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第一題 楷書:其一,整齊一律。
楷書章法的整體感,首先是整齊,字的排列形式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等距,給人一穩(wěn)定、莊重的視覺效果,這種形式最適合嚴格意義的楷書。結(jié)字的寬窄、長短不同的造型產(chǎn)生局部參差變化,便整齊一律而不呆板拘謹?shù)目瑫粫霈F(xiàn)不和諧或單調(diào)之弊。
其二,多樣統(tǒng)一。趙體楷書的最大特點是帶有行書的成分,筆法多變,因字賦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樣性、變化性中有著十分和諧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
給人的感受是靜中有動,字中融情。一件書法藝術(shù)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體效果,而整體是由無數(shù)個局部構(gòu)成。
因此,在布置章法時,不應該忽略每個字的細節(jié),諸如字的造型、長短、欹正的變化,輕重的節(jié)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慮,嚴密地設計,并且要堅持不懈地經(jīng)過較長時期磨練,始能自由地進行章法處理,表現(xiàn)出一種似乎沒有設計的設計美,達到書法藝術(shù)的較高境界。 行書:(1)減省點畫 (2)筆勢流動(增加勾挑與牽絲、改變書寫筆順)(3)用筆靈活(4)體態(tài)多變 篆書 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三比二。
二是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由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則可以聳起。
三是筆畫橫平豎直,粗細均勻,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方中寓圓,園中有方,使轉(zhuǎn)圓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對稱,這是篆書不同于其他書體的重要特征。
有獨體對稱,有字的局部對稱,還有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隸書 隸書的特點2008-11-29 20:47 隸書有著較高的藝術(shù)性一定的實用功能,學習起來比較容易上手,因此而廣受硬筆書法愛好者喜愛。
近幾年來,筆者對硬筆隸書用功較多,今不揣淺陋,將在臨帖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jīng)驗闡述如下,以期和大家共同進步。 一、筆法特點 成熟時期的隸書行筆分提按頓挫和輕重徐疾,硬筆隸書的用筆較毛筆隸書又可簡化不少,如不必刻意追求藏鋒用筆,收筆亦無須回鋒,具體略分為以下數(shù)種細述。
點畫:隸書的點有多種,大致包括豎點、橫點、豎點、橫點、撇點、挑點及捺點等,書寫時多宜落筆重而收筆輕。 橫畫:隸書的橫畫一般有平橫和磔橫兩種,橫起筆時用力稍重可調(diào)藝筆尖從多角度切入,平橫一般較短較直,收筆較輕,長橫收筆時要逐漸加力然后提起,同一字中橫畫多時可作些俯仰的變化。
豎畫:隸書的豎畫與楷書的豎畫相比一般不出鋒,只是須依字形,作品的布局作些輕微的向背變化即可。 撇畫:隸書的撇可分為直撇、彎撇、回鋒撇等。
起筆稍重,多宜變換角度,然后向左下徐行,到收筆處漸漸下按,最后或出鋒或駐鋒收筆。具體的長短曲直隨字而定。
捺畫:捺畫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捺畫的寫法與長橫有類似之處,且行筆角度不同。 折畫:折的種類較多,在此不一一列出,依其形狀及用筆分為方折和圓折,方折有時可取筆斷意連的形式。
鉤畫:隸書中鉤的種類也較多,但用筆大多類似,楷書中基向的鉤在隸書中在隸書中有些常被省略,右向的鉤常被波磔之筆替代。 二、結(jié)體特點 總的說來,隸書的結(jié)體有以下一些特點: 1、字形扁闊 體勢開張 從大多數(shù)成熟時期的漢碑可看出,隸書的字形多呈扁方,波磔飛動,向背分時,這樣就形成了典型的隸書特點。
2、橫平豎直 筆畫勻稱 和楷書相比,其實隸書是更注重橫平豎直的,盡管漢碑風格多樣,但幾乎都有著這個特點,但其外表的平穩(wěn)和筆畫勻稱也是相對的,人們常常有意進行不平穩(wěn)的處理。 3、內(nèi)緊外松 自然茂密 隸書常常突出字中的主筆, 有些漢碑中的一些字的筆畫甚至作了夸張性的變長,如《沈闕碑》中的“沈”字的橫畫;《石門頌》中的“命”字、“涌”等字的豎畫。
三、章法特點 硬筆隸書可借鑒毛筆作品的幅式,當然,硬筆書法在幅式及裝幀上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作者可以盡情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設計新穎的幅式章法。 1、字距小 行距大 隸書扁方的字形及其內(nèi)緊外松的形態(tài)決定了其上下字距松,左右行距緊的獨特的布白形式,這有助于表現(xiàn)隸書體勢開張,橫向取勢的特點。
2、排布整齊 鋼筆隸書一般在方格或豎條格中創(chuàng)作,給人縱成列橫成行的美感,熟練后也可直接在無格的紙上創(chuàng)作。 3、落款得當 隸書作品可用行草落款,以調(diào)整隸書謹嚴的布白,以免板滯,款字的大小要與正文相稱,可比正文略小。
也可以用隸書落款,這樣可使用權(quán)作品的風格顯得比較統(tǒng)一,對直接從隸書開始學書,而行書功底不太好的作者也可達到揚長避短之效。 4、鈐印合理 完整的書法作品一般都需鈐印,隸書作品中的印一般不宜太多,總的來說,要與款字大小協(xié)調(diào),風格一致。
為了便于初學者較快地掌握硬筆隸書的寫法,更好地將臨帖和創(chuàng)作結(jié)合起來,現(xiàn)將一些偏旁及部首歸納如下并舉部分字例。需要指出的是,這樣列出的目的在于幫助初學隸書的朋友們了解其一般的寫法,切莫生搬硬套,而要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學習硬筆隸書,宜從法度嚴謹?shù)臐h隸入手,臨習時可依個人喜好選擇一種深入地學習其筆法結(jié)體,待有較好的功底后再從簡書帛書等中多方涉獵。 草書 草。
編輯詞條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
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東漢。
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quán))、“趙體”(趙孟頫)等。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
據(jù)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干挺直而不屈曲?!笨瑫竟P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干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jié)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jīng)》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后,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zhì)樸方嚴,長于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
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于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
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凳吓e十美,以強調(diào)魏碑的優(yōu)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quán),其楷書作品均為后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范。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后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
然根據(jù)多年實驗研究結(jié)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范本。
茲分別簡介如后: 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chǔ),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jié)體特異,獨創(chuàng)一格,權(quán)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準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jié)體開朗爽健。
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
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nèi)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jié)構(gòu)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diào)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chuàng)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圣教序》為最。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chuàng)始于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杰出的權(quán)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于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jié)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
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鉆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yōu)美的欣賞標準。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余。
也就是說: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寫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庇痔K東坡論書有“大字難于結(jié)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有余”的精語。
以上這些話怎么講呢?因為我們通常寫大字時,以為地位(面積)寬闊,可以任意揮灑,結(jié)果字體變成了松散空闊。寫小字則正好相反,因為地空間太小,擔心寫不下就越難免要盡力局縮,往往局縮過當,反而變成蜷促。
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現(xiàn)象,極易觸犯的毛病。所以蘇公“大小難能”這句話,正是針對這種神情而發(fā),更是經(jīng)驗老到之談。
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于運筆,則略有不同。
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 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
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 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致;點欲尖而圓,挑欲尖而銳,彎欲內(nèi)方而外圓,鉤半曲半直。運筆靈活多變,莫可限定。
尤其是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xié)調(diào)一致,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致,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如是則行氣自然貫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項鏈,神采飛揚。 小字為古代日用必需的書法,以前科舉應試時,閱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
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響。朝考狀元、翰林,尤注重書法。
是故凡狀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讀書,也都善寫小字。
如今硬筆盛行,用毛筆寫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筆臨寫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顯進效,因此想寫好硬筆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練習。定能打下堅實基礎(chǔ),裨益終身,受用不盡。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時鍾繇的《宣示帖》《薦季直表》,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jīng)》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鐘紹京的《靈飛經(jīng)》等。
還有。
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shù)十分發(fā)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shù)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shù),據(jù)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chuàng)制的統(tǒng)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于其字體優(yōu)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shù)出現(xiàn)。
隸書: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楷書:漢字字體,就是現(xiàn)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是由隸書演變來的,也叫正楷、真書。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jié)構(gòu)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chǔ)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書: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chǎn)生的?!靶小笔恰靶凶摺钡囊馑?,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zhì)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ǘ嘤诓莘ǖ慕小靶锌保莘ǘ嘤诳ǖ慕小靶胁荨?。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章草)—楷書——行書
關(guān)于草書在楷書前的解釋:
漢字的順序,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隸書 起源于秦朝的小篆,晉朝衛(wèi)恒在《四體書勢》中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書。隸書者,篆之捷也。”
草書 起源于漢代,梁開帝蕭衍《草書狀》認為,今草的產(chǎn)生是由于:“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說明了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chǎn)生的。 歷史上第一次提到草書之名的是《說文解字?敘》,敘中明確指出“漢興有草書”。從漢到唐,先后出現(xiàn)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等主要形式?!罢虏荨本哂袊栏竦臈l理法則,所以人們把漢代隸書筆法的草書稱為“章草”,把后來帶楷書筆法的草書稱為“今草”。通常所說的草書就是指“今草”。東漢末年,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的草書書法家張芝,字伯英,他的書法精妙絕倫,人稱“草圣”。唐人張懷瓘《書斷》則把張芝的章草、今草列為神品。到了唐朝,又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的草書書法這張旭,字伯高,首創(chuàng)“狂草”,人稱“草仙”。
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瑫窃跐h隸基礎(chǔ)上省改波磔、增加鉤挑而成的一種書體也叫“正書”“真書”。楷書由漢隸蛻變而來,所以歷史上還稱它為“今隸”。至三國魏鐘繇和晉王羲之,進一步規(guī)范體勢,使楷書成為一種完全獨立的書體。
行書是介于草書和楷書之單間的一種書體,也是日常最常用的一種書體,因此又可以說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唐人張懷瓘說:“不真不草,是曰行書”。事實上,行書正是為了補救草書難以辨認和楷書書寫太慢而產(chǎn)生的。
書法等級考試理論知識 秦及秦以前 1. 篆書主要可以分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類。
2. 《石鼓文》是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兩漢 1. “八分書”的特征是什么?(增加了波磔俯仰,字形由長趨扁,體勢展向左右兩邊) 2. 隸書的風格特點是什么?(謹嚴規(guī)矩、典雅肅穆、雄渾粗拙、散逸縱橫) 3. 文字學家把篆書向隸書的轉(zhuǎn)換過程稱作“隸變”,把隸書的定型稱作“隸定”。
4. 章草是漢代草書的主流,張芝被稱為“草圣”。 5. 《禮器碑》是漢代謹嚴規(guī)矩類隸書的代表作。
魏晉南北朝 1.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有篆、隸、真、行、草五種書體。 2. 草書可以分為小草、大草、狂草。
3. 今草書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世稱“二王”。 4. “書圣”是指王羲之,他的《蘭亭序》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
5. 王獻之的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而嗩^丸帖》是其行書代表。
6.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懷仁集王字而成。 7.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 1. 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歐陽詢、諸遂良、薛稷。 2.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楷書的代表作。
3. 《雁塔圣教序》是諸遂良的作品。 4. 顏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
5. 柳公權(quán)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6. 唐代狂草以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為代表。
7.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被稱為唐代三大楷書家。 8. 楷書、草書兩極的高峰,使唐代書法足以雄視千古。
9. 李北海即李邕,為唐代善行書者。 宋元時期 1. 宋代書法四大家是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
2. 《黃州寒食詩帖》是宋代蘇東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書”之稱。 3. 米芾,人稱“米南宮”、“米襄陽”,有《笤溪詩帖》《蜀素帖》等名行書。
4. 宋徽宗趙佶所創(chuàng)“瘦金體”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 5. 元代的趙孟頫與顏、柳、歐并稱為楷書四大家,《膽巴碑》是其代表作。
明清時期 1. “漆書”是揚州八怪中的金農(nóng)創(chuàng)造的,“六分半書”是鄭板橋創(chuàng)造的。 2. 清代書家鄧石如最擅篆書。
3. 清代擅長《石鼓文》的是吳昌碩。 概述部分 1. 文房四寶是指紙、硯、筆、墨。
2. 書法中的任何一筆都包括起、行、收三部分。 3. 寫在書籍、書畫、碑拓前面的稱題,后面的稱跋。
4. 《說文解字?敘》中稱六書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 5. 五字執(zhí)筆是指ye 、押、鉤、格、抵。
6. 書法:(略) 7.筆法(指用筆的方法,是歷代書家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一套手腕運動與毛筆相適應的用筆規(guī)律) 8.九宮(古代書家在實踐中總結(jié)出的結(jié)字規(guī)律,認為凡字均有八面,而八面點畫有皆拱向中心,即“中宮”,故而形成八面拱心之“九宮”。 9.中鋒側(cè)鋒: 據(jù)行筆過程中主毫在點畫中的位置而言,這是兩種主要用筆方法。
中鋒也叫正鋒,指行筆過程中尖鋒主毫始終走在筆畫的正中,點畫顯得飽滿圓渾;側(cè)鋒亦叫偏鋒,指行筆過程中尖鋒主毫偏在點畫的一側(cè),筆畫顯得輕快飄逸、活潑灑脫。在書寫中,中鋒側(cè)鋒宜結(jié)合使用,可有所側(cè)重,但不宜偏廢。
10.提按: 提按是運筆過程中的一組相對的用筆方法。提是指筆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筆的動作;按是指筆在垂直方向由上向下的用筆動作。
書家作書時,提按要始終貫穿于用筆中,相互結(jié)合,所謂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能避免沉重、飄浮的毛病。 11.蠶頭雁尾: 是對隸書橫畫起筆、橫波收筆的形象說法,指隸書長畫起筆,回鋒飽滿,形如蠶頭,橫波收筆,頓筆斜提出鋒,狀如雁尾。
12.一波三折: 本義指寫捺畫時,起筆要束得緊,頸部要提得起,捺腳處要鋪毫飽滿,拓得開,如此一筆之中有三個轉(zhuǎn)折筆勢;后泛指在書寫點畫時,行筆中筆勢起伏,含委婉意。 13.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書法用筆的基本原則。
指運行時筆勢有來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運必有止,這樣才能氣韻飽滿、前后呼應,從而使筆畫含蓄、圓實有力。 14.內(nèi)撅(ye厭)外拓: 用筆的兩種不同方式,多用于行草書。
內(nèi)撅指筆意緊斂,王羲之多用此法;外拓指筆意放縱,以王獻之為代表。
一、篆書 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一種文字,分大篆和小篆之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稱之為大篆,而小篆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所使用的文字。
二、隸書 自漢代至今已使用近兩千年之久了。
三、草書 始于漢代 是隸書的解放,分為章草 今草 和狂草。
四、行書 最早于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成熟,“二王”的行書創(chuàng)立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行書出現(xiàn)的時間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行書是由隸書演變來,在楷書之前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比楷書簡便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
五、楷書 它產(chǎn)生于漢末,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更是楷書的黃金時代。從楷書創(chuàng)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隸書正統(tǒng)地位,千年來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體,也成為書法史上的一大宗。我們常說的“真、草、隸、篆”四體,楷書居四體之首。
一、篆書 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一種文字,分大篆和小篆之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稱之為大篆,而小篆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所使用的文字。
二、隸書 自漢代至今已使用近兩千年之久了。 三、草書 始于漢代 是隸書的解放,分為章草 今草 和狂草。
四、行書 最早于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成熟,“二王”的行書創(chuàng)立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行書出現(xiàn)的時間同八分楷法差不多。
行書是由隸書演變來,在楷書之前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比楷書簡便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 五、楷書 它產(chǎn)生于漢末,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更是楷書的黃金時代。
從楷書創(chuàng)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隸書正統(tǒng)地位,千年來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體,也成為書法史上的一大宗。我們常說的“真、草、隸、篆”四體,楷書居四體之首。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應用在商代后期.相形程度較高,字行的方向相當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應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較高,但同時也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
3.
大篆.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啟秦代的小篆.
4.
小篆.這是春秋戰(zhàn)國使用的文字,秦統(tǒng)一六國后,小篆成為通行全國的文字.小篆字體規(guī)整勻稱,字體有所簡化,相形程度進一步降低.
5.
隸書.隸書產(chǎn)生與戰(zhàn)國晚期,西周時發(fā)展成熟,是兩漢時期通行的主要字體.隸書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體進一步簡化,書寫變的簡便,但同時使古漢字的象形程度大為降低.形體扁方而規(guī)整,較長的橫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勢,向右下的斜筆帶有捺腳.
6.草書.草書形成于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書和通信.草書使用連筆,書寫快界,但是難于辯認.
7.行書.行書出現(xiàn)在東漢晚期.楷書產(chǎn)生后,行書逐漸演變?yōu)榻橛诓輹c楷書之間的字體,比草書容易辨認,也容易書寫.
8.楷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的字體,一直使用到現(xiàn)在.它的字形方正嚴整,有撇,捺和硬鉤,波勢減少,筆畫也趨于平易圓轉(zhuǎn),更便于書寫.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后期的秦國,通行于秦代和西漢前期。戰(zhàn)國時代,列國割據(jù),各國文字沒有統(tǒng)一,字體相當復雜,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tǒng)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并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guī)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fā)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jié)構(gòu)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guī)模地規(guī)范文字的產(chǎn)物。秦王朝使用經(jīng)過整理的小篆統(tǒng)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xiàn)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tǒng)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fā)展,對于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jīng)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shù)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jié)構(gòu)由均勻圓轉(zhuǎn)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于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xiàn)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zhuǎn)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jù)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
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fā)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后,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符,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符,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
中國文字由小篆轉(zhuǎn)變?yōu)殡`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fā)展上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結(jié)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后的文字,接近現(xiàn)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
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jīng)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 進入東漢后,經(jīng)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guī)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
草書由于字形太過于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chǎn)生后,草書在楷書的基礎(chǔ)下進一步發(fā)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么工整,也不像草書那么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么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圣」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
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guī)則,寫得規(guī)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jié)構(gòu)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xiàn)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
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guī)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
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jīng)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書,筆劃、結(jié)構(gòu)都相當精致、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后,字形還再繼續(xù)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fā)明術(shù)之一的印刷術(shù),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shù)化,寫得更加規(guī)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后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
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幾種字體的圖樣可登錄“字體·中國”網(wǎng)查看: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