容許中途斷線。
比如“攬雀尾”動作,初學時可以把 、捋、擠、按分成四個局部動作,獨立開來;熟練之后,就要把這四個動作銜接在一起,動作中間雖然仍要保持一定的節(jié)奏感,但是一個動作做完了,微微一沉,似停非停,要立刻接下一個動作,整個過程精神貫注,意念集中,不可松懈間斷。本書介紹的太極拳各個姿勢動作之間的節(jié)奏感,都應這樣處理。
(二) 協(xié)調(diào)練太極拳是全身性活動,要求上下相隨,完整一氣,全身各部位的運動保持協(xié)調(diào)一致比如做“云手”動作,腰脊轉(zhuǎn)動,帶動了兩臂在空間劃圓,兩手掌隨著臂部運動不斷地內(nèi)外翻轉(zhuǎn),兩腿支撐整個身體左右移動重心,頸部也隨軀干自然扭轉(zhuǎn),同時兩眼不斷注視交換的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處處牽連密切配合的全身運動。我們往往看到練拳已久的人,打起拳來,還發(fā)生手腳快慢不一,軀干、四肢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比如“攬雀尾”的弓步動作,腿已經(jīng)弓出去了,手還沒有“擠”出去(或“按”出去);“摟膝拗步”時,右手摟膝先結束,左手正宗在推掌。這樣,動作支離破碎,就與協(xié)調(diào)的要求不相符合,違背了“周身相隨”的要求。
(三) 圓活太極拳的動作是以各種弧形、曲線為基礎構成的,練起來靈活,銜接合順。認識和掌握這一規(guī)律,就能自覺地避免動作直來直往和轉(zhuǎn)死彎、拐直角的現(xiàn)象,使動作圓活不滯。
在動作要領上,要特別注意運用腰脊帶動四肢進行活動,體會轉(zhuǎn)腕旋臂(不要故意纏繞)、松肩垂肘、屈膝松跨等要領。雖然強調(diào)走弧形、曲線,但要轉(zhuǎn)動自如,避免故意搖擺。
只要反復按照要領練習,就可以做到變轉(zhuǎn)達圓活,輕靈順遂。
打太極需要注意:①動作柔和,呼吸自然。
初練太極拳時,呼吸要特別順其自然,不要憋氣,也不要喘氣。動作熟練以后,就要注意呼吸與動作節(jié)律一致,起吸落呼,開吸合呼。
做腹式呼吸時要求勻細深長,開豁自然。②體態(tài)舒松,動靜協(xié)調(diào)。
練太極拳切忌用蠻勁和強勁,一定要放松全身,尤其要放松腰部和腹部。胸部肌肉也要放松,不可僵硬地挺胸。
③形意相合,勁力內(nèi)蓄。形,指動作;意,指意念。
所謂形意相合就是要用意念引導動作,自始至終默想動作的形象,使想的和做的合為一體,形成自然節(jié)奏。在整個練習過程中,勁力含蓄在內(nèi),不露形于表,絕不要鼓勁用力。
【練拳要領】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wěn),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云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zhuǎn)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xié)調(diào),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wěn)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nèi)剛,發(fā)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zhuǎn)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后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nèi)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zhuǎn)靈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nèi)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wěn)健扎實,彎曲合度,轉(zhuǎn)旋輕靈,移動平穩(wěn),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tài)而得到休息。
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diào)節(jié)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后在身”,專心于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jīng)系統(tǒng)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
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huán)。通過輕松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jīng)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zhì)、機能得到增強。
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nèi)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 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y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fā)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fā),隨人則活,由己則滯。
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fā)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fā)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
一旦對方發(fā)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后發(fā)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zhuǎn)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xiàn)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zhì),而且在攻防格斗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練習前應做3-5分鐘的準備活動,精神上要心平氣和,思想集中,收勢后精神仍不可散亂,緩慢散步后恢復正?;顒?。
2.姿勢要準確,注意堅持長期鍛煉。 3.注意周圍的環(huán)境,選擇在陽光充足、空氣清新、地面平坦的空地 進行。
4.時間應在每天早晨或傍晚。早晨練習空氣新鮮,可調(diào)動身體各器 官功能;傍晚練習既可消除疲勞,又有利于睡眠。
5.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好運動量,健康者每天練習時間可為1 小時左右。 6.饑餓時或飽食后都不宜練習太極拳,一般飯后要隔半小時以上再 練習,鍛煉后要休息10-20分鐘再進食。
7.注意服裝,穿著要舒適。
練太極拳,不是一般的學習拳式,必須懂得很多基本功,做到“放松”“氣道通暢”。
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diào)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肺氣順,不可使氣道結滯,所以說練拳不可閉氣、使力,要以放松、沉氣為主,并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這些要求使得練太極拳的人們在練拳過程中注意放松并調(diào)整呼吸,每次練拳下來心情舒暢、精神飽滿,而且身體微微出汗,促進體內(nèi)新陳代謝,起到祛病強身的健身功效。
目前流行的各式太極拳都有幾十個動作,對一般人來說,練習有一定難度,而十二式方位太極拳和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適合于普通人練習。
1。
形意結合,意動身隨 打太極拳要用意念引導動作,把精神集中在動作上,從始至終都要默想動作的形象,使想的和做的一致。如做兩手向前按的動作,首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意欲沉氣,就要有把氣沉到腹腔深處的想象,意不停,動作也隨之不停,“意到氣到力自到”。
因此,練拳時必須排除雜念,專心致志。 2。
心靜體松,不用拙力 打太極拳用“意不用力”,“心靜體松”是練太極拳的基本方法,也是掌握好其他方法的保證。打太極拳不要用拙力和疆勁,應當內(nèi)心安靜,注意放松,尤其要松腰、松腹,胸部肌肉也要放松,不可僵硬地挺胸,背部肌肉要舒展,肩要松開,稍向下沉,肘要松墜,不可懸起。
在“松”的基礎上再使力量集中起來,達到勢勢連貫,處處圓活,舒松自然,不疆不拘。 3。
上下相隨,周身協(xié)調(diào) 打太極拳的動作以腰為軸,“練拳不練腰,一輩子沒提高“,由軀干帶動四肢,使步法的轉(zhuǎn)換與軀干的旋轉(zhuǎn)、手法的變換相互配合,力求連貫、柔韌、緩和、輕靈、均勻。 4。
虛實分明,重心穩(wěn)定 打太極拳要注意身法和手法的運用,要求動作處于意、發(fā)于腰,動于手,眼隨手轉(zhuǎn),兩腿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輕移慢放沒有聲音。如果虛實變化不清,進退一定不靈,就容易發(fā)生動作遲滯、重心不穩(wěn)和左右歪斜的毛病,所以凡是旋轉(zhuǎn)動作,應先把身體穩(wěn)住再提腳換步,凡是進退的動作,應先落腳后再慢慢地改變重心。
5。瀟灑舒放,勁力才沉實 這一要領體現(xiàn)了太極拳的健美特色,演練中給人以美的愉悅,達到優(yōu)化身心的效果。
6。呼吸自然,勻細深長 初學打太極拳呼吸要任其自然,不要憋氣、氣喘。
動作熟練后,可以適當注意呼吸與動作配合,“起吸落呼,開吸合乎”,逐步做到“勻細深長,開合自然”。
習練太極拳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一、場所清靜。
春、夏、秋季節(jié)最好在庭院、走廊、公園、樹林、河邊、空場等空氣清新和安靜的場所,冬季寒冷最好在室內(nèi)場館。二、通風避風。
"避風如避箭",因為練拳時候毛孔相對張開,直接被風吹到容易使身體不適。三、衣著寬松。
上衣和褲子不宜穿得過緊,褲帶也要扣得寬緊適度;鞋子要穿得舒適,不宜穿太緊或太寬松的鞋子。四、準備活動。
在運動前一定要做準備活動,如伸展、彎腰、下蹲等,否則容易引起扭傷、碰傷、骨折等。五、運動適中。
太極拳運動量的大小決定于鍛煉時間的長短,速度的快慢,呼吸的深淺,工夫的高低等因素。運動量因人而異,不能統(tǒng)一規(guī)定,以練完后感覺輕松,心胸開闊舒暢,精神清爽而腰以下不倦怠為度。
為了防治疾病而去打拳,運動量也不宜過大。特別是肝炎、浸潤型肺結核、內(nèi)臟下垂、冠心病常有心絞痛史的病人,連續(xù)打拳不宜超過30分鐘,也不適宜練速度較快、不易調(diào)節(jié)呼吸而帶跳躍動作的套路。
一般人不間斷地練1小時,運動量大抵適中,練簡化太極拳3遍以下者(或一遍88式)可算是小運動量。但如果基礎好的人認真練15分鐘,也可以致大汗的。
有些人練完太極拳后會感到胸翳、氣悶,甚至頭眩作嘔、肩疼腰酸,這并不表示運動量大了,而應該從運動要領、鍛煉方法等技術問題上找原因。六、姿勢正確。
要做到四點:一是心靜體松,精力集中。二是虛領頂勁,尾閭中正。
頭正頸直,虛領頂勁??诖阶匀婚]合,下頜向里收,舌放平,動作要向何處,眼神先去,眼隨手動,手到眼到,停時目光經(jīng)食指前視。
三是沉肩墜肘,坐腕舒指。七、動作規(guī)范。
要做到四點:一是以腰為軸,上下相隨。這里還要重點談一下膝關節(jié)的保護問題。
分析起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練功前關節(jié)活動不充分?;顒硬粔虺浞志烷_始練拳,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韌帶還比較僵硬,做動作不慎就會造成膝關節(jié)扭傷。
二是練功后不注意休整及保養(yǎng)。練功后不做好休整活動,就會使腿部肌肉僵硬從而導致膝關節(jié)勞損。
三是練功時姿勢不正確。 主要原因總結為:1、跪膝。
2、定式時實腿的膝關節(jié)與腳尖不能對照。 3、動作轉(zhuǎn)換時不能虛實分明。
八、明理懂道。九、持之以恒。
一般而言,初學太極拳首先注意的是動作的規(guī)范。
動作規(guī)范的含義是指太極拳演練的時候要注意的基本要領。并不是說每一個動作都要做的和示范一模一樣。
一般而言,練拳時日愈久,個人外形動作的差異越來越大。但內(nèi)在的要領行家來看就很容易看出誰的功夫更深。
這主要是取決于對基本要領掌握的程度。初學者首先要注意含胸拔背,虛靈頂勁的含義。
尤其是陳氏太極拳更是如此。要求周身中正。
例如含胸拔背,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搞成駝背塌胸。而虛靈頂勁,又造成頸椎僵硬。
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太極拳的要求其實很多時候是更看重意。意不能單純理解為意念,正確理解應該是意境。
而意境在更多的時候是需要自己體會和參悟的。練拳首先要自己舒服為度,不能有絲毫的僵硬。
曾見到有位師傅教徒弟的時候,在教“金剛搗碓”一式的時候,徒弟由于下盤的力量不夠,腳伸出去的長度不夠開展,腳尖的指向也沒有完全達到45度。于是師傅就去糾正。
結果自然是徒弟顧得了下面顧不了上面,滿頭大汗也做不好這個招式。這就是矯枉過正了。
其實太極拳基本的動作要領并不是很難,相反是比較容易的。有點類似圍棋,易學難精。
初學時最需要注意的是松而不懈。記得陳正雷教學片中,一開始教授的是太極拳基本功,其實初學者應該從這里起步的。
太極拳又叫太極十三式,無論那一家都是如此。而套路的招式其實都是從這里演化的。
你可以先練練左右單云手,各種步型等。等到這些基本功練得純熟了再來練招式,盤架子,很快就能上手。
再談一點太極拳的技擊,本質(zhì)上太極拳就是一門技擊術。其動作要領蘊含的內(nèi)容都是從實戰(zhàn)出發(fā)的。
打個比方說,擒拿術,之所以能夠擒拿,多一半還是根據(jù)人體反關節(jié)的控制技巧。而太極拳的舍己從人領會了,就好像周身變成了一條繩索,你去糾纏繩索,結果被套住的往往是自己。
其實單靠這里說,有許多具體的東西很難說清楚,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說明一下。太極拳是拳術,不是法術,千萬不要神秘化。
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太極拳出功夫是很快的,效果幾乎立竿見影。什么太極十年不出門純粹是胡說八道。
關鍵是看老師愿不愿意真心傳授和會不會教,弟子是不是真心下功夫去學。自然,人和人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學習快慢。
但是我可以很負責的說,只要沒有什么先天性腦障,或者四肢癱瘓等疾病,即使是一個稍帶手腳殘疾的人都是可以通過學習太極拳而獲得防身健身的益處的。并且是很快就見到效果的。
太極拳是健身之寶。
眾所周知,它是武功與氣功鍛煉的結合體,所以很多人最初都本著健身或治病的目的去學太極拳。入門之后,興趣漸濃,就想盡快提高技術,但經(jīng)多年鍛煉仍原地踏步,若一旦當了教學輔導,自尊心作祟,既不好意思就教于別人,旁人的善意批評也不易聽得進去,個人的特點日漸牢固難改,進步就更難了。
所以凡學拳者,一入門就要找個好老師打下牢固的基礎,不可忽視基本功練習。有些人貪多求快,對技術“提高”的概念理解錯了,以為學得套路越多,技術自然就是最高了,在“套路”上打圈圈。
豈料行家一看起來,處處差錯,甚至最基本的步型、步法都全不合格,演練起來只見“劃弧”,更談不上身法。 腰頂無功,遑論意、氣、勁?下面提出幾點建議,供學習太極拳的愛好者參考。
一、練太極拳最要注意的是“松靜自然”四字 (一)入門注意基本功練習 太極拳運動之所謂“輕”、“松”、“靜”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要有深刻理解。實質(zhì)練習起來是要使足下“穩(wěn)重”,手上“輕柔”,“松緊交替”,“靜中觸動,動猶靜”。
初入門學習先要做到步型準確,步法有度,下肢有勁。要經(jīng)常做前進、后退的步法練習使之正確定型。
“弓”、“坐”為步法的基礎,同時可藉以加強下肢力量,步履有根,功夫才顯得扎實,這是“舒松自然”的根本,如建高樓必先打人深層的基礎。 同時要注意自然的“含胸拔背”,“臂成弧形”。
運動過程中,任何時候肩、肘關節(jié)都是放松的,只是屈伸開合的傳動關節(jié),而不應有主動的運動。注意到這點就可以避免“聳肩抬肘”的毛病。
(二)要注意提頂斂臀、寬胸虛腋 讀者只要注意一下你身邊練太極拳的人或在比賽場上多留意一下,都會發(fā)現(xiàn)練習者常會在做定勢時姿式不錯,一旦提足上步,身形就變。 比如兩個“野馬分鬃”,或者兩個“摟膝拗步”之間的上步動作“丁步抱球”,上體就會躬前,臀部后揚,足下不穩(wěn)。
這就是因為他不曾理解“弓”、“坐”的重要性,不懂得提頂斂臀,或者根本沒有掌握住弓腿、坐腿的要領。 (三)要強調(diào)“心為令”的練法 學或練都要用“心”,用“心”則能致“靜”--不是氣功練習時閉目垂簾的靜,而是不慌不忙專注一方,淡定嫻靜的靜。
“心”是“心思”,是思想,練拳也要思想領先,由“心”發(fā)出號令去做動作,每動都有其一定的意識表現(xiàn),一定的內(nèi)涵,不是為劃弧而劃弧。 “弧”的軌跡如何走?高低、長短、闊窄都要有一定的法度,眼的視向與其緊密配合。
“眼為心之苗”,所以練拳切不可目光呆滯、低頭望地或茫然不知所措。 左顧右盼要得其所,也不要故作精神,形形翼翼,完全違反“松靜自然”的總原則。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吧褚藘?nèi)斂”與“提起精神”二者并無矛盾,都是要領,通過反復練習捉摸,自然理解了,所謂“拳打千遍其義自見”。
二、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方法 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方法之一是“一動無有不動”,動的主要關鍵在腰--“腰為第一主宰”。 而勁力來自腰腿--“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最后才是“形于手指”。
如果用電腦作比喻,則手是“終端機”,反映動作的內(nèi)容;腰是“驅(qū)動器”;腳和腿是勁力來源的“軟件”。因此從一入門就切勿忽視腳下的功夫和腰對動作的主宰作用。
“穩(wěn)”從腳下生,能“穩(wěn)”才能“沉”,能“穩(wěn)”下肢步履才能輕;在穩(wěn)和輕的基礎上加以腰的主宰作用,動作才談得上“靈活”。 三、練拳時要心有“坐標”,身有“平準” 太極拳運動過程中心里要永遠帶著一個縱軸南北,橫軸東西的“十”坐標軸,則動作方向性就相當準確。
尤其在比賽規(guī)定套路每個動作的方向性都很強,一個動作的方向稍有錯誤都被扣分,心中有個“坐標軸”,方向就明確。 如練“云手”,是身在縱軸上,沿橫軸行進。
而練“左單鞭”時的“左弓步推掌”,要求在稍偏左15度的方向上完成式,則勾手以后,你的左腳就朝東在橫軸偏北約15度的方向邁步。弓步方向?qū)α?,整個動作姿勢的方向也就對了。
身有“平準”是“中正安舒”的訣竅。 楊家“太極平準腰頂解”,應該對所有流派太極拳都是有指導意義的,可以認為它是太極拳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篇章。
練拳時要“立如平準”--“有平準在身,則所謂輕、重、浮、沉,分厘絲毫,莫不顯然可辨矣?!薄傲⑷缙綔省笔恰吧舷乱粭l線”,上則是頭頂“頂為準頭”,要求“頂頭懸”;下則為尾閭,腰部尾閭內(nèi)收下垂,則如天平的“指針”。
上下一條線,頭頂百會穴與尾椎兩點連線與地面垂直--自我檢查的簡易方法是肩與胯兩點連線與地面垂直,兩臂張展的弧度一致,高低、上下都能相呼應,則身體就無偏側、俯仰的毛病。 四、演練太極拳不是步子邁得越寬,架勢蹲得越低越好 目前有一種趨勢,或可稱為不良傾向--不少人練太極拳時都著意于把步子拉寬,架式低矮,以為這是一種“功夫到家”的表現(xiàn)。
我雖然不茍同太極拳與道家學說相關的理論,但基本上同意陳立清先生曾在《中華武術》上發(fā)表的文章的論點和分析。練太極拳不是架子繡得越低越好。
太極拳要講求“松靜自然”,這是總的運動原則,所有動作都不可勉力為之。要深入研究太極拳的內(nèi)涵,有神于中形。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