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時楊中學 蔣大慶隨著2005年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試題模式都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在新課程理念下,試題開始由基礎知識為主、能力考查為輔的模式向注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的模式轉變。應該說,這樣的轉變符合新課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勢下,我們應如何應對新的轉變呢?俗話說“萬變不離其中”,只要我們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意總結試題類型,掌握基本的答題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基礎知識的復習在整個高三教學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
那么在教學中怎樣落實好基礎知識呢?一 依據(jù)考綱,明確目標. 《考試說明》強調的能力要求,第一條就是再認、再現(xiàn)歷史知識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話就是考察是否記全、記牢、記準了歷史《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歷史知識。
從新課程新高考來看,雖然一再強調考察能力,而準確記憶性的基礎知識的分數(shù)比重仍是相當可觀。我們知道,高考中無論選擇題還是問答題、材料分析題都是運用已知的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綜合性較強的題型,雖然我們仍很難清楚劃分基礎知識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數(shù)有幾多,但不掌握相關的歷史基礎知識,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題興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視能力訓練、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防止矯枉過正,無疑是當前歷史復習中特別值得認真反思的重要問題。
《考試說明》是高考復習最重要的依據(jù),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教師要指導學生清楚歷史考試說明中歷史知識的考察范圍,并注意形成學科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將大量的時間用在基礎知識落實上。按照的考查要求,考試范圍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選修, 列出了多少個一級子目、多少個二級子目、多少個三級子目,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條目爛熟于心,明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全面、系統(tǒng)復習基礎知識,為學生取得好成績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 緊扣課本,夯實基礎從新高考試題看,凸現(xiàn)了對歷史基本概念、史實以及教材中重點部分的考查。重視“雙基”,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復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夯實基礎是提高能力的關鍵。準確、系統(tǒng)地掌握教材知識(章節(jié)知識)是備考復習的基礎。
(1)導言:搭建了知識結構框架,并給具體的史實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一個定位(定性),屬宏觀知識,對學生們形成歷史結構框架極為有利,可以要求學生多加了解;(2)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復習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學生“記”,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如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jīng)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效率低下。
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的加工重組,提取記憶要素??梢越梃b語文科的學習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結合數(shù)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于系統(tǒng)掌握。
其次,理解要深。要區(qū)分歷史事件的表面現(xiàn)象和本質內涵,特別要告訴學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
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3)地圖、圖片和文獻資料是復習的重要內容。
教材中的歷史地圖、情景圖、圖表、漫畫等,要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圖講史,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建立緊密的圖文關系,而后再挖掘圖中的隱性知識等,從而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
只有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才能夯實基礎。三 架構體系,提升能力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
到了高三,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壞之關鍵就取決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架構歷史基礎知識的網(wǎng)絡體系就是形成系統(tǒng)知識體系的第一步。
有些同學認為自我架構歷史知識體系太費時間,其實這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因為整理知識體系雖頗費時日,但可以縮短以后每次復習的時間,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對課本知識的橫、縱向聯(lián)系更為清晰;同時隨知識網(wǎng)絡體系在不斷地深入整理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地深化和加強,這實際上就是在逐步擺脫過去的那種煩瑣的記憶過程,同時也達到了掌握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雙贏。
可見,教師應在高三一開始就要指導學生自己對課本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整個高三一年只要四個步驟培養(yǎng)就可以完成歷史的深化復習了,即:第一步構建以目錄、章節(jié)標題、課本黑體字為主線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通過整理和開發(fā)目錄、章節(jié)上的標題、課本黑體字架構成簡要的初步的歷史知識體系,以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
課本的目錄、章節(jié)標題和黑體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視的,實際上這些都是課本的“綱”(骨架),對這些“綱”的綜合、歸納,就能形成清晰的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等等。第二步運用課本知識架構橫向與縱向聯(lián)系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
在橫向聯(lián)系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qū)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并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在縱向聯(lián)系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
我們做基礎教育的,一個理想就是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夯實基礎,哪些基礎是未來社會所要求的?文中提到的幾個素質具有啟發(fā)意義。
一是道德品質。華碩品牌總監(jiān)鄭威認為:可以接受一張沒有工作經(jīng)驗的白紙,但道德品質卻決定了這張白紙的材質。
二是文化認同。許多企業(yè)在筆試時進行性格測試或心理測試,以衡量學生能否溶入企業(yè)文化。
三是敬業(yè)精神。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和強烈的責任心,帶著激情去工作,從心底深處喜愛從事的行業(yè),這種敬業(yè)精神最重要,有了敬業(yè)精神,其它的素質就相對容易培養(yǎng)了。
四是團隊意識。要學會與人協(xié)作,把個人的努力與實現(xiàn)團隊目標結合在一起,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要服從團隊的整體利益,這種團隊意識是大多數(shù)知名企業(yè)的文化價值之一。
五是創(chuàng)新思想。李開復說:“僅僅勤奮好學,在今天已經(jīng)遠遠不夠了。
因為最好的企業(yè)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又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善于自學和自修,并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和工作實踐,時時不忘創(chuàng)新,以創(chuàng)新推動實踐,以創(chuàng)新引導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研發(fā)出卓越的產品?!?/p>
六是應變能力。應變能力反應在能夠“聽得認真,寫得明白,看得仔細,說得清楚,敘述準確”,這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七是學習能力?!敖K身學習,成就終身”,某網(wǎng)絡公司人力資源經(jīng)理表示:“不苛求名校和專業(yè)對口,只要學生綜合素質好,學習能力強,遇到問題能及時看到癥結所在,并能及時調動自己的能力和所學的知識,迅速釋放出自己的潛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同樣會受到歡迎。”
八是工作經(jīng)驗。是否了解這一行業(yè)的基本情況,有沒有實習經(jīng)驗、項目經(jīng)驗和兼職經(jīng)驗,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并帶來新的思中和做法。
教育要為明天的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什么是合格?。
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青春時光,人生只有一次,應該好好珍惜。為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鉆研、貴在有恒。魯迅先生說過:“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睂W生時代,“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磋,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旁騖求知問學。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要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暗抡撸疽?。”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钡赖轮趥€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準為什么是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yǎng)大德者方可成大業(yè)。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jié)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笔欠敲鳎较蚯?,路子正,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面對世界的深刻復雜變化,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現(xiàn)象,面對學業(yè)、情感、職業(yè)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時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jīng)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wěn)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丑,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抖Y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庇腥苏f:“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鼻嗄暧兄蠛脵C遇,關鍵是要邁穩(wěn)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學一門丟一門,干一行棄一行,無論為學還是創(chuàng)業(yè),都是最忌諱的。“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成功的背后,永遠是艱辛努力。青年要把艱苦環(huán)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
為什么說基礎知識重要
1.沒有基礎,何來進階。知識體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沒有夯實的基礎,你的知識體系只會是漏洞百出,只懂表面,不懂原理,會做一題,稍稍變動又不會做了??梢哉f同學們學習的每一個學科中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在循序漸進的,從更基礎的知識逐漸延伸到困難的知識,由此可以看出,基礎知識是這些重難點知識延伸的基礎,所以同學們想要學好這一門學科,那么就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只有學好了基礎知識,那么同學們才能夠在這一門學科上取得一個好成績。
2.對于一門考試來說,基礎知識在整個試卷中所占據(jù)的分數(shù)比例是比較大的,所以想要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那么同學們還是要在考核的基礎知識上面下工夫,只有基礎知識這一部分得到的分數(shù)比較高,你考試才可能取得較高的分數(shù)。相信很多學生都認為,書本上的基礎知識很容易吧,殊不知,課本上的內容是考試命題和進行復習的依托,不管考試的試題如何靈活多變,也無論試題難度究竟多大,其考查內容都來自課本。
為了更好地學好基礎知識,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基礎知識能否體系化——重過程,輕結果。
所以,老師的板書,抄下來,接下來要做的是:不是去想著怎樣記住,而是要去思考老師為什么這樣板書。其實不僅是老師的板書,身邊的輔材,包括教材都要去習慣性的這樣分析。
2.基礎知識能否拓展——重理解輕記憶
知識都是在學習完一個概念后去整體的延伸的,所以可以說這些基本的概念就是同學們在解題的時候的關鍵所在。往往學就是同學們解題的思路,在學習基礎概念的時候要徹底的學透徹了,不要學一個表面的基礎知識就以為自己懂了。如果對于某一個知識點沒有深層次的理解,是不可能做到有效拓展的。
3.應用方向會不會總結——重知識的應用輕場景的應用
4.基礎應用是否流暢——重應用熟練輕記憶熟練
當自己的表述和應用都很流暢了,其實就已經(jīng)代表了知識被熟練掌握了。
老師平時在教書的時候,應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要讓孩子清晰地理解概念,對于同一個概念,要從不同角度切入、用多種方式闡述、舉例、類比、印證,從而幫助孩子有廣度有深度地去思考和理解。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下午好!,我能在這里發(fā)言,感到非常榮幸!
時光象離弦之箭,轉眼即逝.一年一度的中考馬上就要和我們相見了.我校300多生莘莘學子將肩負自己的人生理想,父母的殷切希望,老師的諄諄教誨迎接人生的第一次檢閱.作為站在初三一線上的教師我們深感肩上責任的重大.因為新街中心學校一直有著輝煌的過去,讓人自豪的現(xiàn)在,而我們在享受著輝煌和自豪的同時,還要續(xù)寫它美好的未來.因此那300多雙求知如渴的眼睛時時在提醒我們----對中考,我們準備好了嗎?
是的,我們準備好了嗎?我相信我們的每一位教師每天都在問自己.這里我僅以<<;地理>>;這科作參考,對中考復習提幾點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的地方,希望各位同仁幫忙指正.
首先:夯實基礎,突出主干.雖然現(xiàn)在中考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察,但我覺得能力其實就是對基礎知識的遷移和靈活運用.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基礎,掌握基礎,不能好高務遠,眼高手低;學生也應注重基礎,降低復習重心,做到高視點,低起點.
其次:聯(lián)系實際,關注熱點,反復訓練.社會焦點與熱點越來越成為中考試題的切如點,并且在中考比例中逐年增多.其實無論是焦點也好,熱點也好最終落腳點還是考察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學生要將這些問題回歸到課本從中找出相關的素材去分析和評價.
第三:精講精練,提升能力.練是備考中一個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故有"寧可不講,不可不練"之說.當然,練要有層次有效果要適度適量舉一反三.只有這樣一來,才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間的規(guī)律,掌握解題技巧從而提高復習效果.
第四:審好提意,表述準確,規(guī)范答題,字跡清楚.
古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之說,相信有領導的關心鼓勵,全體初三教師的勤奮努力,在今年的備考之路上成功一路與我們伴行.不久的中考也一定能取得驕人的成績.
最后祝愿各位領導老師健康幸福,工作快樂開心.
青年大學生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以下幾點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大學的青春時光,人生只有一次,應該好好珍惜。為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鉆研、貴在有恒。魯迅先生說過:“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贝髮W階段,“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磋,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旁騖求知問學。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要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钡赖轮趥€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準為什么是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yǎng)大德者方可成大業(yè)。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jié)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面對世界的深刻復雜變化,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現(xiàn)象,面對學業(yè)、情感、職業(yè)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時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jīng)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wěn)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丑,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抖Y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庇腥苏f:“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鼻嗄暧兄蠛脵C遇,關鍵是要邁穩(wěn)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學一門丟一門,干一行棄一行,無論為學還是創(chuàng)業(yè),都是最忌諱的。“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成功的背后,永遠是艱辛努力。青年要把艱苦環(huán)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順利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懷疑動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堅守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yè),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1.課程標準著眼于未來國民素質,教學大綱著眼于內容規(guī)定.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學生接受一定教育階段之后的結果所做的具體描述,是國家教育質量在特定教育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它具有法定的性質.教學大綱則關注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
2.課程標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學大綱只強調知識和技能目標.
以往的教學大綱重點是對教學工作做出規(guī)定,主要表現(xiàn)的是對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若干教學建議,使教師更加關注知識點,關注學習的效果,忽視學習過程與方法,忽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與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準最顯著的變化是課程目標發(fā)生了根本改變.
3.課程標準突出學科中心,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夯實基礎.
以往的教學大綱是以學科為中心的,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而新的課程標準則著眼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在各科課程標準的研制過程中,首先根據(jù)基礎教育的性質和時代的特點,確定哪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終身發(fā)展必備的,
4.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教學大綱則強調教師的教.
以往教學大綱更多地強調教師的教,如今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的學,對每一階段學生發(fā)展應達到的目標都提出具體的要求,做出詳盡的規(guī)定,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有著本質上的差別。許多人評價新課程標準對改變課程功能,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5.課程標準提出了多元評價建議.
以往的教學大綱十分重視考試的評價方式,新的課程改革要求課程評價更加關注人的發(fā)展過程,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
6.課程標準具有彈性,為教材編寫者,教師教學留下了創(chuàng)造空間.
以往的教學大綱不僅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做出清晰明確的規(guī)定,而且還規(guī)定了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及深度,難度指標.多數(shù)教學大綱還規(guī)定了詳細的教學順序(有的甚至以章節(jié)或第幾課的形式出現(xiàn))以及各部分內容分別占幾課時等.這些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拓展資料:
與教學大綱相比,新的課程標準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取代教學大綱,其意義深遠,主要表現(xiàn)在:
1.實施課程標準以后課程不好的狀況將有一定程度的改觀.課程標準給予教師一定的課程自主權,給學校,教師等以更大的自主發(fā)展空間,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模式.
2.對教師的影響
在實施”課程標準”之前,教師的角色相對單一,教師只要教好教材就完成了絕大部分的任務.實施”課程標準”之后,教師的角色將發(fā)生深刻的變化.
3.對教材的影響
課程標準”出臺后,將改變”教師與學生共同使用一種教材,教師按教材教,學生按教材學”的現(xiàn)象.同時,將改變過去教材陳舊,人文性缺乏和版本更替較慢等現(xiàn)象.”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不同,”課程標準”描述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限定教師的教學內容;”
4.對評價的影響
教育目標最終將由學習的結果進行表示,不能沒有結果的學習,也不能學習沒有結果.以前,”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了學習達到的成果,各界人士也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評價學校整體教育效果.出現(xiàn)應試教育之后,學習成果的評價不可避免的由考試成績而定。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試題模式都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新課程理念下,試題開始由基礎知識為主、能力考查為輔的模式向注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的模式轉變。應該說,這樣的轉變符合新課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勢下,我們應如何應對新的轉變呢?俗話說“萬變不離其中”,只要我們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意總結試題類型,掌握基本的答題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基礎知識的復習在整個高三教學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
那么在教學中怎樣落實好基礎知識呢?一 依據(jù)考綱,明確目標. 《考試說明》強調的能力要求,第一條就是再認、再現(xiàn)歷史知識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話就是考察是否記全、記牢、記準了歷史《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歷史知識。
從新課程新高考來看,雖然一再強調考察能力,而準確記憶性的基礎知識的分數(shù)比重仍是相當可觀。我們知道,高考中無論選擇題還是問答題、材料分析題都是運用已知的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綜合性較強的題型,雖然我們仍很難清楚劃分基礎知識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數(shù)有幾多,但不掌握相關的歷史基礎知識,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題興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視能力訓練、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防止矯枉過正,無疑是當前歷史復習中特別值得認真反思的重要問題。
《考試說明》是高考復習最重要的依據(jù),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教師要指導學生清楚歷史考試說明中歷史知識的考察范圍,并注意形成學科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將大量的時間用在基礎知識落實上。按照<>的考查要求,考試范圍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選修, <>列出了多少個一級子目、多少個二級子目、多少個三級子目,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條目爛熟于心,明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全面、系統(tǒng)復習基礎知識,為學生取得好成績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 緊扣課本,夯實基礎從新高考試題看,凸現(xiàn)了對歷史基本概念、史實以及教材中重點部分的考查。重視“雙基”,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復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夯實基礎是提高能力的關鍵。準確、系統(tǒng)地掌握教材知識(章節(jié)知識)是備考復習的基礎。
(1)導言:搭建了知識結構框架,并給具體的史實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一個定位(定性),屬宏觀知識,對學生們形成歷史結構框架極為有利,可以要求學生多加了解;(2)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復習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學生“記”,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如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jīng)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效率低下。
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的加工重組,提取記憶要素??梢越梃b語文科的學習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結合數(shù)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于系統(tǒng)掌握。
其次,理解要深。要區(qū)分歷史事件的表面現(xiàn)象和本質內涵,特別要告訴學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
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3)地圖、圖片和文獻資料是復習的重要內容。
教材中的歷史地圖、情景圖、圖表、漫畫等,要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圖講史,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建立緊密的圖文關系,而后再挖掘圖中的隱性知識等,從而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
只有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才能夯實基礎。三 架構體系,提升能力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
到了高三,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壞之關鍵就取決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架構歷史基礎知識的網(wǎng)絡體系就是形成系統(tǒng)知識體系的第一步。
有些同學認為自我架構歷史知識體系太費時間,其實這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因為整理知識體系雖頗費時日,但可以縮短以后每次復習的時間,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對課本知識的橫、縱向聯(lián)系更為清晰;同時隨知識網(wǎng)絡體系在不斷地深入整理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地深化和加強,這實際上就是在逐步擺脫過去的那種煩瑣的記憶過程,同時也達到了掌握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雙贏。
可見,教師應在高三一開始就要指導學生自己對課本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整個高三一年只要四個步驟培養(yǎng)就可以完成歷史的深化復習了,即:第一步構建以目錄、章節(jié)標題、課本黑體字為主線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通過整理和開發(fā)目錄、章節(jié)上的標題、課本黑體字架構成簡要的初步的歷史知識體系,以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
課本的目錄、章節(jié)標題和黑體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視的,實際上這些都是課本的“綱”(骨架),對這些“綱”的綜合、歸納,就能形成清晰的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等等。第二步運用課本知識架構橫向與縱向聯(lián)系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
在橫向聯(lián)系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qū)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并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在縱向聯(lián)系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lián)系。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