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內(nèi)部介質(zhì)局部發(fā)生急劇的破裂,產(chǎn)生的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nèi)引起地面振動的現(xiàn)象叫地震。
2.最高不超過10集。(最大的一次地震是智利大地震,9.5級)
3.地震會間接引起火災、水災、毒氣泄漏、疫病蔓延等等,稱為地震的次生災害。
4.①動物亂跑,亂叫,如狗、貓、大象等,冬眠的蛇出了洞。②井水異常,波紋不定。③有地光現(xiàn)象。④有地震云生成。
5.①在學校:老師組織大家迅速撤離,師生井然有序的撤離到寬敞的地方,如操場等地。
②在家里:有時間跑下樓的話,就要立即下去,如果無法快速下去,就要躲到面積小的房間(拐角處),用物品擋住頭部。
③在商業(yè)廣場:不要與眾人擁擠,告訴大家不要心慌,排隊快速撤離。(也可砸玻璃逃離)
④在電影院:要避免被他人擠到(因為電影院較暗),通常電影院有多個出口,選擇離自己最近的出口逃生。
6.①自救方式:不要慌張,一定要避免自己昏過去,保存好體力(如果身旁有食品,要合理分配),等待救援。
②營救方式:如果可以將廢墟搬開(如:板磚、挖土)那就要盡量去做,如果無法辦到,那就要在廢墟外積極鼓勵被困的同學,通知營救隊伍。
7.如果重新進行,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應在建筑原有的基礎上,多建立一些防意外災害的措施(如:加固房屋,提高房屋的防震質(zhì)量等)。
8.傳染?。河兴念悾旱谝活愂悄c道傳染疾病,主要是通過糞口傳播的腸道傳染疾病等。這些疾病是通過攝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導致的,比如痢疾、手足口病、甲肝等,災區(qū)群眾要注意預防。
第二類是呼吸道傳染疾病。地震后人員聚集程度高,流動性大,相互之間接觸頻繁,容易導致麻疹、風疹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別是麻疹和風疹現(xiàn)在正處于高發(fā)期,一定要注意防范。
第三類是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地震后人員接觸頻繁,同時,原有的生活規(guī)律被打亂。特別是一些災區(qū)群眾為了節(jié)省飲水,往往幾個人共用一盆洗臉水或共用一條毛巾等,容易引發(fā)紅眼病的暴發(fā)。
第四類是可能出現(xiàn)的乙腦疫情。每年6月到8月是部分地區(qū)乙腦疫情高發(fā)的階段,這種疾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這種疾病影響人的中樞系統(tǒng),致死率高,容易導致癡呆等后遺癥,需高度關注。
預防:①注意飲水和飲食衛(wèi)生是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應保護水源(特別是生活飲用水)免受污染。
② 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黑熱病等蟲媒傳染病,應采取滅蚊、防蚊和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措施。控制和管理傳染源,隔離病人。
③對各種原因引起皮膚破損的人員必須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對傷口進行清創(chuàng)縫合,給予有效的抗炎對癥治療。
④搞好飲水安全工作 選擇合格的水源并加以保護。
9.這個嗎?自己想想吧。
防震減災,共創(chuàng)美好家園
自然災害,包括人造災害,都是人們最大的敵人。自然災害有許多,比如,地震、酸雨、溫室效應、臺風等。人造災害有火災、水土流失等。遠在古代,人們沒有防范意識,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懂得用科學道理、實用的方法來保護自己,減少災害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將告訴大家怎樣用科學的方法來防震減災,保護自己,保護家園。
據(jù)調(diào)查,全國有許多地方發(fā)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遼寧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瓊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災害,損傷慘重,特別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萬人死亡和受傷。
其實,有些災害是可以預防的。地震發(fā)生前,會有些預兆。比如馬等牲畜會掙脫韁繩,并瘋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會涌出洞外;蜜蜂會驚飛、逃竄;狗會狂吠,還有一些家畜會出圈,到處竄跑;老鼠成群結隊搬家……這些預兆可以讓人們提前知道將發(fā)生地震,如果發(fā)現(xiàn)這些動物有這些反?,F(xiàn)象,須先辨別真假,再向地震局報告,以防在先,及早撤離。
地震發(fā)生了并不是就必死無疑,其實,還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壓在廢墟的底下,這時候,你不要盲目亂動,要冷靜,先把手抽出來,慢慢地挪動廢墟,先保持呼吸順暢,再想辦法呼吸,喊人員來救你。如果發(fā)生地震時你在家里,必須馬上鉆到堅硬、并且沒有倒塌的小房間中躲避,以免砸傷。還有,要貼著堅固的墻壁或在門口蹲著,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傷。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開陡崖,防止掉下山。還有要預防山體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學校,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躲到課桌下,注意保護頭部,如果在上體育課,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傷。如果在電影院,要躲在觀看椅底下避震,要避開掛在天花板上的燈、空調(diào)的懸掛物,用東西保護頭部,聽從指揮人員指揮撤離現(xiàn)場。在商場發(fā)生了地震,要避開玻璃柜,避開貨物、廣告牌、燈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車內(nèi),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穩(wěn)住重心,扶好扶手。
其他自然災害不像地震一樣不可避免,有時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酸雨,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因為人們的工廠排放出的廢氣,(硫化物)飄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來,就成了酸雨。酸雨會導致湖水變酸,魚蝦類死亡;森林漸漸衰老;農(nóng)田變貧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跡,珍貴字畫上,馬上會被腐蝕爛……可見,酸雨對人們的危害有多大!
溫室效應就是指大氣層中有氣體吸收紅外線,導致氣溫升高的一種效應。它的危害也不小,會導致很多人喪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溫室效應會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還會引發(fā)許多疾病,如腦炎、高燒。并會造成干旱、洪水,糧食減少,許許多多地方財物損失重大。
還有許多自然災害,其中有許多是人類自己的“杰作”。所以,我們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不要自己害了自己。
不止自然災害,還有人造災害。如火災、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類自己砍伐樹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所以,我倡議大家做好以下幾點:
1、保護森林,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2、工廠不要排放太多廢氣,多用取之不盡的太陽能。
3、要保護臭氧層,汽車不要排放廢氣。
4、小心用火,不亂丟煙頭。
5、要多學防震、防災方面的知識,有防范意識。
6、節(jié)約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這幾點,會減少災害的發(fā)生,或者一旦災難發(fā)生時會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便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防止災害的發(fā)生,讓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燦爛!
地球的結構就像雞蛋,可分為三層。
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fā)生在地殼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同時地殼內(nèi)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chǎn)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巖層變形、斷裂、錯動,于是便發(fā)生地震。
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于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
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多倍。
這個比較全。
你自己做一個。地震的求生與急救 簡要內(nèi)容:地震雖然目前是人類無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從災難中將傷害降到最低的。
地震雖然目前是人類無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從災難中將傷害降到最低的。 地震雖然目前是人類無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從災難中將傷害降到最低的。
1.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請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動時間約為1分鐘左右。這是首先應顧及的是您自己與家人的人身安全。
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2.搖晃時立即關火,失火時立即滅火 大地震時,也會有不能依賴消防車來滅火的情形。因此,我們每個人關火、滅火的這種努力,是能否將地震災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從平時就養(yǎng)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關火的習慣吧。 為了不使火災釀成大禍,家里人自不用說,左鄰右舍之間互相幫助,厲行早期滅火是極為重要的。
地震的時候,關火的機會有三次 第一次機會在大的晃動來臨之前的小的晃動之時 在感知小的晃動的瞬間,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關火!”,關閉正在使用的取暖爐、煤氣爐等。 第二次機會在大的晃動停息的時候 在發(fā)生大的晃動時去關火,放在煤氣爐、取暖爐上面的水壺等滑落下來,那是很危險的。
大的晃動停息后,再一次呼喊:“關火!關火!”,并去關火。 第三次機會在著火之后 即便發(fā)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鐘之內(nèi),還是可以撲滅的。
為了能夠迅速滅火,請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jīng)常放置在離用火場所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 地震發(fā)生后,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
此外,水泥預制板墻、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4.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動會造成門窗錯位,打不開門,曾經(jīng)發(fā)生有人被封閉在屋子里的事例。
請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平時要事先想好萬一被關在屋子里,如何逃脫的方法,準備好梯子、繩索等。
5.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 當大地劇烈搖晃,站立不穩(wěn)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邊的門柱、墻壁大多會成為扶靠的對象。
但是,這些看上去挺結實牢固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危險的。 在1987年日本宮城縣海底地震時,由于水泥預制板墻、門柱的倒塌,曾經(jīng)造成過多人死傷。
務必不要靠近水泥預制板墻、門柱等躲避。 在繁華街、樓區(qū),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
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 此外,還應該注意自動售貨機翻倒傷人。
在樓區(qū)時,根據(jù)情況,進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較安全。 6.在百貨公司、劇場時依工作人員的指示行動 在百貨公司、地下街等人員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發(fā)生混亂。
請依照商店職員、警衛(wèi)人員的指示來行動。 就地震而言,據(jù)說地下街是比較安全的。
即便發(fā)生停電,緊急照明電也會即刻亮起來,請鎮(zhèn)靜地采取行動。 如發(fā)生火災,即刻會充滿煙霧。
以壓低身體的姿勢避難,并做到絕對不吸煙。 搭乘電梯的話 在發(fā)生地震、火災時,不能使用電梯。
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后避難。 高層大廈以及近來的建筑物的電梯,都裝有管制運行的裝置。
地震發(fā)生時,會自動的動作,停在最近的樓層。 萬一被關在電梯中的話,請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與管理室聯(lián)系、求助。
7.汽車靠路邊停車,管制區(qū)域禁止行駛 發(fā)生大地震時,汽車會象輪胎泄了氣似的,無法把握方向盤,難以駕駛。必須充分注意,避開十字路口將車子靠路邊停下。
為了不妨礙避難疏散的人和緊急車輛的通行,要讓出道路的中間部分。 都市中心地區(qū)的絕大部分道路將會全面禁止通行。
充分注意汽車收音機的廣播,附近有警察的話,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難時,為不致卷入火災,請把車窗關好,車鑰匙插在車上,不要鎖車門,并和當?shù)氐娜艘黄鹦袆印?/p>
8.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 在山邊、陡峭的傾斜地段,有發(fā)生山崩、斷崖落石的危險,應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 在海岸邊,有遭遇海嘯的危險。
感知地震或發(fā)出海嘯警報的話,請注意收音機、電視機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 9.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災,蔓延燃燒,出現(xiàn)危機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時,采取避難的措施。
避難的方法,原則上以市民防災組織、街道等為單位,在負責人及警察等帶領下采取徒步避難的方式,攜帶的物品應在最少限度。絕對不能利用汽車、自行車避難。
對于病人等的避難,當?shù)鼐用竦暮献骰ブ遣豢扇鄙俚?。從平時起,鄰里之間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難的方式等進行商定。
10.不要聽信謠言,不要輕舉妄動 在發(fā)生大地震時,人們心理上易產(chǎn)生動搖。為防止混亂,每個人依據(jù)正確的信息,冷靜地采取行動,極為重要。
從攜帶的收音機等中,把握正確的信息。相信從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災。
地震小知識問答 地震多發(fā)生在什么地方? 地震的發(fā)生是受著地質(zhì)構造這個條件控制的。
因此,地震的分布,多發(fā)生在那些活動構造體系內(nèi)的活動構造帶上,而且主要分布在存在著活動斷層的地方。也就是說,地震的發(fā)生主要與活動斷層有關。
世界上哪些國家地震多? 全世界地震主要分布于以下兩個帶:(1)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經(jīng)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jīng)菲律賓群島轉(zhuǎn)向東南,直到新西蘭。 (2)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岵炊宓櫓廖夜岫仙鉸?、喜马拉雅山区,阅_撩錐咴?,经中迅[稈塹降刂瀉 以上兩個地震帶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所有地震釋放能量的98%,我國正好介于兩地震帶之間,是個多地震國家。
地震有前兆嗎? 地震前出現(xiàn)的與地震發(fā)生有密切聯(lián)系的各種異常現(xiàn)象都叫地震前兆。因此地震是有前兆的。
地震前兆分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宏觀前兆是指人能直接感覺到或用眼睛能看到的包括動、值物不正常反應,地下水變化,氣象變化以及小震活動等。
微觀前兆是指人直接看不到或感覺不到,只能用儀器測量的,如地殼形變、地面傾斜和海面升降、地下水化學成分變化,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地電、地磁、地溫、地應力微弱變化及人們不能感覺到的小震活動等。 地震前地下水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大震前,有時天氣大旱,但井水(地下水)卻猛漲,甚至溢出地表。
在多雨的季節(jié)里,井水本應逐漸上升,但卻猛降,甚至干涸。有的地方,本沒有水源,卻有大量水從地下涌出等等。
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因地震孕育過程中,地應力不斷增強,尤其在震中區(qū)附近,因地應力的作用;地殼活動隨之加強。 壓性區(qū)水位會逐漸抬升;張性區(qū)在張應力作用下,水位會逐漸下降。
尤其是地殼局部區(qū)域在地應力作用下遭受破壞,發(fā)生變形或加速位移,以及由巖層破壞而引起上下層間水的貫通,都會使水位產(chǎn)生急劇的升降運動,這就是利用地下水預報地震的依據(jù)。 地震前氣象上常出現(xiàn)什么異常? 一次地震,特別是強烈地震之前,總會出現(xiàn)一些氣候和天氣的異?,F(xiàn)象。
如熱異常,在某些地震之前非常明顯。1966年3月8日邢臺7。
3級地震前的7天內(nèi),平均氣溫由零下13度一下增到零上11度。海城1975年2月4日的7。
3級地震前的一旬,比歷年同期高出3。7度。
臨震當天八時至九時半暴發(fā)性增溫12度,使寒冷的冬天出現(xiàn)了悶熱的現(xiàn)象。 這種異常現(xiàn)象,是由于孕震區(qū)處于地殼激烈變動前夕,臨破裂前地下熱能發(fā)生了劇烈擴散,并通過某種途徑輸送給了大氣。
這種熱異常范圍小,持續(xù)時間短。 有的專家還總結出,在地震前的一年或幾年的一定時段內(nèi),先出現(xiàn)大旱而后是洪水大澇,或先是大澇而后大旱;或旱澇交替出現(xiàn),之后發(fā)生大地震。
這種震例,國內(nèi)外均有,如1970年南通地震,在前二、三年都出現(xiàn)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造成大澇,之后又出現(xiàn)少有的大旱。1989年河北大名地震前出現(xiàn)過旱澇交替的現(xiàn)象。
其它還有震前怪風、淫雨、黃塵、大氣混濁等各種現(xiàn)象。 對地震宏觀異常怎樣識別? 大地震前會出現(xiàn)多種類的宏觀異常,已被大量的地震活動所證實。
如何識別它卻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一般來說,產(chǎn)生非震動物異常的干擾因素有天氣因素(如魚類上浮、蛙類遷徒)、生理因素(如動物生病發(fā)情)、環(huán)境因素(如水質(zhì)污染)、敵害侵擾等等。
產(chǎn)生非震地下水異常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氣象、水文、地質(zhì)、生物等干擾的因素影響。 人為因素包括灌溉、注水、排水等。
產(chǎn)生非震的植物異常因素有病蟲害和氣象異變。地震前宏觀異常的特點,一是不是上述非震影響因素導致;二是宏觀異常有規(guī)律性,空間上受地質(zhì)構造控制,時間上有同步性,各類上有廣泛性,數(shù)量上有眾多性。
當然,若判斷是否地震異常,還必須綜合地震活動和其它微觀前兆監(jiān)測手段變化來確定。 地震時噴砂冒水是什么原因? 地震時,由于地裂縫切過地下含水層,地下水受到擠壓,并沿著裂縫夾帶著泥砂涌出地表,即形成噴砂、冒水現(xiàn)象。
有些地方冒出的是黑水,紅水,是因地下土質(zhì)為黑色淤泥或紅色、黃色土層,地震時形成黑色、紅色、黃色泥漿帶出地表所致。 地震可以預報嗎? 在震前的一段時間內(nèi),震區(qū)附近總會出現(xiàn)一些異常變化。
如地下水的變化,突然升、降或變味、發(fā)渾、發(fā)響、冒泡。氣象的變化,如天氣驟冷、驟熱,出現(xiàn)大旱、大澇,電磁場的變化、臨震前動物、植物的異常反應等等。
根據(jù)這些反應進行綜合研究,再加上專業(yè)部門從地震機制,地震地質(zhì)、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生物變化、天體影響及氣象異常等方面利用儀器觀測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可以對發(fā)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報。 如海城1975年的7。
3級地震的成功預報,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復雜性和發(fā)震的突然性,以及人們現(xiàn)時的科學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預報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世界上尚無一個可靠途徑和手段能準確的預報所有破壞性地震。
為此各國地震工作者和專家都在努力探索。 地震是怎樣使房屋破壞的? 地震時房屋的破壞,是由于地震波在短時間內(nèi)強烈沖擊的結果。
地震波的沖擊使房屋產(chǎn)生復雜的振動,當超出房屋的抗震能力時,。
一是發(fā)生大地震時不要急。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筑物被破壞,一般需要幾秒到十幾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你應根據(jù)所處環(huán)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后迅速撤離,以防強余震。
二是人多先找藏身處。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后再有序地撤離。
三是遠離危險區(qū)。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四是被埋要保存體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
1293234907 (1) (0) 中國氣象局 >> 專題報道 >> 防災減災 >> 自然災害 >> 地震 地震基本知識 2009-04-22 地震是地球內(nèi)部介質(zhì)局部發(fā)生急劇的破裂,產(chǎn)生的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nèi)引起地面振動的現(xiàn)象,在古代又稱為地動。
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fā)生地震約500萬次 地震波發(fā)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
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9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