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
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夫:讀“fú”。
發(fā)音詞,無實在意義,強調疑問語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
即山東地區(qū)。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故后世以齊魯大地代稱山東地區(qū)。
青:山色。未了:不盡。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指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
陰陽割昏曉:意思是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陰陽:陰指山北(水南),陽指山南(水北)。
割:劃分。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蕩胸:胸中蕩氣回腸。 曾云:重疊的云。
曾,通“層”。 決眥(zì):決:裂開。
眥:眼角。決眥:極力張大眼睛。
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會當:古人口語,終要,一定要。 凌:登上。
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譯文 泰山有何等威儀呢?從齊到魯青翠連綿。一望無際。
大自然將天地間的神奇秀美都賦予了你,山南向陽,山北背陰,明暗分別,判若晨昏。 遠望層云疊起,不禁心胸坦蕩,目送歸鳥入巢,眼眶幾乎都要睜裂。
我就快要登上泰山的頂峰,舉目縱觀群山的低矮渺小。 作品鑒賞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
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
該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胺蛉绾巍?,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寫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
“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
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
(《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
該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全文沒有“望”,卻句句寫“望”。
空間由遠而近,首聯(lián)運望 遠望 ,頷聯(lián)近望,頸聯(lián)仰望,尾聯(lián)俯望。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
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于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
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
杜甫《望岳》 欄目:唐詩鑒賞 作者:情詩網(wǎng) 2004-9-14 23:59:00 瀏覽:1692 相關信息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
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耍}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 “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庇袝r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保ā蹲x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蕭滌非)。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解釋: 1。
岳:此指東岳泰山。 2。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
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即山東地區(qū)。 4。
造化:天地,大自然。鐘: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5。
陰陽:這里指山北山南。割:劃分。
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 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6。決:張大。
眥:眼眶。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
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7。
會當:一定要。凌:登上。
寫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 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
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
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這是杜甫現(xiàn)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齊趙時,詩人當時是二十五歲。
這是一首氣勢宏大的寫景詩,展示巍峨秀麗的泰山景觀。詩中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青年時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精神。
前人于此詩評贊頗多,"齊魯青未了"一句,眾口稱道,劉辰翁稱此"五字雄蓋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shù)語說盡"(上二人語均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唐詩別裁》云:"五字已盡太山。
"此詩最后兩句也頗得佳評,浦起龍《讀杜心解》云:"末聯(lián)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xiàn)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
" 杜甫一生寫過三首《望岳》。雖然題目一樣,但是描寫對象、背景、旨趣、體裁、風格各有不同。
三首詩分別寫于杜甫二十五歲、四十七歲和五十八歲時,把它們并讀比較,可從中略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際遇和胸懷。詠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彷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游覽,留下了眾多賦詩題詞。但自從杜甫《望岳》詩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這篇名作。
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詩石刻共有四處,摘其詩句者更有多處,此詩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齊魯青未了”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句解釋: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齊魯大地,只見一片青綠蒼翠,一望無際。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細望泰山,山間云氣生發(fā),層層疊疊,令人心胸激蕩起伏。 詩人睜大了眼睛,極盡舒展目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由望山而聯(lián)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遠望近觀,再到?jīng)Q意登山 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體詩,盡管全詩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間兩聯(lián)對仗,但句中平仄聲調未按規(guī)定順序演排,各句之間也不粘綴,所以歷代選本都歸入“五言古詩”。
這首詩的結構,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一分析得極好:“詩用四層寫意。首聯(lián)遠望之色,次聯(lián)近望之勢,三聯(lián)細望之景,末聯(lián)極望之情。
上六實敘,下二虛摹?!?。
杜甫《望岳》賞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一】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
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胺蛉绾巍保褪堑降自趺礃幽??“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 “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保ā蹲x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蕭滌非) 【賞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與個人抱負的頌歌——杜甫《望岳》詩賞析 這首《望岳》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作。
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大氣磅礴而又含蘊無窮的詩歌。 在此詩中,你見不到任何科舉失敗后的消極頹唐情緒,只感受到一種偉人般的氣魄與情懷。
那么,這首詩最耐人尋味的東西是什么呢? 為理解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內容,我們應首先對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個基本的了解。 清人仇兆鰲《杜詩詳注》云:“鄭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為五岳之長,故曰岱宗?!?/p>
古代某些帝王曾在這里舉行過封禪大典,戰(zhàn)國時齊魯一些儒生以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統(tǒng)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權“與天無極”、“天祿永得”的一個象征(見《漢書·武帝紀》)。 統(tǒng)治者的這種觀念,自然會對當時社會造成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當然,巍巍泰岳,不僅會引起統(tǒng)治者永葆政權的聯(lián)想與祈禱,而且也引發(fā)著國人一種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疤┥綆r巖,魯邦所瞻”(《詩經(jīng)·魯頌·閟宮》)。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保ㄖx道韞《登山》)。
“岱宗秀維岳,崔崒刺云天”(謝靈運《泰山吟》)?!暗歉哒咭灾戮畔鲋?,愛景者欲在萬人之先”(丁春澤《日觀賦》)。
從這些對泰山謳歌的詩賦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泰山在國人心中喚起的,該是一種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聯(lián)想。作者在這首詩歌中,便將對民族崇高精神的禮贊和個人奮發(fā)的入世情感融為一體,歌頌了一種“泰山精神”。
如上所說,“岱宗”是五。
1"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而詩人或許也鐘情于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這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泰山的深遠,巍峨.而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⒉寫出了è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shù)木窈透┮曇磺械男坌暮蜌飧?。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時 ,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 ,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
【內容講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樣呢?(乍一見泰山高興的不知如何形容的驚嘆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齊魯兩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蒼翠的青色。 (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寫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寫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我一定要登臨泰山極頂,俯瞰群山,它們都將變得那么渺小。
【賞析評價】: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fā)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tǒng)領下文。 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 、高大。
“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xiàn)山勢座落之廣大 ,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勢?!霸旎娚裥恪笔钦f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
“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 。“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 、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動?!笆幮厣鷮釉啤泵鑼懮窖旗F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
“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xiàn)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愿望。 “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xiàn)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
“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 望岳”,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
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xiàn),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