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起點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確定的。
所謂學習起點,是指學 生在從事新的學習活動時,原有的知識水平、心理發(fā)展水平對新的學 習的適應度。學習起點分為學習的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
邏輯起點是 指學生按照文本、《課標》的規(guī)定應該具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把握 學習的邏輯起點,可以使教學更有計劃性,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
學習 的現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實際具有的知 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的基礎。把握學習的現實起點,可以使教學更有針 對性,克服教學中的淺層性。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找不準教學起點而影 響課堂教學效率的現象較為普遍。教師在設計教案前必須了解學生已 經具備了哪些學習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是否已掌握或 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學會,哪些知識的獲得需 要教師的點撥等。
總之,要以學定教 所謂學習起點是指學生在從事新的學習活動時 原有的知識水平、心理發(fā)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度。學習起點分為學習的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
邏輯起點是指學生按照文本、《課標》的規(guī)定應該具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把握學習的邏輯起點可以使教學更有計劃性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
學習的現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 已實際具有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的基礎。把握學習的現實起點可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克服教學中的淺層性。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找不準教學起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現象較為普遍。教師在設計教案前必須了解學生已經具備了哪些學習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學會哪些知識的獲得需要教師的點撥等。
總之要以學定教準課堂教學起點。關注學生起點 實施高效教學 《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并能正確筆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基礎上教學的。
這部分內容如果老師不教,學生也會口計算,那么學生到底會了多少?他們不會的又是什么?于是我在課前跟學生進行了一次交流。交流后我發(fā)現: 1.大部分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但他們的口算方法較為單一,絕大部分學生的口算方法都源自筆算的豎式計算方法,通常不了解自己所會算法之外的其他算法,例如有的學生就認為只能從個位加起,不能從十位加起。
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可以將一個兩位數拆成整十數加一位數進行口算的方法。從這個角度看,學生雖然會了,但是對口算方法算理的理解還不透徹。
2.學生缺乏估算意識。他們在解決問題時,總是習慣于以準確結果去達成目的,只有當題目提出明確要求,例如“估一估得數是幾十多”,他們才會以估算的方法去嘗試解決。
3.他們對算法的掌握是零散的,在應用上也是單一的,往往不關注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聯系,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靈活程度上,更是他們所欠缺的。 綜上所說,學生會了,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認真思考,還有許多需要探討的教學問題。
備課時我就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考慮:1. 巧設遷移,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 學生既然課前就會了,說明他們具有相關的經驗,所以本課首先要幫助學生跳出單一的筆算思路,激活學生潛意識中兩位數加整十數口算的那根弦。
為此教學設計時,我充分運用遷移規(guī)律,在出示例題前,有意復習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充分激活學生口算兩位數加整十數的經驗,同時把這樣的方法遷移到例題中,引導學生將他們的方法進行交流,并精心設計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方法,開拓思路,豐富算法,有效選擇。 2.加深理解,關注知識的實際應用。
2. 應用不應是簡單水平的重復,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從“能用”向“會用”過渡,發(fā)展學生思維。教材習題的編排可以清楚地看出從技能訓練向實際應用過渡的思路,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尊重教材,通過喜羊羊和灰太狼兩個卡通人物,把有關的習題連接起來,分3個層次:第一,基礎訓練,理解算理,鞏固算法;第二,技能訓練,以估算促精算;第三,綜合應用,在應用中體會口算的價值。
這樣的設計不僅讓數學問題生活化,讓計算充滿生活的氣息,而且保證了練習效率的有效。 我想只有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弄清學生會什么,缺什么,我們才能更好的組織教學,才能實施有效教學,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人類學習與學生學習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學生的學習既與人類的學習有共同之處,但又有其特殊的特點。
(一)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掌握間接經驗的過程,因此,它與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有所不同。人類的認識是從實踐開始,而學生的學習則未必如此,他們可以從學習現有的經驗、理論、結論開始,同時補充以感性經驗。
雖然學生的學習也要求個人有一定的經驗基礎,但學生的實踐活動也與成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他們的目的性上,而且從總體上來說,間接經驗的學習形式是主要的,學生的學習不可能事事從直接經驗開始。在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上,特別要求教師能把學校學習與實際生活和學生的原有經驗相。
(二)學生的學習是在有計劃、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生的學習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并達到社會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
由于教師既掌握所教知識的內在,又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因此,能夠保證在較短時間內,采用特殊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完成掌握前人經驗和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學習過程。 (三)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
學生的學習與人類學習一樣,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但他們的學習又不是為了適應當前的環(huán)境,而是為了適應將來的環(huán)境,當學生意識不到他當前的學習與將來的生活實踐的關系時,就不愿為學習付出努力。
因此教師要注意用各種方法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總之,學生的學習既有人類認識過程的一般特點,又有其特殊性。
如果不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就可能使學生的學習成人化,事事要求直接經驗,或是放棄指導,強調生活即教育;或是只注意灌輸,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的學習者。這些做法部有礙于學生的學習。
大致方向你要自己定下來,比如你想走平面設計,軟件開發(fā),系統分析,網站建設及維護,數據庫開發(fā)及維護,網絡管理,硬件設計開發(fā)等。平面需要你有一定美術功底,且要熟悉處理軟件最基本的是photoshop;軟件開發(fā)都是從程序員開始的,當你升職到系統分析師的時候就很棒了,程序員需要語言基礎,一般底層基本語言是C,現在Java是網絡開發(fā)用的,薪水比C的高;網站建設及維護需要你有網絡基礎、平面設計基礎和數據庫管理基礎,網絡是包羅多種技術的,比較雜,但如果你喜歡就去努力;數據庫開發(fā)需要你的數學水平高,還要細心;硬件通常計算機的人能分析出來但設計的不行,一般都要經過再次培訓。
總之,學計算機一輩子離不開數學、外語、物理,所以這三科看似與計算機無關的學科是工具學科。編程語言真正意義上不算專業(yè)課。四門專業(yè)基礎課要打好底,數據結構、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和網絡原理。
也許你會說:“教師真的能把學生了解得那么清楚么?應該了解到什么程度?怎樣才算了解了一個學生呢”?針對這個問題,有人提出了對學生的十個了解: 1、了解學生的姓名含義 。
因為透過名字,有時可以看出家庭對這個學生的期望值,從而能更好地與家長溝通,進一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2、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 。
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指一個學生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進行各種活動,長期里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針對他的不足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這可以讓實施的教育行為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師生沖突,使溝通更順利。 3、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受教育經歷和家庭環(huán)境,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學生形成比較固定的特性。其實,個性的存在是有條件的、是暫時的、是相對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學生的個性特征把握往往比較模糊,也很少真正地了解一個學生的個性,比如,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這個學生的個性太好強了,不好管”。其實,個性不同是有其顯性特征的。
我們了解學生的個性,分析顯性特征,就可以對學生的個性進行引導。 4、了解學生的行為方式。
對學生提出同一問題后,我們會發(fā)現他們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而這些行為都是受到思維的支配,這種思維有時是顯性的有意為之,有時是一種潛意識的直接反映。了解學生的行為方式,就會避免一些誤解,從而使師生相處與交流更為融洽。
比如說:有些學生表達親近的方式是把手搭在你的背上,而有些學生的方式是挽著你的胳膊走一段路,而有的學生的表達方式則是跟你聊天…… 5、了解學生的思維方法。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學生的思維表現在其生活、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解決說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程序。
比如說考試成績不理想,學生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思維方法,有的采取改變分數來騙家長、有的會把真相告訴家長,并準備接受懲罰等,了解學生的思維方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把握學生的行為動向,盡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沖突。 6、了解學生的愛好興趣。
了解學生的愛好興趣,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并對學生正確(人類普適性價值)的愛好興趣給予鼓勵,對學生不正確的愛好興趣進行引導。 7、了解學生的困難疑惑。
在學生困難疑惑處給予他正確的指導和幫助,那才是真正地教育。 8、了解學生的情感渴盼。
學生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時候,其情感很多時候是受感性支配的,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學生的情感渴盼,就可對其情感進行正確的引導。 9、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
家庭是影響學生成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會深深地烙上家庭的印跡。了解學生的家庭就會找到許多學生思維、行為產生的原因,以便教師做出正確的反應。
10、了解學生的人生目標。對學生的不符合人類普適性價值的,只會助長其投機取巧的目標,教師要及時地引導。
在教學中主要體現為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據教學設計理論,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可以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分析學生狀況應該從多個角度來分析。一個好的說課方案,應盡可能從學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個方面全面分析學生情況。1.學生的“已知”。這里的已知是指學生已經具備的與本節(jié)內容學習相關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等,明確這點很重要,它決定著學習起點的定位。2.學生的“未知”?!拔粗笔窍鄬Α耙阎倍缘?,它包括學習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識,而且還包括實現終極目標之前,還要涉及學生所沒有掌握的知識。3.學生的“能知”?!澳苤本褪峭ㄟ^這節(jié)課教學,所任教班級的學生能達到怎么樣的目標,它決定了學習終點(即學習目標)的定位。這是因材施教的基礎。4.學生的“想知”。所謂“想知”,是指除教學目標規(guī)定的要求外,學生還希望知道哪些目標以外的東西(注:學生學習中,往往會通過提出疑問來體現“想知”。當然,學生的“想知”可能會超出教學目標或者學生認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課堂教學可不與拓展,但建議給學生一個提示性的交待)。5.學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學生是如何進行化學學習的,它體現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習方法、習慣等。教案中如何寫三維目標的設計學習目標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要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結果。所謂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一、設計三維目標的依據如何確立某一個教學單元或某一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要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材首先要求把課程標準和教材信息轉化為自己的信息,其次,要回顧該教學內容先前的實踐經驗和反思。在些基礎上,再進一步吃透文本中的“十個著眼點”:一是目標的著力點;二是內容的重難點;三是資源的開發(fā)點;四是落實的知識點;五是培養(yǎng)的技能點;六是情趣的激發(fā)點;七是思維的發(fā)散點;八是合作的討論點;九是滲透的育人點;十是知識的引申點。(二)要切實了解學生情況了解學生是教學成功的前提。有些教師以為整天和學生在一起,沒必要進行專門的了解,這是一種誤解。我們要求教師通過多種途徑的調查,力求做到“十知道”:一是知道學生的現有水平;二是知道學生的學習需要;三是知道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四是知道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五是知道學生的學習方式;六是知道學生的學習習慣;七是知道學生的思維特點;八是知道學生的生活經驗;九是知道學生的個性差異;十是知道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