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prose;essay)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
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果說戲劇的起源是模仿別人的行為,抒情詩的起源來自人的吟唱本能,那么散文的起源便是人們觀察生活,思考其觀察意義的本能了。由此,西方散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圣經(jīng)》的《箴言》(《Proverbs》)和《傳道書》(Ecclesiastes),以及古希臘、古羅馬“智慧型”作品中思辨性的論斷。
作者以諺語、格言或警句的形式記下自己對生活中智慧、財富、婚姻或父子關(guān)系等問題的思考。東方文學散文的起源也不乏此例,我們從孔子的《論語》,老子的《老子》,孟子的《孟子》中能讀出先人對生活的這種格言式思考與論斷。
而且,這種格言式論斷似乎貫穿散文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在日記、雜志、書信、旁注、格言緝、忠告集中,在當代報紙的時評里,這種格言式散文時有出現(xiàn)。沒有哪一種文學形式能象散文這樣,它的最初始的表達形式,能與其最前衛(wèi)、更復雜的當代表達方式同時互為并存,相得益彰。
也許這是它在不斷提示我們,散文的精神在于它的觀察與思考。 據(jù)說在西方,散文(essay)這一最新的文學形式,是因法國作家蒙田1580年發(fā)表的《隨筆集》(“Essais”)而得名。
培根有感于蒙田的榜樣,于1597年將自己筆錄的一些隨想定名為essay出版,共十篇,后來陸續(xù)增加,1625年最后一版有25篇,這標志了英國散文的真正誕生。蒙田和培根都用了“essay(法語“assai”)這個詞的原意,即嘗試(to attempt)。
散文是他們嘗試反思、審視特定時期內(nèi)自己有所思有所感的話題,進行自我探索的手段。他們發(fā)現(xiàn)——我們也從此發(fā)現(xiàn)——把思想訴諸筆端,思維會更加清晰明亮。
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xiàn)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fā)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fā)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自由調(diào)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nèi)容多么廣泛,表現(xiàn)手法多么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wù)。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結(jié)構(gòu)上借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征意義的事物為線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于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2.意境深邃。
. 意境深邃,注重表現(xiàn)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借助想象與聯(lián)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xiàn)物我的統(tǒng)一,展現(xiàn)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lǐng)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yōu)美凝練,富于文采 所謂優(yōu)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zhì)樸,自然流暢,寥寥數(shù)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
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yōu)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zhì)樸無華的文采。
經(jīng)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yǎng)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散文(prose;essay)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
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散文:1、是指以文字為創(chuàng)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shù)體裁 。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
2、形散而神不散,短小優(yōu)美,生動有趣。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是和詩歌、戲劇、小說、辭賦并列的文學體裁。它包括政論、史論、傳記、游記、書信、日記、奏疏、小品、表、序、等各體論說、雜文。
是語言藝術(shù)文學體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它澆灌了各個時代的文學園地,也沾溉了歷代文人,至今仍使人們受益。 現(xiàn)代散文定義,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
隨著寫作學科的發(fā)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學樣式。
根據(jù)散文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可分為以下幾類: (1)敘事散文 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xiàn)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間充滿飽滿的感情。
敘事散文側(cè)重于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
根據(jù)該類散文內(nèi)容的側(cè)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qū)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于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fā)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
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qū)別。
偏重于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xiàn)人物的基本氣質(zhì)、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qū)別。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jié),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
優(yōu)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征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當代作家 田茂泉的《哦,棋山》。
(3)寫景散文 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fā)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luò)。
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xiàn)主題。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jié)晶。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于人生百態(tài)家長里短,閃現(xiàn)在思維領(lǐng)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nèi)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nèi)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辟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zhì)、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xiàn)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淀。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維:哲理散文因為超越日常經(jīng)驗的意義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zhì),構(gòu)成了本體的象征表達。它摒棄的是淺薄,而是達到一種與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我們從象征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zhuǎn)到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反應而居于精神的頂端。
2.哲理散文的聯(lián)想思維:由于哲理散文是個立體的、綜合的思維體系,經(jīng)過聯(lián)想,文章?lián)碛懈S富的內(nèi)涵,不至于顯得單薄,把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維:哲理散文在本質(zhì)意義上是思想表達對情感的一種依賴。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理解的結(jié)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議論,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滿了審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從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間去讀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義。
這就是哲理散文藝術(shù)美之所在。
散文的文體特點
這里說的散文是狹義的散文,主要指抒情散文。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謂“形散”是指選材、結(jié)構(gòu)、表達方式、語言運用靈活自由;“神不散”是指無論形式表達怎么自由,都必須緊緊圍繞一個中心。以聯(lián)想、想像為橋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見的寫作手段。從細處落筆,以小見大,是它表現(xiàn)主題的常見形式。散文被譽為“美文”,它的美可以通過同其他三種文學樣式的比較去把握。
散文之美就顯而易見了:一是結(jié)構(gòu)美;二是語言美;三是意境美。而這“三美”正是我們在散文閱讀中要抓的特點、重點和難點。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chuàng)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shù)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
1、廣義上的散文,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
2、狹義上的散文,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zhuǎn)變。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yōu)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zhì)樸無華的文采。
經(jīng)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yǎng)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擴展資料:
散文分為三種類型
1、敘事散文
以敘事為主,敘事情節(jié)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敘事中的情滲透在字里行間。側(cè)重于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抒情散文
以描繪景物、抒發(fā)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注重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jié),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
3、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jié)晶。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于人生百態(tài)家長里短,閃思維領(lǐng)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nèi)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散文
散文是一種(不講究韻律的)的文體,其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形”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布局 )?!吧瘛敝福ㄊ惆l(fā)的感情)。常見的寫法有(借景抒情,托物寄意,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散文概述:
文學體裁之一,散文這個名稱,隨著文學的發(fā)展,它的含義和范圍也在不斷的演變。我國古代把與韻文、駢體文相對的散體文章稱為“散文”,即除詩、詞、曲、賦之外,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都一概稱之為“散文”。現(xiàn)代的散文指除詩歌、戲劇、小說以外的文學作品,包括雜文、小品文、隨筆、游記、傳記、見聞錄、回憶錄、報告文學等。近年來,由于傳記、報告文學、雜文等已發(fā)展為獨具特色的文體,所以人們又趨于把散文的范圍縮小。
什么是散文呢?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
廣義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韻的文章。不過,古代沒有“散文”這一個名稱;“散文”這個名稱是“五四”時期才有的。
在現(xiàn)代,廣義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一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體,如秦牧在《海闊天空的散文領(lǐng)域》中說,“不屬于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屬于散文的范圍”。 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等的分類。
狹義的散文則專指抒情散文。這是因為隨著文體的發(fā)展,敘事散文中的通訊特寫、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一類;議論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也從散文中分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這就是狹義的散文。
散文,是文學里的一株奇葩。中國的文學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蹤跡,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等。
但最成功的,莫過于那部《徐霞客游記》。此文雖同屬于游記的范疇,但在內(nèi)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經(jīng)脫離了那種單純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開創(chuàng) 了散文新的體裁。
到了近代,中國更是涌現(xiàn)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揚朔、艾青等,他們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
但同樣之處都是記錄、贊嘆了新中國的建立,成長,發(fā)展。這對于后來的散文,在風格上影響甚深。
綜上所述,散文主要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既體裁和風格。 先說體裁。
現(xiàn)在的散文體裁已經(jīng)分有好幾種。有隨筆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記、敘事抒情等等。
隨著筆者的感觸不同,每篇散文的定義上就有所區(qū)別。 寥寥幾語,盡述心事,這樣的散文很精悍,與現(xiàn)代詩歌相得益彰;洋洋灑灑,闡述心情,這樣的散文很凝鑄,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結(jié)合題目去理解,才能領(lǐng)悟。
再說風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悅的、悲傷的、積極的、落寞的,數(shù)不勝數(shù)。
但有一個宗旨,既文筆一定要優(yōu)美,文章一定要流暢?!紊⒍癫簧ⅰ?。
最后結(jié)尾處,一定要有點睛之筆,突出主題,反應出這篇文章的思想。 其實,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隨調(diào)和。
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處,只要能引起讀者共鳴的,都是好文章。散文雖有它自己獨特的一些規(guī)定和范疇,但只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文字,誰不為之感動呢?古詩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紙上跳躍的心靈文字。
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韻的文章。不過,古代沒有“散文”這一個名稱;“散文”這個名稱是“五四”時期才有的。在現(xiàn)代,廣義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一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體,如秦牧在《海闊天空的散文領(lǐng)域》中說,“不屬于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屬于散文的范圍”。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等的分類。狹義的散文則專指抒情散文。這是因為隨著文體的發(fā)展,敘事散文中的通訊特寫、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一類;議論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也從散文中分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這就是狹義的散文。
散文的意思不止一個。對駢文說,是不用對偶的單筆,所謂散行的文字。唐以來的“古文”便是這東西。這是文言里的分別,我們現(xiàn)在不大用得著。對韻文說,散文無韻;這里所謂散文,比前一文所包廣大。雖也是文言里舊有的分別,但白話文里也可采用。這都是從形式上分別。還有與詩相對的散文,不拘文言白話,與其說是形式不一樣,不如說是內(nèi)容不一樣。內(nèi)容的分別,很難說得恰到好處;因為實在太復雜,憑你怎么說,總難免顧此失彼,不實不盡。這中間又有兩邊兒跨著的。如所謂散文詩,詩的散文;于是更難劃清界限了,越是纏夾,用得越廣,從詩與散文派生“詩的”“散文的”兩個形容詞,幾乎可用于一切事上,不限于文字?!┒芟壬幸粋€短篇小說,題作“詩與散文”,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按詩與散文的分法,新文學里的小說、戲劇(除掉少數(shù)詩劇和少數(shù)劇中的韻文外)、“散文”,都是散文。——論文,宣言等不用說也是散文,但是通常不算在文學之內(nèi)——這里得說明那引號里的散文。那是與詩,小說,戲劇并舉,而為新文學的一個獨立部門的東西,或稱白話散文,或稱抒情文,或稱小品文。這散文所包甚狹,從“抒情文”,“小品文”兩個名稱就可知道。小品文對大品而言,只是短小之文;但現(xiàn)在卻兼包“身邊瑣事”或“家常體”等意味,所以有“小擺設(shè)”之目。近年來這種文體一時風行;我們普通說散文,其實只指這個。這種散文的趨向,據(jù)我看,一是幽默、一是游記、自傳、讀書記。若只走向幽默去。散文的路確乎更狹更小,未免單調(diào);幸而有第二條路,就比只寫身邊瑣事的時期已展開了一兩步。大體上說;倒底是前進的。有人主張用小品文寫大眾生活,自然也是一個很好的意思,但盼望做出些實例來。
讀書記需要博學,現(xiàn)在幾乎還只有周啟明先生一個人動手。游記、傳記兩方面都似乎有很寬的地步可以發(fā)展。我以為不妨打破小品,多來點兒大的。長篇的游記與自傳都已有人在動手;但盼望人手多些,就可熱鬧起來了。傳記也不一定限于自傳,可以新作近世人物的傳,可以重寫古人的傳;游記也不一定限于耳聞目睹,摻入些歷史的追想,也許別有風味。這個先得多讀書,搜集體料,自然費功夫些,但是值得做的。不愿意這么辦,只靠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判斷力,也可寫出精采的東西;但生活的方面得廣大,生活的態(tài)度得認真?!华殞懹斡洝饔浫绱?,寫小說、戲劇也得如此(寫歷史小說,歷史戲劇,卻又得多讀書了)。生活是一部大書,讀得太少,觀察力和判斷力還是很貧乏的。目前在天津看見張彭春先生,他說現(xiàn)在的文學有一條新路可以走。就是讓寫作者到內(nèi)地或新建設(shè)區(qū)去,憑著他們的訓練(知識與技巧)將所觀察的寫成報告文學。這不是報紙上簡陋的地方通信,也不是觀察員冗雜的呈報書,而應當是文學作品。他說大學生、高中學生都可利用假期試試這個新設(shè)計。我在《太白》里有《內(nèi)地描寫》一文,也有相似的說話,這確是我們散文的一個新路。此外,以人生為題的精悍透徹的——抒情的論文,像西賽羅《說老》之類,也可發(fā)展;但那又得多讀書或多閱世,怕不是一時能見成績的。
一、散文閱讀的一般方法 (一)閱讀散文,要明確散文的特點。
散文在內(nèi)容上,可以寫人,可以記事,可以寫景,可以狀物,但所寫的總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經(jīng)驗的一部分??此破匠5氖挛铮?jīng)作者從深處開掘,便有了新穎的深意。
要理出作品選擇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閱讀散文要知道散文在形式上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1、,往往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融為一爐; 2、往往從細處用筆,小中見大,把作者的情思貫穿在細致的描述中; 3、往往從側(cè)面暗示,發(fā)揮讀者的想像力,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 4、往往行文自由,結(jié)構(gòu)靈活,但形散神聚。
(二)閱讀散文,要了解散文的分類。 散文因類別不同,其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語言等有很大的差異。
1、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抒發(fā)作者的感情為主,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往往直抒胸臆,表達愛憎,如《白楊禮贊》。
2、敘事散文。敘事散文則是以敘事寫人為主,其特點是:敘事,情節(jié)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寫人,形象不求豐滿但要鮮明,敘事散文中的情,滲透在文章似字里行間,例如《背影》。
(三)、閱讀散文,要學會抓線索,識文眼。 抓線索。
散文線索就是文章結(jié)構(gòu)的紅線。抓住線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看形和神的結(jié)合點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線索。散文中的線索可以根據(jù)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為線,以事為線;可以以人為線,以情為線;也可以以時間為線,以地點為線。
找線索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1、要了解文章的體裁分類和表現(xiàn)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 2、要注意文章標題(有的標題直接揭示線索,有的標題包含線索的因素) 3、要注意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句子。
4、要特別注意文中的議論抒情,因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組織材料的重要線索。 識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點明內(nèi)容情感與謀篇布局的只言片語或語句,即文章的點睛之筆。讀散文識得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入門的鑰匙。
文眼通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jié)尾,有的就是標題,也有嵌于文中的。例如《背影》就是抓住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
背影在文中出現(xiàn)了四次,每次情況不同而抒發(fā)父子深情的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背影既是線索又是文眼。再例如《白楊禮贊》中作者幾次強調(diào)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我要贊美白楊樹,這種包含象征意義的議論抒情句正是文眼所在。
抓住它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脈搏,抓住了閱讀的關(guān)鍵。 (四)、閱讀散文,要能發(fā)揮想象,領(lǐng)會意境。
散文意境是由文中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閱讀散文要盡可能透徹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接近作者意趣,達到身臨其境的地步。
(五)、閱讀散文,要準確揣摩詞句,品味語言。 散文的語言比其他文體更嚴格、更凝練。
品味語言既要揣摩字面,又要了解作者生活經(jīng)驗與情感,特別要分析作者怎樣通過積極修辭和感情表達,使語言產(chǎn)生特殊的審美效果。例如:《春》中作者用準確生動的詞語來表現(xiàn)春天景物的特征。
如寫春草時,用嫩嫩的綠綠的軟綿綿的寫出春草嫩、綠、軟的特點。寫春花一段中,借蜜蜂之鬧來寫花叢之密,花香之濃,渲染了百花爭春的氣氛,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畫面;大量運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擬人句,來表現(xiàn)景物的特征,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
比喻句如:寫春花,用火霞雪來比喻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使人聯(lián)想到火的熾烈、霞的絢爛、雪的高潔,給人以美好的感受。寫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使人仿佛看到了遍布草叢中的野花在春風中在陽光下時隱時現(xiàn)的動人情景。
結(jié)尾的三個比喻句,設(shè)喻新穎,含義深邃。嶄新的容貌、多彩的風姿、青春的活力,這就是作者把握的、并由衷贊美的春之特色。
擬人句如:寫春回大地,說春天的腳步近了,把春擬人化,讓讀者仿佛看到她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為全文定下了活潑、輕快的抒情旋律,烘托出詩的氛圍;寫春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百花爭春的情態(tài)。 二、散文閱讀答題要點及技巧 (一).把握文章內(nèi)容,概括文章主題 散文選材廣泛,行文自由,表達的思想感情豐富多彩,所以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也是散文的考點之一,把握散文主題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題的提示語、關(guān)鍵詞語,從中概括文章主題。
2、從所選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為文章中心服務(wù)的,我們可以看文章所選的材料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觀點、態(tài)度、感情,從中找到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考題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題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題要點:(1)能利用原文詞語,盡可能使用。(2)沒有原文詞語可利用時,要注意語言文字表達的準確性和層次性,要做到言簡意賅又不漏掉答題點。
(二)理清文章脈絡(luò),把握順序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會精心組織,選取材料;在表達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別注意詞語在表達上的順序,層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順序,一般包括:選取的材料順序、段落順序、句子順序、詞語順序等。
比如,線索是作者選擇材料的準繩,我們形象稱之為線索。是作者選擇材料脈絡(luò)或描寫、記敘的脈絡(luò)。
例如:《背。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