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拼音
【北京】基本信息(拼音,讀音等)
1、北京的拼音[běi jīng]。
2、北京市,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3、指建康,今南京市。
4、指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市。
5、指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
6、指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源鎮(zhèn)。
7、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因宋真宗曾經(jīng)駐蹕于此。
簡體:北京
拼音:běi jīng
【北京】的意思和解釋
【北京】是什么意思(來源:辭典修訂版)
國內稱北京市。參見「北京市」條。
詞語:北京
拼音:běi jīnɡ
注音:ㄅㄟˇㄐㄧㄥ
簡拼:BJ
詞性:名詞
基本解釋
1.指建康。即今南京市。南朝宋都建康,位在當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
2.指京口。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京口是南朝宋的發(fā)祥地,文帝又生于其地,因稱之為北京。
3.指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北魏于太和十九年自平城南遷都洛陽,因稱舊都平城為北京。
4.指太原府。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源鎮(zhèn)。唐和五代的唐、晉、漢都發(fā)祥于此,因謂之北京。
5.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因宋真宗曾經(jīng)駐蹕于此。
6.金天眷元年改遼上京臨潢府為北京。故址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波羅城。見《金史.熙宗紀》。
7.金貞元元年遷新都于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市),以舊都中京大定府在新都之北,改稱北京。故址即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北大明城。見《金史.海陵紀》。
8.明初指開封府。即今河南開封市。
9.明永樂元年,成祖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即今北京市。永樂十九年,自應天(今江蘇南京市)遷都順天,改北京為京師。洪熙元年,擬還都應天,復改京師為北京。正統(tǒng)六年,定北京為國都,又改稱京師。歷清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習慣上自明永樂以后都稱北京。參見”北京市”。
詳細解釋
指建康。即今南京市。
南朝宋·都建康,位在當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段倪x·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崩钌谱ⅲ骸把遭妆徽俣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br>
指京口。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
京口是南朝宋·的發(fā)祥地,文帝又生于其地,因稱之為北京?!端螘の牡奂o》:“朕違北京,二十余載,雖云密邇,瞻途莫從。”
指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
北魏于太和十九年自平城南遷都洛陽,因稱舊都平城為北京?!稘h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北魏<鄭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薄段簳ぴ瓊鳌罚骸坝直本┲浦茫唇栽侍?,繕俢草創(chuàng),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茍宜革,何必仍舊?!?br>
指太原府。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源鎮(zhèn)。
唐·和五代的唐·、晉、漢·都發(fā)祥于此,因謂之北京。唐·錢起《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南仲,天心寄北京?!薄杜f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下》:“[天福十二年夏]甲午,以判太原府事劉崇為北京留守?!?br>
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因宋真宗曾經(jīng)駐蹕于此。
《宋史·仁宗紀三》:“[慶歷二年五月]戊午,建大名府為北京?!?br>
金天眷元年改遼上京臨潢府為北京。故址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波羅城。見《金史·熙宗紀》。
金貞元元年遷新都于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市),以舊都中京大定府在新都之北,改稱北京。故址即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北大明城。見《金史·海陵紀》。
明·初指開封府。即今河南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一》:“[洪武元年]八月己巳,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明·永樂元年,成祖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即今北京市。
永樂十九年,自應天(今江蘇南京市)遷都順天,改北京為京師。洪熙元年,擬還都應天,復改京師為北京。正統(tǒng)六年,定北京為國都,又改稱京師。歷清·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習慣上自明·永樂以后都稱北京。參見“北京市”。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