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機構(gòu)知識課程培訓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
第一章 基礎(chǔ)心理學
第二章 社會心理學
第三章 發(fā)展心理學
第四章 變態(tài)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
第五章 心理測量學
第六章 咨詢心理學
課程名稱:第一章基礎(chǔ)心理學
課程介紹:
基礎(chǔ)心理學是一門講述心理活動最普遍、最一般規(guī)律的學科,是心理咨詢學習中最基礎(chǔ)的課程。普通心理學將心理現(xiàn)象劃分為心理過程和人格兩個部分,研究認知、情緒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的發(fā)生發(fā)展;研究需要、動機等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研究通過心理過程表現(xiàn)出來,又能對心理過程起反作用與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通過普通心理學的學習,我們能夠更科學的描述求助者自身的人格特點及其所面臨的問題和困擾,能夠從整體上對求助者的情況有比較準確把握。
課程名稱:第二章社會心理學
課程介紹:
社會心理學是了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怎樣受他人存在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的心理學學科。其主要研究個體社會化與自我意識、社會知覺、態(tài)度、動機、社會學習等的相互作用,以及人際關(guān)系、人際溝通等個體與個體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團體凝聚力、群體心理氛圍等內(nèi)容;研究風俗、時尚、階級、階層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國民性等內(nèi)容。
課程名稱:第三章發(fā)展心理學
課程介紹:
發(fā)展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個體心理發(fā)展學,也就是狹義的發(fā)展心理學,揭示了個體從出生到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再到中年期、老年期,直到衰亡的整個過程中心理發(fā)展所呈現(xiàn)出的階段性特點;論述了先天遺傳與后天環(huán)境對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影響。通過發(fā)展心理學的學習,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求助者成長過程中的非正?,F(xiàn)象,了解求助者出現(xiàn)困擾的心理發(fā)展歷史上的原因,引導求助者認識到自己困擾的根源,平穩(wěn)度過非常時期。
課程名稱:第四章變態(tài)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
課程介紹:
變態(tài)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涵蓋了變態(tài)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心理衛(wèi)生學等諸多與臨床心理學緊密聯(lián)系的心理學學科,是心理咨詢師培訓課程中的“定性”的課程。本課程講述了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標準、心理健康水平的評定、正常與異常心理的區(qū)分標準與原則、常見心理障礙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以及形成原因,以及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基本問題。變態(tài)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課程為心理診斷提供了原則、內(nèi)容和診斷標準。
課程名稱:第五章心理測量學
課程介紹:
心理測量學課程著重講解了心理測量的原理。包括測驗的常模、測驗的信效度、項目分析、測驗編制的程序和使用等,是學習使用心理測驗量表的基礎(chǔ)。
課程名稱:第六章咨詢心理學
課程介紹:
咨詢心理學講述了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理論觀點、對象任務、形式分類,并對心理咨詢師做出了職業(yè)界定,規(guī)定了心理咨詢師應具備的一般條件和操行要求。咨詢心理學為心理咨詢提供了概念、理論、任務。
心理知識
一、如何獲得好心情?
1、拿一張紙,一支筆,把你所能寫出的漂亮、美好、幸福的詞語寫出來,漸漸
的,笑容就會在你的臉上浮現(xiàn)。
2、到外邊看一看天空,追逐那白色的云朵,想象那藍藍的天。你的心胸就會開
闊多了。
二、心理保健:
1、不做過當事。大凡為人處事,宜于恰當適中,切莫做過當事。光明磊落,與人
為善,樂于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自覺心安理得,心靜神寧,有益身心。
反之,若做事失當,甚或胡作非為,終是理屈心虧,便覺心神不寧,焦慮不安,惶惶
不可終日,必然損害身心。
2、不求事事稱意?!叭松篱g,自幼至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
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稱意。需求過高,難以達到,使人悲觀失望,甚或誘發(fā)疾病。因
而要善于提出合理的需求,當某些需求不能滿足時,須自我開導,知足長樂,切勿自
尋煩惱。其實有些不足還可以激勵人們奮發(fā)進取。
3、學會寬宏大量。寬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現(xiàn)。人的氣量與性格、學識有關(guān),也
可以通過學習、鍛煉使之改善。方法是“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則自熟,殊不與人
較”,即先學表情上的忍讓與克制,然后做到心理上的寬容與諒解,時間一長,就會
變得寬宏大量,遇事看得慣,想得通,放得下,不與人斤斤計較。這是一種寶貴的經(jīng)
驗,值得學習借鑒。
4、善處逆境。人生在世,或多或少總會遭受挫折、失敗與打擊,因而必須善處逆
境,“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梢酝ㄟ^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親友傾訴苦
悶,或盡情欣賞音樂,以盡快擺脫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壓力,求得心理平衡。有志者
能化悲痛為力量,發(fā)奮圖強,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如周文王被囚而寫《易
經(jīng)》;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編寫《國
語》;孫子慘遭臏刑,著有《兵法》;司馬遷辱受宮刑,撰寫《史記》。這些歷史人
物的確善處逆境,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升華”。
5、恬淡寡欲。保持思想安閑清靜,愉快樂觀,知足而少欲望,是歷代公認的延年
良方,故《素問》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粗茶淡飯
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這首詩教導人們做
到志閑少欲,怡然自得,隨遇而安,以保持心理健康。
推薦一本書:《行為心理學》:發(fā)掘一個人行為背后所隱藏的意義!章乃器學院導師推薦書目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于美國。
以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主要代表人物,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fā)展的新方向,總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義心理學以意識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主要研究人格發(fā)展與社會生活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人的目的性、創(chuàng)造性和人的價值,主張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潛能的實現(xiàn)。
馬斯洛強調(diào)人在進化過程中已獲得一些高于一般動物的潛能,這些潛能在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為人的高級需要(或心理需要),他們在人的低級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必要滿足的條件下有可能成為支配人的動機和行為的優(yōu)勢力量。自我實現(xiàn)就是指人的這些潛能的充分實現(xiàn)。
雖然美國心理學界認為它對自身理論體系的論證尚嫌不足,但是作為一種探討倫理價值問題的科學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原理已廣泛應用于心理治療、教育改革和組織管理等的領(lǐng)域中。心理學的起源與演變發(fā)端于古希臘哲學研究靈魂探究身體與靈魂的關(guān)系代表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研究心靈之學16世紀文藝復興之后的三個重要學派:理性主義——笛卡爾、康德;經(jīng)驗主義——洛克、休謨;浪漫主義——盧梭、尼采。
馮特 19世紀中期,隨著自然科學取得的飛速發(fā)展,心理學的孿生科學生理學發(fā)展也日益成熟。在德國心理學家馮特的推動下,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科學心理學的創(chuàng)建19世紀開始到20世紀研究意識的科學——精神分析學派、構(gòu)造主義學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榮格、馮特研究行為的學派——行為主義者代表人物:斯金納、華生、巴甫洛夫研究行為與心理的科學——機能主義學派、人本主義、格式塔 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馬斯洛、羅杰斯、柯勒現(xiàn)代心理學20世紀初至今人格理論的研究:研究任何建立發(fā)展心理學:研究人類必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各自心理特征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類的社會性,以及人際交往的各個方面知覺心理學:研究人類與世界接觸的方式動機與情緒心理學:研究人類的情感以及發(fā)生行為的原動力認知心理學:研究人類學習的方法心理治療:診治心理疾病,更好的生活盡管學派不同,但各家各派都在現(xiàn)代生活中起到了作用,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 日常生活中心理學的應用范圍極其廣闊,涉及到各個領(lǐng)域,因此而演變出了應用心理學領(lǐng)域。
心理學在人類認識自己的進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心理知識 一、如何獲得好心情? 1、拿一張紙,一支筆,把你所能寫出的漂亮、美好、幸福的詞語寫出來,漸漸 的,笑容就會在你的臉上浮現(xiàn)。
2、到外邊看一看天空,追逐那白色的云朵,想象那藍藍的天。你的心胸就會開 闊多了。
二、心理保?。?1、不做過當事。大凡為人處事,宜于恰當適中,切莫做過當事。
光明磊落,與人 為善,樂于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自覺心安理得,心靜神寧,有益身心。 反之,若做事失當,甚或胡作非為,終是理屈心虧,便覺心神不寧,焦慮不安,惶惶 不可終日,必然損害身心。
2、不求事事稱意。“人生世間,自幼至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 ,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稱意。
需求過高,難以達到,使人悲觀失望,甚或誘發(fā)疾病。因 而要善于提出合理的需求,當某些需求不能滿足時,須自我開導,知足長樂,切勿自 尋煩惱。
其實有些不足還可以激勵人們奮發(fā)進取。 3、學會寬宏大量。
寬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現(xiàn)。人的氣量與性格、學識有關(guān),也 可以通過學習、鍛煉使之改善。
方法是“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則自熟,殊不與人 較”,即先學表情上的忍讓與克制,然后做到心理上的寬容與諒解,時間一長,就會 變得寬宏大量,遇事看得慣,想得通,放得下,不與人斤斤計較。這是一種寶貴的經(jīng) 驗,值得學習借鑒。
4、善處逆境。人生在世,或多或少總會遭受挫折、失敗與打擊,因而必須善處逆 境,“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
可以通過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親友傾訴苦 悶,或盡情欣賞音樂,以盡快擺脫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壓力,求得心理平衡。有志者 能化悲痛為力量,發(fā)奮圖強,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
如周文王被囚而寫《易 經(jīng)》;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編寫《國 語》;孫子慘遭臏刑,著有《兵法》;司馬遷辱受宮刑,撰寫《史記》。這些歷史人 物的確善處逆境,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升華”。
5、恬淡寡欲。保持思想安閑清靜,愉快樂觀,知足而少欲望,是歷代公認的延年 良方,故《素問》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粗茶淡飯 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p>
這首詩教導人們做 到志閑少欲,怡然自得,隨遇而安,以保持心理健康。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39秒