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即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如,我國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起決定作用,表現(xiàn)為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當上層建筑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時,促進社會進步,反之,阻礙社會進步。
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這里,“總和”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諸種生產關系的總和。實際生活往往存在多種生產關系。除了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外,還有新生產關系的萌芽和舊生產關系的殘余,也還會有作為該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補充的生產關系。適合現(xiàn)實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諸種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該社會的經濟基礎,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規(guī)定這種經濟基礎的性質和特征。二是指生產關系諸方面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和產品的分配形式這三方面的總和。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因此,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該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fā)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
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生產力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他們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從而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并獲得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能力。它是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部分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性質的主要標志, 是劃分經濟發(fā)展時期的主要標志??茖W技術被應用於生產過程,滲入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之中,可引起他們素質的變化, 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 從而轉化為現(xiàn)實的直接的生產力。因此, 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
生產關系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它的具體內容包括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決定人們在生產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一定的交換關系、一定的產品分配和消費關系。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