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
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 二、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yǎng)”義,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在政治上最高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健康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
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不會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因此人們不僅僅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
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出嫁)。(人們)憎恨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發(fā)生了,所以(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à),事畢,出游于觀(讀guān,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jīng)喪失了古禮)。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xué)生)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 全文可分三層: “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
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
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quán)(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jìn)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yīng)由社會成員選舉產(chǎn)生。選舉的標(biāo)準(zhǔn)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xiàn)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zhèn)洹薄?/p>
“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yīng)當(dāng)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p>
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
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guān)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
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zhì)生活說的。(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jù)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dá)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xiàn)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fù)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jié)論非常鼓舞人心。
1、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理解和認(rèn)識? 文中"。
幸福和諧、自由平等、沒有苦難沒有黑暗的社會生活,自古以來就是人們不斷向往不斷追求的目標(biāo)。
古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近有康有為、孫中山等人的奮斗目標(biāo),乃至毛澤東等革命前輩們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還有國外的“烏托邦”的設(shè)想??一代又一代的人們?yōu)榱诉@個美好的理想前仆后繼、之死靡它。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xué)習(xí)我們的古人關(guān)于“大同”世界的假說——學(xué)習(xí)目標(biāo)1、背誦課文,掌握重點文言字、詞用法含意和相關(guān)文學(xué)常識。
2、掌握文章結(jié)構(gòu)、了解文章寫作特點。3、了解古人有關(guān)“大同社會”的內(nèi)涵及其思想意義,堅定對幸福生活的信念和追求。
知識匯總1、生字選賢與(jǔ)能 男有分(fèn) 講信修睦(mù) 貨惡(wù) 矜(guān)寡孤獨 幼有所長(zhǎng)2、多音多義字┏ fèn分外 ┏ wù厭惡 ┏ xìng興趣分┫ 惡┫ è惡習(xí) 興┫┗ fēn分?jǐn)?shù) ┗ ě惡心 ┗ xīng興奮3、通假字(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與”通“舉”,推舉,選拔。
(2)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4、古今異義孤獨 古義:“孤獨”為兩個詞,其中“孤”為幼而無父的人,“獨”為老而無子的人。今義:“孤獨”為一個詞,是獨自一個人,孤單的意思。
亂 古義:指造反今義:秩序差,不條理。5、一詞多義親┏ 故人不獨親其親。
以??為親,動詞1/10┗ 人不獨親其親。 這里指父母,名詞。
閉┏ 是故謀閉而不興。 阻塞。
┗ 故外戶而不閉。 關(guān)。
獨┏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老而無子的人。
┗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單單為┏ 天下為公。
是。┗ 不必為已。
為了。6、詞類活用(1)親:意動用法,以??為親。
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句中第一個“親”字,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與此相同)。(2)老:形容詞用作名詞,老人。
例: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句中的“壯、幼”與“老”用法相同,壯年,幼童)。(3)外:名詞用作狀語,從外面。
例:故外戶而不閉。7、文學(xué)常識①《大道之行也》選自_________。
《禮記》是_______經(jīng)典之一,西漢___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②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______答問的著作。
③大道,古代指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禮記·禮運》 儒家 戴圣②孔子③政治上最高理想。
內(nèi)容分析1、文章導(dǎo)讀: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原文之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à),事畢,出游于觀(讀guān,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jīng)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xué)生)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2/10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2、文章結(jié)構(gòu):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性說明。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全文的總結(jié)語,指出“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
3、結(jié)構(gòu)圖表:句子解讀1、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解讀:這是全文的總結(jié)語,作者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結(jié)方式,就是拿現(xiàn)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比較,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取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里,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jié)論高度概括了作者心目中的“大同”社會,非常鼓舞人心。
2、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解讀:這句話是說: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兒童能健康成長。
意思類似《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3、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解讀:人們不僅僅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子女的心意擴大到他人身上,使社會親如一家。
重點探究1、如何概括本文的主題?3/10明確:本文描繪了一幅“大同”社會的藍(lán)圖,表達(dá)了作者對這一理想社會的向往。它曲折地反映了當(dāng)時人民的愿望,是對黑暗、動亂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反映,有它的積極意義。
2、如何理解本文的題目?明確:“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按蟮乐幸病?,意思是大道施行的時候。
也,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大道之行”高度概括地闡述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明確:本文是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第一,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
第二,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第三,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4、“大同”社會跟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有何相似的地方?明確: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
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①,女有歸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④。
是故謀閉而不興⑤,盜竊亂賊而不作⑥,故外戶⑦而不閉⑧,是謂大同⑨。①選自《禮記·禮運》。
《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
與,通“舉”。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
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①〔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wù)。分,職分,指職業(yè)。
②〔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③〔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
④〔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⑤〔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
⑥〔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亂,指造反。
賊,指害人。作,興起。
⑦ 〔外戶〕泛指大門。⑧〔閉〕關(guān)閉大門。
⑨〔大同〕指理想社會。說明:①“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
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yǎng)”義,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
③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在政治上最高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
(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à),事畢,出游于觀(讀guān,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jīng)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xué)生)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p>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再看課文。
全文可分三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边@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性說明。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quán)(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jìn)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斑x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yīng)由社會成員選舉產(chǎn)生。
選舉的標(biāo)準(zhǔn)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xiàn)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zhèn)洹??!爸v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yīng)當(dāng)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边@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guān)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zhì)生活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
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①,女有歸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④。
是故謀閉而不興⑤,盜竊亂賊而不作⑥,故外戶⑦而不閉⑧,是謂大同⑨。①選自《禮記·禮運》。
《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
與,通“舉”。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
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①〔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wù)。分,職分,指職業(yè)。
②〔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③〔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
④〔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⑤〔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
⑥〔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亂,指造反。
賊,指害人。作,興起。
⑦ 〔外戶〕泛指大門。⑧〔閉〕關(guān)閉大門。
⑨〔大同〕指理想社會。說明:①“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
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yǎng)”義,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
③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在政治上最高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
(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à),事畢,出游于觀(讀guān,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jīng)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xué)生)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p>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再看課文。
全文可分三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性說明。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quán)(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jìn)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斑x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yīng)由社會成員選舉產(chǎn)生。
選舉的標(biāo)準(zhǔn)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xiàn)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zhèn)洹??!爸v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yīng)當(dāng)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guān)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zhì)生活。
關(guān)于孔子“大同”說的思想意義 從孔子回答言偃的話來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則“大同”社會當(dāng)指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
這個說法貌似有理,其實又不然,因為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之世正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會之間劃上等號,則孔子的“大同”說就成了一種歷史倒退的主張。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一點上,決無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
何以見得呢? 我們細(xì)讀論“大同”這一段文字,便不難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傳聞中五帝之世的社會實況,而是包含在實況之中的“大道”——確切地說,他是將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論的高度來加以認(rèn)識,并利用它們來揭示人類社會所應(yīng)普遍遵守的法則。例如,他從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這兩件事實中提煉出“天下為公”的觀念,指出了社會權(quán)力的歸宿(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從舜舉“八元”“八愷”一事中提煉出“選賢與能”的觀念,指出了社會管理者產(chǎn)生的途徑。
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二者決不可同日而語。此外,還要看到孔子將這個理想社會定名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
鄭玄注云:“同,猶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
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chǔ)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jìn)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biāo),例如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都曾受過它的啟發(fā)。它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練習(xí)說明 一、回答下面的問題,并背誦這篇課文。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 初中生學(xué)習(xí)本文不宜要求過高,能粗知內(nèi)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練地背誦全文,為將來進(jìn)一步消化它創(chuàng)造條件。
此題是據(jù)課文第二層內(nèi)容設(shè)計的,這一層內(nèi)容比較復(fù)雜。設(shè)題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幫助理解和記憶。
參考答案見“整體把握”。 2.“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
“世外桃源”的境界顯然是根據(jù)“大同”社會的體制構(gòu)想出來的,是藝術(shù)地再現(xiàn)“大同”社會的生活風(fēng)貌。要啟發(fā)學(xué)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rèn)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養(yǎng)”了(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也同樣受到社會的照顧)。
還可以提出問題,引導(dǎo)學(xué)生進(jìn)行討論,例如:你對“桃源”中社會的整體印象是什么?從漁人在村中受到熱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組討論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發(fā)言的機會;不同的意見都可以講出來,不搞統(tǒng)一答案。 二、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并作解釋。
1.選賢與能 2.男有分,女有歸 3.貨惡其棄于地也 4.陶后鮮有聞 目的是積累詞語,使學(xué)生養(yǎng)成因聲求義的習(xí)慣。 1.與,通“舉”,讀jǔ,選拔。
2.分,讀fèn,職分、職業(yè)。 3.惡,讀wù,憎惡。
4.鮮,讀xiǎn,少。
《大道之行也》表達(dá)的是孔子在戰(zhàn)亂非常多的春秋時期,迫切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xiàn)這一感情的吧?他認(rèn)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
1.選自《禮記·禮運》?!抖Y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因此人們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yǎng),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yǎng)。男子有職務(wù),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xiàn)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奸邪之謀就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1、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理解和認(rèn)識?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tài)。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dāng)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從哪三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③人人都珍惜勞動成果,卻毫無自私自利之心。 3、怎樣理解孔子關(guān)于"大同"社會的思想? 答:"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蓖睹献印分械哪木涿杂挟惽ぶ??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達(dá)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寫出表現(xiàn)人人都能關(guān)愛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關(guān)愛、能安居樂業(yè)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獨(17)親④其親(18),不獨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yǎng)(19),男有分,⑥女有歸。 7,《大道之行也》中與“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政治上最高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健康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
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不會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大道之行也》, 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其人認(rèn)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但在當(dāng)時的戰(zhàn)亂時期下那個愿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文中"大道"就是指政治上的最高準(zhǔn)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tài)?!按笸笔侵咐硐肷鐣且驗槭┬辛苏紊系淖罡呃硐氩艜欣硐肷鐣?,也就是大道之行造就大同。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guān)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
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zhì)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柏洂浩錀売诘匾?,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jù)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dá)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8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